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電子領域,具體為一種邊框打磨機。
背景技術:
在太陽能面板生產過程中,具有多道工序,其中包括產品的組裝等。在產品組裝工序中,通常需要對產品的邊框進行包裝。邊框包裝后,通常情況下,邊框的邊角角度為90°,這邊框具有“銳利”的角,容易在產品運輸等過程中,對產品的表面產生劃傷,或者對工作人員產生身體傷害。因此,一般情況下,需要對邊框的邊角進行打磨處理。
現有技術中的打磨機,較為簡單,而且不能同時處理多個邊角,這樣就導致了生產效率的下降,增加生產成本,而且不能同時對邊角進行處理時,各個邊角的處理深度不一致,不符合相應的規定要求,而且不美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邊框打磨機,自動對組裝后的邊框進行邊角打磨,以解決因邊角“銳利”產生產品劃傷等問題。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邊框打磨機,包括一機架;一限位夾放機構,組裝于所述機架中間,所述限位夾放機構用于夾放組裝后的邊框;兩組打磨機構,分別組裝于所述機架上,且位于所述限位夾放機構的兩側;一同步運行機構,組裝于所述機架上,兩組所述打磨機構分別連接于所述同步運行機構;一電路控制模塊,用于控制打磨機的各個機構的運行;當邊框夾放于所述限位夾放機構上時,所述同步運行機構帶動兩組所述打磨機構同步向所述邊框靠攏。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限位夾放機構包括
一組輸送板,水平縱向設置于所述機架上;
一組輸送機構,每一所述輸送機構對應組裝于所述輸送板,所述輸送機構用于輸送所述邊框;
一轉軸,每一所述輸送板的所述輸送機構組裝于所述轉軸上;
一輸送電機,所述輸送電機的機軸連接于所述轉軸,帶動所述轉軸轉動;
一組阻擋件,分別對應設于所述輸送板的前側;
一組夾緊機構,分別對應設于所述輸送板的后側。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夾緊機構包括
一安裝板,豎直固定于所述輸送板的后側;
多個安裝孔和一軸孔,分別設于所述安裝板上;
一夾緊件,其中部通過一軸組裝于所述軸孔上;
一夾緊氣缸,安裝于所述安裝板上,所述夾緊氣缸的活塞桿連接于所述夾緊件的尾端;
一夾頭,組裝于所述夾緊件的夾緊面。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夾緊件為“Z”形件。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限位夾放機構還包括
一限位感應器,連接于所述電路控制模塊,所述限位感應器設于任一所述阻擋件處,用于感應所述邊框是否輸送到位。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同步運行機構包括
一推拉氣缸,安裝于所述機架上;
一同步皮帶,所述推拉氣缸的活塞桿通過一連接件連接于所述同步皮帶上;
兩組所述打磨機構分別通過一連接件組裝于所述同步皮帶上。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打磨機構包括
一移動平臺,組裝于所述同步運行機構上;
至少一打磨組件,每一打磨組件包括
一滾輪組,設于所述移動平臺上;
一打磨電機,安裝于所述移動平臺上;
一打磨帶,所述打磨帶圈繞于所述滾輪組上,所述打磨帶具有一打磨面;
當所述打磨機構打磨所述邊框時,所述打磨面對準所述邊框的邊角。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邊角的角平分線垂直于所述打磨面。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邊框具有4個邊角;每組所述打磨機構包括兩組打磨組件。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打磨機構還包括至少一打磨感應器,連接于所述電路控制模塊,所述打磨感應器用于檢測打磨的角度深度。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的打磨感應器,能夠自動化的同時處理多個邊角,控制處理的邊角的深度范圍,能夠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打磨后的邊框符合相應的規定要求,而且相對美觀。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解釋。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邊框打磨機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夾緊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同步運行機構和打磨機構結構示意圖。
