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模具溫度調節裝置及模具溫度調節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1208107閱讀:1857來源:國知局
模具溫度調節裝置及模具溫度調節方法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一種向模具供給溫調媒介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及模具溫度調節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已知一種將調節至預設溫度的溫調媒介向設置于模具的媒介流通路循環供給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

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模具溫度調節裝置,具備:儲備媒介的儲備箱;加熱該儲備箱中所儲備的媒介的加熱器,冷卻該儲備箱中所儲備的媒介的冷卻路;以及向模具的媒介流通路循環供給媒介的循環泵。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81595號公報。

在上述專利文獻1這樣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中,通過循環泵,向與模具的媒介流通路和儲備箱連接的媒介的送媒路和回媒路,以及模具的媒介流通路內,循環供給媒介。若在像這樣的循環路線內存在滯留的空氣或氣泡,亦或是在配管的關節部分發生液漏等情況時,可能會發生循環氣泡的情況。如果有這樣的循環氣泡時,泵內很容易產生氣蝕現象,或者在泵密封處采用機械密封時,很容易產生磨損,又或者在儲存箱內設置有加熱器時,也容易產生局部加熱器箱過熱的情況,因此希望做進一步改良。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鑒于上述情況,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去除循環路線中的氣泡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及模具溫度調節方法。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模具溫度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儲存部,其通過送媒路和回媒路與設置于模具上的媒介流通路相連接,并儲存溫調媒介;泵,其將溫調媒介供給至所述媒介流通路使得溫調媒介在該媒介流通路中循環;以及控制部,其當所述儲存部的媒介液位低于規定液位時,讓所述泵停止,并在能夠從所述儲存部的上端側排出溫調媒介的狀態下,實行將溫調媒介補給至所述儲存部的補給模式,使得所述媒介液位達到滿液位;而當達到滿液位時,實行使所述泵的啟動與停止緩動地反復多次的去泡模式。

另外,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模具溫度調節方法,通過送媒路和回媒路,將設置于模具上的媒介流通路與儲存溫調媒介的儲存部相連接,通過泵將溫調媒介供給至該媒介流通路使得溫調媒介在該媒介流通路中循環,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儲存部的媒介液位低于規定液位時,讓所述泵停止,并在能夠從所述儲存部的上端側排出溫調媒介的狀態下,將溫調媒介補給至所述儲存部來使得所述媒介液位達到滿液位;而當達到滿液位時,使所述泵的啟動與停止緩動地反復多次。

本發明所提供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及模具溫度調節方法,通過采用上述結構及方法,能夠有效去除循環路線內的氣泡。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組裝有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的模具溫度調節系統的概略系統結構圖。

圖2是表示采用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所實施的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模具溫度調節方法的概略時序圖。

圖3是表示組裝有本發明其他實施方式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的模具溫度調節系統的概略系統結構圖。

圖4是表示采用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所實施的本發明其他實施方式的模具溫度調節方法的概略時序圖。

圖5是表示組裝有本發明另一其他實施方式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的模具溫度調節系統的概略系統結構圖。

圖6是表示采用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所實施的本發明另一其他實施方式的模具溫度調節方法的概略時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在圖1、圖3及圖5中,用實線及虛線示意地示出作為媒介通過路線的管路(配管)等。

另外,圖2、圖4及圖6的概略時序圖中,示意地示出各機器的on/off運行或開閉運行等。

圖1及圖2是示意地示出了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及采用該裝置所實施的模具溫度調節方法的一個示例的圖。

本實施方式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如圖1所示,具備:儲存部10,其通過送媒路13和回媒路17與設置于模具3上的媒介流通路4相連接,并儲存溫調媒介;以及泵14,其將溫調媒介供給至所述媒介流通路4使得溫調媒介在該媒介流通路中循環。另外,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還具備:具有控制各部件的控制部27的控制面板26。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將在儲存部10中調節至預設溫度的溫調媒介供給至媒介流通路4。

模具3,例如形成為具有固定模和可動模的結構,這些固定模及可動模中,分別設置有流通溫調媒介的媒介流通路4、4。這些媒介流通路4、4的入口(送媒連接口)側與送媒路13連接,媒介流通路4、4的出口(回媒連接口)側與回媒路17連接。

送媒路13與媒介流通路4、4的入口,也可通過膠管或軟管等易彎曲的配管材進行連接,所述膠管或軟管與將單一的送媒路13分岔而成的多個支管部或該支管部的多個連接口相連接。另外,還示出在支管部或管路等的適當位置處設有送媒閥的例子,該送媒閥用于允許或切斷向媒介流通路4輸送的溫調媒介的通過。

