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零部件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高強度輪轂。
背景技術:
轎車的輪轂軸承過去最多的是成對使用單列圓錐滾子或球軸承。隨著技術的發展,轎車已經廣泛的使用轎車輪轂單元。輪轂軸承單元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日益增長,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第一代是由雙列角接觸軸承組成。第二代在外滾道上有一個用于將軸承固定的法蘭,可簡單的將軸承套到輪軸上用螺母固定。使得汽車的維修變的容易。第三代輪轂軸承單元是采用了軸承單元和防抱剎系統相配合。輪轂單元設計成有內法蘭和外法蘭,內法蘭用螺栓固定在驅動軸上,外法蘭將整個軸承安裝在一起。
目前,市場上的輪轂,它包括輪轂本體。這種輪轂本體雖然有著較好的傳動效果,但因為自身的結構強度較差,在高負載的狀態下容易發現形變,并且與車用軸承之間的連接強度不高,散熱效果不好都是目前存在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強度高,與車用軸承之間的連接強度高以及散熱效果好的高強度輪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高強度輪轂,包括輪轂本體,所述輪轂本體上設有軸承孔,所述輪轂本體包括軸承外圈和軸承內圈,軸承外圈上設有第一臺階和第二臺階,第一臺階包括第一臺階面,第二臺階包括第二臺階面,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之間設有連接過渡區,所述連接過渡區包括第一連接部、連接過渡部和第二連接部,連接過渡部置于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之間,第一連接部和第一臺階面相互連接,第二連接部與第二臺階面相互連接,第一連接部、連接過渡部和第二連接部均呈圓弧狀,第一連接部、連接過渡部和第二連接部一體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輪轂本體上設有軸承孔,輪轂本體包括軸承外圈和軸承內圈,軸承外圈上設有第一臺階和第二臺階,通過設有的第一臺階和第二臺階,增加對于軸承外圈強度上的增加,為了在增加強度后的同時,減小表面應力的集中,第一臺階包括第一臺階面,第二臺階包括第二臺階面,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之間設有連接過渡區,連接過渡區包括第一連接部、連接過渡部和第二連接部,連接過渡部置于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之間,第一連接部和第一臺階面相互連接,第二連接部與第二臺階面相互連接,第一連接部、連接過渡部和第二連接部均呈圓弧狀,通過在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之間設有的連接過渡區,并且連接過渡區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連接部、連接過渡部和第二連接部,并且連接過渡部、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均呈圓弧狀,根據圓弧結構能保證在連接的工程中分散表面應力的集中,從而增加結構強度,為了進一步增加連接過渡區的結構強度,第一連接部、連接過渡部和第二連接部一體連接。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輪轂本體上還設有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所述第一連接孔包括第一緊固部和第二緊固部,第二緊固部置于兩第一緊固部之間,所述第二連接孔包括第三緊固部和第四緊固部,第三緊固部置于第四緊固部上方,第三緊固部呈倒圓臺狀,所述第一連接孔數目為4,所述第二連接孔數目為6。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輪轂本體上還設有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為了增加輪轂本體與軸承之間的連接強度,在輪轂本體上設有的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增加了與軸承之間的連接強度,并且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交替設置,并且均勻分布于輪轂本體上,第一連接孔包括第一緊固部和第二緊固部,第二緊固部置于兩第一緊固部之間,第二連接孔包括第三緊固部和第四緊固部,第三緊固部置于第四緊固部上方,第三緊固部呈倒圓臺狀,第一連接孔數目為4,第二連接孔數目為6,通過將第一連接孔、第二連接孔如同上述設置,增加了第一連接孔的緊固效果,并且第二連接孔由呈倒圓臺狀的第三緊固部并置于第四緊固部上方,增加了在連接過程中起到逐漸緊固的效果,并且將第一連接孔的數量限制為4,第二連接孔的數量限制為6,降低了成本并且不失連接強度上的保證。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輪轂軸承本體上設有散熱環槽,所述散熱環槽與軸承孔相互連通,散熱環槽包括槽內壁,所述槽內壁上設有散熱區,散熱區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三連接部、散熱部和第四連接部,散熱部呈圓弧狀。