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沖壓模具技術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雙弧形工件的沖壓模具。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若要加工如圖1所示的雙弧形工件,傳統的加工方式一般是人工手動加工,通過人工手動完成該零件的加工,不僅速度很慢、效率很低,雙弧面的弧度處理得不夠光滑,影響工件的質量;此外,由于該零件還帶有一矩形面,采用原材料進行加工,原材料的長度需要大于最終完成工件的長度,鑒于這種情況,每次完成加工后,還需要單獨對多出來的長度進行裁切,從而需要增加多一道的加工工序,一方面增加了人力,另一方面也延長了加工時間,因而,亟待一種能解決上述問題的加工方式。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弧形工件的沖壓模具,全自動化操作,并且通過一次沖壓動作即可實現工件造型以及廢料裁切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弧形工件的沖壓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上導柱組件,所述下模座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與上導柱組件對應的下導柱組件,所述上模座的下表面設置有上模塊,所述上模塊的下表面設置有弧形凸塊A、矩形凸塊、弧形凸塊B,緊靠上模塊的左右兩側設置有切刀收容槽;所述下模座上設置有下模塊、設置在下模塊左右兩側的氣缸、分別設置在兩側氣缸旁邊的廢料槽,所述下模塊的下表面與下模座的上表面之間設置有若干緩沖彈簧,所述兩側氣缸的輸出端均連接有切刀,所述下模塊的上表面設置有與弧形凸塊A對應的弧形凹槽A、與矩形凸塊對應的矩形凹槽、與弧形凸塊B對應的弧形凹槽B。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兩側的切刀與兩側的切刀收容槽均對應設置,所述每張切刀的一側均與下模塊相貼近,所述每張切刀的另一側均設置有外斜面。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每側上導柱組件從上至下依次包括與上模座固定的上導柱套筒、嵌入到上導柱套筒內的上滑動筒、嵌入到上滑動筒內的上導柱,所述上導柱套筒內設置有上彈簧A,所述上滑動筒內設置有上彈簧B;所述每側下導柱組件從下至上依次包括與下模座固定的下導柱套筒、嵌入到下導柱套筒內的下滑動筒、嵌入到下滑動筒內的下導柱,所述下導柱套筒內設置有下彈簧A,所述下滑動筒內設置有下彈簧B;所述兩側上導柱組件均與上模座垂直設置;所述兩側下導柱組件均與下模座垂直設置;所述上導柱組件與下導柱組件豎直對齊;所述上導柱與下導柱相接觸。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兩側氣缸的輸出端設置有推桿,所述推桿與切刀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通過上模塊和下模塊的配合,實現對雙弧形工件的一次性沖壓成型,自動化程度高;下模塊左右兩側設置有氣缸,通過兩側氣缸分別帶動切刀對沖壓完成后的多余廢料進行裁切,從而實現不增加人工和加工工序,同時能夠實現廢料裁切的效果,在確保了雙弧形工件的加工精度之外,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視圖。
圖2為雙弧形工件的結構視圖。
圖中:上模座1、上模塊2、導柱組件3、下導柱組件4、下模座5、下模塊6、切刀收容槽10、上導柱套筒11、上滑動筒12、上導柱13、上彈簧A14、上彈簧B15、下導柱16、下滑動筒17、下導柱套筒18、下彈簧B19、下彈簧A20、弧形凸塊A21、矩形凸塊22、弧形凸塊B23、弧形凹槽A50、矩形凹槽51、弧形凹槽B52、緩沖彈簧54、氣缸55、廢料槽56、推桿57、切刀58、外斜面5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從下至上”、“從上至下”“下表面”、“上表面”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請參閱圖1、圖2:一種雙弧形工件的沖壓模具,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5,上模座1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上導柱組件3,下模座5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與上導柱組件3對應的下導柱組件4,上模座1的下表面設置有上模塊2,上模塊2的下表面設置有弧形凸塊A21、矩形凸塊22、弧形凸塊B23,緊靠上模塊2的左右兩側設置有切刀收容槽10;下模座5上設置有下模塊6、設置在下模塊6左右兩側的氣缸55、分別設置在兩側氣缸55旁邊的廢料槽56,所述下模塊6的下表面與下模座5的上表面之間設置有若干緩沖彈簧54,兩側氣缸55的輸出端均連接有切刀58,下模塊6的上表面設置有與弧形凸塊A21對應的弧形凹槽A50、與矩形凸塊22對應的矩形凹槽51、與弧形凸塊B23對應的弧形凹槽B52。
緩沖彈簧54的數量可以設置為2根以上,主要用以上模座1帶動上模塊2下壓下模塊6的時候產生一個緩沖作用,避免長時間的直接沖壓動作,對下模座5造成損害,影響模具的使用壽命。
兩側的切刀58與兩側的切刀收容槽10均對應設置,每張切刀58的一側均與下模塊6相貼近,每張切刀58的另一側均設置有外斜面59。兩側氣缸55的輸出端設置有推桿57,推桿57與切刀58連接。實際進行裁切動作時,由于切刀58的一側與下模塊6相貼近,因而,依靠外斜面59對廢料進行裁切。完成裁切后的切刀58會停留在切刀收容槽10內。
每側上導柱組件3從上至下依次包括與上模座1固定的上導柱套筒11、嵌入到上導柱套筒11內的上滑動筒12、嵌入到上滑動筒12內的上導柱13,上導柱套筒11內設置有上彈簧A14,所述上滑動筒12內設置有上彈簧B15;所每側下導柱組件4從下至上依次包括與下模座5固定的下導柱套筒18、嵌入到下導柱套筒18內的下滑動筒17、嵌入到下滑動筒17內的下導柱16,下導柱套筒18內設置有下彈簧A20,下滑動筒17內設置有下彈簧B19;兩側上導柱組件3均與上模座1垂直設置;兩側下導柱組件4均與下模座5垂直設置;上導柱組件3與下導柱組件4豎直對齊;上導柱13與下導柱16相接觸。上導柱套筒11的外徑與下導柱套筒18的外徑相同,上滑動筒12與下滑動筒17的外徑相同,上導柱13與下導柱16的外徑相同。當上模座1向下模座5下壓時,上導柱13壓縮上彈簧B15滑入上滑動筒12內,上滑動筒12壓縮上彈簧A14滑入上導柱套筒11內,下導柱16受力壓縮下彈簧B19劃入下滑動筒17內,下滑動筒17壓縮下彈簧A20滑入下導柱套筒18內,最終上導柱套筒11的下端面與下導柱套筒18的上端面相抵,上模塊2與待沖壓原材料與下模塊6貼合。當完成沖壓動作后,上導柱13在上彈簧B15的復位作用力下回到起始位置,上滑動筒12在上彈簧A14的復位作用力下回到起始位置,同樣,下導柱16在下彈簧B19的復位作用力下回到起始位置,下滑動筒17在下彈簧A20的復位作用力下回到起始位置。
本實用新型的操作原理是:待沖壓原材料預先放置在下模塊6的上表面,上模座1帶動上模塊2向下模座5的下模塊6下壓,將待沖壓原材料沖壓出所需的雙弧形的形狀,在上模塊2壓住下模塊6的后,兩側的氣缸55同時驅動推桿57帶動兩側的切刀58向上運動,露在上模塊2和下模塊6之外的廢料裁切掉,被裁切掉的廢料落到廢料槽56中,然后,上模座1帶動上模塊2上升,氣缸55驅動推桿57帶動兩側的切刀58回到起始位置,為下一次沖壓動作做準備。
廢料槽56中的廢料積聚到一定量就通過人手定期清理掉。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