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膠框、包括該膠框的背光模組及包括該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各種顯示裝置的高速發展,市場對背光模組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要求窄邊框、高亮度以及更高的可靠性。而隨著亮度越高有機發光二極管的發光面前局部的熱量累積就越多,當運行時間較長時有的背光局部溫度會達到50度以上,這就影響到了導光板的性能以及膜材的性能。背光達到50度以上的溫度可以使得導光板出現曲翹、發黃的現象,膜材也會出現曲翹的現象,在背光模組上就表現為發黃和褶皺,直接影響用戶的體驗,同時也縮短了顯示裝置的使用年限。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膠框、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背光模組內的熱量累積不易排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膠框,包括安裝邊和多個固定邊,所述安裝邊和多個所述固定邊連接能夠圍成封閉區域,其中,所述安裝邊朝向所述封閉區域內的表面上形成有多個間隔設置且朝向所述封閉區域內凸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每相鄰兩個所述第一凸起部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所述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凸起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凸起長度。
優選地,每相鄰兩個所述第一凸起部之間設置一個所述第二凸起部。
優選地,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凸起長度滿足以下關系式:
0.85mm≤L1≤1.1mm,
其中,L1為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凸起長度。
優選地,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凸起長度與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凸起長度之間滿足以下關系式:
1/3L1≤L2≤1/2L1,
其中,L2為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凸起長度。
優選地,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寬度與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寬度相同且滿足以下關系式:
0.5mm≤W1=W2≤1mm,
其中,W1為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寬度,W2為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寬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方面,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膠框和燈條,所述燈條包括間隔設置的多個發光件,其中,所述膠框包括前文所述的膠框,所述燈條設置在所述封閉區域內,所述凸起部均能夠插入到所述發光件之間的間隔中。
優選地,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固定在所述膠框上,所述反射片和所述燈條之間形成散熱間隙。
優選地,所述膠框和所述反射片之間通過膠體固定,且所述膠框和所述反射片之間對應所述散熱間隙的位置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的寬度滿足以下關系式:
3mm≤W3≤8mm,
其中,W3為所述缺口的寬度,
所述缺口的高度與所述膠體的厚度相同。
優選地,所述膠體的寬度滿足以下關系式:
0.5mm≤W4≤0.8mm,
其中,W4為所述膠體的寬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方面,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背光模組包括前文所述的背光模組。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膠框的固定邊設置成為帶有不同凸起長度的凸起部的結構,使得該膠框與燈條配合應用于背光模組中時,凸起部插入燈條之間的間隙,由于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的凸起的長度不同,因此,通過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與燈條上的發光件之間形成體積大小不同的空間。體積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空間之間溫度不同,進而形成溫差使氣流產生流動,起到對燈條上的發光件的散熱作用,從而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由于燈條上的發光件的發光面前局部的熱量累積過多,不能擴散導致溫度過高而影響導光板性能的問題。