本發明涉及建筑材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摻合料生產系統及摻合料生產工藝。
背景技術:
綠色建筑是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混凝土也進入了綠色高性能混凝土時代,配置高性能混凝土一個必要條件是大量摻加超細摻合料,目前我國礦渣和粉煤灰產量巨大,大部分很少進行深加工。我國也有較多的混凝土超細摻合料生產廠家,單生產量遠遠不能我國建設的需要,且混凝土超細摻合料工藝粗放,因此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不能保證優質混凝土的生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摻合料生產系統,其旨在改善現有的超細摻合料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一種摻合料生產系統,其包括,依次連接的干燥機構、研磨機構、分選機構。研磨機構的出口與分選機構連通,出口配置有倉門,倉門與研磨裝置的殼體滑動連接以調節出口的大小。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研磨機構還包括驅動裝置,驅動裝置與倉門連接,驅動裝置能驅動倉門相對殼體滑動。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驅動裝置為氣缸或液壓缸,氣缸或液壓缸的活塞桿與倉門連接,氣缸或液壓缸的缸筒與殼體連接。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干燥機構包括烘干機,烘干機包括內筒、外筒、翻料裝置;內筒套設于外筒內,翻料裝置安裝于內筒內;翻料裝置包括正向槳葉、反向槳葉、與動力裝置連接的轉軸;正向槳葉與反向槳葉均安裝于轉軸。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翻料裝置包括兩個轉軸。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外筒的內壁設置有多塊正向抄板、多塊反向抄板,多塊正向抄板與多塊反向抄板間隔設置。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外筒的內壁設有多道螺旋流道。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摻合料生產系統還包括混合機構,混合機構與分選機構連接。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摻合料生產系統還包括控制系統,控制系統與分選機構電連接,控制系統控制分選機構的運行參數。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摻合料生產工藝,其包括將原料加入研磨機構進行研磨,調節研磨機構的出口得到不同粒徑的物料。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摻合料生產系統及摻合料生產工藝的有益效果是:
干燥機構的翻料裝置設置正向槳葉與反向槳葉,兩者的配合使用將聚集的物料不斷分散,不斷將內部的物料翻至表面,使物料與熱氣流的接觸更加充分,降低干燥后物料的含水量。此外,研磨機構的倉門與研磨裝置的殼體滑動連接,通過調節出口的大小,調節鼓風設備向研磨裝置的腔體內充入氣體的流速或者氣體的壓力,進而調節進入分選機構的物料的粒徑大小,分選出不同粒徑范圍的物料。
使整個體系生產效率更高;提高最終得到的摻合料的品質,使摻合料的質量更加穩定。控制系統對摻合料生產系統的調控,使其進行自動化、可視化生產和控制。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摻合料生產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干燥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翻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研磨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倉門的結構示意圖。
圖標:100-摻合料生產系統;101-原料倉;102-輔料倉;110-干燥機構;111-內筒;112-外筒;113-翻料裝置;114-動力裝置;115-正向槳葉;116-反向槳葉;117-轉軸;120-研磨機構;121-出口;122-倉門;123-殼體;124-磨輥;125-磨盤;126-驅動裝置;127-鼓風設備;130-分選機構;140-混合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發明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慣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安裝”、“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摻合料生產系統100的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1,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摻合料生產系統100。摻合料生產系統100包括依次連接的干燥機構110、研磨機構120、分選機構130。研磨機構120的出口121(見圖5)與分選機構130連通,出口121配置有倉門122,倉門122與研磨機構120的殼體123滑動連接以調節出口121的大小。