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輪轂軸承本體上設有散熱環槽,散熱環槽與軸承孔相互連通,通過設有與軸承孔相互導通的散熱環槽,在輪轂工作的過程中與車用軸承之間的摩擦產生的熱量可以通過散熱環槽進行散熱,并且散熱環槽是于軸承孔相互導通的,進一步增加了散熱的效果,散熱環槽包括槽內壁,槽內壁上設有散熱區,散熱區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三連接部、散熱部和第四連接部,散熱部呈圓弧狀,為了進一步增加散熱的效果,通過設有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三連接部、散熱部和第四連接部的散熱區,并且散熱部呈圓弧狀,圓弧狀結構更有助于增加散熱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強度輪轂實施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強度輪轂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1-軸承孔,10-軸承外圈,101-第一臺階,1011-第一臺階面,102-第二臺階,1021-第二臺階面,11-軸承內圈,12-連接過渡區,120-第一連接部,121-連接過渡部,122-第二連接部,13-第一連接孔,130-第一緊固部,131-第二緊固部,14-第二連接孔,140-第三緊固部,141-第四緊固部,15-散熱環槽,16-散熱區,160-第三連接部,161-散熱部,162-第四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2對本實用新型一種高強度輪轂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高強度輪轂,包括輪轂本體,輪轂本體上設有軸承孔1,輪轂本體包括軸承外圈10和軸承內圈11,軸承外圈10上設有第一臺階101和第二臺階102,通過設有的第一臺階101和第二臺階102,增加對于軸承外圈10強度上的增加,為了在增加強度后的同時,減小表面應力的集中,第一臺階101包括第一臺階面1011,第二臺階102包括第二臺階面1021,第一臺階面1011和第二臺階面1021之間設有連接過渡區12,連接過渡區12包括第一連接部120、連接過渡部121和第二連接部122,連接過渡部121置于第一連接部120和第二連接部122之間,第一連接部120和第一臺階面1011相互連接,第二連接部122與第二臺階面1021相互連接,第一連接部120、連接過渡部121和第二連接部122均呈圓弧狀,通過在第一臺階面1011和第二臺階面1021之間設有的連接過渡區12,并且連接過渡區12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連接部120、連接過渡部121和第二連接部122,并且連接過渡部121、第一連接部120和第二連接部122均呈圓弧狀,根據圓弧結構能保證在連接的工程中分散表面應力的集中,從而增加結構強度,為了進一步增加連接過渡區12的結構強度,第一連接部120、連接過渡部121和第二連接部122一體連接。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輪轂本體上還設有第一連接孔13和第二連接孔14,為了增加輪轂本體與車用軸承之間的連接強度,在輪轂本體上設有的第一連接孔13和第二連接孔14,增加了與車用軸承之間的連接強度,并且第一連接孔13和第二連接孔14交替設置,并且均勻分布于輪轂本體上,第一連接孔13包括第一緊固部130和第二緊固部131,第二緊固部131置于兩第一緊固部130之間,第二連接孔14包括第三緊固部140和第四緊固部141,第三緊固部140置于第四緊固部141上方,第三緊固部140呈倒圓臺狀,第一連接孔13數目為4,第二連接孔14數目為6,通過將第一連接孔13、第二連接孔14如同上述設置,增加了第一連接孔13的緊固效果,并且第二連接孔14由呈倒圓臺狀的第三緊固部140并置于第四緊固部141上方,增加了在連接過程中起到逐漸緊固的效果,并且將第一連接孔13的數量限制為4,第二連接孔14的數量限制為6,降低了成本并且不失連接強度上的保證。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輪轂本體上設有散熱環槽15,散熱環槽15與軸承孔1相互連通,通過設有與軸承孔1相互導通的散熱環槽15,在輪轂工作的過程中與車用軸承之間的摩擦產生的熱量可以通過散熱環槽15進行散熱,并且散熱環槽15是于軸承孔1相互導通的,進一步增加了散熱的效果,散熱環槽15包括槽內壁,槽內壁上設有散熱區16,散熱區16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三連接部160、散熱部161和第四連接部162,散熱部161呈圓弧狀,為了進一步增加散熱的效果,通過設有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三連接部160、散熱部161和第四連接部162的散熱區16,并且散熱部161呈圓弧狀,圓弧狀結構更有助于增加散熱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