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晶體硅太陽能電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晶鑄錠爐熱交換臺散熱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多晶鑄錠爐,由于爐體結構和設備老化造成運行時硅受熱不均.傳熱不規律。熔化時底部溫度不均,造成局部籽晶留不住而其他籽晶較厚。籽晶沒留住,造成硅片位錯增加,少子壽命和硅片的轉換效率就越低。籽晶多留就會使得成品率下降同時也提高了行業生產成本;長晶時形成高低不平的長晶面,晶向彎曲生長,降低了產品的質量,增加了運行時間,降低了產能。位錯是晶體中局部滑移區域的邊界線,即是晶體中的一種線缺陷;它是決定金屬等晶體力學性質的基本因素,也對晶體的其他許多性質(包括晶體生長)有著嚴重的影響。通過化學腐蝕可在晶體表面上觀察到位錯的露頭處——腐蝕坑。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多晶鑄錠爐熱交換臺散熱裝置,該散熱器能有效控制溫度梯度,在運行過程中使硅料或硅錠受熱均勻,減少微晶和位錯的產生,進而提高硅片的轉換效率。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多晶鑄錠爐熱交換臺散熱裝置,包括碳素材質保溫板、石墨材質的第一散熱板和石墨材質的第二散熱板,所述第一散熱板的一側邊與所述第二散熱板的一側邊一體化固定連接形成L型結構散熱板,所述碳素材質保溫板的上表面設有與所述第一散熱板相匹配的開槽,所述開槽的內設有與所述第二散熱板相匹配的通孔,所述第一散熱板設在所述開槽內,且所述第一散熱板的上表面和所述碳素材質保溫板的上表面處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散熱板的底端向下穿過并伸出所述通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散熱板內嵌于碳素材質保溫板內且上表面與碳素材質保溫板的上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同碳素材質保溫板貼合于熱交換臺底部外沿,以增大散熱面積來控制溫度梯度,克服斜面長晶,盡量把長晶面控制在同一個平面,使得晶體生長過程中起到更好的分凝效果,減少微晶和位錯的產生,更好的控制硅錠晶粒的均勻性。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碳素材質保溫板上設有若干用于供螺栓穿過的固定孔。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固定孔的設置方便將碳素材質保溫板固定在熱交換臺底部。
進一步,所述碳素材質保溫板的上表面、所述開槽的槽面以及所述第一散熱板的表面均為光滑表面。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碳素材質保溫板的上表面、開槽的槽面以及第一散熱板的表面均為光滑表面,能保證碳素材質保溫板與第一散熱板,碳素材質保溫板與熱交換臺底部的良好抵接,確保熱傳遞的效率,提高散熱效果。
進一步,所述L型結構散熱板的數量為兩個以上。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L型結構散熱板的數量采用兩個以上,確保散熱效果。
進一步,所述第一散熱板和所述第二散熱板垂直設置。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散熱板和第二散熱板垂直設置,方便L型結構散熱板在碳素材質保溫板上的安裝。
進一步,所述L型結構散熱板的數量為兩個,一個所述L型結構散熱板中的所述第一散熱板和所述第二散熱板寬度均為90mm、厚度均為25mm,長度和為200mm;另一個所述L型結構散熱板中的所述第一散熱板和所述第二散熱板寬度均為90mm、厚度均為25mm,長度和為100mm,且所述第一散熱板和所述第二散熱板垂直設置。
進一步,所述L型結構散熱板的數量為兩個,一個所述L型結構散熱板距離所述碳素材質保溫板的一側邊的距離為150mm,另一個所述L型結構散熱板距離所述碳素材質保溫板的同一側邊的距離為720mm。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碳素材質保溫板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安裝在熱交換臺上的示意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碳素材質保溫板,2、L型結構散熱板,2-1、第一散熱板,2-2、第二散熱板,3、開槽,4、通孔,5、固定孔,6、螺栓,7、熱交換臺。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碳素材質保溫板1、石墨材質的第一散熱板2-1和石墨材質的第二散熱板2-2,所述第一散熱板2-1的一側邊與所述第二散熱板2-2的一側邊一體化固定連接形成L型結構散熱板2,所述碳素材質保溫板1的上表面設有與所述第一散熱板2-1相匹配的開槽3,所述開槽3的內設有與所述第二散熱板2-2相匹配的通孔4,所述第一散熱板2-1設在所述開槽3內,且所述第一散熱板2-1的上表面和所述碳素材質保溫板1的上表面處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散熱板2-2的底端向下穿過并伸出所述通孔4。
優選的,所述碳素材質保溫板1上設有若干用于供螺栓6穿過的固定孔5。所述碳素材質保溫板1的上表面、所述開槽3的槽面以及所述第一散熱板2-1的表面均為光滑表面。所述L型結構散熱板2的數量為兩個以上。所述第一散熱板2-1和所述第二散熱板2-2垂直設置。固定孔5的設置方便將碳素材質保溫板1固定在熱交換臺7底部。碳素材質保溫板1的上表面、開槽3的槽面以及第一散熱板2-1的表面均為光滑表面,能保證碳素材質保溫板1與第一散熱板2-1,碳素材質保溫板1與熱交換臺7底部的良好抵接,確保熱傳遞的效率,提高散熱效果。L型結構散熱板2的數量采用兩個以上,確保散熱效果。第一散熱板2-1和第二散熱板2-2垂直設置,方便L型結構散熱板2在碳素材質保溫板1上的安裝。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中,L型結構散熱板2的數量為兩個,一個所述L型結構散熱板2中的所述第一散熱板2-1和所述第二散熱板2-2寬度均為90mm、厚度均為25mm,長度和為200mm,且所述第一散熱板2-1和所述第二散熱板2-2垂直設置;另一個所述L型結構散熱板2中的所述第一散熱板2-1和所述第二散熱板2-2寬度均為90mm、厚度均為25mm,長度和為100mm,且所述第一散熱板2-1和所述第二散熱板2-2垂直設置。且一個所述L型結構散熱板2距離所述碳素材質保溫板1的一側邊的距離為150mm,另一個所述L型結構散熱板2距離所述碳素材質保溫板1的同一側邊的距離為720mm。
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通過螺栓6固定安裝在多晶鑄錠爐溫度較高一側的熱交換臺7底部外沿,在碳素材質保溫板1間加裝石墨材質L型散熱板,L型散熱板內嵌于保溫板內且上平面與保溫板處于同一平面,同保溫板貼合于熱交換臺7底部外沿,以增大散熱面積來控制溫度梯度,克服斜面長晶,盡量把長晶面控制在同一個平面,使得晶體生長過程中起到更好的分凝效果,減少微晶和位錯的產生,更好的控制硅錠晶粒的均勻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