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裝置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顯示裝置的發光標志結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平面、曲面顯示技術的發展,顯示裝置正朝著大尺寸、超薄、金屬窄邊框的方向設計,并越來越受到用戶的喜愛。一般而言,廠商皆會在顯示裝置的外殼上印制各式各樣的圖案、文字或符號,以達到對公司標志的宣傳、廣告的效果。
目前,大多數的顯示裝置的標志,是印制在顯示裝置的背板上的,而在背板上印制標志主要是通過銅箔蝕刻或者油墨印制,另外,為了體現出高檔次以及增加美觀和醒目的視覺效果,在印制標志的位置還可以增加強光照明,然而,上述的方式需要使用到油墨等化學物品,生產效率低,不利于節能環保,且造價亦較昂貴,印制的標志容易脫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的發光標志結構,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背板上的標志容易脫落,且造價昂貴的缺陷。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顯示裝置的發光標志結構,其中,所述顯示裝置包括:
背光模組,其包括背光光源和具有一背面的反射片;
背板,安裝在靠近所述反射片背面的一側,所述背板具有供所述反射片四周透出的光穿出的鏤空區域。
進一步地,顯示裝置還包括連接在所述背板上并覆蓋所述鏤空區域的一透光的防塵片。
進一步地,所述背板具有遠離所述反射片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央開設有一凹槽,所述鏤空區域位于所述凹槽的底面上。
進一步地,所述防塵片設置在所述凹槽內,所述防塵平的外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齊平。
進一步地,所述防塵片粘接固定于所述背板的所述凹槽底面。
進一步地,所述防塵片為玻璃防塵片或亞克力防塵片。
進一步地,所述防塵片的厚度為0.5-1mm。
進一步地,所示鏤空區域為鏤空的圖案、符號、文字或數字。
進一步地,所述背光光源為LED光源。
進一步地,所述背板為塑膠板或金屬板。
與現有技術對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顯示裝置的發光標志結構,采用鏤空工藝在背板上形成鏤空區域,利用背光模組中反射片四周流出的余光由鏤空區域中透出,以使該鏤空區域發光并將鏤空區域的標志顯示,這樣,不需在背板上印刷油墨或貼設銅箔,造價便宜,且生產方便簡單;另外該鏤空區域發出光線后可使鏤空區域的標志形成發光標志,達到美觀、宣傳、廣告等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顯示裝置 1:背板
11:鏤空區域 2:防塵片
1a:第一表面 12: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以下結合具體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現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較佳實施例。
本實施例提供的顯示裝置100的發光標志結構,其中,顯示裝置100包括背光模組(圖未示)和背板1。背光模組包括背光光源(圖未示)和具有一背面的反射片(圖未示);背板1安裝在靠近反射片背面的一側,背板1具有供反射片四周透出的光穿出的鏤空區域11。
上述的顯示裝置100的發光標志結構,采用鏤空工藝在背板1上形成鏤空區域11,利用背光模組中反射片四周流出的余光由鏤空區域11中透出,以使該鏤空區域11發光并將鏤空區域11的標志顯示,這樣,不需在背板1上印刷油墨或貼設銅箔,造價便宜,且生產方便簡單;另外該鏤空區域11發出光線后可使鏤空區域11的標志形成發光標志,達到美觀、宣傳、廣告等效果。
為敘述方便,下文中所稱的“左”“右”“上”“下”與附圖本身的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起限定作用。
參見圖1,本實施例提供的顯示裝置100,包括前框(圖未示)、與前框相結合并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內部空間(圖未示)的背板1和安裝在該內部空間中的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為側入式背光模組,包括背光光源(圖未示)、導光板(圖未示)和反射片,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和與該出光面相反的散射面,背光光源為LED光源,并安裝在導光板的入光面一側對應的位置,反射片安裝在該導光膜的散射面一側,反射片具有遠離該導光板的一背面。顯示裝置100工作時,大部分光從導光板的出光面穿出,一小部分的余光則由反射片的四周透出。
如圖1所示,背板1,安裝在靠近反射片背面的一側,背板1具有供反射片四周透出的光穿出的鏤空區域11。在本實施例中,背板1為具有部分透光部分遮光的板材,例如但不局限為一具有鏤空區域11的塑膠板或金屬板,該鏤空區域11為鏤空的圖案、符號、文字或數字等標志。在背板1上將要顯示的公司標志等圖樣部分進行鏤空,如背板1上鏤空的部分為圖1中“HKC”字樣。這樣,借由背光光源中反射片四周漏出的余光,經鏤空區域11穿出,以使該鏤空區域11發光。
作為進一步地優化,還包括連接在背板1上并覆蓋鏤空區域11的一透光的防塵片2。在本實施例中,防塵片2為玻璃防塵片2或亞克力防塵片2,能夠供光穿透,防塵片2的厚度為0.5-1mm。在本實施例中,背板1具有遠離反射片的第一表面1a和與第一表面1a相反的第二表面(圖未示),防塵片2通過膠水粘接固定在背板1的第一表面1a上,并覆蓋鏤空區域11,這樣,通過防塵片2可以防止粉塵進入顯示裝置100內部,以對內部器件進行防塵、防水保護。
當然,防塵片2也可以固定在背板1的第二表面上,并且,防塵片2還可以通過現有技術中的螺釘、卡接方式與背板1固定連接。
參見圖1,具體地,第一表面1a的中央開設有一凹槽12,鏤空區域11位于凹槽12的底面上。防塵片2設置在凹槽12內,通過膠水與凹槽12內未鏤空的區域相粘接,防塵平的外表面與第一表面1a齊平。這樣,能使背光的外觀更加平整。
此外,本實施例提供的顯示裝置100的發光標志結構還具以下優點:
1、背板1生產完后無須絲印,生產效率提高;
2、無須使用油墨等化學物品,節能環保,且標志不會脫落;
3、開機后利用顯示產品內部反射片四周的余光使鏤空區域11發光,不要額外增加光源,在未增進成本的基礎上,使產品看起來高端,個性。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