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射芯機工裝領域,特別是指一種突緣叉的熱芯盒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鑄造行業普遍采用熱芯盒來制造砂芯。其制作過程大致如下:將鑄造用砂、熱固性樹脂和催化劑混合成的砂料通過射芯機射入到具有加熱裝置的芯盒中,加熱到250至320攝氏度,使貼近芯盒表面的砂料受熱,砂料中的粘結劑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可縮聚硬化,進而形成型芯。鑄造用砂一般通過射砂嘴射入熱芯盒模具的型腔內。
在現有技術中,突緣叉主要用于軸承上,由于突緣叉結構較大,突緣叉為一體鑄造而成,但是在設計突緣叉芯盒模具時,采用一體設計,需要耗費大量的覆膜砂,造成成本增加。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解決現有的問題,提出一種突緣叉的熱芯盒模具。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突緣叉的熱芯盒模具,包括凸模和凹模,在凸模和凹模之間設有用于控制產品形狀的型腔,型腔分為凸模型腔和凹模型腔,在凸模與凹槽之間型腔還設有一個獨立的小型腔,在凸模與凹槽之間的型腔上部設有兩個芯子型腔。
在凸模的型腔中部上端設置澆道,凸模和凹模上設置定位孔,在凸模和凹模的型腔處設有頂針孔,凹模的右側設置有五個射砂口,射砂口前端與射砂嘴連接,射砂口后端與型腔連接,凹模的其他三面設置有一組排氣槽,排氣槽與型腔相通,在凸模中型腔的下方均設置一組加熱孔,在加熱孔處插入電加熱棒,在凸模與凹模的后部還設有與射砂機配合安裝的工裝孔。
小型腔包括由凸模小型腔和凹模小型腔,凹模小型腔與射砂口和排氣槽連通。
芯子型腔包括上凸模芯子型腔、下凸模芯子型腔、上凹模芯子型腔、下凹模芯子型腔,下凸模芯子型腔與凸模型腔連通,上凹模芯子型腔、下凹模芯子型腔均與凹模型腔連通。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能實現高效的澆鑄,能夠減少鑄造缺陷,提高鑄造成品率,澆道位置的調整能夠加快澆筑的速度,使成品率增加;獨立制作芯子減少了制芯時的用砂量。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凹模的主視圖;
圖2為凹模的仰視圖;
圖3為凹模的后視圖;
圖4為凸模的主視圖;
圖5為凸模的仰視圖;
圖6為凸模的后視圖;
圖7為凸模與凹模合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付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圖7所示,本發明在加工凸模1和凹模2時,在凸模1和凹模2上加工出相匹配的型腔3和小型腔4、射砂口5、排氣槽6以及定位孔7,射砂口5從內向外直徑逐漸增大,根據定位孔7制得定位銷,在型腔3的底部鉆孔得到頂針孔8,在頂針孔8內插入頂針,頂針可以在頂針孔8內移動,頂針可以將型腔3內的砂芯頂出,在凸模1和凹模2內加工出一組均勻排布的加熱孔9,加熱孔9的數量時根據凸模1和凹模2內的型腔3的大小決定的,排氣槽6與型腔3相通,排氣槽6的深度在0.1-0.3之間,可以根據覆膜砂顆粒的大小,在規定范圍內調整排氣槽6的深度以及數量,在凸模1與凹模2的后部還設有與射砂機配合安裝的工裝孔10。
凸模1與凹模2合模后,上凸模芯子型腔11與上凹模芯子型腔12配合后與型腔3連通,位于型腔3下部的小型腔4用于制造芯子,芯子安裝在制芯完成后的突緣叉模具的中部,用于減少制作突緣叉砂芯的用砂量。
將凹模2和凸模1通過工裝孔10安裝到射芯機上,凸模1與凹模2合模后,將定位銷插入到定位孔7中,使兩者固定,射芯機的控制系統通過信息采集系統,指令壓縮空氣系統啟動并打開砂箱與砂斗的通道,使得配比好的覆膜砂進入砂斗并通過砂斗的出砂口進入型腔3,在壓力作用下覆膜砂被壓實,廢氣從排氣槽6排出,控制系統指令加熱系統對模具進行加熱,進而加熱模具內的覆膜砂,使之變性固化,溫度傳感器實時探測加熱溫度并反饋給控制元件,以控制加熱溫度的恒定;當覆膜砂固化后,控制系統指令液壓系統的液壓缸將模具分開,取出砂芯,就完成了砂芯的制作過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