另外,回媒路17與媒介流通路4、4的出口,同樣也可通過膠管或軟管等易彎曲的配管材進行連接,所述膠管或軟管與將單一的回媒路17分岔而成的多個支管部或該支管部的多個連接口相連接。另外,還示出在支管部或管路等的適當位置處設有回媒閥的例子,該回媒閥用于允許或切斷從媒介流通路4返回的溫調媒介的通過。

另外,可以在適當的地方設置作為檢測裝置的溫度傳感器,該溫度傳感器用來檢測模具3的溫度。例如,可以是將該溫度傳感器填埋設置于模具3內,也可以設置于媒介流通路4的出口側部位或出口處附近的回媒路17中。

另外,作為使用該模具3的成形機,可以是在由模具3的固定模和可動模所形成的內腔等中,通過汽缸等將熔融的合成樹脂材料從噴嘴處噴射填充來依次成形的射出成形機等,另外,也可采用壓縮成形機等其他成形機。另外,作為成形材料,可以是,在合成樹脂材料中含有碳素纖維或玻璃纖維等的強化纖維的纖維強化合成樹脂材料等。

在送媒路13中連接有泵14的排出側,泵14的吸入側與儲存部10的送媒側(泵14側)通過連接路相連接。另外,在該連接路或泵14或送媒路13等的適當位置處設置有用來檢測供給至模具3的溫調媒介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15或用來檢測泵14的排出壓的壓力計等。另外,圖示中,該送媒路13中的泵14的下游側部位與儲存部10,通過設置有分流閥的分流路16相連接。在分流閥成打開狀態而上述送媒閥及回媒閥成關閉狀態的情況下驅動泵14時,儲存部10的溫調媒介不被循環供給模具3,而是經由送媒路13及分流路16進行循環。另一方面,在分流閥成關閉狀態(或把分流閥作為壓力調整閥對其進行開合度控制的狀態下)而送媒閥及回媒閥成打開狀態的情況下驅動泵14時,儲存部10的溫調媒介被循環供給至模具3。另外,分流路16的下游側端部,也可以與下述第二實施方式大致相同地與回媒路17連接,從而代替與儲存部10連接的狀態。

儲存部10是儲存溫調媒介的媒介箱,在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運行中,原則上處于由溫調媒介灌滿的滿液位。該儲存部10中,設置有:作為加熱溫調媒介的加熱裝置的加熱器11;以及作為冷卻溫調媒介的冷卻裝置的冷卻路22。圖示中,加熱器11具有插入儲存部10內的筒狀加熱部,冷卻路22形成為螺旋狀以圍住該加熱器11的外周側。

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基于檢測溫調媒介溫度的溫度傳感器15的檢測溫度,下述控制部27,通過對加熱器11的通電控制進行加熱及向冷卻路22供給冷卻媒介進行冷卻的形式,使溫調媒介達到預設規定的預設溫度。該溫調媒介的設定溫度,可以根據熔融并填充至模具3空腔的樹脂溫度或模具3的設定溫度等來設定,例如可設定在40℃-200℃,也可以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在能夠密封狀態下進行間接冷卻的情況下,設定在60℃-120℃。

另外,儲存部10中設置有液位計12,其用來檢測該儲存部10內的溫調媒介的媒介液位的降低。當儲存部10內的溫調媒介的媒介液位從滿液位變為低于規定液位(補給液位)時,該液位計12輸出補給信號(空信號)。

該液位計12所檢測的補給液位,應當對應于儲存部10上端的形狀或儲存部10的容量,并考慮抑制加熱器11的局部過熱或抑制通過驅動泵14來循環供給的溫調媒介中過度混入氣泡等因素,進行適當設定。例如,補給液位可以設定在位于相當于儲存部10的容量的1/20-1/100左右的液位降低位置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液位計12設置成其檢測部靠近儲存部10內的上端側空間處。圖示中示出了液位儀12以貫穿儲存部10的上板部進行設置的例子。作為這種液位計12,可以是通過檢測多個電極棒的電極間有無微小電流來檢測液面液位的電極式液位計(液位開關、水位傳感器)。另外,液位計12不限于這種電極式液位計或下述浮標式液位計,也可以采用其他的靜電容量式等的非接觸型傳感器。

