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件壓緊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高性能壓合裝置。
背景技術:
工業自動化是工業4.0的重要前提之一,其中系統應用、智能生產工藝和工業制造,并不是簡單的一種生產過程,而是產品和機器的溝通交流,產品來告訴機器該怎么做。
由于人工操作不僅成本高,而且產品的一致性不夠高,效率也較低,有著人工因素,影響產品的質量。為了實現工業自動化,一般采用智能設備,采用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進行操作,不僅使產品的生產效率高,而且產品的一致性好,差異小或者無差異,同時產品的質量好。
對工件進行加工時,一般需要對工件加工時,有些工序加工時需要對工件進行壓緊,在現有技術中,有些工序不需要壓緊,有一些需要壓緊,如果全部安裝壓緊裝置,則會影響操作。同時,在壓緊工作時,一般由人工采用壓合裝置進行壓緊,操作人員勞動強度大,壓緊效率低。如果采用氣缸壓緊,氣缸回縮時振動比較大,影響壓緊裝置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高性能壓合裝置,通過使用該結構,提高了工件的壓緊效率,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高性能壓合裝置,包括復數根支撐柱及設置于支撐柱上的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頂部設有一伸縮氣缸,所述支撐板的下方設有一壓板,所述伸縮氣缸的輸出軸穿過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壓板相連;所述支撐板的底面上還設有復數個彈簧圈,所述彈簧圈設置于所述壓板與所述支撐板之間。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支撐板的底面上設有復數根套軸,每根所述套軸的外緣面上設有一凹槽,所述彈簧圈套設于所述套軸上,所述彈簧圈的頂部抵于所述支撐板的底面上,且所述彈簧圈的中部卡于所述凹槽內。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壓板的頂面上設有復數根導桿,所述導桿頂部穿過所述支撐板。
上述技術方案中,每根所述支撐柱的外緣面上設有復數條卡槽。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1.本實用新型中在支撐板的下方設置壓板,并在支撐板的底面設置彈簧圈,彈簧圈設置于支撐板與壓板之間,通過彈簧圈的設置,壓板上升時,彈簧圈起到緩沖的作用,防止壓板上升度而對壓板、支撐板或伸縮氣缸造成損壞,降低了維修率,延長了使用壽命,無需人工壓合,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2.本實用新型中在支撐柱的外緣面上設置卡槽,通過卡槽的設置,便于壓合裝置的安裝于拆卸,保證產品加工的便利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其中:1、支撐柱;2、支撐板;3、伸縮氣缸;4、壓板;5、彈簧圈;6、導桿;7、卡槽;8、套軸;9、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參見圖1、2所示,一種高性能壓合裝置,包括4根支撐柱1及設置于4根支撐柱1上的支撐板2,所述支撐板2的頂部設有一伸縮氣缸3,所述支撐板2的下方設有一壓板4,所述伸縮氣缸3的輸出軸穿過所述支撐板2與所述壓板4相連;所述支撐板2的底面上還設有復數個彈簧圈5,所述彈簧圈5設置于所述壓板4與所述支撐板2之間。所述壓板4的頂面上設有4根導桿6,所述導桿6頂部穿過所述支撐板2,每根所述支撐柱1的外緣面上設有2條卡槽7。
在本實施例中,在需要壓緊工件加工的工位上安裝壓合裝置,只需要將4根支撐柱插于對應工位上即可,利用卡槽卡住,防止壓合裝置工作時的晃動,如果該工序不再需要壓緊工作,只需要將壓合裝置取下即可,不影響后續的加工,無需人工手動壓緊工件,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在壓緊工作時,伸縮氣缸帶動壓板下壓,其中,導桿的設置,保證壓板的移動軌跡保持在同一直線上。壓板下壓,壓緊產品,產品加工完成后,伸縮氣缸帶動壓板上升,在上升的過程中,壓板頂部接觸到彈簧圈,彈簧圈起到緩沖作用, 防止壓板及支撐板出現振動現象。
參見圖1、2所示,所述支撐板2的底面上設有4根套軸8,每根所述套軸8的外緣面上設有一凹槽9,所述彈簧圈5套設于所述套軸8上,所述彈簧圈5的頂部抵于所述支撐板2的底面上,且所述彈簧圈5的中部卡于所述凹槽9內。其中,套軸的長度為彈簧圈伸長狀態下長度的1/5~1/4,保證彈簧在壓縮狀態下的長度還大于套軸的長度。本實用新型套軸的設置,便于彈簧的安裝及更換,保證彈簧處于同一直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