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
背景技術:
華司螺母,是將華司鉚接在螺母上,目前華司螺母組裝是采用人工手動組裝后放入沖壓模具中完成鉚接加工,不僅工作量大,效率極低,且安全系數極低,容易造成工傷事故,鑒于以上缺陷,實有必要設計一種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來解決目前華司螺母組裝工作量大,效率極低,且安全系數低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包括第一送料機構第二送料機構和組裝機構,所述組裝機構包括機座,所述機座上設有料盤,所述料盤內部設有安裝槽,所述安裝槽封閉端設有一通孔,所述料盤上穿設有轉軸,所述轉軸外側依次套設有螺母盤和華司盤,所述華司盤與所述螺母盤固定連接,所述螺母盤四周均設有若干個第一料槽,所述華司盤四周均勻設有若干個第二料槽,該第二料槽與所述第一料槽重合,所述機座內部設有傳動機構、頂桿、沖壓機構和驅動機構,所述頂桿與所述傳動機構樞接連接,所述沖壓機構與所述傳動機構樞接連接,所述傳動機構上平行設有華司上料機構和卸料機構,所述華司上料機構和所述卸料結構位于所述華司盤一側,所述第一送料機構將華司輸入到華司盤上方,所述第二送料機構將螺母輸入到所述料盤的所述通孔處,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傳動機構運轉,依次帶動所述華司上料機構將華司從所述第一送料機構中拉入到所述第二料槽中,所述轉軸、所述螺母盤和所述華司盤步進旋轉,所述頂桿將所述通孔處的螺母推入到所述第一料槽中,與華司組裝,所述沖壓機構頂出完成螺母與華司鉚接,所述卸料機構將鉚接好的螺母華司取出。
進一步,所述驅動機構為電機驅動機構。
進一步,所述傳動機構包括:輸出軸、傳動軸、主動鏈輪、從動鏈輪、鏈條、轉盤、棘輪、撥動連桿、凸輪、擺桿、旋轉安裝座、拉動連桿、頂出連桿、第一凸輪盤、沖模連桿、第二凸輪盤,所述輸出軸和所述傳動軸平行設于所述機座內,所述輸出軸的一端與所述驅動機構固定連接,所述主動鏈輪設于和所述從動鏈輪分別套于所述輸出軸和所述傳動軸上,所述鏈條繞于所述主動鏈輪和所述從動鏈輪上,所述轉盤設于所述傳動軸一端,所述第一凸輪盤設于所述傳動軸另一端,所述棘輪設于所述轉軸上,所述撥動連桿一端與所述轉盤樞接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機座樞接連接,所述撥動連桿上設有撥塊,該撥塊位于所述棘輪上方,所述凸輪套于所述傳動軸上,所述擺桿一端與所述機座樞接連接,另一端設于所述凸輪上,所述旋轉安裝座設于所述機座上端,所述拉動連桿一端與所述擺桿樞接,另一與所述旋轉安裝座樞接,所述頂出連桿一端與所述拉動連桿的一端樞接,另一端與所述頂桿樞接,所述沖模連桿一端與所述沖壓機構連接,所述第二凸輪盤設于所述沖模連桿底端,且該第二凸輪盤與所述第一凸輪盤貼合。
進一步,所述拉動連桿與所述旋轉安裝座之間還設有拉伸彈簧。
進一步,所述傳動軸包括:第一傳動軸、第二傳動軸、擠壓彈簧和摩擦片,所述第一傳動軸和所述第二傳動軸均設于所述機座內部,所述擠壓彈簧和所述摩擦片依次套于所述第二傳動軸上,所述擠壓彈簧擠壓所述摩擦片與所述第一傳動軸接觸。
進一步,所述沖壓機構包含:滑座、滑軸、沖模和復位彈簧,所述滑座設于所述機座上,所述滑軸設于所述滑座內,該滑軸沿所述滑座滑動,所述沖模設于所述滑軸端部,所述復位彈簧套于所述滑軸上,該復位彈簧推動所述滑軸在所述滑座中滑動。
進一步,所述華司上料機構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一鎖緊螺釘和第一拉桿,所述第一固定座設于所述傳動機構上,所述第一鎖緊螺釘和所述第一拉桿設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卸料機構包括:第二固定座、第二鎖緊螺釘和第二拉桿,所述第二固定座設于所述傳動機構上,所述第二鎖緊螺釘和所述第二拉桿設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
