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機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榨汁機。
背景技術:
現有螺桿擠壓榨汁機,一般包括機座,與機座連接的集汁腔,設置于集汁腔內的螺桿和擠壓過濾筒,以及蓋合于集汁腔上方的上蓋,上蓋上設有與集汁腔連通的進料通道,物料通過進料通道后由螺旋帶動向下運動,在集汁腔與擠壓過濾筒之間形成的粉碎間隙內進行擠壓榨汁。由于螺桿繞螺桿軸做回轉運動,螺桿軸中心的線速度為零,因此進料通道通常需要偏置設置,使得從進料通道進入的物料避開螺桿的中心區域,而進料通道偏置設置使得進料通道的口徑受到了限制。
專利號CN201310175466.0的方案公開一種榨汁機,進料通道偏置于上蓋一側設置,而且上蓋內凹形成壓榨處理部位用于容納螺桿上部,進料通道通過導料面與壓榨處理部位過渡連接,使得物料在導料面的引導下進入壓榨處理部位,進行預粉碎和切削。該方案由于壓榨處理部位凸出于上蓋上端面設置,上蓋占用空間大,造型不夠合理也不夠美觀,而且螺桿壓榨處理部位上端還設有對螺桿軸上端進行限位的軸孔,螺桿采用中心定位方式,同時需滿足大口徑進料,螺桿受到的擠壓力變大,相應的上蓋受力增大,造成上蓋應力集中容易開裂,影響使用壽命,同時使得整個上蓋結構復雜不易清洗,物料經過進料通道需要拐彎才能進入擠壓螺旋進行榨汁,物料經過路徑較長,容易堆積在壓榨處理部位,而且這種榨汁結構物料的自動進料效果不理想,影響用戶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易進料且進料效率高的大口徑螺桿擠壓榨汁機。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榨汁機,包括機座,與機座連接的集汁容器,縱向設置于集汁容器內的擠壓螺桿,蓋合于集汁容器上端口的上蓋,所述上蓋上設有開口以及與所述開口連通的進料通道,所述擠壓螺桿包括本體和螺桿軸,本體上設有螺旋,所述開口覆蓋所述擠壓螺桿的旋轉中心,所述擠壓螺桿的上端設有沿周向設置的定位結構,所述上蓋的開口周圍設有周向設置的限位結構,所述限位結構與定位結構配合,對擠壓螺桿進行限位。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結構為環形壁,所述定位結構至少部分向下延伸至螺桿形成連接壁,所述連接壁圍成進料過渡區域,所述過渡區域將進料通道與集汁容器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結構為弧形定位凸起,所述定位結構至少部分向下延伸至擠壓螺桿形成連接壁,所述連接壁圍成進料過渡區域,所述過渡區域將進料通道與集汁容器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結構為設置于所述開口周圍的環形凸起,所述環形凸起與定位結構配合,對擠壓螺桿進行周向限位;或者,所述限位結構為設置于上蓋下端面的環形凹槽,所述定位結構插入所述環形凹槽并在所述環形凹槽內旋轉,對擠壓螺桿進行周向限位。
進一步的,所述過渡區域為漏斗形,所述漏斗的上開口與環形壁合為一體結構,所述漏斗的側壁即為連接壁,所述漏斗的側壁上設有下開口,所述下開口與集汁容器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結構為設置于所述開口周圍的間隔設置的凸起,凸起與環形壁配合對擠壓螺桿進行周向限位。
進一步的,連接壁向下延伸至擠壓螺桿的螺旋,并與所述螺旋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擠壓螺桿的螺旋之間形成導引通道,連接壁向下延伸至導引通道內。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壁呈直線形延伸或螺旋形狀延伸。
