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發(fā)動機缸蓋輔助加工運輸工裝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
背景技術:
汽車發(fā)動機的缸體由鑄造加工工藝制得。生產加工時,首先通過鑄造來獲得能夠對接并構成缸體的兩個缸蓋;隨后對各個缸蓋進行精加工(去除表面毛刺,提高孔精度等),缸蓋在精加工過程中需要通過轉運裝置進行輸送。
目前,缸蓋的轉運裝置主要通過輥筒式傳送帶來轉運,如公告號為CN204355622U,名為“一種發(fā)動機缸體的轉運推車”的技術方案,該技術方案包括軌道、支架過渡滾道平臺和可轉動滾道平臺,所述軌道設置在支架底部,所述過渡滾道平臺設在支架頂部并與軌道平行,所述可轉動滾道平臺轉動連接于支撐軸頂部并與過渡滾道平臺高度相同,支撐軸底部固定在支架上。
但上述發(fā)動機缸體的轉運推車仍存有以下不足之處:
1、軌道、支架過渡滾道平臺和可轉動滾道平臺需設置在地面,故占用地面面積較大。
2、該轉運推車的自身體積較大,耗材較多。
基于此,申請人考慮設計一種采用吊裝在吊運設備的掛鉤上的機械夾爪來對發(fā)動機缸蓋進行轉運,從而占用更好地面面積,并獲得更高的空間利用率。但如何設計一種結構簡單可靠,生產與裝配起來較為便捷的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是需要進一步考慮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靠,生產與裝配起來較為便捷的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是需要進一步考慮解決的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械夾爪包括橫向支撐桿、吊環(huán)和夾持機構;
所述橫向支撐桿整體呈條形且長度大于發(fā)動機缸蓋的長度;所述橫向支撐桿長度中部的上側固定安裝有所述吊環(huán);
所述夾持機構包括夾持桿和夾持用驅動機構;所述夾持桿為在橫向支撐桿長度方向間隔且豎向安裝在所述橫向支撐桿下側的兩根且共同構成機械夾爪的夾持部;
兩根夾持桿中的至少一根的上端與一個所述夾持用驅動機構固定相連;所述夾持用驅動機構固定安裝在橫向支撐桿上且整體為與橫向支撐桿長度方向一致的長條形;所述夾持用驅動機構具有能夠沿自身長度方向伸縮的推桿,所述推桿的外端與一根夾持桿的上端固定相連,使得兩根夾持桿之間能夠相互靠攏或遠離。
上述發(fā)動機缸蓋機械夾爪的結構,僅包括橫向支撐桿、吊環(huán)和夾持機構,具有構件少,結構簡單,裝配起來快捷方便的優(yōu)點。且在使用時,僅需通過操控夾持用驅動機構的推桿的伸縮,即可使得兩根夾持桿之間相互靠攏或遠離,從而實現機械夾爪的夾持部的張開與夾合動作,故操控起來也十分簡單方便。
作為優(yōu)選,所述機械夾爪還包括轉運穩(wěn)定機構;所述轉運穩(wěn)定機構整體固定安裝在橫向支撐桿的下側且位于兩根夾持桿之間的位置;
所述轉運穩(wěn)定機構包括支撐框架、穩(wěn)定用氣缸和穩(wěn)定用壓板;
所述支撐框架豎向固定連接在橫向支撐桿上;所述穩(wěn)定用氣缸固定安裝在所述支撐框架上,且該穩(wěn)定用氣缸的推桿朝向兩根夾持桿之間的下方位置處,所述推桿的外端固定安裝有用于按壓至夾持在兩個夾持桿上的發(fā)動機缸蓋表面的所述穩(wěn)定用壓板。