進一步,所述第一送料機構包括:第一旋轉送料盤和第一送料導軌,所述第一送料導軌一端設于所述華司盤上端,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旋轉送料盤連接;所述第二送料機構包括:第二旋轉送料盤和第二送料導軌,所述第二送料導軌一端與所述安裝槽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旋轉送料盤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是通過第一送料機構和第二送料機構分別將華司和螺母輸送到華司盤上方和第第二料槽中,由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傳動機構運轉,使得所述傳動機構帶動華司上料機構將輸送到華司盤上方的華司拉入到所述第二料槽中,所述傳動機構帶動所述轉軸、所述華司盤和所述螺母盤旋轉,使得第二料槽與所述通孔重合,再由傳動機構帶動所述頂桿將通孔處的螺母推入到所述第一料槽中與華司組裝,再由所述傳動機構帶動所述轉軸、所述華司盤和所述螺母盤旋轉,同時所述傳動機構帶動所述沖壓機構運動完成華司與螺母鉚接,再由所述傳動機構帶動卸料機構將鉚接好的螺母和華司拉出,從而實現自動組裝和鉚接,減小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的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所述華主視圖司盤的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的內部結構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所述料盤的剖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所述螺母盤的主視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所述華司上料機構主視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所述卸料機構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
在下文中,闡述了多種特定細節,以便提供對構成所描述實施例基礎的概念的透徹理解。然而,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很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可以在沒有這些特定細節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況下來實踐。在其他情況下,沒有具體描述眾所周知的處理步驟。
如圖1所示,一種華司螺母自動組裝設備,包括第一送料機構5、第二送料機構6和組裝機構,因此,通過第一送料機5構和第二送料機構6分別將華司和螺母輸送到組裝機構中完成鉚接加工。
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和圖9所示,所述組裝機構包括機座1,所述機座1上設有料盤2,所述料盤2內部設有安裝槽3,所述安裝槽3封閉端設有一通孔4,所述料盤2上穿設有轉軸7,所述轉軸7外側依次套設有螺母盤8和華司盤9,所述華司盤9與所述螺母盤8固定連接,所述螺母盤8四周均設有若干個第一料槽10,所述華司盤9四周均勻設有若干個第二料槽11,該第二料槽11與所述第一料槽10重合。所述機座1內部設有傳動機構12、頂桿13、沖壓機構14和驅動機構15。所述頂桿13與所述傳動機構12樞接連接,所述沖壓機構14與所述傳動機構12樞接連接。所述傳動機構12上平行設有華司上料機構16和卸料機構17,所述華司上料機構16和卸料機構17設于所述華司盤9一側。所述第一送料機構5將華司輸送到所述華司盤9上方;所述第二送料機構6將螺母輸送到所述通孔4處;所述驅動機構15驅動所述傳動機構12運轉,再由所述傳動機構12帶動所述轉軸7、所述華司盤9和所述螺母盤8旋轉。由所述傳動機構12帶動華司上料機構16將華司拉入到所述第二料槽11中。所述傳動機構12帶動所述轉軸7、所述華司盤9和所述螺母盤8旋轉,使得所述第一料槽10與所述通孔4重合。傳動機構12帶動所述頂桿13將所述通孔4處的螺母頂入到所述第一料槽10中,實現螺母與華司組裝。再由所述傳動機構12帶動所述轉軸7、所述華司盤9和所述螺母盤8旋轉,同時所述傳動機構12帶動所述沖壓機構14運動完成華司與螺母鉚接。再由所述傳動機構12帶動卸料機構17將鉚接好的螺母和華司拉出。因此,實現自動化組裝鉚接,不僅解放了生產力,且提高了生產效率,避免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進一步,所述驅動機構15為電機驅動機構。
