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膜片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平面顯示裝置的膜片支撐結構。
背景技術:
光學膜片是附著在光學器件表面上薄而均勻的介質膜層。通過分層介質膜層的反射、透(折)射和偏振等特性,可以使光在傳播路徑過程中達到期望的特性。
目前,現有的顯示裝置主要包含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具有背板、光源、導光板及光學膜片,其中,光學膜片安裝在背板上并有該背板支撐。一般是在光學膜片上設計掛孔,并在背板上對應設置掛鉤。然而,掛鉤的設計較為簡單,僅單次沖壓成型,掛鉤即為鐵背板的單層翻邊,厚度較薄,且此種掛鉤側邊為單層結構,較尖銳,容易刮傷及刮花光學膜片;并且,對應的光學膜片掛孔尺寸也較小,不利于膜片裁切,在組裝過程中也很容易刮損及刮出毛屑。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平面顯示裝置的膜片支撐結構,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背板和光學膜片在組裝過程中,光學膜片容易刮損及刮出毛屑的缺陷。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平面顯示裝置的膜片支撐結構,所述平面顯示裝置包括光學膜片和背板;其中,所述背板包括主體部分和從所述主體部分的邊緣向上翻折的至少一個定位掛鉤,所述定位掛鉤包括翻邊鉤部和翻邊連接部,所述翻邊連接部的一端連接到所述主體部分,另一端與所述翻邊鉤部相連;所述光學膜片具有供所述翻邊鉤部置入的至少一個定位孔;所述翻邊鉤部包括與所述翻邊連接部連接且具有相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第一部分、抵接在所述第一面上的第二部分、抵接在所述第一面上的第三部分、連接在所述第一部分與所述第二部分之間的第一過渡部分以及連接在所述第一部分與所述第三部分之間的第二過渡部分,第一過渡部分和第二過渡部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相對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部分與所述第三部分之間留有預定間隙。
進一步地,所述光學膜片包括膜片本體和連接在所述膜片本體邊緣的掛耳,所述掛耳上開設有所述定位孔。
進一步地,所述翻邊鉤部的厚度為0.7-0.9mm。
進一步地,所述翻邊鉤部的寬度大于所述翻邊連接部的寬度。
進一步地,所述定位孔的寬度為1.3-1.5mm。
進一步地,所述背板為金屬背板。
進一步地,所述定位掛鉤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定位掛鉤并排且彼此間隔地設置在所述主體部分的頂側部上,所述定位孔的數量為兩個并與所述兩個所述定位掛鉤一一對應。
與現有技術對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平面顯示裝置的膜片支撐結構,背板包括主體部分和從主體部分的邊緣向上翻折的至少一個定位掛鉤,定位掛鉤包括翻邊鉤部和翻邊連接部,翻邊鉤部為雙層結構,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這樣,定位掛鉤的翻邊鉤部的寬度和厚度較大,翻邊鉤部的左右兩側均為光滑的半圓結構,利于組裝并可平滑組裝,不易刮傷及撞傷膜片,另外,加大了光學膜片的定位孔寬度,利于光學膜片裁切和廢料排出。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平面顯示裝置的光學膜片和背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背板的定位掛鉤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定位掛鉤與定位孔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平面顯示裝置 10:光學膜片
20:背板 21:主體部分
22:定位掛鉤 23:翻邊鉤部
24:翻邊連接部 11:定位孔
231:第一部分 231a:第一面
231b:第二面 232:第二部分
233:第三部分 235:第二過渡部分
12:膜片本體 13:掛耳
