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傳感器制造裝置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特種礦山機械接收器管腳的成型裝置。
背景技術:
車用傳感器是汽車計算機系統的輸入裝置,它把汽車運行中各種工況信息,如車速、各種介質的溫度、發動機運轉工況等,轉化成電訊號輸給計算機,以便車輛處于最佳工作狀態。汽車技術發展特征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部件采用電子控制,汽車傳感器從過去單純用于發動機上,已擴展到底盤、車身和燈光電氣等系統上。這些系統采用的傳感器有100多種。在種類繁多的傳感器中,常見的有∶進氣壓力傳感器、空氣流量計、節氣門位置傳感器、曲軸位置傳感器、氧傳感器、進氣溫度傳感器、冷卻液溫度傳感器、爆震傳感器等。
現有車輛制造行業中,傳感器已成為汽車不可或缺的零配件,汽車制造行業也大力推動了與之配套的傳感器制造企業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傳感器制造的效率,不僅可滿足現有汽車行業對傳感器零件的大量需求,同時也可減小傳感器的生產成本,利于傳感器制造企業和汽車制造行業的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進一步提高傳感器制造的效率,不僅可滿足現有汽車行業對傳感器零件的大量需求,同時也可減小傳感器的生產成本,利于傳感器制造企業和汽車制造行業的發展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特種礦山機械接收器管腳的成型裝置。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特種礦山機械接收器管腳的成型裝置通過以下技術要點來解決問題:一種特種礦山機械接收器管腳的成型裝置,包括底座、固定于底座上的立架及固定于立架上的氣缸,所述氣缸的活塞桿自由端上還固定有彎折塊,所述彎折塊的自由端正對底座的上表面,還包括設置于彎折塊下方的工作臺,所述工作臺為其上設置有開口向上的通孔或凹槽的塊狀結構,所述通孔或凹槽內設置有回退板,所述回退板位于彎折塊的正下方,且回退板的底部還設置有用于支撐回退板、同時可在彎折塊的運動方向上產生彈性形變的彈性件,所述工作臺上還固定有進料塊及定長板,所述進料塊及定長板分別位于回退板任意一對相對側的不同側,所述進料塊上還設置有用于引腳或插針穿過的進料孔;
還包括氣源管,所述氣源管的出口端正對回退板處于最高位置狀態時的上表面,且進料孔的長度方向與氣源管的出口方向相交。
具體的,以上彎折塊作為引腳或插針的彎折部件,進料塊上的進料孔作為引腳或插針向本發明上添加物料的插入部件,在具體運用時,引腳或插針由進料孔遠離回退板的一側插入,定長板靠近回退板的一端作為引腳或插針自由端的定位部件,即引腳或插針由進料孔插入后,越過回退板的上方,引腳或插針的自由端與定長板相接觸,完成引腳或插針在彎曲折斷前在本裝置上的安裝。
完成安裝后的引腳或插針的一端固定于進料塊的進料孔內,引腳或插針的自由端被支撐于回退板與所述通孔或凹槽之間的工作臺上表面上。設置的氣缸作為彎折塊的動力部件,在彎折塊向引腳或插針的一端運動時,彎折塊與引腳或插針相互作用,處于設置有進料塊一側的引腳或插針由于會受到進料孔施加的摩擦力,在引腳或插針被迫隨著回退板向下運動的過程中,此端的引腳或插針被折斷,而處于彎折塊另一端的引腳或插針的自由端由于僅受到工作臺的支撐,故引腳或插針的此端在彎折塊的下壓過程中彎曲變形,這樣,以上過程便可實現對引腳或插針的折斷和彎曲,引腳或插針彎折段的長度,通過定長板與通孔或凹槽的間距進行限定。
由于以上折斷和彎曲是在回退板向彈性件一端運動的過程中完成,當氣缸作用于彎折塊使之向上運動時,彈性件回彈使得回退板運動到與工作臺的上表面齊平或略高于工作臺的上表面,以便于完成折斷和彎曲加工得到的引腳或插針的卸料,以上彈性件可選擇軸線方向與氣缸活塞桿軸線共線的壓縮彈簧。
設置的氣源管用于輸出壓縮氣體,所述氣源管的出口端正對回退板處于最高位置狀態時的上表面的進一步限定,旨在使得以上壓縮氣體在回退板對應的工位下對引腳或插針的吹掃力實現本裝置的自動卸料;且進料孔的長度方向與氣源管的出口方向相交的對氣源管出口方位的限定,旨在進一步限定以上吹掃力的方向,以避免物料被進料塊和定長板所阻擋。
