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充氣輪胎的花紋結構,尤其是涉及一種泥地用全地形車充氣輪胎花紋結構。
背景技術:
1、近年來,隨著戶外活動的日益普及和技術的進步,全地形車輛(all-terrainvehicle,atv)在復雜路況下的使用頻率顯著提升。輪胎花紋設計是全地形車輛行駛性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泥濘、濕滑等惡劣環境中,合適的輪胎花紋能夠顯著改善車輛的牽引力,從而提升駕駛體驗。
2、目前,為了提高全地形車輪胎的行駛性能,一般會通過設置花紋結構提高輪胎的剛性和耐磨性,同時提高抓地力。
3、但是,現有的輪胎花紋設計對使用時的舒適性考慮較少,難以同時兼顧不平整路面上的減震性能和操控性能。特別是在泥地環境下,由于地面條件復雜多變,傳統的花紋設計容易導致輪胎在行駛過程中產生較大的震動,影響駕駛者的舒適性和車輛的操控穩定性。因此,如何在保證輪胎抓地力的同時,提高其在不平整路面上的減震效果,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4、上述相關技術中,存在有輪胎在不平整路面上的減震效果不佳的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改善輪胎在不平整路面上的減震效果不佳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泥地用全地形車充氣輪胎花紋結構。
2、本技術提供的泥地用全地形車充氣輪胎花紋結構,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3、一種泥地用全地形車充氣輪胎花紋結構,設于輪胎的胎冠、第一胎肩、第二胎肩、第一胎側和第二胎側上,所述泥地用全地形車充氣輪胎花紋結構包括若干個第一組和若干個第二組,若干個所述第一組沿所述輪胎的周向分布,若干個所述第二組沿所述輪胎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一組由所述胎冠向所述第一胎側延伸,所述第二組由所述胎冠向所述第二胎側延伸,所述第一組與所述第二組的結構相同,所述第一組和所述第二組錯位設置,沿所述輪胎的周向方向,相鄰的所述第一組和所述第二組在所述胎冠處相互連接;所述第一組的第一端跨設于所述胎冠的中心線,所述第一組的第二端經過所述第一胎肩延伸至所述第一胎側;所述第二組的第一端跨設于所述胎冠的中心線,所述第二組的第二端經過所述第二胎肩延伸至所述第二胎側。
4、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該泥地用全地形車充氣輪胎花紋結構能夠在復雜的泥地環境中提供優異的牽引力和抓地力,同時減少行駛過程中的震動,提高駕駛舒適性和車輛的操控穩定性;具體來說:第一組和第二組的交錯設置,使輪胎在接觸地面時具有均勻的壓力分布,避免局部過載,從而提高輪胎的耐用性和安全性,并提高了抓地力和牽引力;同時,第一組和第二組在胎冠處的相互連接,以及第一組和第二組的第一端均跨設于胎冠中心線,能提高胎冠處花紋的連續性,有助于提高輪胎轉動的平穩程度,進而提升駕駛者的舒適度;第一組和第二組分別延伸至第一胎側和第二胎側,能夠增強輪胎在不平整路面上的支撐能力,減少輪胎在行駛過程中的形變,降低震動,提升駕駛舒適性,該輪胎花紋結構不僅提高了全地形車在泥地環境中的行駛性能,還有效提升了駕駛者的舒適性和車輛的操控穩定性。
5、可選地,所述第一組和所述第二組均包括底部花紋和頂部花紋,所述底部花紋設于所述頂部花紋的底部外周,所述底部花紋用于連接所述頂部花紋與所述輪胎,相鄰的所述第一組的底部花紋和所述第二組的底部花紋在所述胎冠上連接,所述頂部花紋的第一端跨設于所述胎冠的中心線,所述頂部花紋的第二端向遠離所述胎冠的中心線的方向延伸。
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底部花紋設于頂部花紋的底部外周,增強了頂部花紋與輪胎的連接強度,提高了輪胎的整體剛性和耐用性;頂部花紋的第一端跨設于胎冠的中心線,相鄰的第一組的底部花紋和第二組的底部花紋在胎冠上連接,有助于在胎冠形成連續的花紋結構,從而減少震動,提高駕駛舒適性和操控穩定性;同時,頂部花紋的第二端向遠離胎冠中心線的方向延伸,使得輪胎在行駛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分散壓力,有助于提升輪胎的抓地力和穩定性。
7、可選地,所述頂部花紋包括第一花紋部、第二花紋部和第三花紋部,一個所述第一花紋部和同側相鄰的所述第二花紋部組成第一花紋組,另一個所述第一花紋部和同側相鄰的所述第三花紋部組成第二花紋組,沿所述輪胎的前進方向,所述第一花紋組的所述第二花紋部設于所述第一花紋部的前端,所述第二花紋組的所述第三花紋部設于所述第一花紋部的前端,沿所述輪胎的周向方向,所述第一組的所述第一花紋組與所述第二花紋組交替設置,所述第二組的所述第一花紋組與所述第二花紋組交替設置,所述第一花紋部、所述第二花紋部和所述第三花紋部均間隔設置,在所述胎冠的中心線上,所述第一花紋部、所述第二花紋部和所述第三花紋部三者中任意相鄰的兩個之間的距離小于70mm。
8、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該輪胎花紋結構能夠在復雜的泥地環境中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同時減少行駛過程中的震動,提升駕駛舒適性和操控穩定性;具體而言:第一花紋部、第二花紋部和第三花紋部分別在不同位置提供支撐點,使得輪胎在泥地中能夠更好地嵌入地面,增加接觸面積,從而提高抓地力;第一花紋部、第二花紋部和第三花紋部的交替設置,使得輪胎在遇到不平整路面時,能夠有效分散沖擊力,減少傳遞到車體的震動,提高乘坐舒適性;各花紋部之間的間隔設置有助于優化排水和排泥性能,提高輪胎在高速行駛或急轉彎時的穩定性能,防止打滑和失控,提升了車輛的整體操控性能;在胎冠中心線上,第一花紋部、第二花紋部和第三花紋部之間的距離小于70mm,這種緊密排列的設計有助于在提高花紋結構的連續性的同時,保障排泥性能的可靠實現。