上述轉運穩(wěn)定機構在使用時,通過操控穩(wěn)定用氣缸伸出推桿來將穩(wěn)定用壓板推出,并使得穩(wěn)定用壓板按壓至夾持在兩個夾持桿上的發(fā)動機缸蓋表面,這樣一來,穩(wěn)定用壓板與兩根夾持桿之間配合來對發(fā)動機缸蓋從橫向和豎向上形成鎖緊,保持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
作為優(yōu)選,所述支撐框架包括垂直固定在橫向支撐桿的下側的支撐柱,且所述支撐柱為在橫向支撐桿長度方向間隔設置的兩根;所述支撐框架還包括條形板狀結構的安裝板,所述安裝板的兩端垂直固定連接在兩根支撐柱下端之間;
所述穩(wěn)定用氣缸的下端面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板上,且所述穩(wěn)定用氣缸的推桿貫穿所述安裝板。
上述支撐框架的結構簡單,且依靠兩根支撐柱之間的間隙空間形成穩(wěn)定用氣缸的安裝空間,并通過固定連接在兩根支撐柱下端之間的安裝板來固定安裝穩(wěn)定用氣缸,這樣,可使得推桿所受的反作用力能夠傳導經安裝板傳遞至兩根支撐柱來分擔,提升推桿能夠承受的推壓反作用力,從而提升發(fā)動機缸蓋轉運在轉運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
作為優(yōu)選,上述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還包括導向限位結構,所述導向限位結構包括垂直固定安裝在安裝板的上板面的導向套筒,所述安裝板上具有與所述導向套筒的通孔貫通的導向孔;所述導向套管內滑動插接設置有一根導向桿,所述導向桿的下端固定安裝在所述穩(wěn)定用壓板的背側面,所述導向桿的上端為限位端。
上述導向套筒與導向桿相配合的結構,不僅能夠對穩(wěn)定用壓板的行程進行導向,有效防止穩(wěn)定用壓板與發(fā)動機缸蓋之間因非面接觸導致穩(wěn)定用壓板偏斜的情形發(fā)生,使得穩(wěn)定用壓板的結構更為可靠。此外,因導向桿的上端為限位端,這樣一來,即可對穩(wěn)定用壓板的行程進行限位,防止穩(wěn)定用壓板過度按壓發(fā)動機缸蓋致使兩根夾持桿上的插接柱承受過大的壓力,確保穩(wěn)定用壓板按壓處在合適的范圍內。
作為優(yōu)選,所述導向套筒為在安裝板的長度方向分布于穩(wěn)定用氣缸兩側的兩個;還包括行程調節(jié)結構,所述行程調節(jié)結構包括套環(huán)、調節(jié)螺栓、鎖緊螺母和抵擋塊;
所述套環(huán)套在所述穩(wěn)定用氣缸外部,且所述套環(huán)與兩個導向套筒中滑動插接的導向桿的上端固定相連并構成該導向桿的限位端;
所述套環(huán)上沿導向桿的長度方向貫穿設置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內插接設置有所述調節(jié)螺栓,所述調節(jié)螺栓的螺柱上位于插接孔兩旁的部分螺紋旋接有所述鎖緊螺母并使得該調節(jié)螺栓鎖緊;
所述安裝板上正對所述調節(jié)螺栓的下端位置處固定安裝有用于與調節(jié)螺栓相抵的所述抵擋塊。
實施上述調節(jié)結構后,調節(jié)螺栓形成了套環(huán)與安裝板上固定的抵擋塊之間的抵擋桿,故通過調節(jié)鎖緊螺母即可對調節(jié)螺栓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從而調節(jié)套環(huán)與抵擋快之間的最少間隔距離,即對穩(wěn)定用氣缸的推桿的伸出量形成調節(jié),使得采用上述調節(jié)結構的轉運穩(wěn)定機構,能夠適應并用于與按壓各種型號的發(fā)動機缸蓋,提升實用性。
