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小家電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烹飪器具的密封結構的改進。
背景技術:
電壓力鍋為常用的家用電器,其中,電壓力鍋的鍋蓋上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向下延伸并和內鍋的側壁進行配合,進而防止在高壓烹飪過程中內鍋內的湯汁泄漏。但是由于存在工藝誤差,或者電壓力鍋長時間使用后密封圈老化,上述情況都會導致在電壓力鍋合蓋時,密封圈不能緊密的貼緊內鍋,從而給產品帶來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烹飪器具,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電壓力鍋的密封圈穩定性差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烹飪器具,包括:鍋體,包括外鍋以及用以盛放被烹飪食物的內鍋;鍋蓋,鍋蓋設置在鍋體上,鍋蓋包括鍋蓋主體以及內鍋蓋,鍋蓋蓋合與鍋體時,內鍋蓋密封內鍋;密封圈,設置在內鍋蓋上,密封圈包括與內鍋配合的密封部,密封部包括互相連接并呈角度設置的第一密封邊和第二密封邊,第一密封邊與內鍋的上邊沿配合,第二密封邊與內鍋的內壁配合,其中,第一密封邊在自由狀態下與內鍋蓋之間具有變形間隙,以使得當鍋蓋合蓋于鍋體的過程中,內鍋的上邊沿推頂第一密封邊,進而使得第一密封邊帶動第二密封邊向外擺動并使第二密封邊抵頂在內鍋的內壁上。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當蓋合鍋蓋時內鍋的上邊沿推頂第一密封邊,第二密封邊在第一密封邊的作用下朝向內鍋的內部方向擺動,從而使第二密封邊緊密的抵頂在內鍋上。因此即使密封圈、內鍋在制造時存在誤差,或者密封圈長時間使用后存在老化,也能夠通過第一密封邊帶動第二密封邊擺動的方式使第二密封邊貼合在內鍋的內壁上,并且密封效果更好。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電壓力鍋的密封圈穩定性差的問題。
進一步地,第一密封邊和第二密封邊之間的角度在90°至150°的范圍內。上述結構可以使第一密封邊、第二密封邊與內鍋更好的配合。
進一步地,第二密封邊呈環形,第二密封邊由上向下逐漸收縮,并且鍋蓋合蓋在鍋體上后,第二密封邊的下端至內鍋的內壁的距離小于或者等于5mm。上述結構能夠當合蓋鍋蓋使,第二密封邊的下端能夠被引導至內鍋中。
進一步地,第一密封邊呈環形。上述結構使得第二密封邊能夠受力均勻,從而保證密封的效果
進一步地,第一密封邊沿水平方向延伸。
進一步地,內鍋蓋包括疊置的內鍋蓋本體以及固定圈,密封圈夾設在內鍋蓋本體和固定圈之間,變形間隙形成在固定圈和第一密封邊之間。
進一步地,變形間隙小于或者等于5mm。上述結構能夠使第一密封邊和第二密封邊具有合理的變形量。
進一步地,密封圈還包括與所形密封部連接的固定部,固定部夾設在內鍋蓋本體與固定圈之間,固定部具有彎折段,從而將固定圈與內鍋蓋本體之間的縫隙密封。
進一步地,烹飪器具為電壓力鍋。
進一步地,內鍋蓋上設置有排氣通道,烹飪器具還包括控制排氣通道的排氣狀態的限壓閥。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烹飪器具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2示出了圖1中烹飪器具的縱剖示意圖;
圖3示出了圖2中A處放大示意圖;
圖4示出了圖1中烹飪器具的內鍋蓋的分解示意圖;以及
圖5示出了圖1中烹飪器具的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鍋體;11、外鍋;12、內鍋;20、鍋蓋;21、鍋蓋主體;22、內鍋蓋;221、內鍋蓋本體;222、固定圈;30、密封圈;31、密封部;311、第一密封邊;312、第二密封邊;32、固定部;h、變形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烹飪器具包括鍋體10、鍋蓋20以及密封圈30。其中,鍋體10包括外鍋11以及用以盛放被烹飪食物的內鍋12,鍋蓋20設置在鍋體10上,鍋蓋20包括鍋蓋主體21以及內鍋蓋22,鍋蓋20蓋合與鍋體10時,內鍋蓋22密封內鍋12。密封圈30設置在內鍋蓋22上。密封圈30包括與內鍋12配合的密封部31,密封部31包括互相連接并呈角度設置的第一密封邊311和第二密封邊312,第一密封邊311與內鍋12的上邊沿配合,第二密封邊312與內鍋12的內壁配合。其中,第一密封邊311在自由狀態下與內鍋蓋22之間具有變形間隙h,以使得當鍋蓋20合蓋于鍋體10的過程中,內鍋12的上邊沿推頂第一密封邊311,進而使得第一密封邊311帶動第二密封邊312向外擺動并使第二密封邊312抵頂在內鍋12的內壁上。