具體地,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干燥機構110的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2。在本實施例中,干燥機構110包括內筒111、外筒112、翻料裝置113、動力裝置114。內筒111套設于外筒112內,且內筒111與外筒112共同圍設成物料腔,翻料裝置113安裝于內筒111內。翻料裝置113包括正向槳葉115、反向槳葉116、與動力裝置114連接的轉軸117。正向槳葉115與反向槳葉116安裝于轉軸117。
進一步地,干燥機構110還包括物料輸送機、鼓風機(圖中未示出),鼓風機向內筒111內輸送熱氣流。物料輸送機通過物料輸送通道將物料從一端輸送至內筒111內,物料被設置于內筒111內的翻料裝置113翻動,干燥后通過設置于內筒111另一端的通孔進入物料腔內繼續干燥,干燥完全后通過干燥機構110的出料口輸出進入研磨機構120。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翻料裝置113的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3。動力裝置114(見圖1)與轉軸117連接,動力裝置114驅動轉軸117轉動。正向槳葉115、反向槳葉116安裝于轉軸117上,需要說明的是,正向槳葉115為螺旋狀的葉片,相應地,反向槳葉116也為螺旋狀的葉片。具體地,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正向槳葉115、反向槳葉116是指兩者螺旋狀的葉片的旋向相反。
進入內筒111內的物料被翻料裝置113翻動,物料不斷被正向槳葉115與反向槳葉116攪動。物料沿軸向進行螺旋循環翻滾,正向槳葉115與反向槳葉116的配合使用,使物料翻轉的方向不斷變換,將聚集的物料不斷分散,將內部的物料翻至表面,使物料與熱氣流的接觸更加充分,降低干燥后物料的含水量。
在本實施例中,翻料裝置113包括兩個轉軸117,相應地,兩個轉軸117均設置有正向槳葉115與反向槳葉116。使物料于內筒111內得到更好的分散。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內筒111的外壁沿其軸向方向設置有多個隔板(圖中未標出),進一步地,相鄰兩個隔板之間形成具有多個拐角的路徑。物料從內筒111的一端進入物料腔內后,多個隔板將物料分散開,物料按照由兩個相鄰的隔板構成的路徑行進。可便于物料在物料腔內具有充足的停留時間,使其與熱空氣進行充分的接觸,增大物料接觸熱氣流的時間,使得物料的烘干效果更佳。
在本實施例中,外筒112的內壁設置有多塊正向抄板、多塊反向抄板(圖中未標出),正向抄板與反向抄板間隔設置。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正向抄板與反向抄板的方向是指抄板與外筒112徑向的夾角不同,指抄板的走向不同。物料在物料腔內被正向抄板與反向抄板不斷抄起、散落呈螺旋行進式實現熱交換。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外筒112的內壁設有多道螺旋流道,換言之,外筒112的內壁設置有螺旋狀凸起。優選地,多道螺旋流道等距離布置。物料于螺旋流道內行進,增加物料與熱氣流的接觸面積的同時,增加物料與熱氣流的接觸時間,增大熱交換效率。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研磨機構120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倉門122的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4、圖5。研磨機構120包括殼體123、倉門122、磨輥124、磨盤125、動力裝置114、鼓風設備127。研磨機構120設置有出口121,出口121與倉門122匹配。倉門122與研磨機構120的殼體123滑動連接以調節出口121的大小。
磨輥124設置于磨盤125上,動力裝置114驅動磨輥124于磨盤125上轉動。進一步地,通過調節磨輥124之間的距離進而調節研磨機構120對原料的研磨效果,以達到調節最終物料粒徑的大小。
通過倉門122與殼體123的相對滑動以調節出口121的大小。調節出口121的大小,以及鼓風設備127向研磨機構120的腔體內充入氣體的流速或者氣體的壓力,進而調節進入分選機構130的物料的粗細程度(粒徑大小)。鼓風設備向研磨機構120的腔體內充入氣體的流速不同,物料所受到氣體的浮力大小改變,粒徑大的物料由于自身重力大,所以粒徑大的物料會回落至研磨機構120進行研磨。