作為優(yōu)選,所述穩(wěn)定用壓板為八至十五毫米厚的不銹鋼板。
這樣一來,使得不銹鋼板具有更高硬度的同時;也具有更大的重量,從而能夠在穩(wěn)定用壓板按壓至發(fā)動機缸蓋的過程中,使得機械夾爪的重心也隨之下移,提升轉運的平穩(wěn)性。
作為優(yōu)選,所述夾持機構還包括導軌和滑塊,所述導軌為固定安裝在橫向支撐桿的長度方向兩端的下側面的兩個,且所述導軌的長度方向與橫向支撐桿的長度方向一致;每個導軌上均滑動套接有一個所述滑塊,所述夾持機構的兩根夾持桿的上端分別固定安裝在一個所述滑塊上;
所述夾持機構的夾持用驅動機構為后端正對且固定安裝在橫向支撐桿的上表面,長度方向與橫向支撐桿的長度方向一致的兩個夾持用氣缸;兩個夾持用氣缸的推桿外端通過連接塊與鄰近的所述滑塊固定相連。
在上述夾持機構中:因為夾持機構的兩根夾持桿的上端是通過滑塊滑動套接在導軌上,且導軌為在橫向支撐桿的長度方向布置,故當兩個夾持用氣缸的推桿動作后,能夠使得通過連接塊與相鄰推桿的外端相連的滑塊作相對遠離或靠近的移動,加快兩根夾持桿之間的相對移動速度,從而加快兩根夾持桿之間的張開或夾合的動作過程。
且因兩根夾持桿在夾持住發(fā)動機缸蓋后,只會將重力作用于導軌和橫向支撐桿,而不會將該重力傳遞至夾持用氣缸的推桿,故能夠有效防止推桿被折彎損害,確保兩根夾持桿的夾持功能能夠持久穩(wěn)定可靠。
作為優(yōu)選,橫向支撐桿的中部的兩個側面上分別固定連接有一塊平板狀結構的連接板,兩個所述連接板的上端高于橫向支撐桿的上表面且與同一塊支承板固定相連;所述支撐板整體為與橫向支撐桿的上表面平行的法蘭連接盤狀結構且用于安裝吊環(huán);
所述支撐板、兩個所述連接板以及橫向支撐桿的上表面圍形成了兩個夾持用氣缸的后端容放安裝的安裝空間。
上述橫向支撐桿中部的側面上固定連接的兩個連接板,不僅能夠增強橫向支撐桿中部的結構強度;且形成的上述安裝空間能夠使得兩個夾持用氣缸的后端更為鄰近,縮短橫向支撐桿的長度,降低夾持機構所占空間,并使得夾持機構更為緊湊合理。
作為優(yōu)選,上述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還包括控制按鈕設置結構,所述控制按鈕設置結構包括斜撐支架和按鈕盒;
所述斜撐支架整體呈長條形,且所述斜撐支架的一端固定于橫向支撐桿,另一端斜向外下方延伸后形成安裝端;
所述按鈕盒上具有兩倍于夾持用氣缸個數的控制按鈕,且各個控制按鈕一一對應電性連接在夾持用氣缸的各個電磁閥的控制回路內;所述按鈕盒固定安裝在所述斜撐支架的安裝端。
采用上述控制按鈕設置結構后,能夠將按鈕盒通過斜撐支架安裝在較為遠離橫向支撐桿的外部處,僅騰出橫向支撐桿上有限的表面積來安裝其余零件,使得橫向支撐桿上安裝的零件的布置更為合理。
此外,因按鈕盒位于橫向支撐桿的外下方位置處,進而便于握拿和操作按鈕盒,使得橫向支撐桿與機械夾爪整體更為穩(wěn)定,且也使得夾持用氣缸(夾持桿的張開或夾合)的控制更為方便。
作為優(yōu)選,上述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還包括翻轉結構,所述翻轉結構包括與夾持機構的夾持桿一一對應設置的翻轉板、翻轉齒輪、驅動齒輪和翻轉用氣缸;每個夾持桿的下端具有相互平行且在橫向支撐桿長度方向上間隔的兩塊支承塊;所述兩塊支承塊之間可轉動連接有所述翻轉齒輪和驅動齒輪,所述翻轉齒輪和驅動齒輪之間相互嚙合;
