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工業機器人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工業機器人限位輔助裝置。
背景技術:
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它能自動執行工作,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它可以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按照預先編排的程序運行,現代的工業機器人還可以根據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
工業機器人按臂部的運動形式分為四種。直角坐標型的臂部可沿三個直角坐標移動;圓柱坐標型的臂部可作升降、回轉和伸縮動作;球坐標型的臂部能回轉、俯仰和伸縮;關節型的臂部有多個轉動關節。
工業機器人按執行機構運動的控制機能,又可分點位型和連續軌跡型。點位型只控制執行機構由一點到另一點的準確定位,適用于機床上下料、點焊和一般搬運、裝卸等作業;連續軌跡型可控制執行機構按給定軌跡運動,適用于連續焊接和涂裝等作業。
工業機器人按程序輸入方式區分有編程輸入型和示教輸入型兩類。編程輸入型是將計算機上已編好的作業程序文件,通過RS232串口或者以太網等通信方式傳送到機器人控制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工業機器人限位輔助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異形工件操作時固定不利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工業機器人限位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臺架A、臺架B、工作臺、操作板、架臂限位A、架臂限位B、限位桿滑動部A、限位桿滑動部B、限位桿、備用操作板、架臂A、架臂B、操作架、氣動裝置、操作架固定、控制器、操作面板、操作部A、操作部B、散熱部、滑軌A、滑軌B,所述滑軌A、滑軌B在所述底座的里面,所述架臂A在所述滑軌A的上面,所述架臂B在所述滑軌B的上面,所述操作架的一端連接所述架臂A,所述操作架的一端連接所述架臂B,所述氣動裝置連接所述操作架,所述操作架固定在所述操作架的上面,所述控制器、操作面板在所述操作架固定的上面,所述操作部A、操作部B在所述操作架上,所述操作部A、操作部B、散熱部在所述操作架固定的下面,所述散熱部在所述操作部A、操作部B之間,所述工作臺在所述操作架的下面,所述操作板在所述工作臺的正面,所述工作臺的一端連接所述架臂限位A,所述工作臺的另一端連接所述架臂限位B,所述架臂限位A在所述架臂A的旁邊,所述架臂限位B在所述架臂B的旁邊,所述限位桿滑動部A、限位桿滑動部B在所述工作臺的側面,所述限位桿在所述限位桿滑動部A、限位桿滑動部B之間。
所述臺架A、臺架B在所述底座、工作臺之間。
所述備用操作板在所述工作臺的底部。
所述操作面板在所述控制器的旁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工業機器人限位輔助裝置,很多異形工件在普通的工作臺上往往很難固定,同時水平位有差異的工件也很暗同時操作,限位桿可以有效地提供支撐和固定,便于操作使用。
2限位桿滑動部可調節限位桿的適用幅度。
3備用操作板可作替換之用。
4架臂限位可避免架臂大幅度移動造成的磕碰。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圖中:1-底座,2-臺架A,3-臺架B,4-工作臺,5-操作板,6-架臂限位A,7-架臂限位B,8-限位桿滑動部A,9-限位桿滑動部B,10-限位桿,11-備用操作板,12-架臂A,13-架臂B,14-操作架,15-氣動裝置,16-操作架固定,17-控制器,18-操作面板,19-操作部A,20-操作部B,21-散熱部,22-滑軌A,23-滑軌B。
實施例:
本實施例包括底座1、臺架A2、臺架B3、工作臺4、操作板5、架臂限位A6、架臂限位B7、限位桿滑動部A8、限位桿滑動部B9、限位桿10、備用操作板11、架臂A12、架臂B13、操作架14、氣動裝置15、操作架固定16、控制器17、操作面板18、操作部A19、操作部B20、散熱部21、滑軌A22、滑軌B23,滑軌A22、滑軌B23在底座1的里面,架臂A12在滑軌A22的上面,架臂B13在滑軌B23的上面,操作架14的一端連接架臂A12,操作架14的一端連接架臂B13,氣動裝置15連接操作架14,操作架固定16在操作架14的上面,控制器17、操作面板18在操作架固定16的上面,操作部A19、操作部B20在操作架14上,操作部A19、操作部B20、散熱部21在操作架固定16的下面,散熱部21在操作部A19、操作部B20之間,工作臺4在操作架14的下面,操作板5在工作臺4的正面,工作臺4的一端連接架臂限位A6,工作臺4的另一端連接架臂限位B7,架臂限位A6在架臂A12的旁邊,架臂限位B7在架臂B13的旁邊,限位桿滑動部A8、限位桿滑動部B9在工作臺4的側面,限位桿10在限位桿滑動部A8、限位桿滑動部B9之間。
臺架A2、臺架B3在底座1、工作臺4之間。
備用操作板11在工作臺4的底部。
操作面板18在控制器17的旁邊。
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