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鐵水澆鑄用鑄鐵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鐵水澆鑄用鑄鐵模具,包括模身、模腔、模耳;本實用新型特征是,(1)模具的模腔采用“V”型構造,模具的外形與內壁采用同樣的造型;(2)模腔的V型底部采用圓倒角,模身底部厚度為48mm~52mm,模身位于模口處的厚度為38mm~42mm,從底部到模口呈線性變化;(3)模耳與模身平面夾角α為4°~5°;(4)模身兩端面設置厚度為68mm~72mm高擋板;(5)模口厚設置為14mm~16mm;(6)將安裝孔設置為橢圓形。本實用新型的效果為,在鈦鐵水鑄錠過程中,鐵塊氣孔率低,脫模效率高,耐高低溫沖擊性能好,單耗低。
【專利說明】一種鐵水澆鑄用鑄鐵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發明不僅在鋼鐵冶煉中的高爐鐵水處理,鈦渣冶煉的鈦鐵水處理應用廣泛,在其它相關鑄錠產業也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背景技術】
[0002]鑄鐵模具是固定在鑄鐵機上,對鐵水進行鑄錠成型的模具。鐵水通過鐵水溜槽流入鑄鐵模具內,經空氣冷卻結殼,冷卻水噴淋冷卻后,凝固形成鐵塊,鐵塊在主動鏈輪處脫落,掉入溜槽后入庫。但在實際運行中,由于鐵水性能的影響,對模具的使用性能、脫模效果提出挑戰:模具受高溫和急冷的變化,模具內部的構造出現多個方向的應力,有效“拉緊”小快鐵而使脫|旲率低,單耗聞;鐵塊氣孔率聞,飛灘嚴重等諸多問題。
【發明內容】
[0003]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全新的鐵水澆鑄用鑄鐵模具。主要解決以下問題:(O脫模率低;(2)鐵塊氣孔率高,飽和度低;(3)單耗高;(4)鐵水飛濺嚴重;(5)模具太重,更換強度大。
[0004]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5]一種鐵水澆鑄用鑄鐵模具,包括模身、模腔、模耳;本實用新型其特征是,
[0006](I)模具的模腔采用“V”型構造,模具的外形與內壁采用同樣的造型;
[0007](2)在模腔內壁使用小傾角,兩V形面大夾角;
[0008](3)模腔的V型底部采用圓倒角,模身底部厚度為48mm?52mm,模身位于模口處的厚度為38mm?42mm,從底部到模口呈線性變化;
[0009](4)模耳與模身平面夾角α為4°?5°,保證模具在鑄鐵機上配合緊密;
[0010](5)模身兩端面設置厚度為68mm?72mm高擋板;
[0011](6)模口厚設置為 14mm ?16mm ;
[0012](7)將安裝孔設置為橢圓形。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發明投入生產實踐,各方面的問題得到解決,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 “V”型模具內的鐵塊在預定位置能順利脫模,脫模率達到98%以上;(2)使用壽命得到大幅提高,鑄鋼的“V”型模具有良好的耐高低溫沖擊性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3)小塊鐵的直收率得到有效提高,生產現場對碎鐵的清理減少,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本發明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鋼鐵冶煉中的高爐鐵水處理,鈦渣冶煉的鈦鐵水處理及其它相關鑄錠產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圖1中A-A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圖1的側視結構示意圖。[0017]圖中1-模身;2-模腔;3-模耳;4-圓倒角;5-模口 ;6_高擋板;7_安裝孔。【具體實施方式】
[0018]見圖1、圖2、圖3,一種鐵水澆鑄用鑄鐵模具,包括模身、模腔、模耳;本實用新型其特征是,
[0019](I)模具的模腔采用“V”型構造,模具的外形與內壁采用同樣的造型;
[0020](2)在模腔內壁使用小傾角,兩V形面大夾角;
[0021](3)模腔的V型底部采用圓倒角,模身底部厚度為48mm?52mm,模身位于模口處的厚度為38mm?42mm,從底部到模口呈線性變化;
[0022](4)模耳與模身平面夾角α為4°?5°,保證模具在鑄鐵機上配合緊密;
[0023](5)模身兩端面設置厚度為68mm?72mm高擋板;
[0024](6)模口厚設置為 14mm ?16mm;
[0025](7)將安裝孔設置為橢圓形。
[0026]采用新型鑄鐵模具,鐵水正常時脫模率保持在98%以上。鑄鋼的“V”型模具有良好的耐高低溫沖擊性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小塊鐵的直收率得到有效提高,生產現場對碎鐵的清理減少,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權利要求】
1.一種鐵水澆鑄用鑄鐵模具,包括模身、模腔、模耳;其特征是, (1)模具的模腔采用“V”型構造,模具的外形與內壁采用同樣的造型; (2)模腔的V型底部采用圓倒角,模身底部厚度為48mm?52mm,模身位于模口處的厚度為38mm?42mm,從底部到模口呈線性變化; (3)模耳與模身平面夾角α為4°?5°; (4)模身兩端面設置厚度為68mm?72mm高擋板; (5)模口厚設置為14mm?16_; (6)將安裝孔設置為橢圓形。
【文檔編號】B22D7/06GK203664606SQ201320819753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4日
【發明者】楊天能, 趙冰濤, 李家偉, 徐永忠, 段天云 申請人:云南新立有色金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