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河道駁岸工程構造,具體是指具有自我修復能力且兼具美感的生態友好型駁岸工程結構。
背景技術:
河道等自然水體的自然駁岸,是河道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主要作用有:
1供挺水植物、部分浮水植物進行生長;
2供小型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動物生存;
3固定沖刷至河岸的漂浮雜質,凈化水體;
4減緩自然降水時水流對河道的沖擊。
但由于自然駁岸受水流沖刷后,容易發生崩塌等災害,因此城市河道等與人群接觸緊密的自然駁岸水體邊緣常常被駁岸化處理。
大多數駁岸,在設計上采用的是直立駁岸這種形式,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水體中水流緩慢的區域;修筑駁岸的材料一般為混凝土或毛石,這類材料不透水透氣,并且呈堿性,植物很難附著生長;另外由于河道潮汐及枯豐水期的作用,也會造成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無法生存。
因此,一個河道或水體邊緣進行駁岸化處理后,原來的自然生態環境就被徹底破壞,并且很難自我修復,使駁岸失去了以往的自然凈化功能,導致水體水質惡化等不良現象的出現。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具有自我修復能力且兼具美感的生態友好型駁岸工程結構,該駁岸工程結構在不增加施工難度的前提下,能夠有效增加駁岸的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和生態友好性,同時提高駁岸的景觀美感,特別適用于城市人口密集區域的水體駁岸改造。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具有自我修復能力且兼具美感的生態友好型駁岸工程結構,包括駁岸和駁岸臺地,駁岸和駁岸臺地構筑在河道的兩岸,其特征在于:所述駁岸每隔10~20米的間距向河岸陸地方向后退1~2米,形成一個內凹的倒梯形缺口,多個倒梯形缺口沿河道均勻排布,所述駁岸工程結構還包括多個種植槽以及多個生態種植區,所述種植槽為向河道方向伸展1~2米形成的外凸的梯形突出槽,每一個種植槽均與駁岸的一個倒梯形缺口對應設置,每一個種植槽包圍對應的一個倒梯形缺口,所述的生態種植區為所述種植槽與對應的倒梯形缺口之間所合圍的區域,所述的種植槽以及生態種植區內均填充種植土,用于種植植物。
本實用新型的駁岸工程結構增設有多個種植槽以及多個生態種植區,這樣既可保證生態種植區有足夠的面積供動植物進行生存,又能保證該區域不受汛期高水位水流的沖刷影響,并且不增加施工的難度,還能夠有效增加駁岸的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和生態友好性,提高駁岸的景觀美感,適用于各種水體駁岸改造。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種植槽為橫截面為U形的U形槽。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種植槽為透水性生態混凝土槽,采用生態混凝土磚構筑而成。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種植槽的頂面高度高于河道內的最低水位10cm。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生態種植區為長條形的六邊形區域。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生態種植區內填充的種植土的上表面高度低于河道內的最低水位10c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顯著效果:
1、能夠有效保持駁岸生態系統的穩定存在
駁岸生態系統的建立,不單單是要形成一個有層級的生態系統,更重要的是該生態系統的正常穩定運行。以往,在河流枯水期和水流平緩的期,由于水流集中在河道中央區域,對駁岸附近的沖刷較小,部分植物開始在駁岸附近扎根,開始形成簡單的生態系統;但一到汛期,駁岸附近的水位上升,水流沖刷明顯加強,該簡單的生態系統就被水流帶走,周而復始,生態系統連建立都困難,更遑論正常穩定運行了。