進一步的,所述過渡區域由一條連接壁圍成;或者,所述過渡區域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連接壁圍成。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等效直徑是指與所述開口的面積相等的圓的直徑。例如,對于圓形開口,所述開口的等效直徑即為圓形的直徑;對于橢圓形或長圓形或其他不規則形狀的開口,所述開口的等效直徑是指,將所述開口的面積等同于相應的圓的面積后,所述圓的直徑。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擠壓螺桿的上端設有沿周向設置的定位結構,避開了擠壓螺桿的中心區域,不影響擠壓螺桿定位的同時,使擠壓螺桿中心區域可進料,大大提升了進料效率,所述上蓋的開口周圍設有周向設置的限位結構,所述限位結構與定位結構配合,對擠壓螺桿進行限位。擠壓螺桿采用周向限位結構,使得上蓋與擠壓螺桿配合處受力更加均衡,傳動更加穩定,避免了擠壓螺桿上端中心定位導致的應力集中而使上蓋開裂問題。同時也避免擠壓螺桿在轉動過程中軸向攢動以及徑向晃動,從而保證物料順暢進入擠壓螺旋中。另外,通過限位結構與定位結構的配合,也進一步提高擠壓螺桿與集汁容器的裝配精度,保證傳動的可靠性。
所述開口覆蓋所述擠壓螺桿的旋轉中心,使得上蓋開口和進料通道的設置位置不必受到擠壓螺桿設置位置和定位結構的限制,大大提高了開口在上蓋上的設置位置和開口口徑設置的自由度,開口口徑可設計到足夠大,充分滿足大口徑整果榨汁的功能需求。同時,實現中心區域進料,進料范圍廣,進料效果好,且整機外觀和結構更加合理。當然,與開口連通的進料通道既可以設置在上蓋中間位置也可以偏置于上蓋中心位置,而且上蓋無需設置上凸的容納腔結構即可實現大口徑自動進料和整果榨汁,簡化了上蓋結構。另外,物料經過進料通道后直接由開口落入螺桿的螺旋中進行榨汁,進料行程短,進料效率高。
2、所述定位結構為環形壁,所述定位結構至少部分向下延伸至螺桿形成連接壁,所述連接壁圍成進料過渡區,所述過渡區域將進料通道與集汁容器連通,物料經由進料通道進入過渡區域后,順沿螺旋進入集汁容器中。所述定位結構呈封閉的環形,其結構穩定性好,周向定位可靠,可盡量減小擠壓螺桿上端的饒動,保證擠壓螺桿的裝配精度以及擠壓螺桿與集汁容器形成擠壓粉碎間隙的間隙值精度。當然,所述定位結構還可以為弧形定位凸起,弧形定位凸起不連續,但與限位結構更易裝配,而且弧形定位結構相對于周向限位結構具有一定的調整空間,防止定位結構和限位結構相對運動時卡死。所述連接壁能夠使擠壓螺桿上端的周向定位結構與本體自然過渡連接為一體,而且物料通過上開口后自然落入過渡區域,所述連接壁的上端與弧形定位凸起合為一體結構,使整個擠壓螺桿與連接壁以及弧形定位凸起連接為一個整體,縮小尺寸鏈,保證安裝和傳動精度。
3、所述限位結構為設置于所述開口周圍的環形凸起,所述環形凸起設置在上蓋的下端面,所述環形凸起與定位結構配合,對擠壓螺桿的周向限位效果好,而且環形凸起的下端面還可以與擠壓螺桿的螺旋面配合,使物料在進料過渡區域一邊向下運動一邊進行初步的擠壓粉碎,方便物料進入擠壓螺旋,提高粉碎效率。所述限位結構還可以設置為間隔設置的凸起,間隔設置的凸起與環形壁配合,這樣設置保證對擠壓螺桿的有效限位的同時,節省材料,而且間隔設置的凸起強度好,不易斷裂。所述限位結構還可以為設置于上蓋下端面的環形凹槽,所述定位結構插入所述環形凹槽,使定位結構在所述環形凹槽內旋轉。由于環形凹槽具有一定的深度,這樣設置對擠壓螺桿的周向限位效果更好,擠壓螺桿轉動更穩定。
4、所述連接壁圍成的過渡區域為漏斗形,所述漏斗的上開口與環形壁合為一體結構,使得上蓋上的開口與漏斗形連接壁的上開口上下對應設置,從開口進入的物料在重力作用下從上開口進入進料過渡區域,所述漏斗的側壁即為連接壁,所述漏斗的側壁上設有下開口,所述下開口與集汁容器連通,物料順沿連接壁繼續向下運動至下開口,并進入集汁容器中,進行粉碎榨汁。進料順暢,進料阻力小。
5、連接壁向下延伸至擠壓螺桿的螺旋,并與所述螺旋連接。這樣設置使得經過進料過渡區域的物料順利進入擠壓螺旋中繼續粉碎擠壓,物料過渡自然,運行順暢,而且連接壁與擠壓螺桿的整體性好。當然,所述連接壁也可以不與擠壓螺旋連接,所述擠壓螺桿的螺旋之間形成導引通道,連接壁向下延伸至導引通道內。也就是連接壁向下延伸并與螺旋錯位設置,物料經由連接壁直接進入導引通道,更易切入螺旋進行粉碎。
