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鋼結構建筑,具體涉及一種鋼結構框架暗梁結構。
背景技術:
1、裝配式鋼結構體系在高層住宅、商業綜合體、醫院、學校、宿舍等建筑中應用越來越廣泛,鋼結構建筑的居住品質、經濟成本越來越受到大家關注。
2、裝配式鋼結構項目中,為保證結構的穩定性,通常在兩根框架柱或者框架柱和結構梁14間通過框架梁15進行連接,如圖1所示,而采用框架梁15連接時容易導致室內天花板凸梁不平整,影響住戶使用體驗,而框架柱不通過框架梁15連接則會導致結構側向剛度以及承載力嚴重損失;相關技術中,如圖2所示,為解決上述問題,通常采用砼暗梁9連接在兩根框架柱之間,對框架柱進行約束,然而,砼暗梁9自身剛度以及承載力較弱,為滿足需求,導致砼暗梁9的鋼筋直徑大而密,在砼暗梁9的鋼筋與框架柱焊接時施工難度大,且砼暗梁9箍筋施工費時費力,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1、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鋼結構框架暗梁結構,以解決現有的采用砼暗梁連接框架柱的方式剛度以及承載力較弱、施工難度大以及成本高的問題。
2、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鋼結構框架暗梁結構,包括:
3、樓板;
4、鋼結構暗梁,與所述樓板平行,且至少部分嵌設在所述樓板上;所述鋼結構暗梁的底部位置高于或者等于所述樓板的底部位置,且所述鋼結構暗梁的兩端分別用于與兩根框架柱或者結構梁和框架柱連接。
5、在一種可選地實施方式中,所述樓板包括第一樓板和第二樓板;所述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和所述第二樓板之間;當建筑面層厚度大于或等于100mm,且所述鋼結構暗梁作為所述樓板的支座時,所述鋼結構暗梁上返設置,且所述鋼結構暗梁的底部與所述樓板的底部平齊設置;所述第一樓板內設有第一桁架;所述第二樓板內設有第二桁架;所述第一桁架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平行;所述第二桁架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垂直;所述第二桁架的下弦鋼筋靠近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一端錨固在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下翼緣板上;所述第一樓板設有第一板面鋼筋和第一板底鋼筋;所述第一板面鋼筋的一端穿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內,另一端穿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腹板并與所述第二桁架的上弦鋼筋連接;所述第一板底鋼筋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穿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內。
6、在一種可選地實施方式中,所述樓板包括第一樓板和第二樓板;所述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和所述第二樓板之間;當建筑面層厚度大于或等于100mm,且所述鋼結構暗梁作為所述樓板的支座時,所述鋼結構暗梁上返設置,且所述鋼結構暗梁的底部與所述樓板的底部平齊設置;所述第一樓板內設有第一桁架;所述第二樓板內設有第二桁架;所述第一桁架和所述第二桁架均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垂直;所述第一桁架的下弦鋼筋靠近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一端錨固在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下翼緣板上;所述第二桁架的下弦鋼筋靠近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一端錨固在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下翼緣板上;所述第一桁架的上弦鋼筋通過板面附加鋼筋與所述第二桁架的上弦鋼筋連接;所述板面附加鋼筋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貫穿所述鋼結構暗梁;
7、或,所述樓板包括第一樓板和第二樓板;所述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和所述第二樓板之間;當建筑面層厚度大于或等于100mm,且所述鋼結構暗梁作為所述樓板的支座時,所述鋼結構暗梁上返設置,且所述鋼結構暗梁的底部與所述樓板的底部平齊設置;所述第一樓板內設有第一桁架;所述第二樓板內設有第二桁架;所述第一桁架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平行;所述第二桁架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垂直;所述第二桁架的下弦鋼筋靠近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一端錨固在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下翼緣板上;所述第一樓板設有第一板面鋼筋和第一板底鋼筋;所述第一板面鋼筋和所述第一板底鋼筋均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設置在所述第一樓板內。
