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車門限位器安裝加強結構。
背景技術:
車門限位器安裝點機構是裝配車門的核心部件之一,然而現有乘用車一般在限位器安裝點未增加任何加強機構,經常出現剛度和強度不足,不能滿足支撐車門限位器強度要求,造成車門限位要求有問題,影響乘車舒適性和安全性;針對上述問題可通過在限位器安裝處合理配置穩定的加強結構,同時滿足使用要求,保證安裝部位的強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車門限位器安裝加強結構,滿足車門限位器固定要求、使用安全要求,且方便可靠、裝配簡易。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車門限位器安裝加強結構,包括車門、車側圍以及其間安裝限位器,車側圍由內至外含內側面、厚度面,厚度面外緣設成一定寬度的外折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器與車側圍間增設加強結構,所述加強結構包括支架,支架由板狀身驅及其左、右端分別以對應凹、凸弧狀延伸反向左、右板狀體而形成,支架身驅上設有連接限位器底座的安裝孔;支架的左、右板狀體兩端分別與車側圍上內側面、外折面焊接,且經安裝孔螺紋連接限位器底座。
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孔有三個,并成三角形分布。
進一步地,所述支架的左板狀體上表面與其身驅上表面構成夾角為135°~ 136°, 所述支架的右板狀體下表面與其身驅下表面構成夾角為135°~ 136°。
進一步地,還包括加強板,所述加強板貼于支架身驅背部上,加強板一端形成與凸弧狀相對應的凹弧狀,并與支架凸弧狀背部配合焊接;加強板另一端為平板狀,且與支架身驅背部對應焊接。
進一步地,所述加強板上依其凹弧狀兩側一體形成對應向下耳狀翻邊,支架身驅兩側具有與兩側耳狀翻邊對應焊連的翼,翼的寬小于翻邊的寬,其中翻邊的寬小于10mm;加強板上設有與安裝孔對應相通的圓孔,且經安裝孔、圓孔螺紋連接限位器底座。
更進一步地,所述支架的右板狀體上開設一個鉸鏈孔。
再進一步地,所述支架為2.0mm鋼板、加強板為1.0mm鋼板。
該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加強機構采用支架和加強板同時與車體側圍上內側面、厚度面對應焊接,設計簡單、可靠,滿足支撐車門限位器強度要求。解決了法規對于車門限位的要求以及因此出現車門維修問題,進而降低了車門維修頻率;并且加強機構在設計和安裝時生產工藝簡單,性能可靠、成本低、容易實施等特點。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架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架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加板板結構示意圖。
圖4為支架與加強板組裝加強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加強結構在車側圍與車門上布置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加強結構在車側圍與車門上細節布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如圖1-圖6中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車門限位器安裝加強結構,包括車門A、車側圍B以及其間安裝限位器C,車側圍B由內至外含有內側面b1、厚度面b2,厚度面外緣設成一定寬度的外折面b3,限位器C與車側圍B間增設加強結構,加強結構包括支架1,支架1由板狀身驅11及其左、右端分別以對應凹弧狀12、凸弧狀13延伸成反向左板狀體2、右板狀體3而形成,支架1身驅上設有連接限位器底座5的安裝孔15,如圖1所示;結合圖1形成:支架1的左板狀體2、右板狀體3兩端分別與車側圍上內側面b1、外折面焊接b3,且經安裝孔15螺紋連接限位器底座5。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還在支架身驅背部增加加強板4,更能增加加強結構的強度,如圖3所示,加強板4一端形成與凸弧狀13相對應的凹弧狀,并與支架凸弧狀13背部配合焊接,如圖4所示,加強板4另一端為平板狀,且與支架身驅11背部對應焊接;并且,加強板4上依凹弧狀兩側一體形成對應向下耳狀翻邊41,支架身驅11兩側具有與兩側耳狀翻邊41對應焊連的翼14,翼14的寬小于翻邊41的寬,其中翻邊41的寬小于10mm,翻邊41過寬不便于與車側圍B上的接觸,如圖4所示;支架1上設有連接限位器底座5的安裝孔15,這里安裝孔15有三個,并成三角形分布,加強板4上具有與安裝孔15對應相通的圓孔42,且經三個安裝孔15、三個圓孔42螺紋連接限位器底座5,支架1的左板狀體2、右板狀體3兩端分別與車側圍上內側面b1、外折面b3焊接,如圖5和圖6所示。
在上述制作中,支架1的左板狀體2上表面與其身驅11上表面構成夾角為135°~ 136°,在本實施例中,此處夾角度采用135.7°,如圖2所示;在上述制作中,支架1的右板狀體3下表面與其身驅11下表面構成夾角為135°~ 136°,在本實施例中,此處夾角度采用135.7°,如圖2所示。
最后,支架1的右板狀體3上開設一個鉸鏈孔16,鉸鏈孔16便于與車體上各部件的銜接或安裝。最后,要求支架1采用2.0mm鋼板、加強板4采用1.0mm鋼板。
本實施例在制作與安裝時,采用支架1(見圖1)與加強板4(見圖3)通過若干個焊接點形成加強機構(見圖4),然后通過支架左板狀體2、右板狀體3分別焊接于車體側圍B上內側面b1、外折面b3上,再經三個安裝孔15、三個圓孔42內加裝三個螺栓和相應螺母裝配車門限位器底座5上(見圖5和圖6);該加強機構總體提升抗拉強度,滿足支撐車門限位器強度要求。
該機構在設計時很好地考慮了焊接可行性,同時考慮車門限位器的拆裝維修;當需要更換拆下車門限位器時,不會影響周邊任何部件,可單獨拆下,并且操作空間足夠。本機構設計簡單,焊接方便,生產高效,使用可靠且裝配簡易,符合車輛部件的研發生產要求,通過試驗和生產,驗證說明了該加強機構符合要求。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