6、所述連接壁呈直線形延伸或螺旋形狀延伸,使得連接壁的最高點和最低點具有一定的高度差,物料更容易順沿連接壁向下運動,另外,由于本體為上小下大的錐形或圓柱形,所述連接壁為定位結構與擠壓螺桿的連接過渡段,使定位結構到擠壓螺桿的過渡更自然,定位結構對擠壓螺桿的定位也更可靠。所述連接壁的邊緣還可以與上蓋的限位結構配合對物料進行初步剪切,將大塊物料切成小塊后再送入擠壓螺旋中,物料更易擠壓出汁。
7、所述過渡區域由一條連接壁圍成,這樣擠壓螺桿的整體強度較強,當然,所述過渡區域由兩條連接壁圍成,兩條連接壁對稱設置于擠壓螺桿的上端,相鄰連接壁之間形成下開口,相當于增大了經過過渡區域的物料從下開口進入擠壓螺旋的路徑,進料效率更高,不易堵料或返料。所述連接壁還可以設置為兩條以上,進一步增加了下開口的個數,也節省了成本,由于下開口設置于連接壁上,連接壁的邊緣可對物料進行初步剪切,多條連接壁也相當于增加了物料預粉碎的效率,提升榨汁效率。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一的整機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一中擠壓螺桿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一中集汁容器結構示意圖。
附圖4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一中上蓋結構示意圖。
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一中上蓋與集汁容器裝配示意圖。
附圖6為圖5的局部放大圖。
附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二中擠壓螺桿與上蓋裝配示意圖。
附圖8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三中擠壓過濾筒結構示意圖。
附圖9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三中擠壓過濾筒與集汁容器裝配示意圖。
附圖10為圖9的局部放大圖。
附圖1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三中另一種擠壓過濾筒結構示意圖。
附圖1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四中擠壓螺桿與上蓋裝配示意圖。
附圖1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五中另一種擠壓螺桿結構示意圖。
附圖1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六中擠壓螺桿與上蓋裝配示意圖。
附圖1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七中擠壓螺桿結構示意圖。
附圖1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七中另一種擠壓螺桿結構示意圖。
圖中所標各部件名稱如下:
1、機座;
2、集汁容器;21、側壁;22、底座;23、擠壓筋條;24、延伸壁;241、環形臺階;25、卡扣;26、旋扣導軌;
3、擠壓螺桿;31、螺桿軸; 32、本體;321、擠壓螺旋; 33、導引通道;34、連接壁;341、卡位分割件;35、剪切部;36、上開口;37、下開口;38、定位結構;381、滾輪;382、環形齒;
4、上蓋;41、開口;42、進料通道;421、卡料筋;422、凸臺;43、環形凸起;44、環形凹槽;45、耐磨環;46、旋扣;47、卡扣導軌;
5、擠壓過濾筒;51、引導壁;511、筋條;512、過濾孔;513、環形凸臺;52、壁刀。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16所示,一種易進料的榨汁機,包括機座1,與機座連接的集汁容器2,縱向設置于集汁容器內的擠壓螺桿3,蓋合于集汁容器上端口的上蓋4,所述上蓋上設有開口41以及與所述開口連通的進料通道42,所述擠壓螺桿包括本體32和螺桿軸31,本體上設有擠壓螺旋321,所述開口41覆蓋所述擠壓螺桿的旋轉中心,所述擠壓螺桿3的上端設有沿周向設置的定位結構38,所述上蓋4的開口周圍設有周向設置的限位結構,所述限位結構與定位結構38配合,對擠壓螺桿3進行限位。
