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進氣接頭加工工裝,尤其涉及進氣接頭鉚接加工工裝。
背景技術:
傳統的裝配進氣快插鉚接工序采用手動敲打的方式把接頭收口使之密封(內有卡套、墊圈、O型圈),敲打時力度不好控制,深度尺寸也難以準確控制,產品成型的外觀一致性差,密封處易漏氣。甚至,因為定位不好,會造成接頭在敲入手柄的過程中易變形,造成整只產品的報廢且容易卡死在夾具內,沒有卸料裝置勞動強度太大。
一種氣壓鉚接工裝技術,改變了傳統敲打裝配的特點,極大地減少了材料成型部位受力不均現象,避免了因受力不均和定位不可靠造成的一系列缺陷(扭曲、破裂等);
一種半自動氣壓鉚接進氣接頭新技術改變了傳統裝配成型的特點,其特征在于杜絕了傳統壓入造成的外殼扭曲變形現象,提高了外觀鉚處部位的一致性,且能夠自動脫模卸料,杜絕了因手敲工序造成的產品報廢,降低了工人裝配的勞動強度,提高了裝配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接頭鉚接不方便且效果不好的缺點,提供進氣接頭鉚接加工工裝。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
進氣接頭鉚接加工工裝,包括模具和用于壓合模具端面的壓頭,模具上端設有用于安放接頭的安裝孔,模具上還設有成形孔,成形孔與安裝孔連通,安裝孔的孔徑逐漸減少到成形孔。傳統鉚接接頭都采用敲打,容易損傷接頭表面,且會因為敲擊不均而使得接頭不合格,本實用新型將接頭放入到模具中,再通過壓頭擠壓,一體成形。
作為優選,安裝孔的中軸線與成形孔的中軸線在同一直線上。方便加工安裝孔和成形孔,簡化加工工藝,同時保證接頭的垂直度。
作為優選,模具下端設有與成形孔連通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孔徑大于成形孔的孔徑,第一通孔的中軸線與成形孔的中軸線在同一直線上。第一通孔方便操作員將鉚接后的接頭捅出來。
作為優選,還包括底座,底座包括頂板,頂板設有與第一通孔連通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中軸線與第二通孔的中軸線在同一直線上。底座用于安裝模具,方便對接頭鉚接。
作為優選,第一通孔內設有支撐件,支撐件的頂端伸入到成形孔內,支撐件的底部設有彈簧,彈簧的下端設有連接桿,連接桿安裝在第二通孔內,連接桿下端露出頂板的底面。支撐件用于支撐鉚接好后的接頭,壓縮連接桿可以將支撐件上的接頭頂出。
作為優選,底座下端設有頂桿機構,頂桿機構包括汽缸,汽缸內設有用于頂起連接桿的頂桿。頂桿機構方便操作員拿出接頭。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具有顯著的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具有產品安裝位置準確,壓入時避免了對產品非成型部位的意外損壞,并且定位可靠,產品受力均勻,避免了因受力不均造成的外殼破裂現象,產品成型的外觀一致性好,降低了工人操作的勞動強度,提高了裝配效率。
附圖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中頂桿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以上附圖中各數字標號所指代的部位名稱如下:其中,10—模具、11—壓頭、12—底座、13—支撐件、14—彈簧、15—連接桿、16—頂桿機構、101—安裝孔、102—成形孔、103—第一通孔、121—頂板、161—汽缸、162—頂桿、1211—第二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進氣接頭鉚接加工工裝,如圖1-4所示,包括模具10和用于壓合模具10端面的壓頭11,模具10上端設有用于安放接頭的安裝孔101,模具10上還設有成形孔102,成形孔102與安裝孔101連通,安裝孔101的孔徑逐漸減少到成形孔102,安裝孔101和成形孔102之間過渡段為圓錐孔,成形孔102用于收口接頭。
安裝孔101的中軸線與成形孔102的中軸線在同一直線上。
模具10下端設有與成形孔102連通的第一通孔103,第一通孔103的孔徑大于成形孔102的孔徑,第一通孔103的中軸線與成形孔102的中軸線在同一直線上,第一通孔103貫穿模具10,操作員可以用桿子穿過第一通孔103來取出鉚接好后的接頭。
本實施例還包括底座12,底座12包括頂板121,模具10螺栓固定在頂板121上,頂板121設有與第一通孔103連通的第二通孔1211,第一通孔103的中軸線與第二通孔1211的中軸線在同一直線上。
第一通孔103內設有支撐件13,支撐件13的頂端伸入到成形孔102內,支撐件13的底部設有彈簧14,彈簧14用于支撐支撐件13,使得支撐件13伸入成形孔102內,彈簧14的下端設有連接桿15,連接桿15安裝在第二通孔1211內,連接桿15下端露出頂板121的底面。
底座12下端設有頂桿機構16,頂桿機構16包括汽缸161,汽缸161內設有用于頂起連接桿15的頂桿162,頂桿162在汽缸161的驅動下向上升起,頂桿162推動連接桿15上升,連接桿15伸入到第一通孔103內,此時第一通孔103內的彈簧14被壓縮,彈簧14頂在支撐件13上并將接頭頂出。
總之,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