所述翻轉齒輪上位于內側的一端貫穿該側的支承塊且垂直固定安裝有一塊翻轉板,所述翻轉板上背離翻轉齒輪的板面上垂直固定設置有用于對準插入相鄰的發(fā)動機缸蓋端面通孔的插接柱,且位于兩個夾持桿上的插接柱之間為偏心設置;
所述驅動齒輪的任一端面垂直固定設置有一個旋轉推柱,所述旋轉推柱的軸心線與該驅動齒輪的軸心之間為偏心設置;鄰近所述旋轉推柱的支承塊具有供旋轉推柱穿出并弧形槽孔;
每個夾持桿上鉸接安裝有一個所述翻轉用氣缸,所述翻轉用氣缸的下端與所述旋轉推柱的相鉸接。
采用上述翻轉結構后,在使用時,可通過操作翻轉用氣缸來使得該翻轉用氣缸的推桿伸出或收回,進而使得翻轉用氣缸的推桿能夠驅動旋轉推柱在弧形槽孔內動作,使得驅動齒輪旋轉并帶動翻轉齒輪旋轉,從而使得與翻轉齒輪同軸固定的翻轉板同轉速旋轉,從而實現夾持桿上的發(fā)動機缸蓋進行翻轉的操作,幫助提高發(fā)動機缸蓋的加工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處放大圖。
圖4為圖2中B處放大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中C處放大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的夾持桿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中省略夾持桿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中D處放大圖。
圖1至圖9中標記為:
1發(fā)動機缸蓋;
2吊環(huán);
3連接板;
夾持機構:40插接柱、41橫向支撐桿、42夾持桿、43導軌、44滑塊、45連接套筒、46連接柱、47連接塊、48夾持用氣缸;
轉運穩(wěn)定機構:50支撐柱、51安裝板、52穩(wěn)定用氣缸、53穩(wěn)定用壓板、54導向套筒、55導向桿、56套環(huán)、57調節(jié)螺栓、58鎖緊螺母、59抵擋塊;
控制按鈕設置結構:60斜撐支架、61按鈕盒、62連接桿、63安裝桿;
翻轉結構:70支承塊、71翻轉板、72翻轉齒輪、73驅動齒輪、74翻轉用氣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針對描述采用諸如上、下、左、右等說明性術語,目的在于幫助讀者理解,而不旨在進行限制。
如圖1至圖9所示: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的第一種實施例:
一種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包括橫向支撐桿41、吊環(huán)2和夾持機構;
所述橫向支撐桿41整體呈條形且長度大于發(fā)動機缸蓋1的長度;所述橫向支撐桿41長度中部的上側固定安裝有所述吊環(huán)2;
所述夾持機構包括夾持桿42和夾持用驅動機構;所述夾持桿42為在橫向支撐桿41長度方向間隔且豎向安裝在所述橫向支撐桿41下側的兩根且共同構成機械夾爪的夾持部;
兩根夾持桿42中的至少一根的上端與一個所述夾持用驅動機構固定相連;所述夾持用驅動機構固定安裝在橫向支撐桿41上且整體為與橫向支撐桿41長度方向一致的長條形;所述夾持用驅動機構具有能夠沿自身長度方向伸縮的推桿,所述推桿的外端與一根夾持桿42的上端固定相連,使得兩根夾持桿42之間能夠相互靠攏或遠離。