另外,儲存部10上連接有供給路18和排出路24,該供給路18將來自溫調媒介供給源2的溫調媒介供給至該儲存部10,該排出路24將溫調媒介從儲存部10排出(溢出)。本實施方式中,溫調媒介供給源2是供給作為溫調媒介的水(清水)的水管(工業用水管、上水管)。像這樣將水(清水)作為溫調媒介的情況下,當需要加熱至常壓沸點以上的高溫時,可以配合該溫度將系統內的壓力維持在不會使溫調媒介沸騰的壓力。

供給路18及排出路24中分別設置有容許或切斷溫調媒介通過的供給閥19及排出閥25。該供給閥19和排出閥25可以是通過下述控制部27進行開閉控制的電磁閥。

另外,排出路24是連通儲存部10的上端側的管路,并在儲存部10內的上端側空間以開口形式設置,將從儲存部10溢出的溫調媒介排出,并具有作為去除空氣的管道的功能。若打開供給閥19及排出閥25,即可進行溫調媒介(水)的供給(補給)直至儲存罐10達到滿液位。

另外,儲存部10的冷卻路22上連接有供給冷卻媒介的冷卻媒介供給路20。本實施方式中,冷卻媒介是來自溫調媒介供給源2的水,冷卻媒介供給路20從與溫調媒介供給源2相連的供給路18的供給閥19的上游側部位處分支而成。另外,冷卻媒介供給路20中設置有容許或切斷冷卻媒介通過的冷卻閥21。該冷卻閥21可以是與上述相同的、通過控制部27進行開閉控制的電磁閥。另外,圖示中,示出了該冷卻媒介供給路20與供給路18的分支部的上游側(溫調媒介供給源2側)處設置有濾網的示例。

另外,冷卻路22的排出側連接在排出閥25的下游側的排出路24上。

冷卻閥21打開時,向冷卻路22供給冷卻媒介(水),從而間接冷卻儲存部10內的溫調媒介。

另,冷卻媒介為水的情況下,該供給源(2)可以是設置于工廠等的冷卻塔等。另外,作為冷卻媒介,可以通過合適的冷卻機等的冷卻器進行溫度控制,另外,若是上述那樣的間接冷卻(熱交換)方式,只要管路的構成不會讓其與溫調媒介混一起的情況下,也可以采用乙醇、乙二醇或其他醇作為冷卻媒介。

另外,儲存部10中設置有將儲存部10內的溫調媒介排出的排出管(排放閥)或防止溫度過高的恒溫器等。另外,圖示中示出了,儲存部10上連接了設有開放式泄壓閥(安全閥)的管路,該開放式泄壓閥用于防止包括該儲存部10在內的系統內的壓力異常上升。

控制面板26,具備:控制部27,其由cpu等組成;顯示操作部29,其包括有通過信號線等分別與該控制部27連接的、用于設定、輸入或表示各種設定的顯示部及操作部;以及由各種內存構成的記憶部28,其儲存有根據該顯示操作部29的操作所設定及輸入的設定條件及輸入值、實施下述各種運行的控制程序等的各種程序、預設的各種運行條件以及各種數據表等。上述溫調媒介的設定溫度,可以通過顯示操作部29進行輸入或設定。

控制部27,具備時鐘定時器等的計時工具及運算處理部等,通過信號線與上述加熱器11、泵14、及各個閥19、21、25等的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的各機器連接并對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的各機器進行控制。另外,該控制部27還通過信號線與液位計12和溫度傳感器15等相連接。

該控制部27如圖2所示,若儲存部10的媒介液位低于規定液位(補給液位)時,則實行補給模式,即讓泵14停止,在溫調媒介能夠從儲存部10的上端側排出的狀態下,將溫調媒介補給至儲存部10,使得媒介液位達到滿液位;而當達到滿液位時,則實行去泡模式,即讓泵14的啟動與停止緩動地反復多次進行微調。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向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的運行初期時的空狀態的儲存部10供給溫調媒介至達到滿液位時,也實行去泡模式,讓泵14的啟動與停止緩動地反復多次。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去泡模式中泵的啟動與停止的反復次數為預設的規定次數。該泵14的啟動及停止的反復次數,可以預先儲存于記憶部28,也可以通過顯示操作部29進行變更。本實施方式中,該反復次數設定為5次,但也可以在例如0次-60次的范圍內任意設定。

另外,去泡模式中的泵14的啟動時間與停止時間也同樣地可以預先儲存于記憶部28,也可以通過顯示操作部29進行變更。該啟動時間與停止時間,不需要是相同的時間。另外,也可以是例如數秒的時間,或在0秒-60秒的范圍內任意設定。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實行去泡模式時,若儲存部10的媒介液位低于補給液位,則切換為補給模式,且在反復次數的計數值歸零后再次實行去泡模式。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實行完去泡模式后,在能夠從儲存部10的上端側排出溫調媒介的狀態下,實行向儲存部10供給溫調媒介的吹塑模式(ブローモード)。

