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隧道工程的裝備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打磨裝置。
背景技術:
自動打磨機主要用于公路、鐵路隧道工程中的澆筑模板的清理工作,對模板上的殘余砂漿、鐵銹等進行清除,雖然模板與坯面之間的空間狹窄,并且模板高度接近10m,但自動打磨機能更好的適應各種惡劣的工作環境,具有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工投入等多重優勢,但現行的自動打磨機存在以下問題:1)當打磨機在模板的頂面(接近水平面)工作時,由于打磨電機自身的重力及彈簧壓力的原因,易導致打磨電機啟動困難或者不能啟動;2)當打磨機在模板的側面(接近豎直面)工作時,打磨電機軸上的打磨輪不能有效的與模板貼合,使得打磨質量難以保證;當調整壓力以保證打磨機在側面能壓緊模板,但是在模板頂面時,由于電機的自重和彈簧壓力的雙重作用下電機啟動需要更大的扭矩,因此此時打磨電機不易啟動;3)打磨電機存在導向不平,打磨輪易發生小幅度的偏轉;4)打磨電機易發生上下滑動、難以固定,工作時存在較大的振動使打磨機貼合不穩,在豎直面工作時易引發傾覆。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打磨裝置,能抵消重力因素對打磨電機啟動的影響,有效減小打磨機在模板頂面工作時打磨電機的啟動扭矩;
同時有利于打磨機對側面的貼合,有效防止因振動引起的機器傾覆。
一種打磨裝置,包括動力機構、打磨機構和恒壓力彈簧壓緊機構,所述動力機構與所述打磨機構傳動連接,所述動力機構與所述打磨機構連接處形成一個運動副,所述打磨機構通過所述運動副能相對所述動力機構上下移動,所述恒壓力彈簧機構位于所述動力機構與所述打磨機構之間,使得所述打磨機構上方持續存在垂直于所述打磨機構且大小不變的壓力。
上述技術方案中因存在能夠上下運動的運動副和恒壓力彈簧機構,使得打磨機的打磨裝置能抵消重力因素對打磨電機啟動的影響,有效減小打磨機在模板頂面工作時打磨電機的啟動扭矩;同時有利于打磨機對側面的貼合,有效防止因振動引起的機器傾覆,恒壓力彈簧裝置保證在彈簧壓縮范圍內的彈力不變,使得經打磨裝置打磨后的打磨面光滑一致。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動力機構包括打磨電機,所述打磨機構包括打磨輪和打磨輪軸,所述打磨輪軸下端與所述打磨輪連接,上端通過一軸套與所述打磨電機的機軸連接,所述軸套下端內壁設有內花鍵,所述打磨輪軸上端外側壁上設有外花鍵,所述內花鍵的長度大于所述外花鍵的長度,所述內花鍵和外花鍵相互配合傳動形成所述運動副,利用花鍵導向,導向性能好,運動平穩。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打磨電機機軸上設有螺紋孔,所述軸套上端側壁上設有螺紋通孔,所述螺紋通孔與所述螺紋孔通過一螺釘連接,結構簡單可靠,拆卸方便,有利于設備的維護與保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打磨輪軸下端外表面設有反絲螺紋,所述打磨輪上表面設有反絲螺母,所述打磨輪軸通過下端的反絲螺紋與所述反絲螺母配合連接,采用反絲螺栓結構,在運動過程中運動部件不易發生松動現象。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動力機構還包括打磨電機座板,所述打磨電機座板中心設有打磨電機機軸孔,所述打磨電機安裝在所述打磨電機座板上,所述打磨電機機軸穿過所述機軸孔與所述軸套上端連接,所述打磨電機座板四角處均設有通孔,所述通孔內設有雙頭螺柱,所述雙頭螺柱上端穿過所述通孔與緊固螺母連接,所述雙頭螺柱的下端依次穿過運動板和外端面軸承與緊固螺母連接,四個所述雙頭螺柱位于所述打磨電機座板和運動板之間的部分均套設有具有一定壓縮量的變剛度壓縮彈簧,所述打磨電機座板、雙頭螺柱、變剛度壓縮彈簧、運動板和外端面軸承組合連接形成所述恒壓力彈簧機構,所述運動板中心設有打磨輪軸孔,所述底板中心設有外端面軸承孔,所述外端面軸承能在所述外端面軸承孔內上下移動,所述打磨輪軸依次穿過所述外端面軸承內圈和輪軸孔與所述軸套下端連接,采用變剛度彈簧,保證彈簧在壓縮范圍內的彈力不變,使得經打磨裝置打磨后的打磨面光滑一致。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外端面軸承孔與所述外端面軸承之間為間隙配合,所述外端面軸承孔與所述外端面軸承之間的間隙小于5MM,可以使外端面軸承座在所述外端面軸承孔中自由通過,所述外端面軸承孔并能為外端面軸承上下移動提供一定的導向作用。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支架板和全絲螺桿,所述支架板左端與打磨機連接,右端表面上均勻設有四個通孔,所述打磨電機座板和底板四周邊沿相同位置均勻的設有四個通孔,四個所述全絲螺桿上端依次穿過位于所述底板、打磨電機座板和支架板上的通孔,所述底板、打磨電機座板和支架板兩側的全絲螺桿上均設有緊固螺母,采用全絲螺桿配合雙螺母的固定方式將底板、打磨電機座板和支架板分別固定,不僅固定效果好,同時也方便調整底板、打磨電機座板和支架板之間的距離。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架板中心設有打磨電機安裝孔,所述打磨電機上端穿過所述打磨電機安裝孔以固定所述打磨電機上端,打磨電機下端固定在打磨機座板上,上端固定在所述打磨電機安裝孔內,能夠有效的固定打磨電機,使得打磨電機工作時振動減小。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打磨輪為打磨鋼絲輪,同時也可以是打磨砂輪、或者是安裝有打磨刀片的打磨輪,可以適合不同工況下的打磨作業。