所述擠壓螺桿3的上端設有沿周向設置的定位結構38,所述上蓋4的開口周圍設有周向設置的限位結構,所述限位結構與定位結構38配合,對擠壓螺桿3進行限位。擠壓螺桿3采用周向限位方式,使得上蓋4與擠壓螺桿3配合處受力更加均衡,傳動更加穩定,避免應力集中導致上蓋開裂問題。同時也避免擠壓螺桿3在轉動過程中軸向攢動以及徑向晃動,從而保證物料順暢進入擠壓螺旋321中。另外,通過限位結構與定位結構38的配合,也進一步提高擠壓螺桿與集汁容器的裝配精度,保證傳動的可靠性。
所述開口41覆蓋所述擠壓螺桿3的旋轉中心,使得上蓋開口和進料通道42的設置位置不必受到擠壓螺桿3設置位置和定位結構38的限制,大大提高了開口41在上蓋上的設置位置和開口口徑設置的自由度,開口口徑可設計到足夠大,充分滿足大口徑整果榨汁的功能需求。同時,實現中心區域進料,進料范圍廣,進料效果好,且整機外觀和結構更加合理。當然,與開口41連通的進料通道42既可以設置在上蓋4的中間位置也可以偏置于上蓋4的中心位置,而且上蓋無需設置上凸的容納腔結構即可實現大口徑自動進料和整果榨汁,簡化了上蓋結構。另外,物料經過進料通道42后直接由開口41落入擠壓螺桿3的擠壓螺旋321中進行榨汁,進料行程短,進料效率高。
實施例一:
如圖1至圖6所示,一種易進料的榨汁機,包括機座1,與機座連接的集汁容器2,縱向設置于集汁容器內的擠壓螺桿3,蓋合于集汁容器上端口的上蓋4,所述上蓋上設有開口41以及與所述開口連通的進料通道42,所述擠壓螺桿包括本體32和螺桿軸31,本體上設有螺旋,所述開口41覆蓋所述擠壓螺桿的旋轉中心,所述擠壓螺桿3的上端設有沿周向設置的定位結構38,所述上蓋的開口周圍設有周向設置的限位結構,所述限位結構與定位結構配合,對擠壓螺桿進行限位。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結構38為環形壁,所述定位結構至少部分向下延伸至螺桿形成連接壁34,所述連接壁34由上向下呈螺旋形狀延伸且連接壁34的寬度由上向下逐漸變窄,最終與擠壓螺旋321連接。所述連接壁34圍成進料過渡區域,所述過渡區域將進料通道42與集汁容器2連通。物料經由進料通道42進入過渡區域后,順沿擠壓螺旋321進入集汁容器2中。所述連接壁34使物料順利由開口進入到擠壓螺旋321中,進料順暢。所述定位結構38呈封閉的環形,其結構穩定性好,周向定位可靠,可盡量減小擠壓螺桿3上端的饒動,保證擠壓螺桿3的裝配精度以及擠壓螺桿3與集汁容器2形成擠壓粉碎間隙的間隙值精度。擠壓螺桿3采用周向定位方式,螺桿軸31上端無需承擔定位功能,故螺桿軸31的上端不高于所述本體32上端,當然不高于所述連接壁34的中心,使得連接壁34圍成的進料區域呈中空的漏斗形。
如圖4所示,所述限位結構為設置于所述開口周圍的環形凸起43,所述環形凸起43設置在上蓋4的下端面,所述進料通道42從開口41向下延伸至所述環形凸起43的下端面,所述環形凸起43的外環面與定位結構38的內表面配合,使擠壓螺桿3的環形壁圍繞環形凸起43旋轉,對擠壓螺桿3的限位效果好,而且環形凸起43的下端面還可以與擠壓螺桿3的連接壁配合,使物料在進料過渡區域一邊向下運動一邊進行初步的擠壓粉碎,方便物料進入擠壓螺旋,提高粉碎效率。
如圖2所示,所述連接壁34圍成的過渡區域為漏斗形,所述漏斗的上開口36與環形壁合為一體結構,使得上蓋上的開口41與漏斗形連接壁的上開口36上下對應設置,從開口41進入的物料在重力作用下從上開口36進入進料過渡區域,所述漏斗的側壁即為連接壁34,所述漏斗的側壁上設有下開口37,所述下開口37與集汁容器2連通,物料順沿連接壁34繼續向下運動至下開口37,并進入集汁容器2中,進行粉碎榨汁。進料順暢,進料阻力小。
本實施例中,所述過渡區域由一條連接壁34圍成,這樣擠壓螺桿3的整體強度較強,所述連接壁34向下延伸至擠壓螺桿的擠壓螺旋321,并與所述擠壓螺旋321連接。這樣設置使得經過進料過渡區域的物料順利進入擠壓螺旋321中繼續粉碎擠壓,物料過渡自然,運行順暢,而且連接壁34與擠壓螺桿3的整體性好。所述連接壁34呈螺旋形狀延伸,使得連接壁的最高點和最低點具有一定的高度差,物料更容易順沿連接壁34向下運動,另外,由于本體32為上小下大的錐形或圓柱形,所述連接壁34為定位結構38與擠壓螺桿3的連接過渡段,使定位結構38到擠壓螺桿3的過渡更自然,定位結構38對擠壓螺桿3的定位也更可靠。所述連接壁34的邊緣設有剪切部35。所述剪切部35可設置為切削刃,所述環形凸起43的下端面呈下凸的弧面,所述剪切部35與上蓋的環形凸起43的下端面配合對物料進行初步剪切,將大塊物料切成小塊后再送入擠壓螺旋中,物料更易擠壓出汁。
