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鋼管加工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下管裝置。
背景技術:
鋼管拋光清理加工上料時,現有的技術是人工將鋼管一根根的放在輸送軌道上,上料時間長、效率低,而且人員頻繁地在軌道內工作,存在安全隱患;或者將成捆的鋼管放在上料架上,分解平放,通過上料架的斜度以及鋼管的自重慢慢下落,往往會造成一次有多根鋼管上料,造成多根鋼管堆擠在一起,不利于長鋼管單根拋光處理。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鋼管自動下管裝置,該鋼管自動下管裝置不僅能有效的保證不同規格的鋼管單根上料,而且上料平穩、方便、效率高。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自動下管裝置,包括底架,所述的底架上設有至少兩個滾軸,兩個滾軸上均固定有滾筒和皮帶輪Ⅰ,所述的底架前端固定有擋板,擋板下部設有鋼管進口,所述的底架前部設有兩個轉軸,轉軸上均固定有圓柱滾筒和皮帶輪Ⅱ,所述的圓柱滾筒為梯形圓柱滾筒,兩個圓柱滾筒之間呈八字型布置,且兩個圓柱滾筒的小端之間的距離不小于鋼管的最大直徑。
所述的滾軸上設有軸承Ⅰ,軸承Ⅰ與底架固定連接。
所述的轉軸的兩端分別設有軸承Ⅱ和軸承Ⅲ,軸承Ⅱ與底架固定連接,軸承Ⅲ與擋板固定連接。
所述的底架上均勻設有檔桿。
所述的鋼管進口的最低位置與滾筒的最高位置在同一高度上。
所述的皮帶輪Ⅰ通過皮帶與電機Ⅰ相連接,兩個皮帶輪Ⅰ之間通過皮帶相連接,所述的皮帶輪Ⅱ均通過皮帶與電機Ⅱ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提高工作效率,節省人力,保證工作人員的安全;該鋼管自動下管裝置的鋼管進口和圓柱滾筒的設置不僅能有效的保證鋼管單根下管,而且檔桿的設置使上料平穩、方便、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一種自動下管裝置,包括底架1,所述的底架1上設有至少兩個滾軸2,兩個滾軸2上均固定有滾筒4和皮帶輪Ⅰ5,所述的底架1前端固定有擋板7,擋板7下部設有鋼管進口8,所述的底架1前部設有兩個轉軸9,轉軸9上均固定有圓柱滾筒12和皮帶輪Ⅱ11,所述的圓柱滾筒12為梯形圓柱滾筒,兩個圓柱滾筒12之間呈八字型布置,且兩個圓柱滾筒12的小端之間的距離不小于鋼管的最大直徑。所述的滾軸2上設有軸承Ⅰ3,軸承Ⅰ3與底架1固定連接。所述的轉軸9的兩端分別設有軸承Ⅱ10和軸承Ⅲ13,軸承Ⅱ10與底架1固定連接,軸承Ⅲ13與擋板7固定連接。所述的底架1上均勻設有檔桿6。
所述的鋼管進口8的最低位置與滾筒4的最高位置在同一高度上。所述的皮帶輪Ⅰ5通過皮帶與電機Ⅰ相連接,兩個皮帶輪Ⅰ5之間通過皮帶相連接,所述的皮帶輪Ⅱ11均通過皮帶與電機Ⅱ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在具體使用時:首先把鋼管堆放在滾筒4上,電機Ⅰ帶動滾軸2和滾筒4轉動,帶動其上的鋼管前進,啟動電機Ⅱ使兩個圓柱滾筒12轉動,兩個圓柱滾筒12相對轉動保證鋼管在兩個圓柱滾筒12之間活動,鋼管進口8的最低位置與滾筒4的最高位置在同一高度上及兩個圓柱滾筒12的小端之間的距離不小于鋼管的最大直徑的設置,保證鋼管單根且不間斷的從鋼管進口8內進入到下一個拋光工序。具體使用時,滾筒4上可以設置一層橡膠或軟布,保證滾筒4與鋼管之間的摩擦力,使鋼管順利前行。檔桿6的設置保證鋼管被擋在滾筒4上不會滾落,保證鋼管穩定的輸送。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方便實用,具有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