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種汽車車門防撞板零件的制造模具。
背景技術:
當前汽車市場更新換代頻繁,汽車的研發周期和市場壽命越來越短,這就對隨之配套的零件模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車門防撞板作為汽車車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質量的穩定性對于汽車安全性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之前此模具分為2個工序,生產時要2個沖次,需要大量的操作人員,生產效率不高,零件質量不夠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維修方便的汽車車門防撞板零件的制造模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汽車車門防撞板零件的制造模具,包括上模部分、下模部分和導柱,所述的上模部分包括上模座以及分別安裝在上模座下表面的成型凹模和上壓料器;所述的下模部分包括下模鎖附板以及分別安裝在下模鎖附板上表面的成型凸模、壓料板以及壓邊圈,所述的成型凹模設有兩凹槽,所述的成型凸模設有與兩凹槽對應的兩凸塊,所述的壓邊圈設在成型凸模兩側。
所述的成型凹模的兩凹槽的深度和形狀至少一個相同,所述的成型凸模的兩凸塊的高度和形狀與兩凹槽匹配設置。
所述的成型凹模的兩凹槽的深度和形狀均相同,所述的成型凸模的兩凸塊的高度和形狀也均相同。
所述的成型凹模的兩凹槽的深度和形狀均不相同,所述的成型凸模的兩凸塊的高度和形狀與兩凹槽匹配設置。
所述的成型凸模的兩凸塊呈山峰狀結構。
所述的上壓料器采用頂桿機構。
所述的壓邊圈運動帶動零件流向成型凹模。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生產效率高,本實用新型模具為同時生產,汽車前后四扇車門防撞板,考慮到零件尺寸以及造型原因,將兩副模具用模板連接為同一整體,同過一個沖刺達到拉延兩個零件的效果;
2)生產成本低:少1個沖次,機床和人員節省;
3)維修方便:上壓料器使用上頂桿結構方便維修,不需要每次生產前檢查或更換壓料動力源;
4)產品質量高,通過壓邊圈的運動,使得零件材料充分流向凹模,完成拉延,大大提高了產品品質;
5)適用范圍廣,通過設置兩凹槽和兩凸塊的形狀,使其適用于不同的產品生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具體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示意圖。
其中1、上模座;2、下模鎖附板;3、成型凹模;4、成型凸模;5壓邊圈;6、下模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一種汽車車門防撞板零件的制造模具,包括上模部分、下模部分和導柱,所述的上模部分包括上模座1以及分別安裝在上模座1下表面的成型凹模3和上壓料器;所述的下模部分包括下模鎖附板2以及分別安裝在下模鎖附板上表面的成型凸模4、壓料板以及壓邊圈5,所述的成型凹模3設有兩凹槽,所述的成型凸模4設有與兩凹槽對應的兩凸塊,所述的壓邊圈5設在成型凸模兩側。
所述的成型凹模3的兩凹槽的深度和形狀至少一個相同,所述的成型凸模4的兩凸塊的高度和形狀與兩凹槽匹配設置。優選地,所述的成型凹模3的兩凹槽的深度和形狀均相同,所述的成型凸模4的兩凸塊的高度和形狀也均相同。
所述的成型凸模4的兩凸塊呈山峰狀結構。所述的上壓料器采用頂桿機構。所述的壓邊圈運動帶動零件流向成型凹模。
實施例2
所述的成型凹模的兩凹槽的深度和形狀均不相同,所述的成型凸模的兩凸塊的高度和形狀與兩凹槽匹配設置。其余同實施例1。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各種等效的修改或替換,這些修改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