所述連接壁34上設有卡位分割件341,所述卡位分割件341偏置于擠壓螺桿3的旋轉中心設置,對物料進行卡位和分割,所述卡位分割件341與進料通道42下端的內環面配合,將物料卡入進料過渡區域并對物料進行切割,將其分割為小塊物料后隨連接壁34運動并輸出至擠壓螺旋321。所述卡位分割件341豎直設置于連接壁34上且呈片狀,卡位分割件341的邊緣設有刃口,且刃口與物料相對設置,對物料進行切割,所述開口41覆蓋所述卡位分割件341,所述卡位分割件341與連接壁34一體式制成,且擠壓螺桿3旋轉過程中,卡位分割件341始終位于所述開口41在豎直方向的投影范圍內,卡位分割件341與進料通道42下端的內環面的距離漸變,對物料進行阻擋并卡住,使物料沿連接壁向下運動,避免其沿進料通道的內壁向上翻轉無法進料,實現自動進料及預粉碎切削功能。對于條狀物料,如黃瓜、胡蘿卜等,物料進入過渡區域,直接由連接壁的剪切部35與環形凸起43的下端面配合將物料切斷,被切斷的物料輸出至集汁容器2與擠壓螺桿3之間形成的擠壓腔內進一步粉碎擠壓,提高了進料效率和榨汁效率。
所述進料通道42下端側壁一側外擴,使進料通道42下端的口徑由上向下逐漸變大,呈喇叭狀,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料通道42的下端口呈橢圓形,這樣設置的好處在于,卡位分割件341在進料通道43的下端口范圍內旋轉的軌跡與進料通道42內壁之前的距離逐漸變化,對物料形成有效擠壓和切削,強化了卡位分割件341的預粉碎切削效果。所述進料通道42下端的內環面一側設有多個卡料筋421,所述卡料筋421沿豎直方向設置,所述卡料筋421水平分層,分為至少兩排設置于進料通道42內壁上,防止物料在連接壁上打轉。
所述上蓋4的下端面設有與所述定位結構38的上端面配合的耐磨環45,對擠壓螺桿3進行軸向限位,所述耐磨環45與所述環形凸起43的邊緣配合,進一步防止上蓋4磨損,保證其壽命。本實施例中,所述耐磨環45采用耐磨塑膠制成。當然,所述定位結構38也可以設置耐磨件45,與所述耐磨環配合,形成耐磨摩擦副。
如圖3所示,所述集汁容器2包括側壁21和底座22,所述集汁容器2的側壁向上延伸形成延伸壁24,所述延伸壁24圍成延伸腔,所述延伸腔用于容納連接壁34以及定位結構38,所述延伸壁24與集汁容器的側壁21光滑連接,所述集汁容器2整體呈上大下小的錐形,本實施例中,所述延伸壁24的錐度大于所述集汁容器側壁21的錐度,所述集汁容器2的下端設有出汁口和出渣口,所述集汁容器2的內壁設有與擠壓螺桿3配合的擠壓筋條23,所述擠壓筋條23縱向設置并由集汁容器側壁21向上延伸至所述延伸壁34的頂端,所述擠壓筋條23的上部與連接壁34的外壁配合,對物料進行初步阻擋和擠壓,所述擠壓筋條23的下部與擠壓螺桿3配合,對物料進行擠壓研磨。所述擠壓筋條23的高度由上向下逐漸降低。
如圖5和圖6所示,所述集汁容器的延伸壁24上端設有卡扣25,所述上蓋4的邊緣向下延伸形成圍邊,圍邊外側設有旋扣46,所述旋扣46與上蓋4下端面邊緣形成供所述卡扣25滑動并與旋扣46配合的光滑卡扣導軌47,卡扣導軌47上無阻擋筋。所述卡扣25下方設有環形旋扣導軌26,供所述旋扣46滑動并與卡扣25配合,將上蓋4扣合與集汁容器2的上端口,也即延伸腔的上端口。所述旋扣46和卡扣25分別設有由四個,且分別周向均布與上蓋4和集汁容器2上。其中任意一個卡扣25設有向下凸出的鎖止凸臺,用于鎖止上蓋4。所述旋扣46在旋扣導軌26內滑動并觸碰到所述凸臺后對上蓋4進行鎖止,阻止上蓋4繼續轉動。所述凸臺邊緣或凸臺上設有防退凹槽或斜面,一方面對旋扣46起到導向作用,另一方面起到防退作用,將上蓋4鎖止并固定。這樣設置大大增加了上蓋4與集汁容器2的扣合結構設計自由度,上蓋4也更易安裝,而且可向任意方向旋轉與集汁容器2進行配合安裝。