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膠框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組中反射片與膠體位置關系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組中熱量流向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組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其中,1、膠框;10、安裝邊;101、第一凸起部;102、第二凸起部;103、缺口;11、固定邊;2、燈條;21、發光件;201、第一空間;202、第二空間;3、導光板;4、反射片;41、膠體;5、擴散片;6、下棱鏡片;7、上棱鏡片;8、遮光膠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位詞“上”、“下”均是針對本實用新型附圖中所示的方向。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方面,如圖1所示,提供一種膠框1,包括安裝邊10和多個固定邊11,安裝邊10和多個固定邊11連接能夠圍成封閉區域,其中,安裝邊10朝向所述封閉區域內的表面上形成有多個間隔設置且朝向所述封閉區域內凸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一凸起部101和第二凸起部102,每相鄰兩個第一凸起部101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凸起部102,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長度大于第二凸起部102的凸起長度。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膠框的固定邊設置成為帶有不同凸起長度的凸起部的結構,使得該膠框與燈條配合應用于背光模組中時,凸起部插入燈條之間的間隙,由于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的凸起的長度不同,因此,通過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與燈條上的發光件之間形成體積大小不同的空間。體積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空間之間溫度不同,進而形成溫差使氣流產生流動,起到對燈條上的發光件的散熱作用,從而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由于燈條上的發光件的發光面前局部的熱量累積過多,不能擴散導致溫度過高而影響導光板性能的問題。
可以理解的是,每相鄰兩個第一凸起部101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凸起部102可以是每相鄰兩個第一凸起部101之間設置一個第二凸起部102,也可以是每相鄰兩個第一凸起部101之間設置多個第二凸起部102。第一凸起部101和第二凸起部102的不同設置方式熱量散出的速度也不相同。
為了使得熱量更快的散出,作為一種具體地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的膠框1的結構中,每相鄰兩個第一凸起部101之間設置一個第二凸起部102,即每個第一凸起部101均與第二凸起部102相鄰設置。這樣當該膠框1組裝到背光模組上時,第一凸起部101和第二凸起部102與燈條結構上的發光件配合,形成體積較大的空間與體積較小的空間相鄰設置。任意相鄰的兩個空間之間都存在溫差,達到了更好的降溫效果。
為了達到更好的散熱的效果,作為一種優選地實施方式,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長度滿足以下關系式:
0.85mm≤L1≤1.1mm,
其中,L1為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長度。
應當理解的是,上述給出的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長度是根據與膠框1配合的燈條上的發光件的厚度尺寸、膠框1所能夠承受的重量以及膠框的材質等綜合因素而得出的適用范圍,當然該凸起長度的范圍也可以根據實際的使用需求做出相應的改變。
為了使得第二凸起部102的凸起長度與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長度配合形成合適的長度差值,以便于形成溫度差,將熱量散出去,作為一種更優選地實施方式,第二凸起部102的凸起長度與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長度之間滿足以下關系式:
1/3L1≤L2≤1/2L1,
其中,L2為第二凸起部102的凸起長度。
應當理解的是,第二凸起部102的凸起長度與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長度之間的關系除了考慮第一凸起部101和第二凸起部102的凸起長度差值對散熱的影響外,也需要考慮與膠框1配合的燈條上的發光件的厚度尺寸、膠框1所能夠承受的重量以及膠框的材質等綜合因素而得出的。
當膠框1安裝在背光模組上與燈條配合使用時,為了不影響膠框1的安裝,需要設置所述凸起部的寬度,作為另一種優選地實施方式,第一凸起部101的寬度與第二凸起部102的寬度相同且滿足以下關系式:
0.5mm≤W1=W2≤1mm,
其中,W1為第一凸起部101的寬度,W2為第二凸起部102的寬度。