以下,作為上述結構下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的基本運行的一種示例的溫度調節方法,基于圖2對其進行說明。

首先,在使送媒路13及回媒路17連通于模具3的媒介流通路4的狀態下,啟動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實行初期準備工序(初期準備模式)。該初期準備工序中,若儲存部10中溫調媒介為滿液位,則實行去泡模式,若在該去泡模式實行中儲存部10的媒介液位低于補給液位時,則讓泵14停止,并實行將溫調媒介補給至儲存部10的補給模式,然后再次實行去泡模式。另一方面,若儲存部10中媒介液位沒有低于補給液位時,實行完去泡模式后,實行向儲存部10供給溫調媒介的吹塑模式。

即,在使送媒路13及回媒路17連通于模具3的媒介流通路4的狀態下,啟動(電源on)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若液位計12輸出補給(空)信號,則開放供給閥19及排出閥25,向儲存部10供給(補給)溫調媒介至滿液位。從而,通過來自溫調媒介供給源2的供給壓(給水壓),使儲存部10、送媒路13、媒介流通路4及回媒路17內處于大致填滿溫調媒介的狀態。然后,若液位計12輸出滿信號,則關閉供給閥19,并實行去泡模式。即,讓泵14的啟動(on)和停止(off)緩動地反復多次。另外,該初期準備工序中的去泡模式,在開放排出閥25的狀態下進行。

在實行這樣的去泡模式時,若液位計12輸出補給(空)信號,則切換至補給模式。即,通過緩動地運行泵14,脈動地循環供給溫調媒介,從而使送媒路13、媒介流通路4及回媒路17內滯留的空氣向儲存部10移動。然而,若儲存部10的媒介液位過低,低至補給液位時,則讓泵14停止,打開供給閥19實行補給溫調媒介的補給模式。特別是,在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的運行初期,根據送媒路13和回媒路17的配設形式以及媒介流通路4的形狀等,構成循環路線的送媒路13、回媒路17及媒介流通路4內往往都滯留有空氣。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實行去泡模式,能夠將這些循環路線中送媒路13、回媒路17及媒介流通路4內殘存的滯留空氣向儲存部10移送,此時,若儲存部10的媒介液位低于補給液位時,實行上述補給模式。隨著該溫調媒介的補給,移送至儲存部10的空氣通過排出路24排出,使儲存部10中溫調媒介達到滿液位狀態。

然后,當達到滿液位狀態時,關閉供給閥19,再次實行去泡模式。此時,預設反復次數的計數值回到零狀態,即,歸零后,再次實行去泡模式。圖示中,示出運行初期的去泡模式實行中泵14啟動3次后切換至補給模式的示例,并示出了實行該3次后先回到零,然后再次實行了去泡模式的示例。該初期準備工序中的第二次的去泡模式的實行中,若再次切換到了補給模式,則反復的計數值還需歸零后再實行去泡模式。圖示中,該初期準備工序中的第二次的去泡模式的實行中,沒有切換至補給模式,而是讓泵14的啟動與停止以預設的次數(圖示中為5次)反復。

然后,實行完初期準備工序中的去泡模式后,在開放排氣閥25的狀態下,打開供給閥19,實行向儲存部10供給溫調媒介的吹塑模式。因此,若在儲存部10的上端側存在滯留空氣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排出路24排出。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在實行該吹塑模式時,泵14成啟動狀態。像這樣,一邊供給和排出溫調媒介的同時一邊啟動泵14,能夠將循環路線13、4、17內殘留的氣泡向存儲部10移動,并通過排出路24排出。另外,實行該吹塑模式的時間,可以與上述相同地預先儲存于記憶部28,也可以通過顯示操作部29進行變更。該吹塑模式的時間,可以是數秒左右,也可以在0秒-60秒的范圍內任意設定。另外,在實行吹塑模式時,也可以是泵14成停止狀態。