應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當蓋合鍋蓋20時內鍋12的上邊沿推頂第一密封邊311,第二密封邊312在第一密封邊311的作用下朝向內鍋12的內部方向擺動,從而使第二密封邊312緊密的抵頂在內鍋12上。因此即使密封圈30、內鍋12在制造時存在誤差,或者密封圈30長時間使用后存在老化,也能夠通過第一密封邊311帶動第二密封邊312擺動的方式使第二密封邊312貼合在內鍋12的內壁上,并且密封效果更好。因此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電壓力鍋的密封圈30穩定性差的問題。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第一密封邊311和第二密封邊312之間的角度在90°至150°的范圍內,同時第一密封邊311和第二密封邊312之間圓滑過度。上述結構能夠和內鍋12的頂端的圓滑定邊進行配合,當合蓋鍋蓋20時,第一密封邊311與第二密封邊312能夠與內鍋12的頂端自然的配合,從而提高產品的密封性能。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第二密封邊312呈環形,同時第二密封邊312由上向下逐漸收縮。上述結構使得第二密封邊312的下端的半徑要小于內鍋的內徑。進而使得當合蓋鍋蓋20時,第二密封邊312能夠被引導至內鍋12中,防止第二密封邊312安裝位置錯誤而導致結構卡死,無法合蓋鍋蓋。同時,由于第二密封邊312上端較寬,當蓋合鍋蓋20的過程中,第二密封邊312逐漸和內鍋12的內壁配合并實現密封。優選地,鍋蓋20合蓋在鍋體10上后,第二密封邊312的下端至內鍋12的內壁的距離小于或者等于5mm。
如圖4和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第一密封邊311呈環形。進而當合蓋鍋蓋20時,內鍋12的上邊緣能夠全部與第一密封邊311接觸,從而使得第二密封邊312受力平衡,各個點受到的壓力一致,從而保證密封性能。當然,在未示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密封邊311也可以不為環形結構,例如,第二密封邊312為間隔設置的多個片狀結構也可以實現上述增強密封的功能。但是此時應保證多個片狀結構沿周向均勻的分布在第二密封邊312上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第一密封邊311沿水平方向延伸,進而使得第一密封邊311更加容易變形。當然,也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對第一密封邊311的延伸方向進行調整。
如圖3和4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內鍋蓋22包括疊置的內鍋蓋本體221以及固定圈222,密封圈30夾設在內鍋蓋本體221和固定圈222之間,變形間隙h形成在固定圈222和第一密封邊311之間。具體地,密封圈30的固定部在自然狀態下受到重力的影響下垂,進而使得第一密封邊311和固定圈222之間產生了上述的變形間隙h。變形間隙h的具體數值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數值過小會導致第一密封邊311位移過小,從而達不到使第二密封邊312緊貼內鍋12的內壁的效果。若數值過大會使得第一密封邊311和第二密封邊312嚴重變形,長時間使用時會加速密封圈30的老化。因此在本申請的技術方案中變形間隙h的數值優選地小于或者等于5mm。當然,變形間隙h具體的數值可以根據密封圈30的材質,產品的實際結構決定,只要能夠達到第二密封邊312能夠緊貼內鍋12的內壁的效果即可。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密封圈30還包括與所形密封部31連接的固定部32,固定部32夾設在內鍋蓋本體221與固定圈222之間,固定部32具有彎折段,從而將固定圈222與內鍋蓋本體221之間的縫隙密封。上述結構能夠防止烹飪蒸汽沿著內鍋蓋本體221和固定圈222之前的縫隙流出,進而提高產品穩定性。
優選地,本實施例的烹飪器具為電壓力鍋。
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內鍋蓋22上設置有排氣通道,烹飪器具還包括控制排氣通道的排氣狀態的限壓閥。當內鍋12被密封圈30密封后,烹飪蒸汽通過排氣通道和限壓閥進行排氣。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