應當理解的是,第一凸起部101和第二凸起部102的寬度范圍也是考慮膠框1的承受重量、膠框1的材質以及膠框1與燈條配合時的位置關系等因素得出的。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如圖2所示,包括膠框1和燈條2,燈條2包括間隔設置的多個發光件21,其中,膠框1包括前文所述的膠框,燈條2設置在所述封閉區域內,所述凸起部均插入發光件21之間的間隔中。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組由于采用了前文所述的膠框結構,當膠框組裝在該背光模組上時,能夠與燈條配合使用,膠框上的凸起部與燈條上的發光件之間形成體積大小不同的空間,不會產生熱量過度累積,避免了熱量累積使得溫度過高對導光板產生影響。
可以理解的是,如圖2所示,所述背光模組包括膠框1和燈條2,圖2中所示的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導光板3,燈條2和導光板3均位于膠框1的所述封閉區域內。其中,燈條2設置在導光板3的入光側,燈條2上間隔設置有多個發光件21,多個發光件21的發光面與導光板3的入光面平行,如圖2中虛線部分所示。膠框1的多個所述凸起部均能夠插入到多個發光件21的間隔中,多個所述凸起部的設置方式以圖2中所示的每相鄰兩個第一凸起部101之間均設置有一個第二凸起部102為例,第一凸起部101插入到相鄰設置的發光件21的間隔中后形成第一空間201,第二凸起部102插入到相鄰設置的發光件21的間隔中后形成第二空間202,容易理解的是,由于前文所述第一凸起部101的凸起長度大于第二凸起部102的凸起長度,因此,第一凸起部101插入到所述間隔中后形成的第一空間201小于第二凸起部102插入到所述間隔中后形成的第二空間202。
應當理解的是,如圖2和圖4所示,每個發光件21的兩側均形成一個第一空間201和一個第二空間202,當發光件21點亮時,由于發光件21兩側的大小空間存在差異,所以能夠形成溫差使得氣流產生流動。
優選地,發光件21為發光二極管。
需要說明的是,圖4中所示的箭頭方向代表發光件21點亮發熱時的熱量流向,由圖中可以看出,每個發光件21由于其中間位置為主要發光部位,所以中間位置發熱最多,針對每個發光件21,其熱量的流向是從其中間位置上方向兩側流動,而對于整個燈條上的所有發光件21,由于中間位置的發光件21累積的熱量多于兩邊位置的發光件21累積的熱量,所以對于整個燈條上的發光件21而言,熱量的流向也是從中間位置的發光件21向兩側方向流動。
如圖3和圖5所示,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反射片4,反射片4固定在膠框1上,反射片4和燈條2之間形成散熱間隙。
應當理解的是,以圖5中所示的背光模組結構為例,圖5中所示的反射片4位于膠框1的下方,同樣位于導光板3的下方,而燈條2則位于膠框1的上方,其中,發光件21位于膠框1的所述封閉區域內,為了使得發光件21產生的熱量在設置了所述凸起部形成溫差后能夠流動,需要在反射片4和燈條2之間形成散熱間隙,熱量在所述散熱間隙間流動。
如圖5所示,膠框1和反射片4之間通過膠體41固定,且膠框1和反射片4之間對應所述散熱間隙的位置形成有缺口103,缺口103的寬度滿足以下關系式:
3mm≤W3≤8mm,
其中,W3為缺口103的寬度,
缺口103的高度與膠體41的厚度相同。
應當理解的是,為了將反射片4固定在膠框1上,在反射片4與膠框1接觸的部分通過膠體41粘結。而為了將所述散熱間隙中流動的熱量排出所述背光模組內,在反射片4與膠框1之間通過膠體41粘結時,所述散熱間隙對應的位置處不設置膠體41,這樣形成了與所述散熱間隙對應的缺口103,在所述散熱間隙中流動的熱量通過缺口103流出所述背光模組,從而達到降溫的效果。
還應當理解的是,如圖3所示,由前文所述可知,發光件21產生的熱量由于溫差的原因從中間向兩邊流動,所以,在與所述散熱間隙對應的兩側均形成有缺口103,且兩側形成的缺口103的寬度W3優選相同。其中,寬度W3的范圍是考慮了熱量的排出速度以及膠框1與反射片4的固定等因素而確定的。
因此,在所述背光模組中,燈條上靠近中間的位置熱量積累最多,空氣由中間向兩側流動時能夠帶有較多的熱量,通過缺口將熱量排出,從而解決了由于所述發光件點亮后造成發光面局部熱量累積引起的溫度過高的問題,實現了降溫的目的。
作為一種優選地實施方式,如圖3所示,膠體41的寬度滿足以下關系式:
0.5mm≤W4≤0.8mm,
其中,W4為膠體41的寬度。
需要說明的是,膠體41通常為反射背膠。
可以理解的是,為了實現所述背光模組的功能,如圖5所示,所述背光模組還可以包括擴散片5,擴散片5設置在導光板3的出光面,擴散片5能夠將由導光板3的出光面發出的光均勻的發散出去。在擴散片5的上方還設置有下棱鏡片6,下棱鏡片6的上方設置有上棱鏡片7,下棱鏡片6和上棱鏡片7能夠提高光的亮度,同時能夠增加出射光線的均勻性。在背光模組的上方設置有遮光膠帶8,遮光膠帶8能夠將位于非顯示區域的光線遮擋,以防止光線照射到非顯示區域。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方面,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背光模組包括前文所述的背光模組。
具體地,所述顯示裝置可以為:電視、數碼相框、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產品或部件。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顯示裝置,由于采用了前文所述的背光模組,能夠及時將燈條上的發光件產生的熱量排出,降低背光模組的溫度,提高了用戶的體驗以及顯示裝置的使用壽命。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然而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對于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變型和改進,這些變型和改進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