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加工工裝的技術領域,具體說是一種鑲絲工裝。
背景技術:
在器械加工過程中有時會遇到鑲絲工藝,傳統加工方法是用頂柱頂住要鑲絲的端面,然后用榔頭對頂柱施加外力,從而將金屬絲砸入到鑲絲孔中。由于傳統加工方法所產生的瞬間力很大,會破壞鑲絲端面,傳統加工方法很難達到鑲絲端面的平滑完整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鑲絲工裝。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本實用新型的鑲絲工裝,包括框架、頂柱和定位鍵;其中框架構成鑲絲工裝的支撐結構,框架上部貫通設置安裝孔,頂柱活動配合安裝在上述安裝孔中,頂柱上端設置手柄且下端設置頂針,框架下部設置安裝工件的定位鍵。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措施:
所述的框架為“[”形結構,包括上橫臂、下橫臂和連接上橫臂與下橫臂的支撐柱,頂柱活動安裝在上橫臂上,定位鍵設置在下橫臂的上表面。
安裝孔的上端為光孔且下端為螺紋孔,頂柱的上端為光桿且下端為螺紋桿,頂柱的光桿與安裝孔的光孔相配合,頂柱的螺紋桿與安裝孔的螺紋孔相配合。
安裝孔上端光孔的直徑大于螺紋孔直徑,光桿的直徑大于螺紋桿直徑。
頂針與頂柱同軸設置。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鑲絲工裝中,框架上分別設置頂柱和定位鍵,在定位鍵上固定待加工工件,通過轉動手柄使頂柱沿安裝孔設置方向上下移動,頂柱在移動時受安裝孔限制而不發生水平方向上的擺動,從而在保證頂針在工作時的穩定性,確保將金屬絲頂入到工件上的鑲絲孔中,提高了產品質量,也提升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鑲絲工裝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鑲絲工裝的縱向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鑲絲工裝中頂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鑲絲工裝,包括框架1、頂柱3和定位鍵4;其中框架構成鑲絲工裝的支撐結構,框架上部貫通設置安裝孔6,頂柱活動配合安裝在上述安裝孔中,頂柱上端設置手柄2且下端設置頂針5,頂針的直徑小于金屬絲寬度,以便于將金屬絲順利壓入到工裝的鑲絲孔中,框架下部設置安裝工件的定位鍵。
框架為“[”形結構,包括上橫臂1a、下橫臂1b和連接上橫臂與下橫臂的支撐柱1c,頂柱活動安裝在上橫臂上,定位鍵設置在下橫臂的上表面。上橫臂與下橫臂相互平行,能夠將下橫臂平穩放置在水平的工作臺上,以利于加工。框架采用一側開口的結構,能夠在使用中更加方便的安裝待加工工件,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安裝孔的上端為光孔且下端為螺紋孔,頂柱3的上端為光桿3a且下端為螺紋桿3b,頂柱的光桿與安裝孔的光孔相配合,頂柱的螺紋桿與安裝孔的螺紋孔相配合。通過手柄轉動頂柱時,能夠使頂柱沿安裝孔平滑的上下均勻移動,以保證頂柱下端頂針在工作時的穩定性。
安裝孔上端光孔的直徑大于螺紋孔直徑,光桿的直徑大于螺紋桿直徑。
頂針與頂柱同軸設置,以保證加工中的頂針受力均勻,便于將金屬絲頂入。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中,轉動手柄使頂柱抬到一定高度,對準定位鍵將工件裝入到框架中,選用相應規格的金屬絲,對應放在工件的鑲絲孔上,轉動手柄使頂柱勻速下落,將金屬絲頂入鑲絲孔,直到頂針上表面和工件上表面持平。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然會利用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成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