8、在一種可選地實施方式中,所述樓板包括第一樓板和第二樓板;所述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和所述第二樓板之間;當建筑面層厚度大于或等于100mm,且所述鋼結構暗梁不作為所述樓板的支座時,所述鋼結構暗梁上返設置,且所述鋼結構暗梁的底部與所述樓板的底部平齊設置;所述第一樓板內設有第一桁架;所述第二樓板內設有第二桁架;所述第一桁架和所述第二桁架均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平行;所述第一樓板設有第一板面鋼筋和第一板底鋼筋;所述第一板面鋼筋的一端穿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內,另一端穿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腹板并穿設至所述第二樓板內;所述第一板底鋼筋的一端穿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內,另一端穿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腹板并穿設至所述第二樓板內;
9、或,所述樓板包括第一樓板和第二樓板;所述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和所述第二樓板之間;當建筑面層厚度大于或等于100mm,且所述鋼結構暗梁不作為所述樓板的支座時,所述鋼結構暗梁上返設置,且所述鋼結構暗梁的底部與所述樓板的底部平齊設置;所述第一樓板內設有第一桁架;所述第二樓板內設有第二桁架;所述第一桁架和所述第二桁架均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垂直;所述第一桁架的上弦鋼筋通過板面附加鋼筋與所述第二桁架的上弦鋼筋連接;所述板面附加鋼筋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貫穿所述鋼結構暗梁;所述第一桁架的下弦鋼筋通過板底附加鋼筋與所述第二桁架的下弦鋼筋連接;所述板底附加鋼筋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貫穿所述鋼結構暗梁。
10、在一種可選地實施方式中,所述鋼結構暗梁上位于所述樓板上方的位置包覆有固定部。
11、在一種可選地實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為素混凝土固定部。
12、在一種可選地實施方式中,所述樓板包括第一樓板和第二樓板;所述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和所述第二樓板之間;當建筑面層厚度小于100mm,且所述鋼結構暗梁作為所述樓板的支座時,所述鋼結構暗梁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與所述樓板的頂部和底部平齊設置;所述第一樓板內設有第一桁架;所述第二樓板內設有第二桁架;所述第一桁架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平行;所述第二桁架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垂直;第二桁架的下弦鋼筋靠近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一端錨固在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下翼緣板上;所述第一樓板設有第一板面鋼筋和第一板底鋼筋;所述第一板面鋼筋的一端穿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內,另一端穿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腹板并穿設至所述第二樓板內;所述第一板底鋼筋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穿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內。
13、在一種可選地實施方式中,所述樓板包括第一樓板和第二樓板;所述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和所述第二樓板之間;當建筑面層厚度小于100mm,且所述鋼結構暗梁作為所述樓板的支座時,所述鋼結構暗梁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與所述樓板的頂部和底部平齊設置;所述第一樓板內設有第一桁架;所述第二樓板內設有第二桁架;所述第一桁架和所述第二桁架均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垂直;所述第一桁架的下弦鋼筋靠近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一端錨固在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下翼緣板上;所述第二桁架的下弦鋼筋靠近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一端錨固在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下翼緣板上;所述第一桁架的上弦鋼筋通過板面附加鋼筋與所述第二桁架的上弦鋼筋連接;所述板面附加鋼筋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貫穿所述鋼結構暗梁;