上述發(fā)動機缸蓋1機械夾爪的結構,僅包括橫向支撐桿41、吊環(huán)2和夾持機構,具有構件少,結構簡單,裝配起來快捷方便的優(yōu)點。且在使用時,僅需通過操控夾持用驅動機構的推桿的伸縮,即可使得兩根夾持桿42之間相互靠攏或遠離,從而實現機械夾爪的夾持部的張開與夾合動作,故操控起來也十分簡單方便。
其中,所述機械夾爪還包括轉運穩(wěn)定機構;所述轉運穩(wěn)定機構整體固定安裝在橫向支撐桿41的下側且位于兩根夾持桿42之間的位置;
所述轉運穩(wěn)定機構包括支撐框架、穩(wěn)定用氣缸52和穩(wěn)定用壓板53;
所述支撐框架豎向固定連接在橫向支撐桿41上;所述穩(wěn)定用氣缸52固定安裝在所述支撐框架上,且該穩(wěn)定用氣缸52的推桿朝向兩根夾持桿42之間的下方位置處,所述推桿的外端固定安裝有用于按壓至夾持在兩個夾持桿42上的發(fā)動機缸蓋1表面的所述穩(wěn)定用壓板53。
上述轉運穩(wěn)定機構在使用時,通過操控穩(wěn)定用氣缸52伸出推桿來將穩(wěn)定用壓板53推出,并使得穩(wěn)定用壓板53按壓至夾持在兩個夾持桿42上的發(fā)動機缸蓋1表面,這樣一來,穩(wěn)定用壓板53與兩根夾持桿42之間配合來對發(fā)動機缸蓋1從橫向和豎向上形成鎖緊,保持發(fā)動機缸蓋1轉運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所述支撐框架包括垂直固定在橫向支撐桿41的下側的支撐柱50,且所述支撐柱50為在橫向支撐桿41長度方向間隔設置的兩根;所述支撐框架還包括條形板狀結構的安裝板51,所述安裝板51的兩端垂直固定連接在兩根支撐柱50下端之間;
所述穩(wěn)定用氣缸52的推桿貫穿所述安裝板51,且所述穩(wěn)定用氣缸52的下端面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板51上。
上述支撐框架的結構簡單,且依靠兩根支撐柱50之間的間隙空間形成穩(wěn)定用氣缸52的安裝空間,并通過固定連接在兩根支撐柱50下端之間的安裝板51來固定安裝穩(wěn)定用氣缸52,這樣,可使得推桿所受的反作用力能夠傳導經安裝板51傳遞至兩根支撐柱50來分擔,提升推桿能夠承受的推壓反作用力,從而提升發(fā)動機缸蓋1轉運在轉運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
其中,所述轉運穩(wěn)定機構還包括導向限位結構,所述導向限位結構包括垂直固定安裝在安裝板51的上板面的導向套筒54,所述安裝板51上具有與所述導向套筒54的通孔貫通的導向孔;所述導向套管內滑動插接設置有一根導向桿55,所述導向桿55的下端固定安裝在所述穩(wěn)定用壓板53的背側面,所述導向桿55的上端為限位端。
上述導向套筒54與導向桿55相配合的結構,不僅能夠對穩(wěn)定用壓板53的行程進行導向,有效防止穩(wěn)定用壓板53與發(fā)動機缸蓋1之間因非面接觸導致穩(wěn)定用壓板53偏斜的情形發(fā)生,使得穩(wěn)定用壓板53的結構更為可靠。此外,因導向桿55的上端為限位端,這樣一來,即可對穩(wěn)定用壓板53的行程進行限位,防止穩(wěn)定用壓板53過度按壓發(fā)動機缸蓋1致使兩根夾持桿42上的插接柱40承受過大的壓力,確保穩(wěn)定用壓板53按壓處在合適的范圍內。
其中,所述導向套筒54為在安裝板51的長度方向分布于穩(wěn)定用氣缸52兩側的兩個;還包括行程調節(jié)結構,所述行程調節(jié)結構包括套環(huán)56、調節(jié)螺栓57、鎖緊螺母58和抵擋塊59;
