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模具。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用鋅、鋁等來制造鑄件的方法有壓鑄鑄造法,即該方法是:一幅模具合在一起后,在它們之中形成用于形成目標鑄件產品的型腔,向該型腔內注入金屬熔液,并當金屬熔液冷卻凝固定后將模具分開,取出鑄件。如圖1A、圖1B和圖1C所示,目前模具滑塊上的流道是順著產品兩側的外觀面開的,此種流道設計使入料位置(入料口 7)位于產品兩側的外觀面上,去除料頭后入料處的兩側外觀面上會集中出現砂孔(針孔)現象,后續對產品的加工很難將砂孔去除掉,從而影響產品外觀質量,致使產品報廢率很高,增加了生產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模具,以解決上述后續對產品加工很難將砂孔去除掉,從而影響產品外觀質量的技術問題,降低產品報廢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模具,包括動模架,動模仁,定模架,定模仁,第一滑塊、第二滑塊,流道和入料口,所述第一滑塊、所述第二滑塊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與所述動模架和定模架連接,所述動模架、所述定模架分別與所述模具的固定板連接;所述第一滑塊和所述第二滑塊構成所述模具的產品型腔,所述流道通過所述入料口與所述產品型腔連通,其中,所述入料口位于所述產品型腔的頂面處。上述模具,其中,所述產品型腔頂面距離所述第一滑塊和所述第二滑塊的底面距離為17.99mm,所述第一滑塊和所述第二滑塊的頂面距離所述產品型腔的頂面距離為
3.168mm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體現在:去除料頭后砂孔集中出現在產品型腔的頂面,而非兩側的外觀面上,從而大幅提升產品的外觀質量,降低了產品的報廢率,節約了生產成本。
圖1A是現有技術中模具的滑塊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圖1B是圖1A沿B-B線的剖面圖;圖1C是圖1B中I處的局部放大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模具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A是本實用新型模具的滑塊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圖3B是圖3A沿C-C線的剖面圖;圖3C是圖3B中I處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模具為壓鑄鑄造過程中對于模具入料口位置的改進。請參看圖2、圖3A、圖3B和圖3C所示,本實用新型模具包括動模架1,動模仁2,定模架3,定模仁4,第一滑塊5,第二滑塊6,流道和入料口 7,第一滑塊5、第二滑塊6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與動模架I和定模架3連接,動模架1、定模架3分別與模具的固定板連接。第一滑塊5和第二滑塊6構成模具的產品型腔8,流道通過入料口 7與產品型腔8連通,入料口 7位于產品型腔8的頂面處。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滑塊5、第二滑塊6的厚度是在現有技術上進行加厚后得到的,產品型腔8的頂面距離第一滑塊5、第二滑塊6底面距離為17.99mm,第一滑塊5、第二滑塊6的頂面距離產品型腔8的頂面距離為3.168mm,本工藝中,去除料頭后砂孔會集中在產品型腔8的頂面上而非兩側的外觀面上。另外,參看圖2所示,第一滑塊5、第二滑塊6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與模具的動模架I和定模架3相連接,動模架I和定模架3分別與壓鑄機的模具固定板相連接,如圖3A、圖3B和圖3C所示,連接部的具體形狀或者構造根據具體的壓鑄件內部構造而定。本實用新型能從很大程度上改善產品目前生產過程中的砂孔產生在產品外觀兩側的不良狀況。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申請專利范圍,所以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作出的等效結構變化,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模具,包括動模架(I),動模仁(2 ),定模架(3 ),定模仁(4),第一滑塊(5 ),第二滑塊(6),流道和入料口(7),所述第一滑塊(5)、所述第二滑塊(6)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與所述動模架(I)和定模架(3)連接,所述動模架(I)、所述定模架(3)分別與所述模具的固定板連接;所述第一滑塊(5)和所述第二滑塊(6)構成所述模具的產品型腔(8),所述流道通過所述入料口(7)與所述產品型腔(8)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口(7)位于所述產品型腔(8)的頂面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產品型腔(8)頂面距離所述第一滑塊(5)和所述第二滑塊(6)的底面距離為17.99mm,所述第一滑塊(5)和所述第二滑塊(6)的頂面距離所述產品型腔(8)的頂面距離為3.168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模具,包括動模架,動模仁,定模架,定模仁,第一滑塊,第二滑塊,流道和入料口,第一滑塊、第二滑塊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與動模架和定模架連接,動模架、定模架分別與模具的固定板連接。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構成模具的產品型腔,流道通過入料口與產品型腔連通,入料口位于產品型腔的頂面處。本實用新型在去除料頭后使得砂孔集中出現在產品型腔的頂面,而非兩側的外觀面上,從而大幅提升產品的外觀質量,降低了產品的報廢率,節約了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B22D17/22GK202934096SQ20122062868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3日
發明者陳俊銘, 曹輝, 孫廣東 申請人:上海環訊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