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電池,并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軋機以及電池生產系統。
背景技術:
1、電池單體廣泛用于電子設備,例如手機、筆記本電腦、電瓶車、電動汽車、電動飛機、電動輪船、電動玩具汽車、電動玩具輪船、電動玩具飛機和電動工具等等。
2、在電池單體生產的過程中,常常用到軋機對板材進行軋制,如何提高軋制的產品質量,是電池技術中的一個研究方向。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申請提供了一種軋機以及電池生產系統,其能提高軋制的產品質量。
2、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軋機,包括測量機構和軋輥機構。軋輥機構包括兩個支撐輥以及兩個工作輥,兩個支撐輥沿第一方向間隔布置,沿第一方向,兩個工作輥設置于兩個支撐輥之間,且兩個工作輥沿第一方向并排設置,兩個工作輥之間形成用于供板材穿過的空隙,兩個支撐輥分別用于抵壓與其相鄰的工作輥,兩個支撐輥中的至少一者設有供換熱介質流動的流道結構以及分別與流道結構連通的進液流路和出液流路,流道結構位于支撐輥的內部,工作輥與流道結構對應的區域為受冷區域。測量機構用于測量受冷區域所抵壓的板材的厚度。
3、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施例的軋機通過設置測量機構監測板材的厚度,且設置帶有流道結構的支撐輥,當測量機構測量到板材的厚度過薄時,則支撐輥為工作輥降溫,根據熱脹冷縮原理使得至少一個工作輥的直徑收縮,從而增大兩個工作輥之間的間隙,改善板材厚度過小的情況,提高軋機軋制的產品質量。
4、在一些實施例中,支撐輥具有中心軸線,流道結構環繞中心軸線的至少部分外周。
5、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可使得流道結構盡可能將冷量傳遞給支撐輥的外表面,實現換熱介質的有效利用。
6、在一些實施例中,流道結構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流道結構沿支撐輥的軸向間隔布置,進液流路和/或出液流路的數量為多個,多個進液流路和/或多個出液流路與多個流道結構一一連通,多個進液流路或者多個出液流路分別連通有調節閥門,工作輥具有與多個流道結構相對應的多個受冷區域;測量機構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測量機構沿支撐輥的軸向排列,并分別用于測量多個受冷區域所抵壓的各部分板材的厚度;軋機還包括控制器,多個測量機構和多個調節閥門均與控制器連接,控制器被配置為根據測量機構的測量信息控制對應的調節閥門的開度。
7、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將流道結構設置為多個,對多個流道結構的換熱介質的流量分別控制,如此一來,則可實現在板材的寬度方向上更大尺寸的控制,進一步提高軋制的產品質量。并且,對于在寬度方向上各區域厚度要求不一的板材,通過設置調節閥門的開度也能夠軋制出來。
8、在一些實施例中,流道結構包括第一腔體、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均環繞于支撐輥的中心軸線,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相對設置且之間形成第二腔體,第一腔體環繞于中心軸線,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背離中心軸線的兩個外周端均位于第一腔體內,以使第二腔體和第一腔體連通,進液流路和出液流路中的一者位于支撐輥的中心軸線并沿中心軸線延伸,且與第二腔體連通,并與第一腔體具有間距,出液流路和進液流路中的另一者與第一腔體連通。
9、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將流道結構設置為包括第一腔體、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換熱介質通過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之間的縫隙流進第一腔體中,該種結構可以使得換熱介質流經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的外周,第一腔體的設置能夠允許換熱介質具有較大的流量,對支撐輥的外表面形成較好的冷卻作用。
10、在一些實施例中,流道結構還包括第三板體,第三板體環繞于中心軸線,并將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的背離中心軸線的兩個外周端連接,第三板體設有供換熱介質穿過的多個通孔,多個通孔沿第三板體的環繞方向間隔設置,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通過多個通孔連通。
11、在上述技術方案中,設置第三板體,利用第三板體上的通孔行走換熱介質,如此一來,可增大換熱介質在第二腔體中的壓力,使換熱介質能夠較為均勻地從各個通孔出射,從而提高對工作輥冷卻的效果。
12、在一些實施例中,位于中心軸線處的進液流路或者出液流路的數量為一個,并連通各流道結構的第二腔體;出液流路和進液流路中的另一者的數量為多個,多個進液流路或者多個出液流路與多個第一腔體一一連通,多個進液流路或者多個出液流路分別連通有調節閥門。
13、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利用一個進液流路或者出液流路連通各流道結構的第二腔體,該種設計能夠使得流路的設計更為簡單,方便制作。將出液流路和進液流路中的另一者設置為多個,方便一一連通調節閥門。
14、在一些實施例中,支撐輥包括輥本體和第一旋轉接頭,輥本體設有流道結構,第一旋轉接頭設置于輥本體的一端,第一旋轉接頭和輥本體共同形成位于中心軸線處的進液流路或者出液流路。
15、在上述技術方案中,設置第一旋轉接頭,方便外部的管路通過第一旋轉接頭連通于輥本體的流道結構。
16、在一些實施例中,支撐輥包括輥本體和第二旋轉接頭,輥本體包括工作部以及兩個功能部,工作部與工作輥接觸并設有流道結構,兩個功能部固定設置于工作部的兩端,至少一個功能部的外周側環繞設置有第二旋轉接頭,第二旋轉接頭、功能部和工作部共同形成出液流路和進液流路中的另一者。
