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熱處理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氣相多元強化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低溫化學熱處理,所采用的氣相多元強化處理裝置,其加熱溫度一般在500~590℃,溫度范圍較窄,無法很好的實現元素的滲入。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改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氣相多元強化處理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氣相多元強化處理裝置,包括底座,設置于底座上方的托盤,將底座與托盤相連的支承柱,以及貫穿托盤并與底座固定相連的起吊耳;所述托盤上設有若干個通孔,所述底座上設有若干個氣流孔。
進一步地,所述托盤為兩個以上,且相互平行,所述支承柱將所有托盤和底座相互固定,所述起吊耳貫穿所有托盤后固定于底座上。
再進一步地,所述起吊耳為倒“U”型結構。
更進一步地,所述托盤正中心設有一個通孔,且以該通孔為圓心在托盤上由內至外設有四層通孔,第一層和第三層的通孔為大通孔,第二層和第四層的通孔為小通孔;所述托盤正中心的通孔半徑與大通孔的半徑相等。
另外,所述第一層設有兩個大通孔,第二層設有四個小通孔,第三層設有八個大通孔,第四層設有八個小通孔。
此外,所述托盤正中心的通孔的圓心到第一層的大通孔的圓心距離為10~11m,所述托盤正中心的通孔的圓心到第二層的小通孔的圓心距離為17~18m, 所述托盤正中心的通孔的圓心到第三層的大通孔的圓心距離為25~26m,所述托盤正中心的通孔的圓心到第四層的小通孔的圓心距離為28~29m;每層之間的通孔交錯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托盤與底座之間由六根支承柱相連,且六根支承柱均勻分布于底座的外邊緣。
再進一步地,所述托盤為六個,且由上至下依次平行設置。
更進一步地,所述大通孔的半徑為3~4m,所述小通孔的半徑為1~2m。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能夠均勻對物體進行加熱,而且本實用新型能夠在500~670℃進行α-Fe的高溫段表面改性強化處理,提高了低溫表面強化處理的深層,實現了微變形或不變性熱處理,解決了表面耐磨性、防腐、表面發黑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其中,附圖中標記對應的零部件名稱為:1-底座,2-托盤,3-支承柱,4-起吊耳,5-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實施例。
實施例
如圖1、2所示,氣相多元強化處理裝置,包括底座1,設置于底座上方的托盤2,將底座與托盤相連的支承柱3,以及貫穿托盤并與底座固定相連的起吊 耳4;所述托盤上設有若干個通孔5,所述底座上設有若干個氣流孔。
通過上述設置,將待處理的物體放置于托盤上,然后將本實用新型放入加熱爐中進行升溫,由于在托盤上設有通孔,且在底座上設有氣流孔,這樣就能夠改變氣相的運動軌跡,氣相從本實用新型裝置的底部向上運動時,會通過氣流孔,然后再通過通孔,從而使氣相均勻的通過本裝置,對托盤上的物體進行均勻的加熱,而且通過改變氣相能夠提高物質受熱面積,從而提高了加熱溫度。
具體地,所述托盤為兩個以上,且相互平行,所述支承柱將所有托盤和底座相互固定,所述起吊耳貫穿所有托盤后固定于底座上。通過設置兩個以上托盤能夠更好的進行擾亂氣相運行軌跡,而且每個托盤上的通孔并未對齊,是交錯的,故而上方的托盤必然會對經過下方的托盤的氣相進行阻擋,使其會有一定的停留時間,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物體受熱時間,也能夠進一步地提高溫度。作為一種優選,所述托盤為六個,且由上至下依次平行設置。通過設置六個托盤,能夠在每個托盤上均放置待處理物體,這樣就能夠一次性處理多個待處理物,大大地提高了處理效率,減少了成本。
具體地,所述起吊耳為倒“U”型結構。通過設置成上述形狀,能夠方便將本實用新型從加熱爐中取出和放入其中,只需通過其他外界部件鉤住或抓住起吊耳的頂部弧形部位,即可輕松的實現取出和放入,操作十分簡單。
具體地,所述托盤正中心設有一個通孔,且以該通孔為圓心在托盤上由內至外設有四層通孔,第一層和第三層的通孔為大通孔,第二層和第四層的通孔為小通孔;所述托盤正中心的通孔半徑與大通孔的半徑相等。通過上述大小通孔的布局,能夠進一步地的擾亂氣相的運動軌跡,從而進一步實現對待處理物質的加熱。
具體地,所述第一層設有兩個大通孔,第二層設有四個小通孔,第三層設 有八個大通孔,第四層設有八個小通孔。值得說明的是,每層上的通孔均是均勻分布的,也就是呈放射性布局于托盤上。通過控制每一層的通孔數量,能夠準確的限定氣相的運行軌跡,確保加熱的效率。
具體地,所述托盤正中心的通孔的圓心到第一層的大通孔的圓心距離為10~11m,所述托盤正中心的通孔的圓心到第二層的小通孔的圓心距離為17~18m,所述托盤正中心的通孔的圓心到第三層的大通孔的圓心距離為25~26m,所述托盤正中心的通孔的圓心到第四層的小通孔的圓心距離為28~29m;每層之間的通孔交錯設置。通過上述尺寸的限定,能夠進一步的限定氣相的運行軌跡,能夠最大限度利用氣相所攜帶的熱能,從而更好的實現均勻加熱和提高受熱溫度。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大通孔的半徑為3~4m,所述小通孔的半徑為1~2m。通過限定大通孔和小通孔的半徑,能夠控制氣相通過通孔的流量,從而更好的實現加熱效果。
為了進一步保證本實用新型的穩定性,所述托盤與底座之間由六根支承柱相連,且六根支承柱均勻分布于底座的外邊緣。通過均勻設置六根支承柱,不僅能夠確保裝置的穩定性,還能間接對氣相運動軌跡進行限位,同時也不會阻礙待處理物質的加熱。
按照上述實施例,便可很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值得說明的是,基于上述結構設計的前提下,為解決同樣的技術問題,即使在本實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無實質性的改動或潤色,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的實質仍然與本實用新型一樣,故其也應當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