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
在彎折塊與引腳或插針的接觸過程中,根據與引腳或插針的接觸位置不同,可能在氣缸的活塞桿與缸體之間產生擠壓力,為保護氣缸,特別是活塞,所述工作臺上還設置有軸線方向與氣缸的活塞桿方向平行的導向桿,所述氣缸的活塞桿上或彎折塊上還固定連接有導向板,所述導向板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向桿配合的孔。
為提升對氣缸的保護效果,所述導向桿及孔數量相等且均不止一個。
為利于導向桿相對于導向板相互運動的順暢性,同時利于減小導向桿或導向板的磨損,所述孔中還設置有與所述導向桿配合的滑動軸承。
為利于本裝置的加工效率,便于同時對不止一根的引腳或插針同時加工,所述進料孔不止一個,所述回退板為上表面為水平面的塊狀結構,進料孔均位于同一平面上,且該平面與回退板的上表面平行。
為實現引腳或插針在回退板上的位置限定,所述回退板的上表面上還設置有與進料孔位置對應物料槽,所述物料槽與對應的進料孔處于同一直線上。以上物料槽即用于容置位于回退板上的引腳或插針。
為便于本裝置收納產品,進料孔的長度方向與氣源管的出口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回退板的一側還設置有成品盒,所述回退板位于成品盒與氣源管的出口端之間。以上對成品盒、回退板及氣源管出口的位置限定,即用于實現失去進料塊約束的引腳或插針,即完成折斷和彎曲后的引腳或插針,在氣體的吹掃下,能夠直接被吹入成品盒中。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結構簡單,提供了一種用于引腳或插針折斷和彎曲的裝置,本裝置中,回退板一個周期的運動即可完成以上操作,同時本裝置需要動力源的部件均為氣缸,相較于現有采用簡單結構形式的引腳或插針加工工裝,如采用設置的彎折平臺再通過人工剪斷的方式,本裝置在具有結構簡單、加工制造難度低、成本小的同等優勢下,大大提高了引腳或插針的彎曲折斷加工效率,同時減輕了生產者的勞動強度。
2、設置的氣源管用于輸出壓縮氣體,所述氣源管的出口端正對回退板處于最高位置狀態時的上表面的進一步限定,旨在使得以上壓縮氣體在回退板對應的工位下對引腳或插針的吹掃力實現本裝置的自動卸料;且進料孔的長度方向與氣源管的出口方向相交的對氣源管出口方位的限定,旨在進一步限定以上吹掃力的方向,以避免物料被進料塊和定長板所阻擋。故通過以上氣源管,可實現本裝置的自動卸料,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引腳或插針的加工效率和減輕操作者的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特種礦山機械接收器管腳的成型裝置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A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特種礦山機械接收器管腳的成型裝置一個具體實施例中,進料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分別為:1、底座,2、立架,3、氣缸,4、工作臺,5、導向桿,6、導向板,7、彎折塊,8、回退板,9、定長板,10,氣源管,11、進料塊,12、物料槽,13、進料孔。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特種礦山機械接收器管腳的成型裝置,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不僅限于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1: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特種礦山機械接收器管腳的成型裝置,包括底座1、固定于底座1上的立架2及固定于立架2上的氣缸3,所述氣缸3的活塞桿自由端上還固定有彎折塊7,所述彎折塊7的自由端正對底座1的上表面,還包括設置于彎折塊7下方的工作臺4,所述工作臺4為其上設置有開口向上的通孔或凹槽的塊狀結構,所述通孔或凹槽內設置有回退板8,所述回退板8位于彎折塊7的正下方,且回退板8的底部還設置有用于支撐回退板8、同時可在彎折塊7的運動方向上產生彈性形變的彈性件,所述工作臺4上還固定有進料塊11及定長板9,所述進料塊11及定長板9分別位于回退板8任意一對相對側的不同側,所述進料塊11上還設置有用于引腳或插針穿過的進料孔13;