所述套環(huán)56套在所述穩(wěn)定用氣缸52外部,且所述套環(huán)56與兩個導向套筒54中滑動插接的導向桿55的上端固定相連并構成該導向桿55的限位端;
所述套環(huán)56上沿導向桿55的長度方向貫穿設置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內插接設置有所述調節(jié)螺栓57,所述調節(jié)螺栓57的螺柱上位于插接孔兩旁的部分螺紋旋接有所述鎖緊螺母58并使得該調節(jié)螺栓57鎖緊;
所述安裝板51上正對所述調節(jié)螺栓57的下端位置處固定安裝有用于與調節(jié)螺栓57相抵的所述抵擋塊59。
實施上述調節(jié)結構后,調節(jié)螺栓57形成了套環(huán)56與安裝板51上固定的抵擋塊59之間的抵擋桿,故通過調節(jié)鎖緊螺母58即可對調節(jié)螺栓57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從而調節(jié)套環(huán)56與抵擋快之間的最少間隔距離,即對穩(wěn)定用氣缸52的推桿的伸出量形成調節(jié),使得采用上述調節(jié)結構的轉運穩(wěn)定機構,能夠適應并用于與按壓各種型號的發(fā)動機缸蓋1,提升實用性。
其中,所述穩(wěn)定用壓板53為八至十五毫米厚的不銹鋼板。
這樣一來,使得不銹鋼板具有更高硬度的同時;也具有更大的重量,從而能夠在穩(wěn)定用壓板53按壓至發(fā)動機缸蓋1的過程中,使得機械夾爪的重心也隨之下移,提升轉運的平穩(wěn)性。
其中,所述夾持機構還包括導軌43和滑塊44,所述導軌43為固定安裝在橫向支撐桿41的長度方向兩端的下側面的兩個,且所述導軌43的長度方向與橫向支撐桿41的長度方向一致;每個導軌43上均滑動套接有一個所述滑塊44,所述夾持機構的兩根夾持桿42的上端分別固定安裝在一個所述滑塊44上;
所述夾持機構的夾持用驅動機構為后端正對且固定安裝在橫向支撐桿41的上表面,長度方向與橫向支撐桿41的長度方向一致的兩個夾持用氣缸48,兩個夾持用氣缸48的推桿外端通過連接塊47與鄰近的所述滑塊44固定相連。
在上述夾持機構中:因為夾持機構的兩根夾持桿42的上端是通過滑塊44滑動套接在導軌43上,且導軌43為在橫向支撐桿41的長度方向布置,故當兩個夾持用氣缸48的推桿動作后,能夠使得通過連接塊47與相鄰推桿的外端相連的滑塊44作相對遠離或靠近的移動,加快兩根夾持桿42之間的相對移動速度,從而加快兩根夾持桿42之間的張開或夾合的動作過程。
且因兩根夾持桿42在夾持住發(fā)動機缸蓋1后,只會將重力作用于導軌43和橫向支撐桿41,而不會將該重力傳遞至夾持用氣缸48的推桿,故能夠有效防止推桿被折彎損害,確保兩根夾持桿42的夾持功能能夠持久穩(wěn)定可靠。
其中,所述橫向支撐桿41由矩形管材料制得。
這樣一來,可使得橫向支撐桿41兼具抗彎和抗扭性能的同時,使得橫向支撐桿41的質量更輕,幫助降低提升能耗以及提升轉移速度。
其中,橫向支撐桿41的中部的兩個側面上分別固定連接有一塊平板狀結構的連接板3,兩個所述連接板3的上端高于橫向支撐桿41的上表面且與同一塊支承板固定相連;所述支撐板整體為與橫向支撐桿41的上表面平行的法蘭連接盤狀結構且用于安裝吊環(huán)2;
所述支撐板、兩個所述連接板3以及橫向支撐桿41的上表面圍形成兩個夾持用氣缸48的后端鄰近容放安裝的安裝空間。