所述開口41的等效直徑與所述擠壓螺桿3的回轉直徑的比值為a,1/3≤a≤4/3。本實施例中,a為5/8,這樣設置不僅滿足大口徑進料需要,而且開口41周圍有足夠空間對擠壓螺桿3進行限位,防止其旋轉時徑向晃動,而且物料從開口41進入擠壓螺旋321能夠順暢進料,不易卡料也不易漏料。優選的,所述開口41的等效直徑為80mm~120mm,充分滿足大口徑免切削,直接投料的需求,本實施例中,所述開口41的等效直徑為85mm,滿足大塊物料或整果投料榨汁的需求,物料可經過進料通道從開口41順利沿連接壁34進行擠壓螺旋321中,無需切削,方便投料,用戶體驗好。
所述擠壓螺桿3的旋轉半徑為R,也即擠壓螺桿3的回轉直徑的一半,40mm≤R≤90mm, R小于40mm時,不方便對擠壓螺桿3進行周向限位,且擠壓螺桿3上端的定位結構38影響進料路徑,容易漏料。當R大于90mm時,擠壓螺桿3整體造型過大,造成浪費。本實施例中,R為68mm,即擠壓螺桿3的回轉直徑為136mm,不僅滿足大口徑投料需求,而且能夠保證物料經過開口后順利落入與開口對應的環形定位結構38范圍內,并向下旋轉輸料,繼而進入擠壓螺旋321,物料運行路徑流暢不易卡料。
可以理解的,限位結構為設置于所述開口周圍的間隔設置的凸起,所述凸起的外表面與環形壁的內表面配合,使擠壓螺桿上端的環形壁圍繞所述凸起旋轉,這樣設置保證對擠壓螺桿的有效限位的同時,節省材料,而且間隔設置的凸起強度更好,不易斷裂。
可以理解的,所述連接壁呈直線形延伸,使連接壁圍成的過渡區域由上向下逐漸變小,呈倒錐形。
實施例二:
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定位結構38為弧形定位凸起,所述定位結構至少部分向下延伸至擠壓螺桿形成連接壁34,所述連接壁34圍成進料過渡區域,所述過渡區域將進料通道42與集汁容器2連通。弧形定位凸起不連續,但與限位結構更易裝配,而且弧形定位凸起相對于周向限位結構具有一定的調整空間,防止定位結構38和限位結構相對運動時卡死。
所述連接壁34為弧面或曲面,都能夠使擠壓螺桿3上端的周向定位結構38與本體32自然過渡并連接為一體,而且物料通過上開口41后自然落入過渡區域,所述連接壁34的上端與弧形定位凸起合為一體結構,使整個擠壓螺桿3與連接壁34以及弧形定位凸起連接為一個整體,縮小尺寸鏈,保證安裝和傳動精度。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一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三:
如圖8至圖11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集汁容器2內還設有擠壓過濾筒5,所述擠壓螺桿3套設在擠壓過濾筒5內,擠壓過濾筒5包括筒體和嵌合在筒體上的過濾網,過濾網上設有過濾孔512,擠壓螺桿與擠壓過濾筒間形成擠壓腔。物料沿連接壁34進入擠壓腔,由擠壓螺旋321帶動向下運動進行粉碎擠壓。所述擠壓過濾筒5將擠壓螺桿3與集汁容器2形成的空間分割為兩個腔,擠壓螺桿3與擠壓過濾筒5的內壁之間形成的擠壓腔,以及擠壓過濾筒5的外壁與集汁容器2的內壁之間形成的出汁腔,物料從進入擠壓腔進行擠壓出汁,汁液從擠壓過濾筒上的過濾孔512流出至擠壓過濾筒5與集汁容器2之間的出汁腔內,而擠壓腔中的物料邊被擠壓出汁邊在擠壓螺旋的帶動下向下運動并將果渣從出渣口排出。
如圖8所示,所述擠壓過濾筒5的側壁向上延伸形成與連接壁的外壁配合導料的引導壁51,所述引導壁51與擠壓過濾筒5一體式制成,所述引導壁51環繞連接壁34的外壁設置,所述引導壁51呈上大下小的倒錐形。引導壁51的內壁與連接壁的外壁配合,相當于增大了擠壓腔的空間,物料進入引導壁51與連接壁34的外壁之間的擠壓腔內,增加了物料擠壓粉碎的行程,使物料粉碎擠壓更徹底,出汁更充分。
所述擠壓過濾筒5的內壁設有縱貫所述擠壓過濾筒的壁刀52,所述引導壁51的內壁縱向設有筋條511,本實施例中共設有六個筋條,所述筋條511由引導壁51的下端向上延伸至引導壁的頂端,所述筋條511沿引導壁的內壁均勻分布。所述壁刀52沿引導壁51向上延伸,與引導壁51上的筋條511連接為一體。所述筋條511對物料起到阻擋作用,防止物料在擠壓腔上部打轉,使其沿連接壁34的外壁向下運動進入擠壓螺旋中進行粉碎擠壓。當然,所述筋條511對物料也具有一定的初步粉碎效果,將物料擠壓成小塊,更易進入擠壓螺旋,提高了粉碎效率。