進一步,所述傳動機構12包括:輸出軸1201、傳動軸1202、主動鏈輪1203、從動鏈輪1204、鏈條1205、轉盤1206、棘輪1207、撥動連桿1208、凸輪1209、擺桿1210、旋轉安裝座1211、拉動連桿1212、頂出連桿1213、第一凸輪盤1214、沖模連桿1215、第二凸輪盤1216。所述輸出軸1201和所述傳動軸1202平行設于所述機座1內;所述輸出軸1201一端與所述驅動機構15連接,所述主動鏈輪1203設于所述和所述從動鏈輪1204分別套于所述輸出軸1201和所述傳動軸1202上,所述鏈條1205繞于所述主動鏈輪1203和所述從動鏈輪1204上,所述轉盤1206設于所述傳動軸1202一端,所述第一凸輪盤1204設于所述傳動軸1202另一端,所述棘輪1207設于所述轉軸7上,所述撥動連桿1208一端與所述轉盤1206樞接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機座1樞接連接,所述撥動連桿1208上設有撥塊1217,該撥塊1217設于所述棘輪1207上方。因此,可通過驅動機構15帶動所述輸出軸1201旋轉,通過所述主動鏈輪1203、從動鏈輪1204和鏈條1205帶動所述傳動軸1202和轉盤1206旋轉,從而達到帶動撥動連桿1208往復運動,并且撥動連桿1208往下運動時,通過撥塊1217帶動棘輪1207旋轉,從而達到帶動轉軸7、華司盤9和螺母盤8旋轉。所述凸輪1209套于所述傳動軸1202上;所述擺桿1210一端與所述機座1樞接連接,另一端設于所述凸輪1209上;所述旋轉安裝座1211設于所述機座1上端,所述拉動連桿1212一端與所述擺桿1210樞接,另一與所述旋轉安裝座1211樞接;所述頂出連桿1213一端與所述拉動連桿1212的一端樞接,另一端與所述頂桿13樞接。因此,通過傳送軸1202帶動凸輪1209旋轉,從而使得擺桿1210上下擺動,并帶動拉動連桿1212帶動華司上料機構16和卸料機構17上下運動,達到送料和卸料,由拉動連桿1212帶動所述頂出連桿1213擺動,達到推動頂桿13在所述沖模連桿1215一端與所述沖壓機構14連接,所述第二凸輪盤1216設于所述沖模連桿1215底端,且該第二凸輪盤1216與所述第一凸輪盤1214貼合。因此,通過在傳動軸1202旋轉時,通過第一凸輪盤1214和第二凸輪盤1215貼合,從而使得沖模連桿1215推動沖壓機構14完成鉚接加工。
進一步,所述拉動連桿1212與所述旋轉安裝座1211之間還設有拉伸彈簧1217。因此,通過拉伸彈簧1217帶動拉動連桿1212復位。
進一步,所述傳動軸1202包括:第一傳動軸1221、第二傳動軸1222、擠壓彈簧1223和摩擦片1224,所述第一傳動軸1221和所述第二傳動軸1222均設于所述機座1內部,所述擠壓彈簧1223和所述摩擦片1224依次套于所述第二傳動軸1222上,所述擠壓彈簧1223擠壓所述摩擦片1224與所述第一傳動軸1221接觸。因此,在沖壓機構14頂到華司盤8時,擠壓彈簧1223的擠壓力小于傳動扭力,從而造成摩擦片1224打滑,達對華司盤8起到保護作用。
進一步,所述沖壓機構14包含:滑座1401、滑軸1402、沖模1403和復位彈簧1404,所述滑座1401設于所述機座1上,所述滑軸1402設于所述滑座1402內,該滑軸1402沿所述滑座1401滑動,所述沖模1403設于所述滑軸1402端部,所述復位彈簧1404套于所述滑軸1402上,該復位彈簧1404推動所述滑軸1402在所述滑座1402中滑動。因此,在可通過傳動機構12推動滑軸1402在所述滑座1401中滑動,使得沖模1402完成鉚接加工,并通過復位彈簧1404推動滑軸1402復位,從而實現連續鉚接加工。
進一步,所述華司上料機構16包括:第一固定座1601、第一鎖緊螺釘1602和第一拉桿1603,所述第一固定座1601設于所述傳動機構12上,所述第一鎖緊螺釘1602和所述第一拉桿1603設于所述第一固定座1601上;所述卸料機構17包括:第二固定座1701、第二鎖緊螺釘1702和第二拉桿1703,所述第二固定座1701設于所述傳動機構12上,所述第二鎖緊螺釘1702和所述第二拉桿1703設于所述第二固定座1701上。因此,可通過第一固定座1601和第二固定座1701分別調節第一拉桿1603和第二拉桿1703的位置,并通過第一鎖緊螺釘1602和第二鎖緊螺釘1702分別將第一固定座1601和第二固定座1701鎖緊在傳動機構12上。
進一步,所述第一送料機5構包括:第一旋轉送料盤501和第一送料導軌502,所述第一送料導軌502一端設于所述華司盤9上端,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旋轉送料盤501連接;所述第二送料機構6包括:第二旋轉送料盤601和第二送料導軌602,所述第二送料導軌602一端與所述安裝槽3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旋轉送料盤601連接。因此,通過第一旋轉送料盤501將華司由第一送料導軌502輸送到華司盤9上方。通過第二旋轉送料盤601將華司有第二送料導軌602輸送到安裝槽3中。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