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食用菌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竹蓀栽培用培養料。
背景技術:
竹蓀又名竹笙、竹參,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形狀略似網狀干白蛇皮,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致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蓀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竹蓀栽培用培養料,能培養得到優質的竹蓀。
本發明提供一種竹蓀栽培用培養料,由以下質量份數的各組分組成:板栗殼45-50份、棉籽殼15-18份、花生殼15-20份、豆粕3-6份、稻草1-3份、鋸末4-6份、麩皮4-6份、膨潤土0.1-0.3份、麥芽水提液1-3份;所述麥芽水提液是在麥芽中加入5-6倍重量的水,文火煎煮35-45分鐘,煎煮2次得到的。
作為優選,由以下質量份數的各組分組成:板栗殼48份、棉籽殼16份、花生殼18份、豆粕5份、稻草2份、鋸末5份、麩皮5份、膨潤土0.2份、麥芽水提液2份;所述麥芽水提液是在麥芽中加入5.5倍重量的水,文火煎煮40分鐘,煎煮2次得到的。
本發明還提供上述竹蓀栽培用培養料的制備方法,是將配方量的板栗殼、棉籽殼、花生殼、豆粕、稻草、鋸末、麩皮、膨潤土粉碎過40-60目篩后混合,加入配方量的麥芽水提液,再加入物料總質量130-150%的水,攪拌均勻后堆成80-120cm的堆,每4-6天翻堆一次,共翻動3-4次,得到培養料。
應用本發明的培養料栽培的竹蓀成活率高,長勢整齊,生長健壯,產量高。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的實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但并不限定本發明。下述實施例中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試驗材料,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市售。
實施例1
本發明的竹蓀栽培用培養料由以下質量份數的各組分組成:
板栗殼48份、棉籽殼16份、花生殼18份、豆粕5份、稻草2份、鋸末5份、麩皮5份、膨潤土0.2份、麥芽水提液2份;所述麥芽水提液是在麥芽中加入5.5倍重量的水,文火煎煮40分鐘,煎煮2次得到的。
本發明的竹蓀栽培用培養料的制備方法為:
將配方量的板栗殼、棉籽殼、花生殼、豆粕、稻草、鋸末、麩皮、膨潤土粉碎過50目篩后混合,加入配方量的麥芽水提液,再加入物料總質量140%的水,攪拌均勻后堆成100cm的堆,每5天翻堆一次,共翻動4次,得到培養料。
實施例2
本發明的竹蓀栽培用培養料由以下質量份數的各組分組成:
板栗殼50份、棉籽殼18份、花生殼15份、豆粕3份、稻草3份、鋸末4份、麩皮6份、膨潤土0.1份、麥芽水提液1份;所述麥芽水提液是在麥芽中加入6倍重量的水,文火煎煮45分鐘,煎煮2次得到的。
本發明的竹蓀栽培用培養料的制備方法為:
將配方量的板栗殼、棉籽殼、花生殼、豆粕、稻草、鋸末、麩皮、膨潤土粉碎過60目篩后混合,加入配方量的麥芽水提液,再加入物料總質量130%的水,攪拌均勻后堆成120cm的堆,每4天翻堆一次,共翻動3次,得到培養料。
實施例3
本發明的竹蓀栽培用培養料由以下質量份數的各組分組成:
板栗殼45份、棉籽殼15份、花生殼20份、豆粕6份、稻草1份、鋸末6份、麩皮4份、膨潤土0.3份、麥芽水提液3份;所述麥芽水提液是在麥芽中加入5倍重量的水,文火煎煮35分鐘,煎煮2次得到的。
本發明的竹蓀栽培用培養料的制備方法為:
將配方量的板栗殼、棉籽殼、花生殼、豆粕、稻草、鋸末、麩皮、膨潤土粉碎過40目篩后混合,加入配方量的麥芽水提液,再加入物料總質量150%的水,攪拌均勻后堆成80cm的堆,每6天翻堆一次,共翻動4次,得到培養料。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