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飯煲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用于電飯煲內膽打磨自動化成線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電飯煲內膽表面打磨絕大多數采用人工來完成,少量的采用機械進行打磨,人工打磨不僅打磨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而且打磨質量無法完全保證、產品的合格率不高,機械打磨雖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卻存在著加工現場噪音及粉塵污染嚴重、環保性能低,打磨過程產生的粉塵不僅影響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也會降低電飯煲內膽的打磨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電飯煲內膽打磨過程存在的打磨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噪音及粉塵污染影響操作人員的健康、降低打磨質量的問題,提供一種工作效率高、操作人員勞動強度小、可流水線操作、環保性能高、打磨質量好的用于電飯煲內膽打磨自動化成線裝置。
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用于電飯煲內膽打磨自動化成線裝置,包括除塵防護房、電控柜、打磨裝置、上料傳輸帶和下料傳輸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塵防護房內設置有加工區,并在除塵防護房頂部設置有除塵管,所述的電控柜上設置有控制臺,所述的打磨裝置設置在加工區內,將打磨裝置通過連接線與電控柜連接,所述的打磨裝置由打磨工位、拉絲工位、拋光工位、機器人組成,所述的打磨工位上設置有固定板、接廢料臺、電機,并在打磨工位的固定板上通過連接軸設置有磨砂輪,所述的拉絲工位上設置有固定板、電機、接廢料臺,并在拉絲工位的固定板上通過連接軸分別設置有過渡輪、從動輪,所述的拋光工位上設置有固定板、接廢料臺、電機,并在拋光工位的固定板上通過連接軸設置有拋光輪,所述的電機上設置有主動輪,并將電機通過連接線與電控柜連接,所述的機器人上設置有夾持頭,所述的上料傳輸帶、下料傳輸帶均設置在除塵防護房和除塵防護房之間,將打磨工位、拉絲工位、拋光工位分別通過承載軸設置在底座上,并將打磨工位、拉絲工位、拋光工位通過承載軸分別設置為可在底座上旋轉的結構,在磨砂輪或拉絲帶或拋光輪達到使用壽命后,旋轉對應的工位,保證機器人打磨自動化成線裝置不停頓的情況下,人工進行磨砂輪或拉絲帶或拋光輪更換,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除塵防護房設置有多個加工區,使電飯煲內膽打磨能夠流水進行,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在除塵防護房上的除塵管內設置有風扇,能夠將電飯煲內膽打磨過程中產生的碎屑快速排出除塵防護房,既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提高環保性能,也能提高電飯煲內膽的加工質量。
所述的打磨工位、拉絲工位、拋光工位分別通過承載軸設置在底座上,并將打磨工位、拉絲工位、拋光工位通過承載軸分別設置為可在底座上旋轉的結構。
所述的磨砂輪上設置有輔輪,并將輔輪通過皮帶與打磨工位內電機的主動輪連接。
所述的拉絲工位內電機的主動輪與從動輪、過渡輪之間設置有拉絲帶。
所述的拋光輪上設置有輔輪,并將輔輪通過皮帶與拋光工位內電機的主動輪連接。
所述的除塵管內設置有風扇,并將風扇通過連接線與電控柜連接。
有益效果:本發明將打磨工位、拉絲工位、拋光工位分別通過承載軸設置在底座上,并將打磨工位、拉絲工位、拋光工位通過承載軸分別設置為可在底座上旋轉的結構,在磨砂輪或拉絲帶或拋光輪達到使用壽命后,旋轉對應的工位,保證機器人打磨自動化成線裝置不停頓的情況下,人工進行磨砂輪或拉絲帶或拋光輪更換,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除塵防護房設置有多個加工區,使電飯煲內膽打磨能夠流水進行,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在除塵防護房上的除塵管內設置有風扇,能夠將電飯煲內膽打磨過程中產生的碎屑快速排出除塵防護房,既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提高環保性能,也能提高電飯煲內膽的加工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部分結構示意圖,示意打磨裝置的結構。
