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加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折彎模具,具體涉及一種不規則U曲折彎模具。
背景技術:
現有的不規則U曲折彎模具,生產的產品折彎邊容易起皺,折彎長度波動大,無法滿足正常生產需求。
因而,急需發明設計一種能夠減少產品起皺,折彎長度波動小,滿足正常生產需求的不規則U曲折彎模具。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規則U曲折彎模具,從而能夠有效折彎,并且折彎邊不易起皺,折彎尺寸波動穩定,能夠滿足正常生產需要。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不規則U曲折彎模具,包括上模組件、下模組件和驅動機構,所述下模組件上設有下托板,所述下托板上設有壓料板,所述壓料板通過第一彈性部件與所述下托板成活動連接,所述壓料板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所述上模組件包括上模座和成型組件,所述成型組件通過第二彈性部件與所述上模座成活動連接,所述成型組件包括內脫塊,所述內脫塊兩側均設有成型塊,所述內脫塊與兩側的成型塊圍設成凹槽;所述上模組件在所述驅動機構的作用下向下運動,從而將所述待加工工件擠壓進凹槽內成型。
本實用新型的不規則U曲折彎模具,通過內脫塊與兩側的成型塊圍設成截面為凹槽的設置,將工件擠壓成型,并且由于壓料板和第一、二彈性部件的設置,使產品在整個折彎過程中被上下彈簧力緊緊壓住,避免了折彎邊表面起皺和折彎尺寸波動大的現象。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作出如下改進: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凹槽內朝向所述壓料板的兩端成弧面設置。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弧面設置,方便折彎的工件進入,工件進入時沖力小,不至于損傷工件。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壓料板上還設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用于固定待加工工件。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防止產品在折彎過程中便宜,從而保證折彎效果。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下托板上還設有至少一個導柱,所述導柱的一端與所述壓料板成活動連接,另一端設在所述下托板上。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使壓料板在上下運動過程中不便宜,保證折彎工件的質量。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彈性部件和第二彈性部件均為彈簧或優力膠。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兩側均設有第一定位塊。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通過定位塊限制彈性部件形變的大小,保證折彎工件的折彎效果。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彈性部件的兩側均設有第二定位塊。
采用上述優選的方案,通過定位塊限制彈性部件形變的大小,保證折彎工件的折彎效果。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上模組件還包括上模板和打桿,所述打桿穿設在所述上模板上,所述打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彈性部件連接,所述打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內脫板連接。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打桿和所述第二彈性部件之間還設有擊出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不規則U曲折彎模具開模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B部的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不規則U曲折彎模具閉模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A部的放大圖;
其中:
1.下托板,2.壓料板,201.固定塊,3.第一彈性部件,4.待加工工件,5.上模座,6.第二彈性部件,7.內脫塊,8.成型塊,9.不規則U曲工件,10.導柱,11.第一定位塊,12.上模板,13.打桿,14.擊出板,15.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
為了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如圖1至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不規則U曲折彎模具,包括上模組件、下模組件和驅動機構,下模組件上設有下托板1,下托板1上設有壓料板2,壓料板2通過第一彈性部件3與下托板1成活動連接,壓料板2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4;上模組件包括上模座5和成型組件,成型組件通過第二彈性部件6與上模座5成活動連接,成型組件包括內脫塊7,內脫塊7兩側均設有成型塊8,內脫塊7與兩側的成型塊8圍設成凹槽15;上模組件在驅動機構的作用下向下運動,從而將待加工工件3擠壓進凹槽15內成型,即折彎成不規則U曲工件9。本實用新型的不規則U曲折彎模具,通過內脫塊與兩側的成型塊圍設成截面為凹槽的設置,將工件擠壓成型,并且由于壓料板和第一、二彈性部件的設置,使產品在整個折彎過程中被上下彈簧力緊緊壓住,避免了折彎邊表面起皺和折彎尺寸波動大的現象。具體實施時,驅動機構為沖床、氣缸或電機。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凹槽15內朝向壓料板2的兩端成弧面設置。弧面設置,方便折彎的工件進入,工件進入時沖力小,不至于損傷工件。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壓料板2上還設有固定塊201,固定塊201用于固定待加工工件3。防止產品在折彎過程中便宜,從而保證折彎效果。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下托板1上還設有至少一個導柱10,導柱10的一端與壓料板2成活動連接,另一端設在下托板1上。使壓料板在上下運動過程中不便宜,保證折彎工件的質量。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第一彈性部件3和第二彈性部件6均可為彈簧或優力膠。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第一彈性部件3的兩側均設有第一定位塊11。通過定位塊限制彈性部件形變的大小,保證折彎工件的折彎效果。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第二彈性部件6的兩側均設有第二定位塊。通過定位塊限制彈性部件形變的大小,保證折彎工件的折彎效果。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上模組件還包括上模板12和打桿13,打桿13穿設在上模板12上,打桿13的一端與第二彈性部件6連接,打桿13的另一端與內脫塊7連接。
為了進一步地優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效果,打桿13和第二彈性部件6之間還設有擊出板14。
工作時,當模具由開合狀態向閉模狀態運動時,待加工工件4放置在壓料板2表面,通過固定塊201固定位置;壓料板2由于第一彈性部件3的作用,緊緊的壓住待加工工件4,壓料板2沿著導柱10繼續向下運動,待加工工件4進入凹槽15內,將待加工工件4折彎成不規則U曲工9,不規則U曲工9內脫塊7向上運動,由于打桿13的連接作用,迫使擊出板14向上運動,第二彈性部件6被壓縮,反向施加彈簧力壓住不規則U曲工件9。
模具由閉合狀態向開合狀態運動,壓料板2沿著導柱10向上運動,由于第一彈性部件3的作用,壓料板2恢復初始狀態。在整個折彎過程中產品被上下彈簧力緊緊壓住,避免了折彎邊表面起皺和折彎尺寸波動大現象。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