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折彎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圓角折彎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產品需要進行圓角折彎,現有模具結構圓角包邊折彎時,生產的產品表面容易起皺而且會產生產品的圓角邊不齊等現象,折彎長度撥動大,產品圓角折彎時的廢品率高,后期對產品的維修成本高,生產效率低下,企業的生產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圓角折彎模具。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圓角折彎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從上到下依次設有上模座、上墊板、上夾板、止擋板和上模脫料板,所述下模從上到下依次設有下模板、下墊板、下模座、下墊塊和下托板,所述上模固定有折彎上模,所述折彎上模穿設于所述上夾板、止擋板和上模脫料板中,所述下墊板固定有折彎下模,所述下模還設有折彎浮動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折彎浮動結構包括與所述下模板滑動連接的下模浮塊、穿設于所述下墊板和所述下模座之間的頂桿、與所述頂桿固定連接的浮動板和設置于所述浮動板與所述下托板之間的第二彈簧,所述頂桿與所述下模浮塊連接,所述下模浮塊通過等高螺絲與所述下墊板連接,所述等高螺絲穿設于所述下墊板和所述下模座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折彎上模的一側設有缺口,所述缺口的上部設有第一圓角,所述折彎下模的一角設有第二圓角,所述第一圓角與所述第二圓角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缺口的寬度大于或等于產品的厚度。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圓角處還設有凸起,所述凸起的截面為半圓形,所述凸起沿所述第一圓角均勻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折彎上模下方還設有導向部,所述導向部的截面為弧形。
進一步地,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之間設有導向結構和緩沖結構,所述導向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模的導柱和設置于所述下模的導套,所述導柱穿設于所述上夾板、止擋板和上模脫料板之間,所述導套固定設置于所述下模板上,所述緩沖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止擋板與所述上模座之間的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穿設于所述上模座、上墊板和上夾板之間,所述第一彈簧套設于等高套筒上。
進一步地,所述浮動板下方設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與所述浮動板螺紋連接,所述限位柱與所述頂桿同軸設置。
進一步地,閉模時,所述第一圓角與所述第二圓角同心。
進一步地,所述缺口高度與所述下模浮塊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折彎下模的高度。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模固定有折彎上模,折彎上模穿設于所述上夾板、止擋板和上模脫料板中,下墊板固定有折彎下模,下模還設有折彎浮動結構,在折彎時,通過折彎浮動結構,圓角折彎時,閉模時全程采用浮動結構,產品圓角折彎時均勻受力,有效解決了圓角折彎時,產品表面容易起皺和圓角邊不齊的問題,大大降低了圓角折彎時的廢品率,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開模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閉模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折彎前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折彎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凸起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數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應部件的名稱:
1-上模座;2-上墊板;3-上夾板;4-止擋板;5-上模脫料板;6-下模板;7-下墊板;8-下模座;9-下墊塊;10-下托板;11-導柱;12-等高套筒;13-第一彈簧;14-折彎上模;15-折彎下模;16-產品;17-下模浮塊;18-等高螺絲;19-頂桿;20-浮動板;21-限位柱;22-第二彈簧;31-第一圓角;32-第二圓角;33-凸起;34-導向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為了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如圖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為:一種圓角折彎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從上到下依次設有上模座1、上墊板2、上夾板3、止擋板4和上模脫料板5,下模從上到下依次設有下模板6、下墊板7、下模座8、下墊塊9和下托板10,上模固定有折彎上模14,折彎上模14穿設于上夾板3、止擋板4和上模脫料板5中,下墊板7固定有折彎下模15,下模還設有折彎浮動結構,折彎浮動結構包括與下模板6滑動連接的下模浮塊17、穿設于下墊板7和下模座8之間的頂桿19、與頂桿19固定連接的浮動板20和設置于浮動板20與下托板10之間的第二彈簧22,頂桿19與下模浮塊17連接,下模浮塊17通過等高螺絲18與下墊板7連接,等高螺絲18穿設于下墊板7和下模座8之間,折彎上模14的一側設有缺口,缺口的上部設有第一圓角31,折彎下模15的一角設有第二圓角32,第一圓角31與第二圓角32配合,上模與下模之間設有導向結構和緩沖結構,導向結構包括設置于上模的導柱11和設置于下模的導套,導柱11穿設于上夾板3、止擋板4和上模脫料板5之間,導套固定設置于下模板6上,緩沖結構包括設置于止擋板4與上模座1之間的第一彈簧13,第一彈簧13穿設于上模座1、上墊板2和上夾板3之間,第一彈簧13套設于等高套筒12上,閉模時,第一圓角31與第二圓角32同心,同心可以保證產品折彎時內外圓角的一致,缺口高度與下模浮塊17的高度之和等于折彎下模15的高度。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模固定有折彎上模,折彎上模穿設于上夾板、止擋板和上模脫料板中,下墊板固定有折彎下模,下模還設有折彎浮動結構,在折彎時,通過折彎浮動結構,圓角折彎時,閉模時全程采用浮動結構,產品圓角折彎時均勻受力,有效解決了圓角折彎時,產品表面容易起皺和圓角邊不齊的問題,大大降低了圓角折彎時的廢品率,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缺口的寬度大于或等于產品的厚度。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產品折彎時,可以保證產品的折彎邊在缺口內,保證圓角折彎時一邊不受壓力,圓角處受力均勻。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圓角31處還設有凸起33,凸起33的截面為半圓形,凸起33沿第一圓角31均勻設置。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圓角折彎時,可以使受力均勻分布在圓角處。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折彎上模14下方還設有導向部34,導向部34的截面為弧形。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上模與下模接觸時,進行模具的折彎導向。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浮動板20下方設有限位柱21,限位柱21與浮動板20螺紋連接,限位柱21與頂桿19同軸設置。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模具折彎時,可以調節沖壓行程。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圓角折彎時,將產品16放置在折彎下模上,上模向下運動,當模具由開合狀態向閉模狀態運動時,下模浮塊由于第二彈簧和頂桿的作用開始慢慢頂柱產品,當上模脫料板壓住產品時,折彎上模向下運動,依靠折彎上模和下模浮塊兩者之力將產品擠入折彎下模的缺口內,由于折彎上模的作用,迫使下模浮塊向下運動,并且壓縮第二彈簧。模具由閉合狀態向開合狀態運動,下模浮塊由于第二彈簧和頂桿的作用向上運動,下模浮塊恢復初始狀態。圓角折彎時,閉模時全程采用浮動結構,產品圓角折彎時均勻受力,有效解決了圓角折彎時,產品表面容易起皺和圓角邊不齊的問題,大大降低了圓角折彎時的廢品率,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