211:通孔 234:第一過渡部分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以下結合具體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現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至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較佳實施例。
本實施例提供的平面顯示裝置100的膜片支撐結構,平面顯示裝置100包括光學膜片10和背板20;背板20包括主體部分21和從主體部分21的邊緣向上翻折的至少一個定位掛鉤22,定位掛鉤22包括翻邊鉤部23和翻邊連接部24,翻邊連接部24的一端連接到主體部分21,另一端與翻邊鉤部23相連;光學膜片10具有供翻邊鉤部23置入的至少一個定位孔11。翻邊鉤部23包括與翻邊連接部24連接且具有相反的第一面231a和第二面231b的第一部分231、抵接在第一面231a上的第二部分232、抵接在第一面231a上的第三部分233、連接在第一部分231與第二部分232之間的第一過渡部分234以及連接在第一部分231與第三部分233之間的第二過渡部分235,第一過渡部分234和第二過渡部分235別位于第一部分231的相對兩側。
上述的平面顯示裝置100的膜片支撐結構,背板20包括主體部分21和從主體部分21的邊緣向上翻折的至少一個定位掛鉤22,定位掛鉤22包括翻邊鉤部23和翻邊連接部24,翻邊鉤部23為雙層結構,其包括第一部分231、第二部分232和第三部分233,這樣,定位掛鉤22的翻邊鉤部23的寬度和厚度較大,翻邊鉤部23的左右兩側均為光滑的半圓結構,利于組裝并可平滑組裝,不易刮傷及撞傷膜片,另外,加大了光學膜片10的定位孔11寬度,利于光學膜片10裁切和廢料排出。
為敘述方便,下文中所稱的“左”“右”“上”“下”與附圖本身的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起限定作用。
參見圖1,本實施例提供的平面顯示裝置100,包括液晶面板(圖未示)、背光模組(圖未示)和背板20。背光模組包括光學膜片10,設置在液晶面板與背板20之間,背板20用于固定光學膜片10。
參見圖2和3,背板20包括主體部分21和從主體部分21的邊緣向上翻折的定位掛鉤22,光學膜片10具有供翻邊鉤部23置入的定位孔11,定位孔11的形狀與定位掛鉤22的形狀相匹配。在本實施例中,背板20為金屬材質制成,定位孔11的數量為但不局限于兩個,兩個定位掛鉤22并排且彼此間隔地設置在主體部分21的上側部。光學膜片10包括膜片本體12和連接在膜片本體12邊緣的掛耳13,掛耳13上開設有定位孔11,定位孔11的數量為但不局限于兩個并與兩個定位掛鉤22一一對應。這樣,光學膜片10通過其上的定位孔11掛入對應的定位掛鉤22中,并與該定位掛鉤22耦合,以將光學膜片10安裝在背板20上。
從圖1至3可以看出,主體部分21的頂側部具有兩個通孔211,每個通孔211內設置有一個定位掛鉤22,每個定位掛鉤22包括翻邊鉤部23和翻邊連接部24,翻邊連接部24的一端連接到主體部分21,另一端與翻邊鉤部23相連,這種設計易于一體成型。
如圖2所示,具體地,每個翻邊鉤部23包括與翻邊連接部24連接且具有相反的第一面231a和第二面231b的第一部分231、抵接在第一面231a上的第二部分232、抵接在第一面231a上的第三部分233、連接在第一部分231與第二部分232之間的第一過渡部分234以及連接在第一部分231與第三部分233之間的第二過渡部分235,第一過渡部分234和第二過渡部分235別位于第一部分231的相對兩側。第二部分232與第三部分233的尺寸、厚度基本相同,第二部分232與第三部分233之間留有預定間隙,預定間隙大致為0.1-0.2mm。可以理解的是,翻邊鉤部23的厚度(即第一部分231與第二部分232或第一部分231與第三部分233的厚度之和)為0.7-0.9mm,優選厚度為0.8mm,第一過渡部分234和第二過渡部分235的外表面均呈光滑的弧面,這樣,且此種定位掛鉤22結構的側邊接近半圓弧形狀,便于裝配,不會因與光學膜片10發生摩擦而導致光學膜片10產生刮傷及毛屑。需要說明的是,光學膜片10上定位孔11的寬度為1.3-1.5mm,優選定位孔11的寬度為1.4mm,這樣,有利于光學膜片10的裁切和廢料排出,并能較好地與對應定位掛鉤22相匹配,適合組裝。
作為進一步地優化,翻邊鉤部23的寬度大于翻邊連接部24的寬度,這樣更易彎折。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