完成如上所述的初期準備工序后,切換至溫度控制工序(溫度控制模式)。

即,在啟動泵14的狀態下,在循環溫調媒介的同時,基于溫度傳感器15的檢測溫度,通過控制部27進行加熱裝置11和冷卻裝置19、21等的pid控制,將從儲存部10向模具3側供給的溫調媒介的溫度調整至預設的設定溫度。即,啟動加熱器11,基于溫度傳感器15的檢測溫度,進行加熱器11的pid控制等的通電控制,從而使溫調媒介的溫度變成設定溫度。另外,本實施方式中,溫度傳感器15的檢測溫度或設定溫度在到達預設的溫調媒介的沸點附近溫度的85℃為止前,進行直接冷卻,溫度傳感器15的檢測溫度或設定溫度至85℃以上時,進行間接冷卻。即,85℃為止前,在開放排氣閥25的狀態下,進行供給閥19的pid控制等的開閉控制,85℃以上,在關閉排氣閥25及供給閥19的狀態下,進行冷卻閥21的pid控制等的開閉控制。

在實行該溫度控制工序時,若儲存部10的媒介液位低于補給液位,即,自液位計12輸出補給(空)信號時,讓泵14停止,并切換至補給模式。圖示中示出了在85℃以上的間接冷卻控制中切換至補給模式的示例。像這樣在間接冷卻控制中切換至補給模式時,在本實施方式中,間歇性開放排出閥25的同時打開供給閥19,從而向儲存部10補給溫調媒介。該排出閥25的間接開放時間或各開放的間隔等,可從抑制包括儲存部10在內的系統內的壓力下降等觀點出發,進行適當的設定。

然后,若自液位計12輸出滿信號時,則關閉供給閥19,與上述大致相同地實行去泡模式。像這樣在間接冷卻控制中切換至補給模式及去泡模式時,從抑制包括儲存部10在內的系統內的壓力下降等觀點出發,可以是在關閉(或間歇性開放)排出閥25的狀態下實行去泡模式。

該去泡模式的實行中,若儲存部10的媒介液位低于補給液位時,與上述相同地可以再次切換至補給模式及去泡模式,此處省略具體說明。

另外,圖示中示出了在85℃以上的間接冷卻控制中切換至補給模式的示例,當然也可以是在85℃未滿的直接冷卻控制中切換至補給模式。這種情況下,以維持排出閥25開放的狀態,實行補給模式及去泡模式。

另外,像這樣的溫度控制工序中,實行補給模式及去泡模式時,加熱器11成停止狀態,且冷卻閥21成關閉狀態。另外,在直接冷卻控制中切換至補給模式時,可以在切換為去泡模式時關閉供給閥19,或者也可以在初期準備工序及直接冷卻控制中實行去泡模式時,開放(或間歇地開放)供給閥19。即,一邊供給和排出溫調媒介一邊實行去泡模式。

另外,溫度控制工序中,切換至補給模式與去泡模式后,不實行吹塑模式,而直接切換至溫度控制工序。即,當完成去泡模式后,啟動泵14,與上述相同地基于溫度傳感器15的檢測溫度通過控制部27對加熱器11及冷卻閥21(或供給閥19)進行pid控制。

如上所述,在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中通過進行溫度調節使溫調媒介的溫度穩定,成待機狀態,在采用模具3的成形機中經過試驗運行后便可實行一系列成形工序(未圖示)。另外,在該模具3的媒介流通路4中,通過循環供給調節為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所規定的設定溫度的溫調媒介,從而進行模具3的溫度調節。

另外,為了替換模具3等,會在儲存部10、送媒路13及回媒路17等內存在溫調媒介的狀態下,暫時停止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對此,再次啟動時,溫調媒介的溫度或媒介液位等也可以進行上述相同的各種模式的實行。

另外,上述基本動作,僅是一種示例,可以進行適當的變更。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及使用該裝置進行模具溫度調節的方法,通過采用上述結構及方法,能夠有效去除循環路線13、4、17內的氣泡。

