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注塑模具,旨在達到設計合理、方便使用、能夠快速準確的對模具進行定位的效果,其技術方案要點是: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板和下模板、設置于上模板的用于注膠的塑膠注射孔,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間設置有模型腔室,模型腔室內設置有與模型腔室間隙配合的模型基板,上模板設置有用于供定位桿插入的通孔,下模板設置有供定位桿插入的連接孔,上模板朝下模板的方向上安裝面上設置有定位槽,通孔設置于定位槽內,下模板上設置有與定位槽卡接的凸起,連接孔設置于凸起上。
【專利說明】
一種注塑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塑料產品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多,注塑模具的發展及制作也隨之增長;注塑模具由動模和定模兩部分組成,動模安裝在注射成型機的移動模板上,定模安裝在注射成型機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射成型時動模與定模閉合構成澆注系統和型腔,開模時動模和定模分離以便取出塑料制品。
[0003]人們在使用模具使用過程中,首先要對模具進行夾緊固定,然后在利用上模及下模,將產品鑄造或壓制出來;由于上模與下模在結合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偏差,導致模具內部產品結構外形尺寸偏差較大,影響產品的加工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設計合理、方便使用、能夠快速準確的對模具進行定位的注塑模具。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注塑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板和下模板、設置于上模板的用于注膠的塑膠注射孔,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間設置有模型腔室,所述模型腔室內設置有與模型腔室間隙配合的模型基板,所述上模板設置有用于供定位桿插入的通孔,所述下模板設置有供定位桿插入的連接孔,所述上模板朝下模板的方向上安裝面上設置有定位槽,所述通孔設置于定位槽內,所述下模板上設置有與定位槽卡接的凸起,所述連接孔設置于凸起上。
[0007]如此設置,通過在上下模板設置相應的輔助定位的部件,使上模板上的定位槽與下模板上的凸起相互卡接,在通過定位桿將設置于上模板的通孔與下模板上的連接孔相連,能夠快速準確的對上下模板模具進行定位連接及穩定的作用;將定位部及安裝部設置于一起,可以減少各個零部件之間的安裝,提高布置的合理度,同時也方便使用。
[0008]進一步設置:所述定位槽呈圓柱狀結構設置,所述定位槽的直徑大于通孔的直徑,且與通孔同軸設置,所述凸起為環形凸起且與定位槽同軸設置。
[0009]如此設置,圓形設置可以在任意角實現定位槽與環形凸起相配合,達到快速定位的目的,圓形設置同時也便于一個部位定位后可繞該點轉動,使另一個也快速定位,將環形凸起、定位槽、通孔和連接孔均同軸設置,可以減小各個部件的布置面積,同時達到定位及安裝的作用。
[0010]進一步設置:所述塑膠注射孔與上模板之間設置有塑膠儲存腔,所述塑膠儲存腔與塑膠注射孔相通。
[0011]如此設置,當塑膠為熱性材料時,在塑膠的時候塑膠冷卻時會導致塑膠的體積減少,使原本腔室內注滿的塑膠形成一定的空隙,如果之間冷卻成型導致產品出現一定的缺陷,在塑膠注射孔上設置塑膠儲存腔,在注射塑膠時會使塑膠儲存腔儲存一定的塑膠,當塑膠在成型過程中塑膠冷卻墻內體積減少時,塑膠儲存腔內的塑膠可以給與腔室一定的補充塑膠,使腔內一直處于塑膠的飽和狀態,提高塑膠成型的產品質量。
[0012]進一步設置:所述模型基板上設置有用于支撐模型基板于模型腔室內的支撐連桿,所述支撐連桿與上模板和下模板卡接。
[0013]如此設置,通過設置支撐連桿使模型基板與模型腔室間隙配合,即通過支撐連桿架空模型基板,使模型腔室與模型基板之間形成的間隙即為模型成品的輪廓和厚度。
[0014]進一步設置:所述上模板與下模板的模型腔室表面上設置有防粘涂層。
[0015]如此設置,由于塑膠成型的產品均與上下模板相互黏粘,在腔室的內壁上涂抹防止塑膠粘黏與上下模板上的防粘涂層,可以降低成型后的產品與上下模板之間的粘黏力,便于將塑膠成型后的產品與場下模板進行分離。
[0016]進一步設置:所述塑膠注射孔呈圓形設置,且傾斜設置于上模板內。
[0017]如此設置,將塑膠注射孔設置成圓形且傾斜設置于上模板內,有助于塑膠在沿圓弧內壁上流動,起到一個導流及緩流的效果。
[0018]進一步設置:所述上模板上設置有便于打開上模板的凹槽,所述凹槽形狀契合人體手指弧度。
[0019]如此設置,當塑膠模型完成后,塑膠有一定過得粘黏性,使上模板與下模板之間的粘黏在一起,在上模板上設置有契合人體手指弧度的凹槽,便于操作人員將上模板與下模板分開,使操作更加方便。
[0020]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相對現有技術相比:通過在上下模板之間設置相應的定位部件在將上下模板固定連接,在上模板的塑膠注射孔上加入塑膠,使上下模板配合形成的模型腔室與塑膠模板之間形成的間隙即為模型的形狀及厚度,具有設計合理、方便使用、能夠快速準確的對模具進行定位的效果。
