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良的水箱負壓發生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靠負壓輔助虹吸的馬桶,如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1991060U公開的一種座便器的虹吸輔助裝置,其用于排污的虹吸彎道一般具有雙存水彎,上下雙存水彎之間具有空腔,該空腔通過導氣管與馬桶水箱中設置的負壓發生裝置的容器之頂部連通,排水時,負壓發生裝置通過該導氣管抽吸雙存水彎兩水封之間的空腔的空氣使得空腔內負壓增大,從而可及時促進虹吸產生進而把馬桶內的排泄物快速排出。
現有的導氣管與負壓發生裝置的容器有采用一體成型的,也有采用獨立制成后,導氣管再從容器底部的開孔(讓位孔)直接向上穿過并伸至容器的上部腔室。采用獨立制成的方式,容器底部的開孔與導氣管之間一般都是間隙配合,申請人發現,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當水箱排水后容器內部水位下降,容器內的空腔將產生負壓,在該負壓的作用下,水箱中的水會通過容器底部的開孔與導氣管之間的間隙倒吸入容器內腔中,使得容器中原本下降的水位回升一定高度,空腔內形成的負壓變小,且難以形成較穩定的負壓,導致促進虹吸的效果變差,并且同時也使得水箱的排水量不穩定,效果不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改良的水箱負壓發生裝置,其可在水箱排水時,阻隔水箱中的水進入負壓發生裝置內,從而形成足夠且穩定的負壓并且可保證水箱排水量的穩定性,效果更好。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改良的水箱負壓發生裝置,所述負壓發生裝置包括設于水箱內的一具有內腔的容器和一導氣管,所述容器具有進水通道和與所述水箱排水口相通的出水通道,所述導氣管密封穿設于所述水箱的底壁且底部連通馬桶座體的排污虹吸彎道,頂端與所述容器的上部腔室相通,所述容器底壁設有供所述導氣管伸入所述容器內腔的讓位孔,所述導氣管與所述讓位孔之間具有用于防止當所述容器內腔形成負壓時所述水箱內的水從所述導氣管與所述讓位孔之間的間隙被吸入所述容器內腔的防負壓吸水結構。
優選的,所述防負壓吸水結構為一從所述容器底壁的讓位孔向所述容器內腔延伸的套管,所述套管與所述讓位孔相連通,所述導氣管插入并貫穿所述套管和所述讓位孔。
優選的,所述套管的頂部高于所述容器的工作水位。
優選的,所述套管與所述容器一體成型,所述讓位孔為所述套管的底端開口。
優選的,所述防負壓吸水結構為設于所述導氣管與所述讓位孔之間的密封件。
優選的,所述導氣管徑向上設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通過緊固結構限位于所述容器底壁讓位孔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所述密封件為密封墊,所述密封墊設于所述限位部與所述容器底壁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之間;或者,所述密封墊設于所述緊固結構與所述容器底壁的下表面或上表面之間。
優選的,所述緊固結構包括設于所述導氣管的外壁的外螺紋和一與所述外螺紋相配合的鎖緊螺母,通過所述鎖緊螺母和所述限位部將所述密封墊與所述容器底壁貼緊,從而使得所述導氣管與所述讓位孔之間形成密封進而實現防負壓吸水功能。
所述容器的頂端高于所述水箱的工作水位,所述容器的上部腔室形成于所述容器內的最高水位與所述容器的頂端之間。
優選的,所述容器包括儲水容器和儲氣容器,所述儲水容器頂端敞口,底端設有出水口,所述儲水容器上還設有進水口;所述儲氣容器底端敞口,頂端封閉,所述儲氣容器套入并固定于儲水容器中,所述儲氣容器與儲水容器套合后圍成所述容器內腔,所述儲氣容器的下部側壁設有與所述儲水容器連通的通水口,所述儲水容器上的進水口和所述儲氣容器上的通水口構成所述容器的進水通道,所述儲氣容器上的通水口與所述儲水容器上的出水口構成所述容器的出水通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的改良的水箱負壓發生裝置,通過在導氣管與所述讓位孔之間設有防負壓吸水結構,使得其可在水箱排水時,阻隔水箱中的水從導氣管與讓位孔之間的間隙進入負壓發生裝置內,從而能形成足夠且穩定的負壓用于促進馬桶虹吸排污并且還可保證水箱排水量的穩定性,效果更好;
2、所述防負壓吸水結構為一從所述容器底壁的讓位孔向所述容器內腔延伸的套管,在套管的阻隔作用下,可基本避免水箱排水時水箱中的水從導氣管與讓位孔之間的間隙進入負壓發生裝置內,結構簡單,效果穩定可靠,特別是使套管的頂部高于容器的工作水位時,水箱中的水就幾乎都不會進入負壓發生裝置內,效果更好,更穩定;