17、在上述技術方案中,設置第二旋轉接頭,方便外部的管路通過第二旋轉接頭連通于輥本體的流道結構。
18、在一些實施例中,流道結構環繞支撐輥的中心軸線螺旋設置于支撐輥內。
19、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將流道結構設置為螺旋的形式,可簡化流道結構,且減少換熱介質的體積。
20、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測量機構包括至少一對測距傳感器,成對的兩個測距傳感器沿第一方向排列且之間形成用于供板材穿過的間距,成對的兩個傳感器分別用于測量各自與板材的間距。
21、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通過成對的兩個測距傳感器測量板材的厚度,測量結果較為準確。
22、在一些實施例中,軋機包括制冷機構,制冷機構與進液流路和出液流路連通,并用于與換熱介質換熱。
23、在上述技術方案中,設置制冷機構對換熱介質換熱,使用起來較為方便。
24、在一些實施例中,支撐輥的直徑大于工作輥的直徑。
25、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支撐輥的體積較大,不僅便于布置流道結構,還能容納更多的換熱介質,提高支撐輥的冷卻效果。
26、第二方面,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電池生產系統,包括上述的軋機。
1.一種軋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軋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輥具有中心軸線,所述流道結構環繞所述中心軸線的至少部分外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軋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結構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流道結構沿所述支撐輥的軸向間隔布置,所述進液流路和/或所述出液流路的數量為多個,多個進液流路和/或多個所述出液流路與多個所述流道結構一一連通,多個所述進液流路或者多個所述出液流路分別連通有調節閥門,所述工作輥具有與多個所述流道結構相對應的多個所述受冷區域;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軋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結構包括第一腔體、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所述第一板體和所述第二板體均環繞于所述支撐輥的中心軸線,所述第一板體和所述第二板體相對設置且之間形成第二腔體,所述第一腔體環繞于所述中心軸線,所述第一板體和所述第二板體背離所述中心軸線的兩個外周端均位于所述第一腔體內,以使所述第二腔體和所述第一腔體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軋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結構還包括第三板體,所述第三板體環繞于所述中心軸線,并將所述第一板體和所述第二板體的背離所述中心軸線的兩個外周端連接,所述第三板體設有供所述換熱介質穿過的多個通孔,多個通孔沿所述第三板體的環繞方向間隔設置,所述第一腔體和所述第二腔體通過多個所述通孔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軋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中心軸線處的所述進液流路或者所述出液流路的數量為一個,并連通各所述流道結構的所述第二腔體;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軋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輥包括輥本體和第一旋轉接頭,所述輥本體設有流道結構,所述第一旋轉接頭設置于所述輥本體的一端,所述第一旋轉接頭和所述輥本體共同形成位于所述中心軸線處的所述進液流路或者所述出液流路。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軋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輥包括輥本體和第二旋轉接頭,
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軋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結構環繞所述支撐輥的中心軸線螺旋設置于所述支撐輥內。
10.根據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軋機,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測量機構包括至少一對測距傳感器,成對的兩個所述測距傳感器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之間形成用于供所述板材穿過的間距,成對的兩個所述傳感器分別用于測量各自與所述板材的間距。
11.根據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軋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軋機包括制冷機構,所述制冷機構與所述進液流路和所述出液流路連通,并用于與所述換熱介質換熱。
12.根據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軋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輥的直徑大于所述工作輥的直徑。
13.一種電池生產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12任一項所述的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