圖3是本發明的部分結構示意圖,示意打磨工位的結構。
圖4是本發明的部分結構示意圖,示意拉絲工位的結構。
圖5是本發明的部分結構示意圖,示意拋光工位的結構。
圖6是本發明的部分結構示意圖,示意電機與磨砂輪的連接結構。
圖7是本發明的部分結構示意圖,示意除塵防護房與除塵管的連接結構。
圖8是本發明的部分結構示意圖,示意除塵管與風扇的連接結構。
圖中:1.除塵防護房、2.電控柜、3.打磨工位、4.拉絲工位、5. 拋光工位、6.機器人、7.上料傳輸帶、8.下料傳輸帶、9.加工區、10.除塵管、11.控制臺、12.連接線、13.固定板、14.連接軸、15.磨砂輪、16.接廢料臺、17.電機、18.主動輪、19.皮帶、20.輔輪、21.過渡輪、22.從動輪、23.拉絲帶、24.拋光輪、25.夾持頭、26.風扇、27.承載軸、28.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較為詳細的說明。
如附圖1-8所示,一種用于電飯煲內膽打磨自動化成線裝置,包括除塵防護房1、電控柜2、打磨裝置、上料傳輸帶7和下料傳輸帶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塵防護房1內設置有加工區9,并在除塵防護房1頂部設置有除塵管10,所述的除塵管10內設置有風扇26,并將風扇26通過連接線12與電控柜2連接,所述的電控柜2上設置有控制臺11,所述的打磨裝置設置在加工區9內,將打磨裝置通過連接線12與電控柜2連接,所述的打磨裝置由打磨工位3、拉絲工位4、拋光工位5、機器人6組成,所述的打磨工位3、拉絲工位4、拋光工位5分別通過承載軸27設置在底座28上,并將打磨工位3、拉絲工位4、拋光工位5通過承載軸27分別設置為可在底座28上旋轉的結構,所述的打磨工位3上設置有固定板13、接廢料臺14、電機17,并在打磨工位3的固定板13上通過連接軸14設置有磨砂輪15,所述的拉絲工位4上設置有固定板13、電機17、接廢料臺16,并在拉絲工位4的固定板13上通過連接軸14分別設置有過渡輪21、從動輪22,所述的拋光工位5上設置有固定板13、接廢料臺16、電機17,并在拋光工位5的固定板13上通過連接軸14設置有拋光輪24,所述的電機17上設置有主動輪18,并將電機17通過連接線12與電控柜2連接,所述的磨砂輪15上設置有輔輪20,并將輔輪20通過皮帶19與打磨工位3內電機17的主動輪18連接,所述的拉絲工位4內電機17的主動輪18與從動輪22、過渡輪21之間設置有拉絲帶23,所述的拋光輪24上設置有輔輪20,并將輔輪20通過皮帶19與拋光工位5內電機17的主動輪18連接,所述的機器人6上設置有夾持頭25,所述的上料傳輸帶7、下料傳輸帶8均設置在除塵防護房1和除塵防護房1之間,將上料傳輸帶7、下料傳輸帶8上的傳動裝置(附圖中未標出)與電控柜2連接,便于操作人員控制上料傳輸帶7、下料傳輸帶8的工作,將打磨工位3、拉絲工位4、拋光工位5分別通過承載軸27設置在底座28上,并將打磨工位3、拉絲工位4、拋光工位5通過承載軸27分別設置為可在底座28上旋轉的結構,在磨砂輪15或拉絲帶23或拋光輪24達到使用壽命后,旋轉對應的工位,保證機器人6打磨自動化成線裝置不停頓的情況下,人工進行磨砂輪15或拉絲帶23或拋光輪24更換,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除塵防護房1設置有多個加工區,使電飯煲內膽打磨能夠流水進行,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在除塵防護房1上的除塵管10內設置有風扇26,能夠將電飯煲內膽打磨過程中產生的碎屑快速排出除塵防護房,既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環境、提高環保性能,也能提高電飯煲內膽的加工質量。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發明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發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發明未涉及部分均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