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續模的成型結構,特別涉及一種車門鉸鏈連續模的成型結構。
背景技術:
連續模,又稱為多工位連續模、級進模、跳步模,它是在一副模具內,按所加工的工件分為若干等距離的工位,在每個工位上設置一個或幾個基本沖壓工序,來完成沖壓工件某部分的加工。被加工材料,事先加工成一定寬度的條料,采用某種送進方法,每次送進一個步距。經逐個工位沖制后,便得到一個完整的沖壓工件。車門鉸鏈是用于把車門和車身連接起來,使得車門可以開合。車門鉸鏈在生產時需要將帶料折彎、翻邊等步驟,形成局部凸起或凹陷。現有技術在生產車門鉸鏈的模具生產步驟較多,工藝復雜且產品成型不到位,一致性較差,生產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生產步驟較少,產品精確度較高的車門鉸鏈連續模的成型結構。
具體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車門鉸鏈連續模的成型結構,連續模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和料槽,成型結構和料槽位于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間,帶料設置在料槽中,成型結構包括預成型組件和成型組件,所述預成型組件、成型組件依次間隔沿帶料運動方向設置,所述預成型組件包括第一上模和第一下模,第一下模上設有凹陷部,凹陷部的側壁為斜面,所述成型組件包括第二下模和第二上模,第二下模上設有凸起部,車門鉸鏈位于凸起部上。
以下為本實用新型的附屬技術方案。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帶料設置在第一下模中部,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關于帶料中軸線對稱。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二上模包括四個壓塊,帶料兩側各有兩個壓塊,每側的兩個壓塊設置在凸起部兩邊。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二下模的縱向截面為倒T型。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壓塊包括V型下壓部,V型下壓部位于所述凸起部兩側。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成型結構還包括整形組件,整形組件設置在成型組件下游。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整形組件包括兩個第三上模,兩個第三上模分別設置在帶料兩側。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的車門鉸鏈連續模的成型結構通過預成型組件和成型組件將車門鉸鏈成型分成兩步,保證了車門鉸鏈成型尺寸和形狀精確,提升了車門鉸鏈的生產質量;此外,成型結構結合連續模,只需要1人、1套模具和1臺設備,解決了傳統單沖工藝工序長,產品累積誤差大,產品質量穩定性一致性差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車門鉸鏈連續模的成型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車門鉸鏈連續模的另一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車門鉸鏈連續模的成型結構的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車門鉸鏈連續模的成型結構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性特點和優勢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實施例。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車門鉸鏈連續模的成型結構,連續模100包括上模座1,下模座2和料槽3,成型結構和料槽3位于上模座1和下模座2之間,帶料10設置在料槽3中。成型結構包括預成型組件4和成型組件5,所述預成型組件4、成型組件5依次間隔沿帶料10運動方向設置。當生產車門陰鉸鏈時,預成型組件4可將帶料形成彎折部,所述成型組件5可將彎折部的兩側向下彎折,從而成型。所述預成型組件4包括第一上模41和第一下模42,第一下模42上設有凹陷部421,凹陷部421的側壁422為斜面。所述成型組件5包括第二上模51和第二下模52,第二下模52上設有凸起部521,車門鉸鏈位于凸起部521上。上述技術方案能夠通過兩個模具實現車門鉸鏈成型,成型尺寸和形狀精確,能夠有效提升車門鉸鏈的質量。
如圖1至圖4所示,進一步的,所述帶料10設置在第一下模42中部,第一下模42和第二下模52關于帶料10中軸線對稱。所述第二上模51包括四個壓塊511,帶料兩側各有兩個壓塊511,每側的兩個壓塊511設置在凸起部521兩邊,通過壓塊可將車門鉸鏈的彎折部的兩側向下彎折。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下模52的縱向截面為倒T型。所述壓塊511包括V型下壓部512,V型下壓部512位于所述凸起部521兩側。當所述車門鉸鏈位于凸起部521上時,V型下壓部512可將兩側伸出凸起部的部分壓彎。所述成型結構還包括整形組件,整形組件設置在成型組件下游,通過整形組件可對車門鉸鏈的形狀進行修整。所述整形組件包括兩個第三上模,兩個第三上模分別設置在帶料兩側。
本實施例的車門鉸鏈連續模的成型結構通過預成型組件和成型組件將車門鉸鏈成型分成兩步,保證了車門鉸鏈成型尺寸和形狀精確,提升了車門鉸鏈的生產質量;此外,成型結構結合連續模,只需要1人、1套模具和1臺設備,解決了傳統單沖工藝工序長,產品累積誤差大,產品質量穩定性一致性差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較佳實施例僅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