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道路施工,尤其是一種基于高強度土工格室處理道路及廣場軟基的結構。
背景技術:
1、軟土路基是常見的一種特殊地區路基。多分布于江、河、海洋沿岸、內陸湖泊、塘、盆地和多雨的山間洼地。軟土具有含水量大、滲透性差、天然強度低和壓縮性高等特征。因此,若將道路、廣場等建筑直接建設到該軟土路基上,在外部載荷的作用下,會由于軟土路基強度低等問題出現深陷、塌方以及失穩的情況,導致建筑被破壞,造成事故。
2、目前,對于超過3m深度的軟基,通常采用設粒料樁來加固路基。上述加固結構由于設置粒料樁使得施工周期較長,影響施工進度,造成環境污染,同時還會增加加固成本。
3、因此,需要一種新的加固結構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據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基于高強度土工格室處理道路及廣場軟基的結構,通過設置由pet高強度土工格室和墊土層構成的換填層,實現對深層軟土的快速處理,縮短了施工周期,減少環境污染,大大節省了施工成本。
2、本實用新型目的實現由以下技術方案完成:
3、一種基于高強度土工格室處理道路及廣場軟基的結構,設置在路基與護坡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沿寬度方向的兩側設置有反斜坡,在兩側的所述反斜坡之間的所述路基之上鋪設有至少一層由pet高強度土工格室和墊土層構成的換填層,所述換填層的上方鋪設有土工格柵,所述土工格柵的上方鋪設有連砂石墊層,所述連砂石墊層的上方回填形成所述護坡。
4、所述墊土層沿寬度方向的兩側設置有應力擴散角,所述應力擴散角為所述墊土層的斜面與豎直方向的夾角。
5、所述墊土層與所述反斜坡之間設置有回填土。
6、pet高強度土工格室沿寬度方向的兩側伸入所述回填土中。
7、位于最上方的所述墊土層的高度與地面持平。
8、所述土工格柵的兩側反包處理。
9、所述墊土層通過采用中粗砂回填到所述pet高強度土工格室中,并采用碎石土回填到所述pet高強度土工格室上方形成。
10、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能夠保障路基整體強度的同時,取消了打樁設備和人員配置,通過在回填時鋪設多層pet高強度土工格室來增強該路基的強度,快速對深層軟土進行處理,縮短了施工周期,減少環境污染,大大節省了施工成本。
1.一種基于高強度土工格室處理道路及廣場軟基的結構,設置在路基與護坡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沿寬度方向的兩側設置有反斜坡,在兩側的所述反斜坡之間的所述路基之上鋪設有至少一層由pet高強度土工格室和墊土層構成的換填層,所述換填層的上方鋪設有土工格柵,所述土工格柵的上方鋪設有連砂石墊層,所述連砂石墊層的上方回填形成所述護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高強度土工格室處理道路及廣場軟基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墊土層沿寬度方向的兩側設置有應力擴散角,所述應力擴散角為所述墊土層的斜面與豎直方向的夾角。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高強度土工格室處理道路及廣場軟基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墊土層與所述反斜坡之間設置有回填土。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基于高強度土工格室處理道路及廣場軟基的結構,其特征在于:pet高強度土工格室沿寬度方向的兩側伸入所述回填土中。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高強度土工格室處理道路及廣場軟基的結構,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上方的所述墊土層的高度與地面持平。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高強度土工格室處理道路及廣場軟基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格柵的兩側反包處理。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高強度土工格室處理道路及廣場軟基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墊土層通過采用中粗砂回填到所述pet高強度土工格室中,并采用碎石土回填到所述pet高強度土工格室上方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