本發明所述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中的打磨電機和打磨輪軸之間通過鍵連接的方式實現傳動,不僅使得打磨機構能夠相對打磨電機上下移動,同時利用花鍵導向,導向性能好,運動平穩;再結合位于打磨電機與打磨機構之間的恒壓力彈簧機構,使得打磨機構上方持續存在垂直于打磨機構且大小不變的壓力,使得打磨機的打磨裝置能抵消重力因素對打磨電機啟動的影響,有效減小打磨機在模板頂面工作時打磨電機的啟動扭矩;同時有利于打磨機對側面的貼合,有效防止因振動引起的機器傾覆,恒壓力彈簧裝置保證在彈簧壓縮范圍內的彈力不變,使得經打磨裝置打磨后的打磨面光滑一致;
2、打磨輪軸通過下端的反絲螺紋與打磨輪上的反絲螺母配合連接,采用反絲螺栓結構,在運動過程中打磨輪不易發生松動現象;
3、外端面軸承孔與外端面軸承之間為間隙配合,該間隙小于5MM,可以使外端面軸承在外端面軸承孔中自由通過的同時,外端面軸承孔還能為外端面軸承的上下移動提供一定的導向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支架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打磨電機安裝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運動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底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圖4和圖5所示,一種打磨裝置,包括動力機構、打磨機構和恒壓力彈簧壓緊機構,動力機構與打磨機構傳動連接,動力機構與打磨機構連接處形成一個運動副,打磨機構通過所述運動副能相對動力機構上下移動,恒壓力彈簧機構位于動力機構與打磨機構之間,應用該恒壓力彈簧機構使得打磨機構上方持續存在垂直于打磨機構且大小不變的壓力。
具體的,動力機構包括打磨電機2,打磨機構包括打磨輪13和打磨輪軸7,打磨輪軸7下端與13打磨輪連接,上端通過一軸套5與打磨電機2的機軸連接,軸套5下端內壁設有內花鍵17,打磨輪軸7上端外側壁上設有外花鍵16,內花鍵17的長度大于外花鍵16的長度,內花鍵17和外花鍵16相互配合傳動形成上述的運動副,利用花鍵導向,導向性能好,運動平穩。
具體的,打磨電機2機軸上設有螺紋孔18,軸套5上端側壁上設有螺紋通孔19,螺紋通孔19與18螺紋孔通過一螺釘連接,結構簡單可靠,拆卸方便,有利于設備的維護與保養。
具體的,打磨輪軸7下端外表面設有反絲螺紋,打磨輪13上表面設有反絲螺母12,打磨輪軸7通過下端的反絲螺紋與反絲螺母12配合連接,采用反絲螺栓結構,在運動過程中打磨輪13不易發生松動現象。
具體的,動力機構還包括打磨電機座板4,打磨電機座板4中心設有打磨電機機軸孔20,打磨電機2安裝在打磨電機座板4上,打磨電機2機軸穿過機軸孔20與軸套5上端連接,打磨電機座板4四角處均設有通孔,通孔內設有雙頭螺柱6,雙頭螺柱6上端穿過打磨電機座板4四角處的通孔與緊固螺母連接,雙頭螺柱6的下端依次穿過運動板9和外端面軸承11與緊固螺母連接,四個雙頭螺柱6位于打磨電機座板4和運動板9之間的部分均套設有具有一定壓縮量的變剛度壓縮彈簧8,打磨電機座板4、雙頭螺柱6、變剛度壓縮彈簧8、運動板9和外端面軸承11組合連接形成上述恒壓力彈簧機構,運動板9中心設有打磨輪軸孔21,底板10中心設有外端面軸承孔15,外端面軸承11能在外端面軸承孔15內上下移動,打磨輪軸7依次穿過外端面軸承11內圈和輪軸孔21與軸套5下端連接,采用變剛度彈簧,保證彈簧在壓縮范圍內的彈力不變,使得經打磨裝置打磨后的打磨面光滑一致。
優選的,外端面軸承孔15與外端面軸承11之間為間隙配合,外端面軸承孔15與外端面軸承11之間的間隙小于5MM,可以使外端面軸承11在外端面軸承孔15中自由通過,外端面軸承孔15并能為外端面軸承11上下移動提供一定的導向作用。
優選的,還包括支架板1和全絲螺桿3,支架板1左端與打磨機連接,右端表面上均勻設有四個通孔,打磨電機座板4和底板10四周邊沿相同位置均勻的設有四個通孔,四個全絲螺桿3上端依次穿過位于底板10、打磨電機座板4和支架板1上的通孔,底板10、打磨電機座板4和支架板1兩側的全絲螺桿3上均設有緊固螺母,采用全絲螺桿配合雙螺母的固定方式將底板10、打磨電機座板4和支架板1分別固定,不僅固定效果好,同時也方便調整底板10、打磨電機座板4和支架板1之間的距離。
具體的,支架板1中心設有打磨電機安裝孔14,打磨電機2上端穿過打磨電機安裝孔14以固定打磨電機2上端,打磨電機2下端固定在打磨機座板4上,上端固定在打磨電機安裝孔14內,能夠有效的固定打磨電機2,使得打磨電機2工作時振動減小。
優選的,打磨輪13為打磨鋼絲輪,同時也可以是打磨砂輪、或者是安裝有打磨刀片的打磨輪,可以適合不同工況下的打磨作業。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