【附圖說明】
[0021 ]圖1為注塑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下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3為上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4為下模板的剖視圖;
[0025]圖5為注塑模具的剖視圖。
[0026]圖中:1、上模板;2、下模板;3、模型基板;4、模型腔室;5、通孔;6、連接孔;7、定位槽;8、凸起;9、塑膠注射孔;1、塑膠儲存腔;11、支撐連桿;12、凹槽;13、定位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參照圖1至圖5對注塑模具做進一步說明。
[0028]如圖1所示,一種注塑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板I和下模板2、設置于上模板I上的塑膠注射孔9,上模板I和下模板2之間設置有用于注塑模型的模型腔室4,模型腔室4內設置有比注塑模型的外輪廓略小的模型基板3,模型基板3與模型腔室4間隙配合;模型基板3上設置有用于支撐模型基板3于模型腔室4內的支撐連桿11,即通過支撐連桿11架空模型基板3,使模型腔室4與模型基板3之間形成的間隙即為模型成品的輪廓和厚度;所述支撐桿連桿可設置有多個且均為圓竿,支撐連桿11與上模板I和下模板2卡接。
[0029]如圖2和圖3所示,在上模板I上設置有用于供定位桿13插入的通孔5,下模板2設置有供定位桿13插入的連接孔6;上模板I朝下模板2的方向上安裝面上設置有定位槽7,所述定位槽7呈圓柱狀結構設置,定位槽7的直徑大于通孔5的直徑,且與通孔5同軸設置;下模板2上設置有與定位槽7相互卡接的凸起8,如圖4所示,所述凸起8為環形凸起8且與定位槽7同軸設置;通孔5設置于定位槽7內,所述連接孔6設置于環形凸起8的中部上,即環形凸起8、定位槽7、通孔5和連接孔6均同軸設置,再通過定位桿13將其穿接;通孔5設置有四個,設置于上模板I的四個角上。
[0030]如圖5所示,所述塑膠注射孔9呈圓形設置,且傾斜設置于上模板I內;在塑膠注射孔9與上模板I之間設置有塑膠儲存腔10,塑膠儲存腔10與塑膠注射孔9相通,在注射塑膠時使塑膠儲存腔10儲存一定的塑膠,當塑膠在成型過程中塑膠冷卻墻內體積減少時,塑膠儲存腔10內的塑膠可以給與腔室一定的補充塑膠,使腔內一直處于塑膠的飽和狀態,提高塑膠成型的產品質量。
[0031]如圖5所示,在上模板I的兩側面上均設置有便于打開上模板I的凹槽12,所述凹槽12形狀契合人體手指弧度;由于塑膠成型的產品均與上下模板2相互黏粘,在上模板I與下模板2的模型腔室4表面上設置有防粘涂層,所述防粘涂層為特氟龍(特富龍)涂層和陶瓷涂層,可以降低成型后的產品與上下模板2之間的粘黏力,便于將塑膠成型后的產品與場下模板2進行分離。
[0032]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注塑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板(I)和下模板(2)、設置于上模板(I)的用于注膠的塑膠注射孔(9),所述上模板(I)和下模板(2)之間設置有模型腔室(4),所述模型腔室(4)內設置有與模型腔室(4)間隙配合的模型基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I)設置有用于供定位桿(13)插入的通孔(5),所述下模板(2)設置有供定位桿(13)插入的連接孔(6),所述上模板(I)朝下模板(2)方向上的安裝面上設置有定位槽(7),所述通孔(5)設置于定位槽(7)內,所述下模板(2)上設置有與定位槽(7)卡接的凸起(8),所述連接孔(6)設置于凸起(8)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7)呈圓柱狀結構設置,所述定位槽(7)的直徑大于通孔(5)的直徑,且與通孔(5)同軸設置,所述凸起(8)為環形凸起(8)且與定位槽(7)同軸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膠注射孔(9)與上模板(I)之間設置有塑膠儲存腔(10),所述塑膠儲存腔(10)與塑膠注射孔(9)相通。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基板(3)上設置有用于支撐模型基板(3)于模型腔室(4)內的支撐連桿(11),所述支撐連桿(11)與上模板(I)和下模板(2)卡接。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I)與下模板(2)的模型腔室(4)表面上設置有防粘涂層。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膠注射孔(9)呈圓形設置,且傾斜設置于上模板(I)內。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I)上設置有便于打開上模板(I)的凹槽(12),所述凹槽(12)形狀契合人體手指弧度。
【文檔編號】B29C45/26GK205705055SQ201620421758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1日
【發明人】嚴曉光
【申請人】杭州萬鋼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