如圖9和圖10所示,所述引導壁51上端設有環形凸臺513,環形凸臺513與延伸壁內壁上端配合,對整個擠壓過濾筒5進行周向限位,當然,也可以在所述延伸壁24的內側壁設置環形臺階241,環形臺階241的內環面與引導壁上端的環形凸臺513的外環面配合,對擠壓過濾筒5進行徑向限位,防止擠壓過濾筒5搖擺晃動。
本實施例中,所述開口41的等效直徑為87mm,所述擠壓螺桿3的回轉直徑為150mm,回轉直徑進一步擴大,相當于集汁容器2的容納空間進一步擴大,所述周向設置的定位結構37覆蓋的范圍擴大,物料更易進入過渡區域,且不易堆積或向上返料,保證物料進料順暢。
如圖11所示,所述引導壁51上設有貫穿所述引導壁內外側的過濾孔512,物料從下開口37進入引導壁51與連接壁51形成的擠壓腔進行初步粉碎擠壓,擠壓出的果蔬汁液從引導壁上的過濾孔512流至出汁腔,并從集汁容器2下端的出汁口流出。引導壁上的過濾孔512一方面對擠壓出的果汁進行分流,增加果汁流出的路徑,另一方面防止擠壓腔中大量擠壓出的果汁無法及時排出,造成與果渣混合堵塞擠壓過濾筒下端的過濾孔512。
所述擠壓過濾筒6與集汁容器2的側壁之間設有旋轉刷,所述旋轉刷包括旋轉刷架、與旋轉刷架連接為一體的壁刷桿和設置于旋轉刷架上的刷片。所述旋轉刷底部設有旋轉刷齒,所述集汁容器底座設有中間齒輪,所述中間齒輪分別與擠壓螺桿下端的傳動齒和旋轉刷齒嚙合,將動力傳輸至旋轉刷。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一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四: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限位結構為設置于上蓋下端面的環形凹槽44,所述定位結構38為環形壁,環形壁插入所述環形凹槽44,使定位結構在所述環形凹槽44內旋轉,從而對擠壓螺桿進行周向限位。由于環形凹槽44具有一定的深度,這樣設置對擠壓螺桿3的周向限位效果更好,擠壓螺桿3轉動更穩定。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一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五: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擠壓螺桿3的螺旋之間形成導引通道33,連接壁34向下延伸至導引通道33內。所述連接壁34不與擠壓螺旋321連接。連接壁34向下延伸并與擠壓螺旋321錯位設置,物料經由連接壁34直接進入導引通道33,更易切入擠壓螺旋321進行粉碎,而且連接壁34與本體32的連接處還可以設置切削刃,物料經過卡位分割件341的切削后,運動到連接壁34的末端,由連接壁與本體連接處的切削刃進行二次切削,將物料進一步粉碎,物料進入導引通道33更順暢,進料效率和粉碎擠壓效率也更高。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一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六:
如圖14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進料通道下端內壁設有環形限位凸臺422,所述限位結構即為所述凸臺422,所述定位結構38為環形壁,所述擠壓螺桿通過環形壁套設于進料通道42的下端內環面內,所述環形壁的上端面與所述凸臺422的下端面抵接,對擠壓螺桿3進行軸向限位,所述進料通道42的下端內環面與環形壁的外環面配合,對擠壓螺桿3進行徑向限位,物料從進料通道42能夠順暢進入擠壓螺旋321,不易卡料,而且物料體積可以足夠大,充分體現了大口徑整果榨汁的優勢,這樣設置上蓋也更容易對擠壓螺桿3進行限位,使進料通道42與擠壓螺桿3的連接和定位結構簡單可靠。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一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七:
