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板材加工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全自動板材折彎機。
背景技術:
配電箱、基業箱等箱體面板的邊緣一般需要折彎以提高結構強度,傳統制作箱體面板的方法一般是通過人工借助簡單的機械或輔具經過幾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通過一次折彎制成如圖1a所示的邊框,在此基礎上再通過二次折彎制成如圖1b所示的邊框,最后重復上述工序,制成如圖1c所示的具有四個加強邊框的矩形面板。由此可見,制作一個完整的矩形面板需要總共需要八道工序,費時費力,生產效率極其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板材制作效率低下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全自動板材折彎機,包括底座、設置在底座上的軌道、與軌道垂直設置的平移裝置、設置在軌道上的送料機構、以及與平移裝置連接且對稱設置的兩組折彎裝置,所述折彎裝置包括機架、以及設置在機架上的折彎機構、折彎板、下壓板、下壓模具和下壓氣缸,所述機架與底座滑動連接,所述折彎機構與平移裝置連接,所述折彎板水平設置并且底部與下壓氣缸連接,所述下壓板通過下壓氣缸垂直設置在折彎板上方,所述下壓模具設置在下壓板下方。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折彎板上設有臺階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折彎板兩端通過轉軸設置在機架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壓模具末端設有折彎斜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平移裝置包括伺服電機以及通過減速器對稱設置在伺服電機兩側的兩根絲杠,每根絲杠均通過絲母與機架傳動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全自動板材折彎機通過兩組折彎裝置同時對板材兩邊進行折彎工序,經過兩次折彎工序即可形成規定形狀的板材,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a為板材一次折彎的結構示意圖;
圖1b為板材二次折彎的結構示意圖;
圖1c為板材折彎成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折彎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
1-底座;2-軌道;3-平移裝置;31-伺服電機;32-減速器;33-絲杠;34-絲母;4-送料機構;5-折彎裝置;51-機架;52-折彎機構;53-折彎板;531-臺階部;54-下壓板;55-下壓模具;551-折彎斜面;56-下壓氣缸;57-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全自動板材折彎機,包括底座1、設置在底座1上的軌道2、與軌道2垂直設置的平移裝置3、設置在軌道2上的送料機構4、以及與平移裝置3連接且對稱設置的兩組折彎裝置5。
平移裝置3包括伺服電機31以及通過減速器32對稱設置在伺服電機31兩側的兩根絲杠33,每根絲杠33均通過絲母34與機架51傳動連接。
折彎裝置5包括機架51、以及設置在機架51上的折彎機構52、折彎板53、下壓板54、下壓模具55和下壓氣缸56。機架51與底座1滑動連接,折彎機構52與平移裝置3連接,折彎板53水平設置并且底部與下壓氣缸56連接,壓板54通過下壓氣缸56垂直設置在折彎板53上方,下壓模具55設置在下壓板54下方。其中,折彎機構52可以是氣缸或油缸。
如圖3所示,折彎板53上設有臺階部531,折彎板53兩端通過轉軸57設置在機架51上,下壓模具55末端設有折彎斜面551。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1)一次折彎
板材通過送料機構4輸送到兩折彎裝置5之間,伺服電機31帶動兩根絲杠33以相同方向轉動,使兩側的折彎裝置5同時向內側靠攏,下壓板54在下壓氣缸56的帶動下向下運動,將板材固定在折彎板53上,折彎機構52帶動折彎板53圍繞轉軸57翻轉,在下壓模具55和折彎板53的作用下,將板材邊緣折彎成如圖1a所示的形狀。
2)二次折彎
伺服電機31再次帶動兩折彎裝置5同時向內側進一步靠攏,使下壓模具55與折彎板53的臺階部531對應,折彎機構52再次帶動折彎板53圍繞轉軸56翻轉,在下壓模具55和臺階部531的作用下,將板材邊緣折彎成如圖1b所示的形狀。重復步驟1)、2),對板材另外兩邊進行折彎,使板材最終形成如圖1c所示的形狀。
本實用新型的全自動板材折彎機通過兩組折彎裝置5同時對板材兩邊進行折彎工序,經過兩次折彎工序即可形成規定形狀的板材,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