還包括氣源管10,所述氣源管10的出口端正對回退板8處于最高位置狀態時的上表面,且進料孔13的長度方向與氣源管10的出口方向相交。
本實施例中,以上彎折塊7作為引腳或插針的彎折部件,進料塊11上的進料孔13作為引腳或插針向本發明上添加物料的插入部件,在具體運用時,引腳或插針由進料孔13遠離回退板8的一側插入,定長板9靠近回退板8的一端作為引腳或插針自由端的定位部件,即引腳或插針由進料孔13插入后,越過回退板8的上方,引腳或插針的自由端與定長板9相接觸,完成引腳或插針在彎曲折斷前在本裝置上的安裝。
完成安裝后的引腳或插針的一端固定于進料塊11的進料孔13內,引腳或插針的自由端被支撐于回退板8與所述通孔或凹槽之間的工作臺4上表面上。設置的氣缸3作為彎折塊7的動力部件,在彎折塊7向引腳或插針的一端運動時,彎折塊7與引腳或插針相互作用,處于設置有進料塊11一側的引腳或插針由于會受到進料孔13施加的摩擦力,在引腳或插針被迫隨著回退板8向下運動的過程中,此端的引腳或插針被折斷,而處于彎折塊7另一端的引腳或插針的自由端由于僅受到工作臺4的支撐,故引腳或插針的此端在彎折塊7的下壓過程中彎曲變形,這樣,以上過程便可實現對引腳或插針的折斷和彎曲,引腳或插針彎折段的長度,通過定長板9與通孔或凹槽的間距進行限定。
由于以上折斷和彎曲是在回退板8向彈性件一端運動的過程中完成,當氣缸3作用于彎折塊7使之向上運動時,彈性件回彈使得回退板8運動到與工作臺4的上表面齊平或略高于工作臺4的上表面,以便于完成折斷和彎曲加工得到的引腳或插針的卸料,以上彈性件可選擇軸線方向與氣缸3活塞桿軸線共線的壓縮彈簧。
設置的氣源管10用于輸出壓縮氣體,所述氣源管10的出口端正對回退板8處于最高位置狀態時的上表面的進一步限定,旨在使得以上壓縮氣體在回退板8對應的工位下對引腳或插針的吹掃力實現本裝置的自動卸料;且進料孔13的長度方向與氣源管10的出口方向相交的對氣源管10出口方位的限定,旨在進一步限定以上吹掃力的方向,以避免物料被進料塊11和定長板9所阻擋。
實施例2: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作進一步限定,如圖1至圖3所示,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
在彎折塊7與引腳或插針的接觸過程中,根據與引腳或插針的接觸位置不同,可能在氣缸3的活塞桿與缸體之間產生擠壓力,為保護氣缸3,特別是活塞,所述工作臺4上還設置有軸線方向與氣缸3的活塞桿方向平行的導向桿5,所述氣缸3的活塞桿上或彎折塊7上還固定連接有導向板,所述導向板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向桿5配合的孔。
為提升對氣缸3的保護效果,所述導向桿5及孔數量相等且均不止一個。
為利于導向桿5相對于導向板相互運動的順暢性,同時利于減小導向桿5或導向板的磨損,所述孔中還設置有與所述導向桿5配合的滑動軸承。
為利于本裝置的加工效率,便于同時對不止一根的引腳或插針同時加工,所述進料孔13不止一個,所述回退板8為上表面為水平面的塊狀結構,進料孔13均位于同一平面上,且該平面與回退板8的上表面平行。
實施例3:
本實施例在以上實施例提供的任意一個方案的基礎上作進一步限定,如圖1至圖3所示,為實現引腳或插針在回退板8上的位置限定,所述回退板8的上表面上還設置有與進料孔13位置對應物料槽12,所述物料槽12與對應的進料孔13處于同一直線上。以上物料槽12即用于容置位于回退板8上的引腳或插針。
為便于本裝置收納產品,進料孔13的長度方向與氣源管10的出口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回退板8的一側還設置有成品盒,所述回退板8位于成品盒與氣源管10的出口端之間。以上對成品盒、回退板8及氣源管10出口的位置限定,即用于實現失去進料塊11約束的引腳或插針,即完成折斷和彎曲后的引腳或插針,在氣體的吹掃下,能夠直接被吹入成品盒中。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實施方式,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