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建筑施工,特別是涉及一種組合樁結構。
背景技術:
1、在我國沿海、沿江等地區的工程建設中,普遍存在地基土軟弱、穩定性差、承載力偏低的特點。目前,在我國地基處理和基坑圍護工程中,采用的技術主要有:振動或靜壓沉樁、鉆孔灌注樁、夯擴樁、水泥土攪拌樁或高壓旋噴樁等,這些施工工藝往往存在不少的缺陷和受到工程地質與施工環境限制,如靜壓樁遇到粉土層或粉砂層時很難穿透、深層攪拌樁處理深度受限、靜壓樁對作業場地條件要求太高,振動沉管樁有噪音污染、鉆孔灌注樁產生泥漿排放污染、夯擴樁則有震(振)動擾民等缺陷。深層攪拌水泥土樁本身由于強度較低,常常只作為止水帷幕使用,而不能單個作為承載樁使用,這樣經常給設計和施工造成困難,使施工成本大幅提高。
2、鑒于上述樁型分別使用存在的施工難度和強度的不足,亟需提供一種組合樁結構來解決以上提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基于此,提供一種組合樁結構,由水泥土樁和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兩部分組成,該組合樁結構具有較高的抗彎、抗拉和抗剪強度,將能滿足不同的承載要求,并且還能夠實現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在淤泥中的應用,提高了樁基的抗壓與抗拔力,較灌注樁,降低了工程成本,且還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2、一方面,提供一種組合樁結構,包括:水泥土樁和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所述水泥土樁包裹所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且所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管樁樁頂高于所述水泥土樁的土樁樁頂;所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內部設置有鋼托板;所述鋼托板上連接有環形布置且與鋼托板焊接的第一抗拔筋,所述第一抗拔筋的上端延伸至基礎承臺的內部。
3、可選的方案是,所述鋼托板為4-6mm厚圓薄鋼板;所述鋼托板的外周面連接所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內周面。
4、可選的方案是,所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內部從上到下間隔排布布置若干根架立鋼筋;在同一水平截面內所述架立鋼筋連接相鄰的兩根所述第一抗拔筋。
5、可選的方案是,所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在所述鋼托板之上的區域澆筑填芯混凝土。
6、可選的方案是,所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管樁樁頂設置有若干根交叉鋼筋;若干根所述交叉鋼筋的交叉點位于所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中心位置;每根所述交叉鋼筋連接同一徑向上的兩根所述第一抗拔筋;所述交叉鋼筋的直徑為9-11mm。
7、可選的方案是,所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管樁樁頂連接有環形布置的第二抗拔筋;所述第二抗拔筋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基礎承臺的內部。
8、可選的方案是,所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管樁樁頂預埋有若干個連接套筒;若干個所述連接套筒在所述管樁樁頂上環形分布,且與所述第二抗拔筋一一對應設置;所述第二抗拔筋的下端連接所述連接套筒,且兩者共軸線設置。
9、可選的方案是,所述連接套筒設置有內螺紋孔;所述第二抗拔筋的下端設置為具有外螺紋,所述第二抗拔筋的下端螺紋連接在所述連接套筒內。
10、可選的方案是,所述第一抗拔筋的直徑為20-32mm;所述第二抗拔筋的直徑為20-25mm。
11、有益效果:
12、上述一種組合樁結構,選用攪拌樁設備,將土體與水泥漿液拌合形成水泥土樁,然后按要求在水泥土樁的中心位置打入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由此形成組合樁結構,該組合樁結構具有較高的抗彎、抗拉和抗剪強度,并且適用地層廣泛,能夠實現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在淤泥中的應用,提高了樁基的抗壓與抗拔力,并且較灌注樁,降低工程成本,還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1.一種組合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樁結構,其特征在于,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樁結構,其特征在于,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組合樁結構,其特征在于,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樁結構,其特征在于,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樁結構,其特征在于,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組合樁結構,其特征在于,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組合樁結構,其特征在于,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組合樁結構,其特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