如圖15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定位結構38為環形壁,定位結構38的上端周向上設有至少兩個滾輪381,與上蓋4的下端面配合,對旋擠壓螺桿3進行軸向和徑向限位。本實施例中,定位結構38上端設有滾輪支架,定位結構38上端周向均布有四個滾輪381,滾輪381通過滾輪支架安裝固定于定位結構38上端,定位結構38隨擠壓螺桿3旋轉時,滾輪381與上蓋4下端面形成滾動摩擦副,大大減輕了對上蓋的磨損,保證上蓋4的強度和使用壽命,同時也避免了上蓋4出現磨損顆粒物融入果汁中的情況,保證飲用果汁的食品衛生安全,而且降低了上蓋與擠壓螺桿的上端定位結構接觸運動所產生的噪音。
可以理解的,圖16所示,所述定位結構38的外環面上設有環形齒382,與集汁容器2的內壁上端抵觸,對擠壓螺桿3進行徑向限位;或者,所述定位結構38的上端面設置環形齒,與上蓋的下端面配合,所述上蓋下端面還可以設置于所述環形齒配合的齒圈,對擠壓螺桿進行徑向限位的同時,避免上蓋磨損。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一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八: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過渡區域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連接壁圍成,所述連接壁周向均布于擠壓螺桿的上端。本實施例中,所述過渡區域由兩條連接壁圍成,兩條連接壁對稱設置于擠壓螺桿的上端,相鄰連接壁之間形成下開口,相當于增大了經過過渡區域的物料從下開口進入擠壓螺旋的路徑,進料效率更高,不易堵料或返料。
可以理解的,進料過渡區域由兩條以上的連接壁圍成,連接壁周向均布于擠壓螺桿的上端。進一步增加了下開口的個數,也節省了成本。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一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九: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三的區別在于,所述集汁容器與擠壓過濾筒之間設有旋轉刷,所述擠壓螺桿上端設有驅動部,所述驅動部與旋轉刷上端配合,驅動所述旋轉刷轉動。所述擠壓螺桿的定位結構為環形壁,所述驅動部包括所述定位結構,所述旋轉刷由環形壁驅動旋轉,所述旋轉刷架沿擠壓過濾筒的外壁向上延伸至引導壁的外側,所述刷片呈條形并固定于旋轉刷架之間的壁刷桿上,位于壁刷桿內側的刷片對擠壓過濾筒的外壁和引導壁的外壁進行刮刷,防止過濾孔堵塞,位于壁刷桿外側的刷片對集汁容器的內壁進行刮刷,同時對集汁容器內的汁液進行攪動,使果汁均勻口感好。
所述旋轉刷架呈環形,將壁刷桿連接為一體,所述旋轉刷架包括設置于壁刷桿上端的上環形刷架,以及設置于壁刷桿下端的下環形刷架,所述上環形刷架上設有鎖止凹槽,所述環形壁上設有鎖止凸起,所述鎖止凹槽與鎖止凸起配合,由擠壓螺桿帶動旋轉刷轉動。通過環形壁帶動旋轉刷轉動,結構簡單,傳動可靠。采用此種方式,所述旋轉刷的下端不用設置旋轉刷齒,集汁容器底座也不設置中間齒輪,擠壓螺桿下端也無需設置傳動齒,大大簡化了集汁容器底座、擠壓螺桿和旋轉刷的結構,也提升了集汁容器底座的設計自由度。
可以理解的,所述環形壁的外環面設有環形傳動齒,所述上旋轉刷架設有與所述環形傳動齒嚙合傳動的內齒圈,所述擠壓螺桿通過齒輪傳動方式將動力通過環形壁傳遞至旋轉刷,驅動其轉動,結構簡單,傳動穩定可靠。
可以理解的,所述旋轉刷還包括設置于壁刷桿中部的中環形刷架,所述中環形刷架對整個旋轉刷起到加強作用,同時中環線刷架內壁與擠壓過濾筒外壁配合,對旋轉刷進行限位。
可以理解的,所述壁刷桿上端懸空,有壁刷桿上端設置鎖止凸起或鎖止凹槽,與環形壁上的鎖止凸起配合,驅動旋轉刷傳動。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三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所涵蓋,這里不再一一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