上述橫向支撐桿41中部的側面上固定連接的兩個連接板3,不僅能夠增強橫向支撐桿41中部的結構強度;且形成的上述安裝空間能夠使得兩個夾持用氣缸48的后端更為鄰近,縮短橫向支撐桿的長度,降低夾持機構所占空間,并使得夾持機構更為緊湊合理。
其中,每個夾持用氣缸48的推桿外端固定設置有一個連接套筒45,所述連接套筒45的軸向垂直于橫向支撐桿41的長度方向;且所述連接套筒45內滑動插接有一根連接柱46,所述連接柱46的兩端分別與其正下方的滑塊44的側面之間固定連接有一塊所述連接塊47。
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夾持用氣缸48的推桿與滑塊44之間的連接點數,提高了夾持用氣缸48的推桿與滑塊44之間的連接可靠性。與此同時,還因為夾持用氣缸48的推桿與滑塊44之間的連接塊47分布在橫向支撐桿41長度方向的兩側,故使得夾持用氣缸48的推桿的推力能夠從滑塊44的兩側同時作用于滑塊44,使得滑動的移動更為平穩(wěn)可靠。
其中,所述連接塊47為與橫向支撐桿41的側面相平行的直角三角板狀結構,且該直角三角板狀的直角端與滑塊44固定相連。
采用上述連接塊47后,不僅能夠在確保連接塊47結構強度的同時,降低連接塊47的自重,從而提高滑塊44的移動速度。
其中,上述機械夾爪還包括控制按鈕設置結構,所述控制按鈕設置結構包括斜撐支架60和按鈕盒61;
所述斜撐支架60整體呈長條形,且所述斜撐支架60的一端固定于橫向支撐桿41,另一端斜向外下方延伸后形成安裝端;
所述按鈕盒61上具有兩倍于夾持用氣缸48個數的控制按鈕,各個控制按鈕電性對應連接在夾持用氣缸48的各個電磁閥的控制回路內;所述按鈕盒61固定安裝在所述斜撐支架60的安裝端。
采用上述控制按鈕設置結構后,能夠將按鈕盒61通過斜撐支架60安裝在較為遠離橫向支撐桿41的外部處,僅騰出橫向支撐桿41上有限的表面積來安裝其余零件,使得橫向支撐桿41上安裝的零件的布置更為合理。
此外,因按鈕盒61位于橫向支撐桿41的外下方位置處,進而便于握拿和操作按鈕盒61,使得橫向支撐桿41與機械夾爪整體更為穩(wěn)定,且也使得夾持用氣缸48(夾持桿42的張開或夾合)的控制更為方便。
其中,所述斜撐支架60與橫向支撐桿41之間的連接位于橫向支撐桿41長度方向的中部處。
這樣一來,即能夠使得橫向支撐桿41的重心能夠更好的與吊環(huán)2保持在同一豎直方向上,有效維持橫向支撐桿41的平穩(wěn)性。
其中,所述控制按鈕設置結構還包括連接桿62和安裝桿63;所述連接桿62為長度方向與橫向支撐桿41長度方向一致的長條形,且該連接桿62長度方向的中部與所述斜撐支架60的安裝端固定相連;所述連接桿62的兩端斜向下延伸形成有兩個所述安裝桿63;所述按鈕盒61為對應兩個夾持用氣缸48設置的兩個且對應固定安裝在兩個所述安裝桿63上。
上述連接桿62與安裝桿63的結構構成倒U型,從而使得連接桿62與安裝桿63之間的空隙處能夠更好地將機械夾爪的夾持部露出,進而便于操作人員對夾持情況實時得進行觀察和操作。
與此同時,連接桿62與安裝桿63的結構的倒U型結構,也更便于操作人員采用雙手來握持兩根連接桿62來使得機械夾爪整體更為平穩(wěn),提升夾持操作的速度和準確度。
其中,上述機械夾爪還包括翻轉結構,所述翻轉結構包括與夾持機構的夾持桿42一一對應設置的翻轉板71、翻轉齒輪72、驅動齒輪73和翻轉用氣缸74;每個夾持桿42的下端具有相互平行且在橫向支撐桿41長度方向上間隔的兩塊支承塊70;所述兩塊支承塊70之間可轉動連接有所述翻轉齒輪72和驅動齒輪73,所述翻轉齒輪72和驅動齒輪73之間相互嚙合;