本實用新型的駁岸工程結構利用透水混凝土與大型多年生、具有一定的抵御水流沖刷及水面漂浮物撞擊能力的挺水植物,圍合出生態種植區,這樣既可保證生態種植區有足夠的面積供動植物進行生存,又能保證該區域不受汛期高水位水流的沖刷影響;同時,在該生態種植區中種植的花期長、觀賞性強的臨水植物,能夠為該區域的生態系統的建立提供基本的保證。
2、能夠使駁岸具備更好的景觀效果
一般的駁岸景觀,僅僅是簡單的作為臨水平臺,老百姓對此有個形象的描述,給河道邊上加了個蓋。而本實用新型的駁岸工程結構,因為透水性生態混凝土槽與生態種植區共同存在,這兩個部分種植的大量園林植物能夠有效提升駁岸的景觀效果;同時,由于這兩個建筑構造種植了大量的園林植物,隨著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會有大量的小型魚蝦、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及昆蟲等動物進入該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景觀效果的提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駁岸工程結構的局部俯視圖;
圖2是圖1中的局部放大圖,顯示種植槽、生態種植區與駁岸之間的平面位置關系;
圖3是本實用新型駁岸工程結構的截面圖。
附圖標記說明
1、駁岸;2、駁岸臺地;3、種植槽;4、生態種植區;100、河道。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3所示的具有自我修復能力且兼具美感的生態友好型駁岸工程結構,包括駁岸1和駁岸臺地2,駁岸1和駁岸臺地2構筑在河道100的兩岸,駁岸1每隔10~20米的間距向河岸陸地方向后退1~2米,形成一個內凹的倒梯形缺口,多個倒梯形缺口沿河道100均勻排布。
駁岸工程結構還包括多個種植槽3以及多個生態種植區4,種植槽3為向河道100方向伸展1~2米形成的外凸的梯形突出槽,種植槽3的橫截面為U形,種植槽3為透水性生態混凝土槽,采用生態混凝土磚構筑而成,種植槽3的頂面高度高于河道100內的最低水位10cm。
每一個種植槽3均與駁岸1的一個倒梯形缺口對應設置,每一個種植槽3包圍對應的一個倒梯形缺口,生態種植區4為種植槽3與對應的倒梯形缺口之間所合圍的區域,生態種植區4為長條形的六邊形區域,種植槽3以及生態種植區4內均填充種植土,用于種植植物,生態種植區4內填充的種植土的上表面高度低于河道100內的最低水位10cm。
本實施例的駁岸1和駁岸臺地2與普通的駁岸和駁岸臺地在剖面上沒有不同,但在平面上,要求其每隔一定間距,向河岸陸地方向后退1~2米,形成一個內凹的倒梯形缺口。種植槽3是使用生態混凝土磚為材料制作而成的梯形種植槽,在平面上包圍駁岸1后退形成的倒梯形缺口,并向河道方向伸展1~2米形成的外凸的梯形突出槽,而在剖面上,種植槽3為U形,種植槽3中回填種植土,并種植蘆葦、茭白、水竹等大型多年生、具有一定的抵御水流沖刷及水面漂浮物撞擊能力的挺水植物。生態種植區4是由駁岸1的倒梯形缺口與種植槽3圍合而成的長條六邊形空槽,在槽中回填種植土,種植荷花、黃菖蒲、再力花等花期長、觀賞性強的臨水植物。
種植槽3所使用的生態混凝土為現有的透水性生態混凝土,在市場上可直接購買,該生態混凝土是將連續粒級的粗骨料、一定量的細骨料、水泥、水及CBS植被混凝土綠化添加劑按一定的比例范圍進行配合,然后進行攪拌、澆筑及自然養護之后,得到的表面呈米花糖狀并有大量連通、細·密孔隙的多孔質混凝土。生態混凝土最大的特點是存在大量單獨或連續的孔隙,擁有一般混凝土所不具備的多種功能。
種植槽3在設置上要注意,種植槽3兩垂直壁的上頂面高度應高于河道100內的最低水位10cm左右,這樣可以保證在枯水期,種植槽3內所定植的植物枯萎后,水流不會對生態種植區內產生沖刷。
生態種植區4在設置上要注意,回填種植土的上表面高度應低于河道100內的水體最低水位線10cm左右,這是因為由于種植槽3采用U型剖面,形成了類似于U型管的結構,生態種植區4中回填種植土的上表面高度如果高于河道100內的水體最低水位線,河道100內水體中的水與生態種植區4內的水就不能進行交換。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凡此種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內容,按照本領域的普通技術知識和慣用手段,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上述基本技術思想前提下,對本實用新型上述結構做出的其它多種形式的修改、替換或變更,均應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