14、或,所述樓板包括第一樓板和第二樓板;所述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和所述第二樓板之間;當建筑面層厚度小于100mm,且所述鋼結構暗梁作為所述樓板的支座時,所述鋼結構暗梁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與所述樓板的頂部和底部平齊設置;所述第一樓板內設有第一桁架;所述第二樓板內設有第二桁架;所述第一桁架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平行;所述第二桁架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垂直;所述第二桁架的下弦鋼筋靠近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一端錨固在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下翼緣板上;所述第一樓板設有第一板面鋼筋和第一板底鋼筋;所述第一板面鋼筋和所述第一板底鋼筋均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設置在所述第一樓板內。
15、在一種可選地實施方式中,所述樓板包括第一樓板和第二樓板;所述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和所述第二樓板之間;當建筑面層厚度小于100mm,且所述鋼結構暗梁不作為所述樓板的支座時,所述鋼結構暗梁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與所述樓板的頂部和底部平齊設置;所述第一樓板內設有第一桁架;所述第二樓板內設有第二桁架;所述第一桁架和所述第二桁架均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平行;所述第一樓板設有第一板面鋼筋和第一板底鋼筋;所述第一板面鋼筋的一端穿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內,另一端穿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腹板并穿設至所述第二樓板內;所述第一板底鋼筋的一端穿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內,另一端穿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腹板并穿設至所述第二樓板內;
16、或,所述樓板包括第一樓板和第二樓板;所述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所述第一樓板和所述第二樓板之間;當建筑面層厚度小于100mm,且所述鋼結構暗梁不作為所述樓板的支座時,所述鋼結構暗梁的頂部和底部分別與所述樓板的頂部和底部平齊設置;所述第一樓板內設有第一桁架;所述第二樓板內設有第二桁架;所述第一桁架和所述第二桁架均與所述鋼結構暗梁垂直第二桁架的下弦鋼筋第二桁架的上弦鋼筋;所述第一桁架的上弦鋼筋通過板面附加鋼筋與所述第二桁架的上弦鋼筋連接;所述板面附加鋼筋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貫穿所述鋼結構暗梁;所述第一桁架的下弦鋼筋通過板底附加鋼筋與所述第二桁架的下弦鋼筋連接;所述板底附加鋼筋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貫穿所述鋼結構暗梁。
17、在一種可選地實施方式中,所述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所述樓板內;所述鋼結構暗梁的頂部距離所述樓板的頂部第一預置距離;所述鋼結構暗梁的底部距離所述樓板的底部第二預置距離;所述樓板設有第二板面鋼筋和第二板底鋼筋;所述第二板面鋼筋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穿設在所述樓板內,且所述第二板面鋼筋位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上方;所述第二板底鋼筋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穿設在所述樓板內,且所述第二板底鋼筋位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下方;
18、或,所述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所述樓板內;所述鋼結構暗梁的頂部距離所述樓板的頂部第三預置距離;所述鋼結構暗梁的底部與所述樓板的底部平齊設置;所述樓板設有第二板面鋼筋和第二板底鋼筋;所述第二板面鋼筋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穿設在所述樓板內,且所述第二板面鋼筋位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上方;所述第二板底鋼筋沿垂直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方向穿設在所述樓板內,所述第二板底鋼筋位于所述鋼結構暗梁的上翼緣板和下翼緣板之間,且貫穿所述鋼結構暗梁的腹板。
19、本發明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點:
20、本發明中,通過采用鋼結構暗梁在兩根框架柱或者結構梁和框架柱之間進行連接,以對框架柱提供側向約束,同時將鋼結構暗梁嵌設在樓板上,與樓板一同澆筑成型,并與樓板協同受力,使得整體形成穩定的結構,提高了結構的整體性以及結構抗側力,保證整體剛度以及穩定性滿足需求;避免了框架柱間無連接時為保證結構側向剛度及承載力滿足需求導致整體鋼結構用量增加,降低結構整體鋼結構用量;相較于采用砼暗梁進行連接的方式,避免了砼暗梁9的鋼筋與框架柱焊接施工困難以及箍筋施工時費時費力的問題,采用鋼結構暗梁進行連接的方式施工難度小以及施工速度快,提高施工效率以及質量保證率,降低了成本;另外,鋼結構暗梁的底部位置高于或者等于所述樓板的底部位置,避免了室內出現凸梁的情況,提高空間利用率以及美觀性,解決建筑全生命周期改造需求,提高鋼結構建筑使用品質,提高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