所述翻轉齒輪72上位于內側的一端沿自身軸向延伸至該側的支承塊70外部并垂直固定安裝有一塊翻轉板71,所述翻轉板71上背離翻轉齒輪72的板面上垂直固定設置有用于對準插入相鄰的發(fā)動機缸蓋1端面通孔的插接柱40,且位于兩個夾持桿42上的插接柱40之間偏心設置;
所述驅動齒輪73的任一端面垂直固定設置有一個旋轉推柱,所述旋轉推柱的軸心線與該驅動齒輪73的軸心之間為偏心設置;鄰近所述旋轉推柱70的支承塊具有供旋轉推柱穿出并弧形槽孔;
每個夾持桿42上鉸接安裝有一個所述翻轉用氣缸74,所述翻轉用氣缸74的下端與所述旋轉推柱的相鉸接。
采用上述翻轉結構后,在使用時,可通過操作翻轉用氣缸74來使得該翻轉用氣缸74的推桿伸出或收回,進而使得翻轉用氣缸74的推桿能夠驅動旋轉推柱在弧形槽孔內動作,使得驅動齒輪73旋轉并帶動翻轉齒輪72旋轉,從而使得與翻轉齒輪72同軸固定的翻轉板71同轉速旋轉,從而實現夾持桿42上的發(fā)動機缸蓋1進行翻轉的操作,幫助提高發(fā)動機缸蓋1的加工效率。
其中,每個插接柱40外部套接有一個橡膠套。
發(fā)動機缸蓋轉運用的機械夾爪的第二種實施例:
本實施例與第一種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夾持用驅動機構為電動推桿。兩根夾持桿42中一根上端通過滑塊44可滑動安裝在橫向支撐桿41的下側面,且該滑塊44的側面通過連接塊47與夾持用驅動機構的推桿的外端固定相連。兩根夾持桿42中另一根上端固定連接在橫向支撐桿41的下側面。
一種發(fā)動機缸蓋轉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獲取上述第一種或第二種實施例中任意一種機械夾爪,且該機械夾爪的吊環(huán)2掛裝在吊運設備上,所述機械夾爪的底部為夾持部,所述夾持部張開后的寬度大于發(fā)動機缸蓋1的長度,且所述夾持部上相對的兩個夾持面分別外凸形成有用于對準插入相鄰的發(fā)動機缸蓋1端面通孔的插接柱40;
第二步:操作吊運設備并使得機械夾爪移動至待轉運的發(fā)動機缸蓋1的正上方;
第三步:操作夾持部張開,操作吊運設備下放機械夾爪,并使得機械夾爪的夾持部正對待轉運的發(fā)動機缸蓋1的兩個端面;
第四步:操作并使得夾持部夾合,并使得夾持部上相對的兩個夾持面上的插接柱40對準并插入相鄰的發(fā)動機缸蓋1端面通孔;
第五步:操控所述吊運設備升起并移動至所需地點后,下放發(fā)動機缸蓋1的至相應支承臺面;隨后,操作并使得機械夾爪的夾持部張開,完成發(fā)動機缸蓋1的轉運。
不同于現有技術采用輥筒式傳送帶來傳輸發(fā)動機缸蓋1的結構,本發(fā)明的發(fā)動機缸蓋1轉運方法,是通過使用吊運設備(為現有的設備,例如電動葫蘆和吊機(獨臂吊機,龍門吊車);且發(fā)動機缸蓋1的生產加工現場通常已安裝有吊運設備)的鉤掛部來鉤掛機械夾爪,并采用機械夾爪來轉運夾持發(fā)動機缸蓋1的方式,這樣一來,能夠有效節(jié)省占地面積,且更好地對發(fā)動機缸蓋1的空間進行利用,大幅提高空間利用率。
以上僅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需指出是,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上述變形和改進的技術方案應同樣視為落入本申請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