3、所述防負壓吸水結構為設于所述導氣管與所述讓位孔之間的密封件,通過密封件直接隔絕排水時水箱中的水進入負壓發生裝置內,結構簡單,效果穩定可靠;
4、通過一與導氣管的外螺紋相配合的鎖緊螺母和所述限位部將所述密封件與所述容器底壁貼緊,從而使得所述導氣管與所述讓位孔之間形成密封進而實現防負壓吸水功能,結構簡單,密封效果好。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改良的水箱負壓發生裝置與馬桶座體的整體裝配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改良的水箱負壓發生裝置整體結構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改良的水箱負壓發生裝置的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改良的水箱負壓發生裝置的剖示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儲水容器的立體圖之一;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儲水容器的立體圖之二;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儲氣容器的立體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改良的水箱負壓發生裝置的剖示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查閱圖1和圖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一種改良的水箱負壓發生裝置,其設于馬桶10 的水箱20內,當馬桶10的水箱20排水時其內可形成負壓,該負壓用于促進馬桶10的排污彎道11快速形成虹吸進行排污。該水箱負壓發生裝置包括設于水箱20內的一具有內腔的容器30和一導氣管40,所述容器30具有進水通道和與水箱20的排水口21相通的出水通道,水箱20填水過程中,水箱20內的水可從該進水通道進入容器30的內腔中,水箱20排水過程中,容器30內腔中的水可從該出水通道流出并從水箱20底壁上設有的排水口21排出,容器30內腔中的水排出從而可在容器30內腔中形成負壓。導氣管40密封穿設于所述水箱20的底壁且底部連通馬桶10座體的排污虹吸彎道11,頂端與所述容器30的上部腔室相通,馬桶10座體的排污虹吸彎道11具有雙存水彎,導氣管40的底部與排污虹吸彎道11的雙存水彎之間的空腔12連通,當容器30內腔形成負壓時,通過導氣管40可抽吸該空腔12內的氣體從而可促進排污虹吸彎道11形成虹吸。所述容器30底壁設有供所述導氣管40伸入所述容器30內腔的讓位孔311,所述導氣管40與所述讓位孔311之間具有防負壓吸水結構,防負壓吸水結構可在水箱20排水導致容器30內腔形成負壓時,阻隔水箱20中的水從所述導氣管40與所述讓位孔311之間的間隙被吸入容器30內腔中,從而能形成足夠且穩定的負壓用于促進馬桶10虹吸排污并且還可保證水箱20排水量的穩定性,效果更好。
具體的,如圖3、圖5、圖6和圖7所示,本實施例的容器30包括儲水容器31和儲氣容器32,儲水容器31和儲氣容器32通過卡接結構固定扣合,所述儲水容器31頂端敞口,底端設有出水口314,儲水容器31上還設有進水口313,儲氣容器32底端敞口,頂端封閉,所述儲氣容器32套入并固定于儲水容器31中,儲氣容器32與儲水容器31套合后圍成所述容器30的內腔,儲氣容器32的頂端高于水箱20的工作水位,所述容器30的上部腔室形成于所述容器30內的最高水位與所述容器30的頂端之間。并且,本實施例的儲水容器31和儲氣容器32包繞在水箱排水閥(未示出)的外周,儲水容器31底壁上的出水口314與水箱20的排水口21位置相對應,排水閥的底座(未圖示)從上到下依次穿過儲水容器31的出水口314與水箱20的排水口21并固定在水箱20的底壁上,與此同時,排水閥的底座將儲水容器31限位固定在水箱20內,從排水閥底座流出的水依次從儲水容器31的出水口314與水箱20的排水口21排出。儲氣容器32的下部側壁設有與儲水容器31連通的通水口,本實施例儲氣容器32的下部側壁設有第一通水口321和第二通水口322,第一通水口321開設在儲氣容器32上位置與儲水容器31上的進水口313相對應處,這樣,進水口313流進的水直接從第一通水口321流進容器30的內腔中,由此,儲水容器31上的進水口313和所述儲氣容器32上的第一通水口321構成所述容器30的進水通道;第二通水口322開設在儲氣容器32上位置臨近儲水容器31上的出水口314的位置處,本實施例第二通水口322由開設在儲氣容器32靠近排水閥的內側壁底端的缺口形成,這樣,第二通水口322流出的水可較快流至出水口314排出,由此,儲氣容器32上的第二通水口322與所述儲水容器31上的出水口314構成所述容器30的出水通道,容器30通過上述的進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可隨水箱20的進水而進水,隨水箱20的排水而排水,如此反復進水和出水,從而實現在每次排水時形成負壓。