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關于一種模具卸料機構。
背景技術:
沖壓模具廣泛應用于各類生產制造中。沖壓件的生產往往需要通過在零件周圍或是零件中增加工藝補充來實現拉伸件的成功拉伸,但在得到實際零件的過程中,這些工藝補充需要通過拉伸后的修邊沖孔工序將工藝補充部分沖拉伸零件上切除,從而得到我們所需要的沖壓零件。
在修邊沖孔模具的設計中,如何實現有效的廢料排出和取出零件,直接影修沖模具的大小和修沖模具的生產效率,特別是一些小零件,其成型后仍然在模具模腔內部,通過人工取件,不但影響生產效率而且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現有技術,對于零件較小,在模具模腔內部的零件,主要通過人工將手伸入模具模腔內部將零件取出。取出零件后在進行下一個沖壓零件的動作。
現有技術方案對于零件較小,成型后在模具模腔內部的零件,都是通過人工手工取件,在模具完成沖壓后,工人通過將手伸入模具模腔內部將零件取出,零件取出后再上料片進行下一次沖壓,模具完成一次沖壓后停頓,讓工人區間,這樣不但工人的勞動強度增加,而且工人將收伸如模具模腔內部,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一旦生產過程中出現錯誤,工人的手在模具模腔內部,會造成不可工人傷殘甚至死亡。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型模具卸料機構,可實現模具模腔內部零件的自動卸料,在提高模具生產效率的同時,避免手工取件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模具卸料機構,其包括位于上下模座和其間的工件,其中:所述下模座具有:頂件彈簧,所述頂件彈簧上布置有浮動機構,和浮料彈簧,所述浮料彈簧上布置有浮料塊;所述上模座具有:驅動塊,所述驅動塊與所述浮動機構在垂直方向上相抵靠配合,和壓料塊,所述壓料塊與所述浮料塊在垂直方向上相抵靠配合,且所述工件位于所述壓料塊和所述浮料塊之間;且所述浮動機構包括:浮動主體,打料桿,和位于所述打料桿和所述浮動主體之間的拉伸彈簧,且所述打料桿通過旋轉固定銷相對所述浮動主體旋轉連接,所述打料桿的打料端位于所述壓料塊和所述工件之間。
本發明的模具卸料機構具有浮動機構、浮料塊和位于二者之間的可旋轉的打料桿,在開模階段可實現模具模腔內部零件的打料和自動卸料,在提高模具生產效率的同時,避免手工取件的安全隱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俯視示意圖;
圖3為浮動塊示意圖;
圖4為固定塊示意圖;
圖5為驅動塊示意圖;
圖6為打料桿示意圖;
圖7為浮料塊示意圖;
圖8為壓料塊示意圖;
圖9為浮動塊蓋板示意圖。
附圖標記:下模座1、頂件彈簧2、浮動塊3、固定塊4、拉伸彈簧固定銷5、拉伸彈簧6、驅動塊7、上模座8,旋轉固定銷9、打料桿10、浮料彈簧11、浮料塊12、壓料塊13、浮動塊蓋板14、浮料塊蓋板15、工件16、壓料塊避讓孔17、驅動塊避讓孔18、落料孔19、頂件孔20、浮料孔21、U型槽22、平面部分23、圓弧部分24、彈簧固定孔25、塊限位臺階26、塊限位法蘭27、料限位法蘭28、落料倒角29、旋轉銷孔30、旋轉固定銷孔31。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9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模具卸料機構,其包括位于上下模座和其間的工件16,其中:所述下模座1具有:頂件彈簧2,所述頂件彈簧2上布置有浮動機構,和浮料彈簧11,所述浮料彈簧11上布置有浮料塊12;所述上模座8具有:驅動塊7,所述驅動塊7與所述浮動機構在垂直方向上相抵靠配合,和壓料塊13,所述壓料塊13與所述浮料塊12在垂直方向上相抵靠配合,且所述工件16位于所述壓料塊13和所述浮料塊12之間;且所述浮動機構包括:浮動主體,打料桿10,和位于所述打料桿10和所述浮動主體之間的拉伸彈簧6,且所述打料桿10通過旋轉固定銷9相對所述浮動主體旋轉連接,所述打料桿10的打料端位于所述壓料塊13和所述工件16之間。