其中,
1機架; 2限位夾放機構;
3打磨機構; 4同步運行機構;
21輸送板; 22輸送機構;
23轉軸; 24輸送電機;
25夾緊機構; 26限位感應器;
251安裝板; 252夾緊件;
253夾緊氣缸; 254夾頭;
31移動平臺; 321滾輪組;
322打磨電機; 323打磨帶;
324打磨感應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的說明是參考附加的圖式,用以例示本實用新型可用以實施的特定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頂」、「底」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以說明及理解本實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邊框打磨機,包括一機架1、一限位夾放機構2、兩組打磨機構3、一同步運行機構4以及一電路控制模塊(圖未示)。
限位夾放機構2組裝于機架1中間,限位夾放機構2用于夾放組裝后的邊框;一般邊框為長方形框體,該框體的四個邊角為直角。長方形框體水平被夾緊于該限位夾放機構2上。
其中,限位夾放機構2包括一組輸送板21、一組輸送機構22、一轉軸23、一輸送電機24、一組夾緊機構25、一限位感應器26。
一組輸送板21水平縱向設置于機架1上,輸送板21相互平行且豎直放置。輸送板21的前端設有一軸孔,轉軸23套接于該軸孔中。
每一輸送機構22對應組裝于輸送板21,輸送機構22用于輸送邊框。本實施例中,每一輸送機構22包括一輸送帶以及前后滾輪,前后滾輪分別組裝于輸送板21的前后兩端,前端的滾輪安裝于該轉軸23上。輸送帶圈套于前后滾輪上。
輸送電機24的機軸連接于轉軸23帶動轉軸23轉動,轉軸23轉動帶動輸送帶轉動,將邊框輸送到指定位置。
一組阻擋件分別對應設于輸送板21的前側。即當所要磨邊的邊框輸送到指定位置后,阻擋件阻擋邊框繼續向前輸送。此時,連接于電路控制模塊的限位感應器26,感應到邊框輸送到位,將該感應信息傳遞至電路控制模塊,電路控制模塊控制輸送電機24停止運轉,同時控制打磨機構3工作。其中,限位感應器26設于任一阻擋件處。
一組夾緊機構25分別對應設于輸送板21的后側。夾緊機構25與阻擋件相互配合,夾緊邊框。
其中,夾緊機構25包括一安裝板251、一夾緊件252、一夾緊氣缸253以及一夾頭254。該安裝板251豎直固定于輸送板21的后側;安裝板251上設有多個安裝孔和一軸孔。其中,夾緊件252的中部通過一軸可轉動的組裝于軸孔上。本實施例中夾緊件252為“Z”形件。夾緊氣缸253安裝于安裝板251上,夾緊氣缸253的活塞桿連接于夾緊件252的尾端,夾頭254組裝于夾緊件252的夾緊面。
兩組打磨機構3分別組裝于機架1上,且位于限位夾放機構2的兩側。同步運行機構4組裝于機架1上,兩組打磨機構3分別連接于同步運行機構4。
其中,同步運行機構4包括一推拉氣缸、一同步皮帶。推拉氣缸安裝于機架1上。推拉氣缸的活塞桿通過一連接件連接于同步皮帶上;兩組打磨機構3分別通過一連接件組裝于所述同步皮帶上。連接件組裝于一滑軌上,連接件可以沿滑軌滑動,本實施例中,當連接件在推拉氣缸帶動下向一方向滑動時,拉動同步皮帶,此時,打磨機構3在同步皮帶的帶動下同時向邊框靠攏,直至達到指定位置。當邊框打磨后,連接件在推拉氣缸帶動下,向與之前相反方向滑動,同時拉動同步皮帶,打磨機構3在同步皮帶的帶動下同時復位。
每一打磨機構3包括一移動平臺31、至少一打磨組件。移動平臺31組裝于同步運行機構4上,打磨組件組裝于所述移動平臺31上。本實施例中,由于邊框具有四個邊角,因此,本實施例中,每一打磨機構3設有組打磨組件,分別安裝在移動平臺31的前后方位。
其中,每一打磨組件包括一滾輪組321、一打磨電機322、一打磨帶323。
滾輪組321設于移動平臺31上表面;本實施例中,滾輪組321設有四個滾輪。打磨電機322安裝于移動平臺31上,其中,打磨電機322的機軸連接于其中一滾輪。其中,打磨帶323圈繞于其中三個滾輪上,所述打磨帶323具有一打磨面;當打磨機構3打磨所述邊框時,打磨面對準所述邊框的邊角。所述邊角的角平分線垂直于打磨面。打磨時,打磨電機322可正反旋轉,來回打磨邊角。
所述打磨機構3還包括至少一打磨感應器324,連接于所述電路控制模塊,所述打磨感應器324用于檢測打磨的角度深度。
上述所有機構的均通過電路連接于電路控制模塊,電路控制模塊用于控制打磨機的各個機構的運行;當邊框夾放于所述限位夾放機構2上時,所述同步運行機構4帶動兩組所述打磨機構3同步向所述邊框靠攏對所述邊框進行打磨。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