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合金鑄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制備冒口的工裝。
背景技術:
在鑄造工序中,金屬液澆注入鑄型后,由于冷卻凝固,由液態轉為固態,產生體積收縮。當體積收縮得不到金屬液補充時,在凝固后,鑄件內模數較大的部位會產生縮孔和縮松。對于那些體積收縮較大的鑄造合金,這種缺陷經常發生。縮孔和縮松會降低鑄件的致密性、減小鑄件的有效截面積,使力學性能大大降低,因此必須設法控制凝固,防止缺陷產生。使用冒口,是目前在鑄造行業中控制凝固、補償收縮的最有效、最普及的工藝措施。所以,如何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操作簡單的制備冒口的工裝十分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操作簡單的制備冒口的工裝。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制備冒口的工裝,包括左模、右模、模芯和模座,所述的模芯設置在模座上,模芯為圓柱形,所述模座包括底板,底板上設置前限位板、后限位板、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所述的前限位板與后限位板平行設置,左限位板與右限位板平行設置;所述的左模的左側設置左擋板,右模的右側設置右擋板,左擋板卡嵌在左限位板與前、后限位板之間的空隙中,右擋板卡嵌在右限位板與前、后限位板之間的空隙中,所述的左模與右模通過固定件固定在一起,固定后的左模和右模的中間形成圓柱形槽,所述的圓柱形槽與模芯同軸設置。
優選地,所述的左、右模沿高度方向上均設有半圓柱形槽。
優選地,所述的底板上設有方形凹槽,模芯的底部設置方形凸塊,所述的方形凹槽與方形凸塊相匹配。
優選地,所述的方形凸塊的長度小于模芯的直徑。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工裝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使用時,將漿料倒入模芯與左、右模具之間的空隙中,用壓塊壓結后,用刮板刮平,然后打開固定件,取出左模、右模,最后取出模芯,即得冒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模芯和模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模座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中:10-左模、11-左擋板、20-右模、21-右擋板、30-模芯、40-模座、41-底板、42-前限位板、43-后限位板、44-左限位板、45-右限位板、46-方形凹槽、50-固定件。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下:
一種用于制備冒口的工裝,包括左模10、右模20、模芯30和模座40,所述的模芯30設置在模座40上,模芯30為圓柱形,所述模座40包括底板41,底板41上設置前限位板42、后限位板43、左限位板44和右限位板45,所述的前限位板42與后限位板43平行設置,左限位板44與右限位板45平行設置;所述的左模10的左側設置左擋板11,右模20的右側設置右擋板21,左擋板11卡嵌在左限位板44與前、后限位板42、43之間的空隙中,右擋板21卡嵌在右限位板45與前、后限位板42、43之間的空隙中,所述的左模10與右模20通過固定件50固定在一起,固定后的左模10和右模20的中間形成圓柱形槽,所述的圓柱形槽與模芯30同軸設置。
優選地,所述的左、右模10、20沿高度方向上均設有半圓柱形槽。
優選地,所述的底板41上設有方形凹槽46,模芯30的底部設置方形凸塊,所述的方形凹槽46與方形凸塊相匹配。
優選地,所述的方形凸塊的長度小于模芯30的直徑。
本實用新型的工裝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使用時,將漿料倒入模芯30與左、右模具10、20之間的空隙中,用壓塊壓結后,用刮板刮平,然后打開固定件50,取出左模、右模10、20,最后取出模芯30,即得冒口。
以上所述的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任何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