即,若儲存部10的媒介液位低于規定(補給)液位,則讓泵14停止,并在能夠從儲存部10的上端側排出溫調媒介的狀態下,向儲存部10補給溫調媒介至媒介液位達到滿液位,達到滿液位后,讓泵14的啟動與停止緩動地反復多次。因此,在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的運行中,若模具3的媒介流通路4和送媒路13與回媒路17等的循環路線內存在滯留空氣或氣泡等,以及配管的接頭部分等發生液漏的話,可以慢慢地將該氣泡移送至儲存部10,使儲存部10的媒介液位下降。當該媒介液位低于規定的補給液位時,可以通過補給溫調媒介,從而將滯留于儲存部10的上端側的空氣排出并達到滿液位。另外,像這樣儲存部10的媒介液位下降的情況,即使經過補給后仍然有可能在循環路線13、4、17內殘存滯留空氣或氣泡等,也可以通過讓泵14的啟動與停止緩動地反復多次,有效地將循環路線13、4、17內的空氣向儲存部10的上端側移送。另外,通過這樣移動空氣,若再次低于補給液位,可以與上述相同地進行溫調媒介的補給,將儲存部10的上端側滯留的空氣排出。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向運行初期時的空狀態的儲存部10供給溫調媒介至達到滿液位時,也讓泵14的啟動與停止緩動地反復多次。因此,能夠在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的啟動時有效地將循環路線13、4、17內存在的滯留空氣或氣泡等向儲存部10側移動。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實行完初期準備工序的去泡模式后,在能夠從儲存部10的上端側排出溫調媒介的狀態下,實行向儲存部10供給溫調媒介的吹塑模式。因此,去泡模式中的從循環路線13、4、17向儲存部10移動的空氣或氣泡等,通過吹塑模式的實行,可以有效地向儲存部10外排出。另外,溫度控制工序中,切換至補給模式及去泡模式時,可以實行吹塑模式,也可以不實行這樣的吹塑模式。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去泡模式中的泵14的啟動與停止的反復次數為預設的規定次數,實行去泡模式時,若儲存部10的媒介液位低于補給液位,則切換至補給模式,且在反復次數的計數值歸零后再實行去泡模式。因此,在實行去泡模式過程中,媒介液位即便已經低于補給液位時,不會繼續實行去泡模式直至完成預設的反復次數,以及進行補給后將反復次數歸零等工序,與仍然進行反復次數繼續完成去泡模式的裝置相比,能夠快速地向儲存部10補給溫調媒介,另外,能夠有效地將補給后的循環路線13、4、17中存在的空氣或氣泡向儲存部10側移動。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在補給模式中,作為與儲存部10的上端側連接的管路的排出路24上所設的排出閥25成間歇性的開放的狀態。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的溫調媒介的設定溫度為相對較高的高溫區域(例如,85℃以上),在溫調媒介大致溫調至設定溫度的狀態下,實行補給模式時,若儲存部10的排出側開放大氣,則由于壓力下降容易產生溫調媒介的沸騰。若成上述結構,則在補給模式中,通過間歇地開放排出閥25,可以不易產生急速壓力下降的情況,并抑制溫調媒介的沸騰。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將水作為溫調媒介的例子,但不限于水,也可以采用油類、酒精類等其他的溫調媒介。這種情況下,可以將設置有配置供給閥19的供給路18的形式,替換為設置有油的供給口的形式。另外,該供給口也可以設置在自儲存部10的上端側向上方豎起的管路的上端,該管路可以設計成作為液位計12的浮球式液位計的結構。另外,該管路也可形成為與排出路相連接的結構。另外,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進行油的補給,可以形成為該管道通過供給閥與補給箱連接的結構。構成本實施方式中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的各機器或配管狀態等,不限于圖示范圍,可以做其他的、多樣的變形。

以下,對本發明的其他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的示例及采用該裝置所實施的模具溫度調節方法的示例進行說明。

圖3及圖4是示意地示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及采用該裝置所實施的模具溫度調節方法的一種示例的圖。

另外,主要針對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區別點進行說明,關于同樣的結構,標示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或簡略其說明。另外,與上述運行例相同的運行,也省略或簡略其說明。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a,如圖3所示,在與儲存部10a相連的供給路18a上不設置供給閥。另外,與儲存部10a的上端側相連的排出路24a設置有收容浮標式的液位計12a的筒狀殼體。另外,與收容該液位計12a的殼體的上端相連接的下游側的排出路24a上,與上述相同地設置有排出閥25。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儲存部10a內不設置構成冷卻裝置的冷卻路,而是通過將來自溫調媒介供給源2的溫調媒介(水)介由供給路18a向儲存部10a內直接供給,從而對儲存部10a內的溫調媒介進行冷卻控制。該冷卻控制,是通過對構成冷卻裝置的排出閥25進行開閉控制,從而將作為冷卻媒介的溫調媒介介由供給路18a向儲存部10a直接供給進行冷卻。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在介由供給路18a向該系統內施加來自溫調媒介供給源2的溫調媒介的供給壓(給水壓)的狀態下,即、該系統內原則上形成為加壓至規定壓力的狀態,從而,與上述大致相同地可以將設定溫度設定為比常壓狀態下的溫調媒介的沸點高的溫度。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分流路16的下游側端部與回媒路17相連接,但也可以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地與儲存部10a相連接。另外,圖例中示出了在供給路18a上設置有開放泄壓閥(安全閥),另外,設有通過孔口等進行流量調整的分流路從而使得供給路18a與排出路24a連通。