鼓風設備向研磨機構120的腔體內充入氣體的流速相同時,物料所受到氣體的浮力相同,粗細不同的物料運行的速度不同,在研磨機構120的腔體內的移動路徑不同。當出口121變小時,較大顆粒的物料就會被阻擋于研磨機構120的腔體內,或者較大顆粒物料進入分選機構130的概率遠低于出口121較大的情況。因此,出口121的大小不同,分選機構130分選得到的最終物料的粗細程度不同,可以根據對最終物料粒徑大小的需求調節出口121的大小。
在本實施例中,出口121設置于研磨機構120的殼體123頂端,增加物料在研磨機構120的腔體內的運行時間,更好地將較粗的物料與較細的物料分選開。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倉門122與殼體123連接的兩側設置有滑軌(圖中未示出),相應地,殼體123設置有與該滑軌相匹配的滑槽。通過滑軌與滑槽的配合以實現倉門122相對殼體123的滑動。
在本實施例中,分選機構130還包括驅動裝置126,驅動裝置126驅動倉門122相對殼體123滑動。
優選地,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裝置126為液壓缸,液壓缸的活塞桿與倉門122連接,液壓缸的缸筒與殼體123連接。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設置為液壓缸的活塞桿與殼體123連接,液壓缸的缸筒與倉門122連接。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驅動裝置126也可設置為氣缸,相應地,氣缸的活塞桿與倉門122或者殼體123連接,氣缸的缸筒與殼體123或者倉門122連接。可以理解的是,驅動裝置126也可為電機等。
鼓風設備127與研磨機構120連接,研磨機構120的出口121與分選機構130連通。研磨機構120內的部分物料通過出口121進入分選機構130。換言之,鼓風設備127向研磨機構120的腔體內鼓風,將研磨機構120內的部分物料吹起,被氣流攜帶的物料中較細的部分通過出口121進入分選機構130,細度過粗的物料回落后再次研磨。
在本實施例中,摻合料生產系統100還包括混合機構140,混合機構140與分選機構130連接,分選機構130按照粒度、粒型將物料分為多個等級,混合機構140將不同等級(或者不同粒徑)的物料進行混合。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摻合料生產系統100還包括控制系統(圖中未示出),控制系統與分選機構130電連接,控制系統控制分選機構的運行參數,進而控制摻合料生產系統100最終分選出的物料的粒徑。
進一步地,控制系統還與研磨機構120的驅動裝置126電連接,與干燥機構110的動力裝置114電連接。控制系統通過控制驅動裝置126進而控制磨輥124的轉速,以控制研磨后物料的粗細程度。控制系統控制動力裝置114進而控制轉軸117的轉速,進而控制最終物料的干燥程度(含水量)。
在本實施例中,摻合料生產系統100還包括原料倉101、輔料倉102,原料倉101與干燥機構110連接,原料倉101送過原料輸送裝置與干燥機構110連接,將原料倉101內的原料輸送至干燥機構110內。輔料倉102與干燥機構110連接,將輔料倉102內的輔料輸送至干燥機構110內。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輔料倉102也可與分選機構130或者混合機構140連接。即當輔料倉102內的輔料的粒徑足夠小時,不需要烘干以及研磨,直接輸送至分選機構130進行分選后進入混合機構140混合。或者輔料直接送至混合機構140進行混合。
進一步地,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上述控制裝置也可分別與原料倉101、輔料倉102電連接。控制裝置控制進入干燥機構110內原料的質量(或單位時間的質量),以及進入干燥機構110內輔料的質量,進而控制輔料與原料的配比。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摻合料生產系統100的主要優點在于:
干燥機構110的翻料裝置113設置正向槳葉115與反向槳葉116,兩者的配合使用將聚集的物料不斷分散,不斷將內部的物料翻至表面,使物料與熱氣流的接觸更加充分,降低干燥后物料的含水量。此外,正向抄板與反向抄板的設置、多個隔板的設置也使物料在物料腔內具有充足的停留時間,使其與熱空氣進行充分的接觸,增大物料接觸熱氣流的時間,使得物料的烘干效果更佳。
研磨機構120的倉門122與研磨機構120的殼體123滑動連接,通過調節出口121的大小,調節鼓風設備127向研磨機構120的腔體內充入氣體的流速或者氣體的壓力,進而調節進入分選機構130的物料的粒徑大小,分選出不同粒徑范圍的物料。
本發明通過對干燥機構110、研磨機構120等的改進,使整個體系生產效率更高;提高最終得到的摻合料的品質,使摻合料的質量更加穩定。
控制系統控制分選機構130的驅動裝置126、干燥機構110的動力裝置114,以控制最終物料的粗細程度以及干燥程度。控制系統控制原料倉101以及輔料倉102進入干燥機構110的配比,進而調節最終物料的配比。使摻合料生產系統100進行自動化、可視化生產和控制,生產和控制實現分離。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摻合料生產工藝,其包括將原料加入研磨機構120進行研磨,調節研磨機構的出口得到不同粒徑的物料。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