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安全氣囊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主駕駛安全氣囊支架總成。
背景技術:
安全氣囊,其功用是當車輛發生碰撞事故時,避免乘員與汽車內部結構發生激烈碰撞,減輕乘員的傷害程度。主駕駛安全氣囊作為汽車安全系統中的標準配置,在保護主駕駛員的安全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駕駛安全氣囊支架總成一般由氣袋支架和發生器底座構成,其中,氣袋支架是采用金屬板沖壓而成的籠體結構,籠體結構的底端通過鉚接三或四個螺釘固定在發生器底座的上表面,其加工難度較大,成本較高,不利于減重;而且,由于籠體結構直接固定在發生器底座上,發生器底座會根據氣囊總成的造型發生改變,如造型改變則氣袋支架尺寸也要隨之改變(一般情況下),另外,兩者之間圍成的預留空間較小,因而氣袋支架必須跟據安裝在預留空間內部的發生器大小和形狀進行調整,通用性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的主駕駛安全氣囊支架總成,其具有裝配方便、制造簡單、重量輕、通用性好、成本較低等優點。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主駕駛安全氣囊支架總成,包括一氣袋支架和一發生器底座,
所述發生器底座包括一發生器底座本體以及一設置在所述發生器底座本體上的環形立壁;
所述氣袋支架由塑料制成,其包括一頂板以及若干自該頂板的邊緣傾斜向下延伸的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底端與所述環形立壁卡接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板的底端設有一卡爪頭,所述氣袋支架通過所述卡爪頭與所述環形立壁卡接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卡爪頭包括一第一半圓弧板以及一設置在該第一半圓弧板外緣中部的雙頭懸臂式卡勾,所述環形立壁上設有與所述雙頭懸臂式卡勾對應卡接配合的卡爪孔。
進一步地,所述卡爪頭包括一第二半圓弧板以及一設置在該第二半圓弧板外緣端部的單頭懸臂式卡勾,所述環形立壁上設有與所述卡爪頭一一對應的卡爪槽,所述卡爪槽一側設有與所述單頭懸臂式卡勾對應卡接配合的卡勾孔。
進一步地,所述卡爪頭包括一第三半圓弧板,所述環形立壁的內壁上設有周向延伸以與所述第三半圓弧板對應卡接配合的環形通槽。
優選地,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卡爪頭之間設有向外彎折的過渡板。
優選地,所述頂板呈十字形。
優選地,所述頂板與所述支撐板之間圓弧過渡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了塑料制成的氣袋支架,使其在保持原有氣袋支撐作用的同時,具有制造簡單、重量輕、成本低的優點。
(2)在發生器底座上增設了環形立壁,同時氣袋支架并非直接與發生器底座本體連接而是與環形立壁連接,因而兩者配合形成的內部預留空間足夠大,可允許形狀、大小不同的發生器容納于其中,因而通用性較強。
(3)氣袋支架與發生器底座采用了卡接配合的方式連接,裝配更加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主駕駛安全氣囊支架總成的第一個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1A為圖1中的氣袋支架的展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主駕駛安全氣囊支架總成的第二個實施例的裝配圖;
圖2A為圖2中的氣袋支架的展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主駕駛安全氣囊支架總成的第三個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3A為圖3中的安全氣囊支架總成的裝配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予以詳細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功能、特點,其中不同實施例中相似的結構采用相同數字標記,并以“′”和“″”進行區分。
圖1和圖1A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主駕駛安全氣囊支架總成的第一個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其包括一容納發生器3的發生器底座1和一氣袋支架2。其中,發生器底座1包括一發生器底座本體11以及一設置在發生器底座本體11上表面的環形立壁12;氣袋支架2由塑料制成,其包括一呈十字型的頂板21以及自該十字型頂板21的邊緣傾斜向下延伸形成籠狀結構的四個支撐板22,該支撐板22用于與環形立壁12卡接配合,在本實施例中,頂板21與所述支撐板22之間圓弧過渡連接。
再次參閱圖1,支撐板22的底端設有一向外彎折的過渡板23,過渡板23的底端設有一卡爪頭。在本實施例中,卡爪頭由一第一半圓弧板24以及一設置在該第一半圓弧板24外緣中部的雙頭懸臂式卡勾25構成,環形立壁12上設有四個分別與雙頭懸臂式卡勾25一一對應卡接配合的卡爪孔13。裝配時,先利用氣袋支架2自身的塑性變形,向其中心軸集中按壓四個過渡板23,然后利用氣袋支架2本身的彈性,使氣袋支架2的四個卡爪頭對準相應的卡爪孔13,同時,使雙頭懸臂式卡勾25的勾形伸出部分向內擠壓并插入卡爪孔13,利用雙頭懸臂式卡勾25本身的撓曲變形特性,經過彈性回復返回原來的形狀,勾形伸出部分完全通過卡爪孔13時會自動滑入,從而使氣袋支架2與發生器底座1實現鎖止。此方式是一種可靠迅速的氣袋支架固定方法,可以直觀地顯示出氣袋支架2與發生器底座1是否正確連接和鎖止。
圖2和圖2A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主駕駛安全氣囊支架總成的第二個實施例,其中發生器底座1′同樣包括發生器底座本體11′和環形立壁12′,氣袋支架2′同樣包括頂板21′和支撐板22′,且支撐板22′的底端設有一卡爪頭。與第一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卡爪頭由一第二半圓弧板24′以及一設置在該第二半圓弧板24′外緣端部的單頭懸臂式卡勾25′構成,環形立壁12′上設有四個卡爪槽13′,卡爪槽13′一側設有卡勾孔,分別與單頭懸臂式卡勾25′一一對應卡接配合形成旋轉式卡扣結構。裝配時,先利用氣袋支架2′自身的塑性變形,向其中心軸集中按壓四個過渡板23′,然后利用氣袋支架2′本身的彈性,使氣袋支架2′的卡爪頭對準各卡爪槽13′,整個卡爪頭會穿過卡爪槽13′,然后使氣袋支架2′繞軸向旋轉,此時氣袋支架2′的單頭懸臂式卡勾25′的勾形伸出部分將被環形立壁向外壓出,旋轉到一定位置后,利用單頭懸臂式卡勾25′本身的撓曲變形特性,經過彈性回復返回原來的形狀,勾型伸出部分將自動滑入卡勾孔,從而勾形伸出部分與環形立壁12′卡接,實現氣袋支架2′與發生器底座1′的鎖止。
圖3和圖3A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主駕駛安全氣囊支架總成的第三個實施例,其中發生器底座1″同樣包括發生器底座本體11″和環形立壁12″,氣袋支架2″同樣包括頂板21″和支撐板22″,且支撐板22″的底端設有一卡爪頭。與前兩個實施例不同的是,卡爪頭僅由一第三半圓弧板24″構成,環形立壁12″的內壁上設有周向延伸并與第三半圓弧板24″對應卡接配合的環形通槽13″。裝配時,利用氣袋支架2″自身的塑性變形,向其中心軸集中按壓四個過渡板23″,使氣袋支架2″的卡爪頭對準環形通槽,因氣袋支架2″本身的彈性,使得卡爪頭伸入環形通槽13″內,不會自動脫出,本實施例允許氣袋支架2″自轉。
通過前述三個實施例可知,本實用新型將氣袋支架設計成可彈性形變的籠狀結構,在保持其本來氣袋支撐作用的同時,具有裝配簡單、制造簡單、重量輕、通用性較好、成本較低等優點。
以上所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即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申請的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等效變化與修飾,皆落入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未詳盡描述的均為常規技術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