形成為這種結構的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a中,如圖4所示,作為與上述大致相同的基本運行的一例能夠實行模具溫度調節方法。

即,與上述一樣,在使送媒路13及回媒路17連通于模具3的媒介流通路4的狀態下,啟動(電源on)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a,若液位計12a輸出補給(空)信號,則開放排出閥25,向儲存部10a供給(補給)溫調媒介至滿液位。然后,若液位計12a輸出滿信號,則關閉排出閥25,實行讓泵14的啟動(on)和停止(off)緩動地反復多次的去泡模式。另外,初期準備工序中的去泡模式,可以是在排出閥25打開的狀態下(或間歇性地開放的同時)實行。

實行這樣的去泡模式時,若液位計12a輸出補給(空)信號,則與上述一樣,讓泵14停止,開放排出閥25并實行補給模式。另外,此時,與上述大致一樣,將預設的反復次數的計數值歸零后,再次實行去泡模式。

然后,實行完初期準備工序中的去泡模式后,與上述大致相同地,開放排出閥25,并實行向儲存部10a供給溫調媒介的吹塑模式。另外,本實施方式中,與上述相同地,實行該吹塑模式時,泵14成啟動狀態。

然后,初期準備工序結束后,與上述大致相同地,在泵14成啟動的狀態下,即,一邊循環溫調媒介的同時,一邊切換至基于溫度傳感器15的檢測溫度通過控制部27實行加熱器11及排出閥25進行pid控制等的溫度控制工序(溫度控制模式),從而使自儲存部10a向模具3側供給的溫調媒介的溫度達到預設的設定溫度。實行該溫度控制工序時,若儲存部10a的媒介液位低于補給液位,則與上述大致相同地,讓泵14停止,通過間歇性地開放排出閥25,實行向儲存部10a補給溫調媒介的補給模式,若形成為滿液位,則關閉排出閥25,與上述大致相同地,實行去泡模式。該去泡模式實行中,若儲存部10a的媒介液位低于補給液位時,與上述相同地,再次切換至補給模式與去泡模式,此處省略具體的說明。

另外,在這樣的溫度控制工序中,實行補給模式及去泡模式時,與上述大致相同地,加熱器11成停止狀態,切換至去泡模式時排出閥25成關閉狀態。另外,作為這種結構的替代方案,與上述大致相同地,實行去泡模式時,也可以是在排出閥25成開放狀態下(或在間歇性地開放的同時)實行。另外,與上述相同地,在溫度控制工序中,切換至補給模式和去泡模式后,不實行吹塑模式,而直接切換至溫度控制工序。即,去泡模式結束后,啟動泵14,與上述相同地,基于溫度傳感器15的檢測溫度,通過控制部27對加熱器11及排出閥25進行pid控制等。

另外,與上述相同地,本基本動作,僅作為一種示例,可以進行適當的變更。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a及采用該裝置所實施的模具溫度調節方法中,也能夠獲得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及其運行例大致相同的效果。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通過供給路18a向該系統內施加來自溫調媒介供給源2的溫調媒介的供給壓(給水壓)的示例,但也可以在供給路18a上設置向該系統內施加壓力的加壓泵,從而能夠將溫度設置在比設定溫度高的溫域。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加壓至規定壓力,也可以設置有與加壓泵的吸入側和排出側連通的分流路、壓力計、壓力調整泵等。另外,這種情況下,也可以不設置成加壓/直接冷卻型,而設置間接冷卻溫調媒介的熱交換器等。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向該系統內施加壓力的狀態下,通過對排出路24a上的排出閥25的開閉控制,從而進行溫調媒介的供給(補給)或冷卻的加壓/直接冷卻型的示例,但不限于這種結構。例如,可以是與下述第三實施方式大致相同地,在供給路18a上設置具備冷卻閥功能的供給閥的直接冷卻型。這種情況下,排出路24a的排出閥25可以成常時開放的狀態,甚至于可以不設置這樣的排出閥25。另外,作為構成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a的各種機器與配管結構,不限于圖中所示那樣,可以進行其他的、各種各樣的變形。

以下,對本發明的其他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的一例及采用該裝置所實施的模具溫度調節方法的一例進行說明。

圖5及圖6是示意地示出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及采用該裝置所實施的模具溫度調節方法的一例的圖。