當然了,本實施例中儲氣容器32下部側壁的通水口也可以只設置一個,容器30內腔的進水和出水都通過該個通水口流通即可,也即,儲水容器31上的進水口313和該個通水口構成所述容器30的進水通道,該個通水口與所述儲水容器31上的出水口314構成所述容器30的出水通道,如此也能實現容器30的進水和出水。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防負壓吸水結構為一從所述儲水容器31底壁的讓位孔311向所述容器30內腔延伸的套管312,套管312與讓位孔311相連通,導氣管40插入并貫穿所述套管312和讓位孔311,本實施例導氣管40通過螺母組件60密封固定在水箱20底壁的導氣管安裝孔22處,導氣管40與套管312和讓位孔311之間為間隙配合,這樣可避免現有技術中導氣管40與容器30一體成型時,水箱20底壁上的導氣管安裝孔22與排水閥底座安裝孔(即水箱排水口21)之間的孔距要求嚴格,對制造誤差要求高的問題。優選將所述套管312的頂部高于所述容器30的工作水位,這樣可保證水箱20中的水幾乎不會進入容器30內,效果更好,更穩定。
本實施例中,所述套管312與所述儲水容器31一體成型,所述讓位孔311為所述套管312的底端開口,當然,套管312也可以單獨成型后固定在儲水容器31的讓位孔311處,并與讓位孔311相連通。
本實施例由于在容器30內設置套管312,導氣管40插入并貫穿套管312,水箱20排水過程中,當容器30內腔形成負壓時,在該負壓的作用下,水箱20內的少部分水可被吸入套管312內,由于套管312的阻隔作用,被吸入的水幾乎無法越過套管312的頂端而進入容器30的內腔中,因此,容器30內腔中形成的負壓不會減小,從而保證了對馬桶10座體的排污虹吸彎道11的抽吸作用,使得馬桶10可快速形成虹吸而促進排污。
請查閱圖8,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改良的水箱負壓發生裝置的剖示圖,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本實施例的防負壓吸水結構不是套管312,而是設于導氣管40與所述讓位孔311之間的密封件。具體的,所述導氣管40徑向上設有限位部43,所述限位部43通過緊固結構限位于所述容器30底壁讓位孔31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所述密封件為密封墊50,本實施例的密封墊50設于所述限位部與所述容器30底壁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之間;或者,密封墊50也可以設于緊固結構與容器30底壁的下表面或上表面之間。
更具體的,所述導氣管40包括相通的上導氣管41和下導氣管42,所述下導氣管42上設有所述限位部43,所述緊固結構包括設于所述下導氣管42的外壁的外螺紋和一與所述外螺紋相配合的鎖緊螺母44,通過鎖緊螺母44和所述限位部43將所述密封墊50與所述容器30底壁貼緊,從而使得所述導氣管40與所述讓位孔311之間形成密封進而實現防負壓吸水功能,結構簡單,密封效果好,本實施例的所述上導氣管41的下端與所述下導氣管42通過插接固定連接,當然,上導氣管41和下導氣管42也可以是一體成型制成的。
本實施例的下導氣管42上的外螺紋設于讓位孔311之上方,限位部43設于讓位孔311之下方,鎖緊螺母44位于讓位孔311之上方并與下導氣管42上的外螺紋相配合,密封墊50位于儲水容器31底壁的下表面與限位部43之間從而形成對導氣管40與讓位孔311之間間隙的密封,當然,密封墊50也可以選擇位于鎖緊螺母44與儲水容器31底壁的上表面之間從而形成對導氣管40與讓位孔311之間間隙的密封。此外,也可以選擇將本實施例的下導氣管42上的外螺紋設于讓位孔311之下方,限位部43設于讓位孔311之上方,鎖緊螺母44位于讓位孔311之下方并與下導氣管42上的外螺紋相配合,密封墊50位于儲水容器31底壁的上表面與限位部43之間,或者,密封墊50位于鎖緊螺母44與儲水容器31底壁的下表面之間,其效果是等同的。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緊固結構除了采用鎖緊螺母44的螺接結構,還可以采用卡接結構等,通過卡接結構使得導氣管40的限位部43限位固定在讓位孔311處,同樣也能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盡管結合優選實施方案具體展示和介紹了本實用新型,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變化,均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