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拋丸機軸承防護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拋丸機軸承防護套的防護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拋丸機機箱內輥輪軸兩端的防護套。
背景技術:
拋丸機加工工件時,是將工件連接在箱室內的輥輪上,利用箱內高速、隨機運動的鋼丸對工件表面進行加工處理。輥輪由一軸驅動,在箱室內支撐連接處具有一定的間隙,鋼丸在長期重復使用中會磨損,體積變小,能通過連接處的間隙,進入軸承中,損壞軸承。維修、更換周期短,整機效率低。專利號為2006200719792的專利提供了一種防護套,其在輥軸的軸肩設置了帶有分隔腔室的防護套,體積較小的鋼丸從套與軸的間隙進入套內后,在其自重作用下,會從套·下部的孔中落回拋丸室,從而不會損壞軸承;此結構能較好的祈禱防護作用,使小鋼丸不易進入軸承內,還是可能造成個別小鋼丸進入軸承內,造成軸承的損壞。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以上缺陷提供了一種能進一步保證使鋼丸不能進入輥軸軸承的防護套。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本發明空套在軸承前端的軸上,并固定連接在機座上,套內設有至少二個間隔一定距離的隔板,隔板上開有中孔且垂直于軸線;隔板中孔的直徑略大于軸的直徑,隔板之間的套壁下部設有通孔,各隔板之間形成的腔室內設有固設在軸上的直徑大于中孔直徑的擋圈,所述的擋圈設置在對應通孔的后側。本發明的套端面設一直徑大于套直徑的端板,端板上設中孔,中孔直徑略大于軸的直徑。本發明在原專利的基礎上設置了一擋圈,當小鋼丸進入對應隔板的腔室后,由于擋圈的作用,小鋼丸被擋圈阻擋并形成一個向前的力,使其能更好的從下部的通孔落回箱體內,進一步的保證了軸承的安全性。
圖I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I是端板,2是隔板,3是防護套,4是軸承、5為擋圈。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套3的端面固定一端板1,端板I的外徑大于套的外徑,在外緣開設連接孔,通過連接螺栓與機座連接;端板I設中孔,尺寸略大于軸的直徑,不與軸接觸。在套3的內腔均勻設置三個腔室,這三個腔室由端板I和三片帶中孔的隔板2形成,隔板2的中孔略大于軸的直徑。在每個腔室下部,開設通孔,通孔的直徑尺寸略大于軸間間隙的尺寸;本發明在各腔室內設固設在軸上的直徑大于中孔直徑的擋圈5,所述擋圈5設置在對應通孔的后側。將套3裝設在箱體內的軸肩部,開機后,隨機運動的鋼丸會有少量從套3與軸的間隙中進入套3內,由于有第二隔板2、第三隔板2、擋圈5、端板I的阻擋,不會進入軸承4,導致軸承損壞。進入套內腔的鋼丸回從每個腔室下部的通孔中落回箱體。·
權利要求
1.拋丸機軸承防護套,其特征在于,空套在軸承前端的軸上,并固定連接在機座上,套內設有至少二個間隔一定距離的隔板,隔板上開有中孔且垂直于軸線;隔板中孔的直徑略大于軸的直徑,隔板之間的套壁下部設有通孔,其特征在于,各隔板之間形成的腔室內設有固設在軸上的直徑大于中孔直徑的擋圈,所述的擋圈設置在對應通孔的后側。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拋丸機軸承防護套,其特征在于,套端面設一直徑大于套直徑的端板,端板上設中孔,中孔直徑略大于軸的直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拋丸機軸承防護套的防護裝置。空套在軸承前端的軸上,并固定連接在機座上,套內設有至少二個間隔一定距離的隔板,隔板上開有中孔且垂直于軸線;隔板中孔的直徑略大于軸的直徑,隔板之間的套壁下部設有通孔,各隔板之間形成的腔室內設有直徑大于中孔直徑的擋圈,所述的擋圈設置在對應通孔的后側。本發明在原專利的基礎上設置了一擋圈,當小鋼丸進入對應隔板的腔室后,由于擋圈的作用,小鋼丸被擋圈阻擋并形成一個向前的力,使其能更好的從下部的通孔落回箱體內,進一步的保證了軸承的安全性。
文檔編號B24C9/00GK102896589SQ20111021611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30日
發明者王愉翔, 呂飛 申請人:江蘇一重數控機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