另外,主要針對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區別點進行說明,關于同樣的結構,標示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或簡略其說明。另外,與上述運行例相同的運行,也省略或簡略其說明。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b,如圖5所示,與上述第二實施方式大致一樣,在儲存部10b內,不設置構成冷卻裝置的冷卻路,而是通過將來自溫調媒介供給源2的溫調媒介(水)介由供給路18直接供給至儲存部10b內,從而對儲存部10b內的溫調媒介進行冷卻控制。另外,供給路18上設置有具備冷卻閥功能的供給閥19,排出路24b上不設置排出閥成開放狀態。即,一邊通過排出路24b進行排出的同時,一邊通過對構成冷卻裝置的供給閥19進行開閉控制,從而介由供給路18將作為冷卻媒介的溫調媒介直接供給至儲存部10b進行冷卻。另外,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大致一樣,設置有液位計12b,其檢測部靠近儲存部10b內的上端側空間。圖示中示出了以貫穿儲存部10b的上端部側壁的形式設置液位計12b的示例。

形成這種結構的該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b,如圖6所示,也可以實施與上述大致相同的基本運行的模具溫度調節方法。

即,與上述大致一樣,在使送媒路13及回媒路17連通于模具3的媒介流通路4的狀態下,啟動(電源on)該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b,若液位計12b輸出補給(空)信號,則開放供給閥19,向儲存部10b供給(補給)溫調媒介至滿液位。然后,若液位計12b輸出滿信號,則關閉供給閥19,實行讓泵14的啟動(on)和關閉(off)緩動地反復多次的去泡模式。實行這樣的去泡模式時,若液位計12b輸出補給(空)信號,則與上述大致相同地,讓泵14停止,開放供給閥19進行補給,將反復次數的計數值歸零,再次實行去泡模式。

然后,在實行完初期準備工序中的去泡模式后,與上述大致相同地,啟動泵14,開放供給閥19,并實行向儲存部10b供給溫調媒介的吹塑模式。

然后,在初期準備工序結束后,與上述相同地,在泵14成啟動的狀態下,即,一邊循環溫調媒介的同時,一邊切換至基于溫度傳感器15的檢測溫度通過控制部27對加熱器11及供給閥(冷卻閥)19進行pid控制等的溫度控制工序(溫度控制模式),從而使自儲存部10b向模具3側供給的溫調媒介的溫度達到預設的設定溫度。實行該溫度控制工序時,若儲存部10b的媒介液位低于補給液位,則與上述大致相同地,讓泵14停止,開放供給閥19并向儲存部10b供給溫調媒介,若形成為滿液位,則關閉供給閥19,實行去泡模式。該去泡模式實行中,若儲存部10b的媒介液位低于補給液位時,與上述相同地,再次切換至補給模式與去泡模式,這里省略具體說明。

另外,這樣的溫度控制工序中,在實行補給模式及去泡模式時,與上述大致相同地,加熱器11成停止狀態,另外,補給后,切換至去泡模式時供給閥19成關閉狀態。另外,作為這種結構的替代方案,與上述相同地,實行去泡模式時,也可以是在供給閥19成開放的狀態下(或者間歇性地開放的同時)實行。另外,與上述大致相同地,溫度控制工序中,切換至補給模式和去泡模式后,不實行吹塑模式,而直接切換至溫度控制工序。即,去泡模式結束后,啟動泵14,與上述相同地,基于溫度傳感器15的檢測溫度,通過控制部27對加熱器11及供給閥19進行pid控制等。

另外,與上述相同地,本基本運行,僅作為一種示例,可以進行適當的變更。

另外,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b及采用該裝置所實施的模具溫度調節方法,也能獲得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及其運行例大致相同的效果。

另外,作為構成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具溫度調節裝置1b的各機器及配管結構等,不限于圖示內容,也可以進行其他的,各種各樣的變形。

另外,上述各實施方式中所說明的互相有區別的結構和運行等,可以進行適當的替換、組合、適用等。這種情況下,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適當的變形。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冈市| 渑池县| 莱芜市| 句容市| 集贤县| 邯郸县| 米泉市| 三江| 保靖县| 伊金霍洛旗| 永年县| 三门峡市| 庄浪县| 南康市| 疏勒县| 邹平县| 敦煌市| 江川县| 芦溪县| 英吉沙县| 汕头市| 喜德县| 大同市| 茌平县| 双流县| 永泰县| 海丰县| 临泉县| 诸城市| 巴彦淖尔市| 绍兴市| 宜阳县| 柯坪县| 洪雅县| 元江| 泗阳县| 富阳市| 沈丘县| 白朗县| 海原县| 长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