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穎便捷的托料卸料二合一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沖壓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新穎便捷的托料卸料
一 A—盤晉
--口O
背景技術 在傳統的機床沖壓生產工藝中,落料生產作業是一名上料生產作業人員在壓機的前面進行放料,模具上設計了一個托料板,一名出料生產作業人員在壓機的后面進行拿料的生產完成過程。按照常規的工藝布局,必須安排兩名生產作業人員,因此,設計簡捷的托料卸料二合一的裝置的模具,以減少生產作業人員配置并提高生產效率是至關重要的,將少了模具成本。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設計簡捷的托料卸料二合一的裝置的模具,既能在落料時托住料片起左右定位左右,又可以使不宜落下的料片能順利落下,而且適用于各種形狀的落料件。為實現上述目的,設計一種新穎便捷的托料卸料二合一裝置,包括上模、下模、壓桿、托架、支架、彈簧,其特征在于下模上方左右兩側分別連接左右兩個支架,左右兩個支架采用平板與直角型面板所組成的Z形結構,左右兩個支架的直角型面板的上部的水平臂的端面縱向設有凹槽,左右兩個支架的凹槽內分別嵌設并銷接托架的轉角處,所述的左右兩個托架的水平臂的外端面突出于左右兩個支架水平臂的端面;與支架相向側的托架垂直臂的一側面的下方設有彈簧槽,在支架內側面的下方對應彈簧槽處設有另一彈簧槽,彈簧槽與另一彈簧槽之間設有彈簧;上模下方左右兩側分別連接左右兩根壓桿的上端;左右兩根壓桿的下端對應左右兩個托架水平臂的外端。所述的托架垂直臂的另一側面的下方設有凸臺。所述的托架的垂直臂上部與支架凹槽底面之間設有空隙。本實用新型同現有技術相比,既能在落料時托住料片起左右定位左右,又可以使不宜落下的料片能順利落下,而且適用于各種形狀的落料件;可以簡化了落料模托料部分的模具結構;降低生產成本;生產效率可大大提高;減少了沖壓操作的安全隱患,因只要一個操作人員即可。
圖I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參見圖I, I為上模,2為壓桿,3為托架,4為支架,5為銷,6為下模,7為料片,8為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根據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如圖I所示,下模6上方左右兩側分別連接左右兩個支架4,左右兩個支架4采用平板與直角型面板所組成的Z形結構,左右兩個支架4的直角型面板的上部的水平臂的端面縱向設有凹槽,左右兩個支架4的凹槽內分別嵌設并銷接托架3的轉角處,所述的左右兩個托架3的水平臂的外端面突出于左右兩個支架4水平臂的端面;與支架4相向側的托架3垂直臂的一側面的下方設有彈簧槽,在支架4內側面的下方對應彈簧槽處設有另一彈簧槽,彈簧槽與另一彈簧槽之間設有彈簧8 ;上模I下方左右兩側分別連接左右兩根壓桿2的上端;左右兩根壓桿2的下端對應左右兩個托架3水平臂的外端;托架3垂直臂的另一側面的下方設有凸臺;托架3的垂直臂上部與支架4凹槽底面之間設有空隙。落料時,先把整張料片7送入模具中,料片7前端利用托架3內側面的下方的凸臺托住料片7防止料片7下垂,便于料片7放穩,當機床開始工作時,沖壓機床上滑塊下降時,帶動上模I往下壓,使得完成落料分離。當滑塊到達下死點模具閉合時,料片7被切 下時,且此時壓桿2下端壓下托架3上端內側邊緣,使托架3往外側旋轉,隨之料片7平穩落下,待滑塊回到上死點后,托架3通過彈簧8自動回位,使得又可起到托料作用。
權利要求1.一種新穎便捷的托料卸料二合一裝置,包括上模、下模、壓桿、托架、支架、彈簧,其特征在于下模(6)上方左右兩側分別連接左右兩個支架(4),左右兩個支架(4)采用平板與直角型面板所組成的Z形結構,左右兩個支架(4)的直角型面板的上部的水平臂的端面縱向設有凹槽,左右兩個支架(4)的凹槽內分別嵌設并銷接托架(3)的轉角處,所述的左右兩個托架(3)的水平臂的外端面突出于左右兩個支架(4)水平臂的端面;與支架(4)相向側的托架(3)垂直臂的一側面的下方設有彈簧槽,在支架(4)內側面的下方對應彈簧槽處設有另一彈簧槽,彈簧槽與另一彈簧槽之間設有彈簧(8);上模(I)下方左右兩側分別連接左右兩根壓桿(2)的上端;左右兩根壓桿(2)的下端對應左右兩個托架(3)水平臂的外端。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新穎便捷的托料卸料二合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架(3)垂直臂的另一側面的下方設有凸臺。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新穎便捷的托料卸料二合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架(3)的垂直臂上部與支架(4)凹槽底面之間設有空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沖壓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新穎便捷的托料卸料二合一裝置。一種新穎便捷的托料卸料二合一裝置,包括上模、下模、壓桿、托架、支架、彈簧。同現有技術相比,既能在落料時托住料片起左右定位左右,又可以使不宜落下的料片能順利落下,而且適用于各種形狀的落料件;可以簡化了落料模托料部分的模具結構;降低生產成本;生產效率可大大提高;減少了沖壓操作的安全隱患,因只要一個操作人員即可。
文檔編號B21D43/00GK202606632SQ20122023509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1日
發明者潘建強, 陳建新, 張孝宗 申請人:上海捷眾汽車沖壓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