本發明的模具卸料機構具有浮動機構、浮料塊和位于二者之間的可旋轉的打料桿,在開模階段可實現模具模腔內部零件的打料和自動卸料,在提高模具生產效率的同時,避免手工取件的安全隱患。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壓料塊13的頂面具有容納所述打料桿10的壓料塊避讓孔17,所述驅動塊7的頂面具有容納所述打料桿10的驅動塊避讓孔18。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下模座1還具有落料孔19,所述落料孔19位于所述頂件彈簧2和所述浮料彈簧11之間。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頂件彈簧2位于頂件孔20內,所述浮料彈簧11位于浮料孔21內。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浮動主體包括:與所述頂件彈簧2相抵靠接觸的浮動塊3,位于所述浮動塊3之上并與所述浮動塊3固定連接的固定塊4,所述固定塊4具有固定銷5,所述拉伸彈簧6與所述固定銷5相連接。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固定塊4具有U型槽22,所述旋轉固定銷9位于所述U型槽22內,所述打料桿10的旋轉端具有:與所述U型槽22的底面平行且抵靠接觸的平面部分23,和連接所述平面部分23和所述打料桿10的上表面的圓弧部分24,且所述圓弧部分24具有彈簧固定孔25,所述拉伸彈簧6經所述彈簧固定孔25與所述打料桿10連接。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下模座1上還具有浮動塊蓋板14和浮料塊蓋板15,所述浮動塊蓋板14上端的塊限位臺階26相對布置在所述浮動塊3邊緣的塊限位法蘭27進行限位,所述浮料塊蓋板15上端的料限位臺階對布置在所述浮料塊12邊緣的料限位法蘭28進行限位。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塊限位臺階和所述塊限位法蘭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料限位臺階和所述料限位法蘭之間的距離。
作為進一步的改進,在所述落料孔19側,所述浮料塊12具有落料倒角29。
如圖3所示,浮動塊3,整體成長方形,兩側設置有塊限位法蘭27,頂面設置有螺紋底孔和銷釘孔,用于與固定塊之間的安裝連接。
如圖4所示,固定塊4為長方體結構,中間開槽,即U型槽22,固定塊上設置有螺栓孔,在U型槽22的側面設置有旋轉銷孔30,用于安裝旋轉固定銷9。
如圖5所示,驅動塊7為長方體結構,上面設置有螺紋底孔和銷釘孔,供其固定用,頂面設置有驅動塊避讓孔18。
如圖6所示,打料桿10為扁平結構,尾端造型如圖所示,上端為橢圓結構(圓弧部分24),側面為平面結構(平面部分23),且尾部設置有旋轉固定銷孔31和彈簧固定孔25。旋轉固定銷9通過旋轉銷孔30和旋轉固定銷孔31布置在U型槽22內,并連接打料桿10。
如圖7所示,浮料塊12上端為與工件16匹配的產品造型,下端為方形結構,設置有料限位法蘭28,前端設置有落料倒角29。
如圖8所示,壓料塊13主體為方形結構,其底面設置有螺栓底孔和銷釘孔,供其固定用,頂面設置有壓料塊避讓孔17。
如圖9所示,浮動塊蓋板14為長方結構,上端設置突出塊限位臺階26,其配合浮動塊3的塊限位法蘭27,用于限制浮動塊3運動。浮料塊蓋板15與浮動塊蓋板14有類似的結構,其上端設置突出料限位臺階,配合浮料塊12的料限位法欄,用于限制浮料塊12運動。
本發明優選實施例中的模具卸料機構,驅動塊7和壓料塊13通過螺釘銷釘固定在上模座8上;浮動塊3通過螺釘銷釘固定在固定塊4上;打料桿10通過旋轉固定銷9固定在固定塊4上,由于打料桿10和固定塊4造型限制,打料桿10可以在一定范圍上轉動;拉伸彈簧固定銷5固定在固定塊4上;拉伸彈簧6兩端分別連接拉伸彈簧固定銷5和打料桿10;頂件彈簧2和浮料彈簧11放置在下模座1的對應彈簧孔里;浮動塊蓋板14通過螺釘銷釘固定在下模座1,限制浮動塊3運動;浮料塊蓋板15通過螺釘銷釘固定在下模座1上,限制浮料塊11運動。
本發明優選實施例中的模具卸料機構的操作包括:
開模狀態時浮動塊3受頂件彈簧2力的作用,浮動至上限由浮動塊蓋板14限位;浮料塊12受浮料彈簧11力的作用,浮動至上限由浮料塊蓋板15限位;打料桿10受到拉伸彈簧6力的作用,打料桿10繞旋轉固定銷9旋轉,由于打料桿10尾端平面與固定塊4配合得以限位打料桿10成水平狀態。
模具閉合過程中,驅動塊7與固定塊4接觸驅動動塊3壓縮彈簧2并向下運動,壓料塊13與浮料塊12接觸,驅動浮料塊12壓縮浮料彈簧11并向下運動;運動至下死點完成零件成型工作。
開模過程中,浮動塊3受彈簧2作用,浮料塊12受浮料彈簧11作用,二者開始同時向上運動,運動至浮料塊蓋板15位置浮料塊12被限制位置,浮動塊3繼續往上走,與浮動塊3一起的的固定塊4和固定塊4上的打料桿10繼續往上運動,直至打料桿10與壓料塊13接觸,繼續向上運動,打料桿10受壓料塊13的作用后繞旋轉固定銷9,打料桿10前端與已經成型的產品接觸,繼續向上運動,打料桿10繼續繞旋轉固定銷9旋轉,繼續向上運動,壓料塊13與浮料塊12分開,打料桿10將零件從浮料塊12滑下,從而達到卸料的目的。
應了解本發明所要保護的范圍不限于非限制性實施方案,應了解非限制性實施方案僅僅作為實例進行說明。本申請所要要求的實質的保護范圍更體現于獨立權利要求提供的范圍,以及其從屬權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