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用半軸套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模具固定結構、沖壓機。
背景技術:
汽車上的半軸套管是由具有合金結構鋼的熱軋無縫鋼管制作而成,安裝于滾動軸承的軸頸及支承軸頸磨損部位;現有技術中,半軸套管的生產方式有采用車床加工出來的,也有通過采用沖壓一體化成形技術加工出來的;而在半軸套管采用沖壓一體化成形技術生產中,其要經過坯件加熱、一次沖壓、二次沖壓、切邊等操作,而后才可形成一個完整的半軸套管整件;而在半軸套管在進行上述的一次沖壓、二次沖壓、切邊等工序時是在沖壓機或切邊沖壓機上進行的,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采用沖壓機使用模具,而由于半軸套管的硬度和沖壓要求,沖壓機的噸位一般較大,因此,在沖壓機進行工作時,其沖壓機上的沖桿將給模具一個巨大的沖擊力,此時,若沖桿下方的模具出現位置滑動或位移現象,將造成整個產品的報廢,嚴重影響企業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生產成本,再者,半軸套管的型號有多種,且其模也具有多種,因此,對于沖壓機而言要能夠安裝不同規格的模具,也要便于調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適應現實需要,提供一種結構設計新穎、調節方便、固定牢固的模具固定結構、沖壓機。
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設計一種模具固定結構,包括模具本體;還包括固定板、用于將所述模具本體固定于所述固定板上的固定機構;所述固定機構包括環繞所述模具本體設置的至少三個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設置于所述固定板上;還包括與所述固定螺栓數目相同的定位板帶,在所述定位板帶上還設置有通孔帶;所述定位板帶通過通孔帶套在所述固定螺栓上;還包括與所述固定螺栓匹配的固定螺母;所述定位板帶的前端頂在所述模具本體的側壁上,且所述定位板帶通過所述固定螺母固定設置。
優選的,還包括與所述定位板帶數目相同的墊板塊,所述墊板塊與所述定位板帶一一對應設置,且所述墊板塊設置于所述定位板帶尾端的下方。
優選的,在所述模具本體的下方設置有與所述模具本體連接的壓板;所述定位板帶的前端壓在所述壓板上。
優選的,在所述壓板上開設有環繞所述模具本體設置的環狀凹槽,在各定位板帶的前端還設置有向下延伸設置的卡柱,所述定位板帶的前端頂在所述模具本體的側壁上,且所述卡柱位于所述環狀凹槽內。
優選的,所述固定螺栓等間隔環繞所述模具本體設置。
進一步的,本設計還設計了一種沖壓機,它包括工作臺、可上下往復運動的沖桿,它還包括如上所述的模具固定結構;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工作臺上,且所述沖桿設置于所述模具本體的上方。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設計其結構設計新穎,固定調節方便,同時,在使用中本結構的設計可適合固定不同型號規格的模具,適合半軸套管生產企業生產不同規格型號的產品,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結構分體狀態結構之一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結構分體狀態結構之二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結構組合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沖壓機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中:1.固定板;2.模具本體;3.壓板;4.固定螺栓;5.墊板塊;6.定位板帶;7.通孔帶;8.固定螺母;9.環狀凹槽;10.卡柱;11.沖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一種模具固定結構,參見圖1至圖3;包括模具本體2;還包括固定板1、用于將所述模具本體2固定于所述固定板1上的固定機構;所述的固定機構包括等間隔環繞所述模具本體2設置的至少三個固定螺栓4,所述固定螺栓4設置于所述固定板1上;還包括與所述固定螺栓4數目相同的定位板帶6,在所述定位板6帶上還設置有通孔帶7;所述定位板帶6通過通孔帶7套在所述固定螺栓4上;還包括與所述固定螺栓4匹配的固定螺母8;所述定位板帶6的前端頂在所述模具本體2的側壁上,且所述定位板帶6通過所述固定螺母8固定設置,如此設計可以實現對模具本體2的初步固定。
進一步的,為了實現對模具本體2進行更加牢固的固定,本設計它還包括與所述定位板帶6數目相同的墊板塊5,所述墊板塊5與所述定位板帶6一一對應設置,且所述的墊板塊5設置于所述定位板帶6尾端的下方,在所述模具本體2的下方設置有與所述模具本體2連接的壓板3;所述的定位板帶6的前端壓在所述壓板3上。同時,還在所述壓板3上開設有環繞所述模具本體設置的環狀凹槽9,在各定位板帶6的前端還設置有向下延伸設置的卡柱10,同樣,所述的定位板帶6的前端頂在所述模具本體2的側壁上,且所述的卡柱10位于所述環狀凹槽9內,如此可實現對模具本體2進行更加牢固的固定,同時,通過上述設計調節時調節方便,適合各種型號的模具使用。
實施例2,參見圖4,本實施例還設計了一種沖壓機,它包括工作臺、可上下往復運動的沖桿11,它還包括如實施例1所述的模具固定結構;所述的固定板1固定于所述工作臺上,且所述的沖桿11設置于所述模具本體2的上方。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公布的是較佳的實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極易根據上述實施例,領會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變化,但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