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數控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數控加工中心粉塵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和數控機床的高速發展,數控加工中心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已經成為機械制造的重要機床設備之一,其可靠性和環保性能已成為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標,而大型加工中心的粉塵處理對保證可靠穩定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在加工中心工作時,加工中心加工非金屬件的時候能夠產生的粉塵,在高速運轉時還能產生的煙塵,這些塵霧不能及時處理將影響人們的健康并破壞環境,中國專利申請號為CN201310427796.4的一種數控加工中心粉塵處理裝置,包括機罩、管道和風機,所述管道在所述機罩的上部,在機罩和管道之間設置有風機,在管道的另一端連接有一個濾清裝置。所述管道和濾清裝置之間密封連接。所述管道和風機之間密封連接。所述機罩和風機之間密封連接。
現有的粉塵處理裝置存在著過濾效果不好,浪費資源,不環保,收集到的粉塵無法處理的問題。
因此,發明一種新型數控加工中心粉塵處理裝置顯得非常有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著過濾效果不好,浪費資源,不環保,收集到的粉塵無法處理的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數控加工中心粉塵處理裝置,包括加工中心,第一風機,傳送管道,分離管道一,分離管道二,噴霧除塵結構,生物納膜處理結構,粉塵處理箱,第二風機,所述的加工中心設置在第一風機的下部;所述的傳送管道焊接在第一風機的上部;所述的分離管道一設置在生物納膜處理結構的上部;所述的分離管道二設置在噴霧除塵結構的上部;所述的粉塵處理箱設置在生物納膜處理結構的右側;所述的第二風機設置在粉塵處理箱的右側;所述的噴霧除塵結構包括粉塵入口一,水管,水泵,噴頭,噴霧室,粉塵出口二,所述的粉塵入口一開設在噴霧室的上部;所述的水管連接噴頭;所述的水泵設置在水管的中部;所述的粉塵出口二開設在噴霧室的下部。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如下技術措施。
所述的生物納膜處理結構包括抑塵箱,導流板,粉塵入口二,生物納膜層,拆卸板,粉塵出口二,所述的導流板設置在抑塵箱的中下部;所述的粉塵入口二開設在抑塵箱的上部;所述的生物納膜層設置在粉塵入口二的下部;所述的拆卸板設置在生物納膜層的右側;所述的粉塵出口二設置在導流板的右側。
所述的粉塵處理箱具體采用不銹鋼矩形箱,有利于把粉塵聚集在箱內一起處理,提高了使用效率。
所述的噴頭具體采用不銹鋼霧化噴頭,有利于把粉塵霧化,使粉塵形成較大的顆粒,方便人們使用。
所述的生物納膜層具體采用雙電離層膜,通過吸附效果,有利于吸引和團聚小顆粒粉塵,使其聚合成大顆粒狀塵粒,自重增加而沉降,使人們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的導流板具體采用三角形表面帶有樹脂層的導流木板,有利于把沉降的粉塵導流進粉塵處理箱。
所述的拆卸板具體采用鋅合金板拼插而成的隔板,一端設置在粉塵處理箱的左側,一端設置在生物納膜處理結構的右側,有利于通過拆卸板拆下粉塵處理箱,提高環保效果。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通過粉塵處理箱,生物納膜處理結構的設置,其中粉塵處理箱具體采用不銹鋼矩形箱,有利于把粉塵聚集在箱內一起處理,提高了使用效率,生物納膜層具體采用雙電離層膜,通過吸附效果,有利于吸引和團聚小顆粒粉塵,使其聚合成大顆粒狀塵粒,自重增加而沉降,使人們使用更加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噴霧除塵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生物納膜處理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加工中心,2-第一風機,3-傳送管道,4-分離管道一,5-分離管道二,6-噴霧除塵結構,61-抑塵箱,62-導流板,63-粉塵入口二,64-生物納膜層,65-拆卸板,66-粉塵出口二,7-生物納膜處理結構,71-抑塵箱,72-導流板,73-粉塵入口二,74-生物納膜層,75-拆卸板,76-粉塵出口二,8-粉塵處理箱,9-第二風機。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
技術實現要素:
、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閱圖1至圖3:
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數控加工中心粉塵處理裝置,包括加工中心1,第一風機2,傳送管道3,分離管道一4,分離管道二5,噴霧除塵結構6,生物納膜處理結構7,粉塵處理箱8,第二風機9,所述的加工中心1設置在第一風機2的下部;所述的傳送管道3焊接在第一風機2的上部;所述的分離管道一4設置在生物納膜處理結構7的上部;所述的分離管道二5設置在噴霧除塵結構6的上部;所述的粉塵處理箱8設置在生物納膜處理結構7的右側;所述的第二風機9設置在粉塵處理箱8的右側;所述的噴霧除塵結構6包括粉塵入口一61,水管62,水泵63,噴頭64,噴霧室65,粉塵出口二66,所述的粉塵入口一61開設在噴霧室65的上部;所述的水管62連接噴頭64;所述的水泵63設置在水管62的中部;所述的粉塵出口二66開設在噴霧室65的下部。
所述的生物納膜處理結構7包括抑塵箱71,導流板72,粉塵入口二73,生物納膜層74,拆卸板75,粉塵出口二76,所述的導流板72設置在抑塵箱71的中下部;所述的粉塵入口二76開設在抑塵箱71的上部;所述的生物納膜層74設置在粉塵入口二76的下部;所述的拆卸板75設置在生物納膜層74的右側;所述的粉塵出口二76設置在導流板72的右側。
所述的粉塵處理箱8具體采用不銹鋼矩形箱,有利于把粉塵聚集在箱內一起處理,提高了使用效率。
所述的噴頭64具體采用不銹鋼霧化噴頭,有利于把粉塵霧化,方便人們使用。
所述的生物納膜層74具體采用雙電離層膜,通過吸附效果,有利于吸引和團聚小顆粒粉塵,使其聚合成大顆粒狀塵粒,自重增加而沉降,使人們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的導流板72具體采用三角形表面帶有樹脂層的導流木板,有利于把沉降的粉塵導流進粉塵處理箱8。
所述的拆卸板75具體采用鋅合金板拼插而成的隔板,一端設置在粉塵處理箱8的左側,一端設置在生物納膜處理結構7的右側,有利于通過拆卸板75拆下粉塵處理箱8,提高環保效果。
工作原理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需要使用時,通過第一風機把粉塵從加工中心傳送進傳送管道,通過分離管道一和分離管道二實現兩種不同的粉塵處理方式,通過粉塵出口一和粉塵出口二把處理后的粉塵集中到粉塵處理箱,通過拆卸板把粉塵處理箱卸下,處理粉塵。
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