9、可選地,還包括第三組和第四組,所述第三組包括若干個第四花紋部,所述第四花紋部設于位于同一側的所述第一花紋組和所述第二花紋組之間,所述第四組包括若干個第五花紋部,所述第一花紋組的第一花紋部和第二花紋部之間以及所述第二花紋組的第一花紋部和第三花紋部之間均設有所述第五花紋部,所述第四花紋部與所述第五花紋部在所述胎冠中心線的兩側一一對應設置,所述第四花紋部的最大高度大于所述第五花紋部的最大高度。
10、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第四花紋部和第五花紋部的高度不同,使得在胎冠中心線兩側的第四花紋部和第五花紋部為非對稱的設置形式,從而使得輪胎在接觸泥地時,能夠更好地分散和排出泥土,減少輪胎打滑的風險,提升全地形車在復雜路況下的穩定性和操控性能,從而提升泥地及越野性能。
11、可選地,在所述第一胎肩和所述第二胎肩所在的輪廓線上,所述第四花紋部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五花紋部的長度。
12、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四花紋部和第五花紋部在輪胎的胎面上呈非對稱設計,且第四花紋部的長度大于第五花紋部的長度,這種交錯分布的設計,使得輪胎在接觸泥地時,第四花紋部能夠更好地嵌入泥地中,增加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和摩擦力,提高輪胎的抓地力和牽引力,還增強了車輛在轉彎時的穩定性和操控性能;同時,較長的第四花紋部能夠在泥地環境中提供更好的排水排泥性能,減少泥塊堆積,進一步增強輪胎的防滑性能和操控穩定性。
13、可選地,所述第一花紋部沿第一弧度延伸,所述第二花紋部沿第二弧度延伸,所述第三花紋部沿第三弧度延伸。
14、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有效增強了輪胎的排水和排泥能力,使得輪胎在行駛過程中能夠迅速排出泥水,減少泥漿堆積,從而提高抓地力和牽引力;同時,不同弧度的設計有助于分散輪胎在行駛過程中的沖擊力,減少輪胎的震動,提升駕駛舒適性和操控穩定性。
15、可選地,所述第一花紋部上設有第一結構,所述第一結構設于所述第一花紋部靠近所述胎冠中心線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花紋部位于所述前進方向前端的一側設有第一弧度組面,所述第一弧度組面包括第一弧度面、第二弧度面和第三弧度面,所述第一弧度面、第二弧度面和第三弧度面由所述第一花紋部的頂部向所述第一花紋部的底部依次連接,所述第一弧度面的弧度和所述第三弧度面的弧度均小于所述第二弧度面的弧度。
1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花紋部上的第一結構能夠有效增強輪胎在泥地環境中的抓地力,特別是第一弧度組面的設計,使得第一花紋部在接觸地面時能夠更好地嵌入泥地中,提高牽引力;同時第一弧度組面的設計,能夠有效優化輪胎在泥地環境中的排泥性能,減少泥塊在輪胎表面的附著,確保輪胎始終具有良好的抓地力;還能增強輪胎在濕地和水面上的排水能力,降低水滑風險,進一步提升車輛在復雜路況下的操控穩定性和駕駛安全性。
17、可選地,所述第一花紋部設有若干個第二結構,所述第二結構設于所述第一結構遠離所述胎冠中心線的一側,所述第一結構和若干個所述第二結構沿所述第一花紋部的延伸方向依次間隔分布,所述第二結構位于所述前進方向前端的一側設有第二弧度組面,所述第二弧度組面包括第四弧度面和第五弧度面,所述第四弧度面和所述第五弧度面由所述第一花紋部的頂部向所述第一花紋部的底部依次連接。
18、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二結構的第二弧度組面設計,尤其是第四弧度面和第五弧度面的連接方式,能夠在輪胎滾動過程中提供更好的排水和排泥效果,增強輪胎在泥濘環境中的抓地力和防滑性能,從而提升車輛的穩定性和駕駛安全性;此外,由于第二結構遠離胎冠中心線,因而對排水排泥效果及帶動性的要求相對下降,相較于第一結構的弧面設計更為簡單,有助于降低加工難度和加工成本。
19、可選地,所述第一花紋部包括第三結構,所述第三結構設于所述第一結構遠離所述胎冠中心線的一側,沿所述第一花紋部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結構與所述第二結構之間、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結構之間均設有所述第三結構,所述第三結構位于所述前進方向前端的一側設有第三弧度組面,所述第三弧度組面包括第六弧度面和第七弧度面,所述第六弧度面和所述第七弧度面由所述第一花紋部的頂部向所述第一花紋部的底部依次連接,所述第一結構的頂部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結構的頂部設有第二凹槽。
20、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三弧度組面的設計使得第三結構具有良好的排水和排泥性能,同時有助于減小加工難度和成本;第一花紋部上的第三結構能夠在輪胎滾動時增加輪胎與地面的有效接觸面積,進一步增強輪胎的抓地力,尤其在泥濘和濕滑路面條件下,能夠有效防止輪胎打滑,提高車輛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設計增加了輪胎表面的排水能力的同時,能適當降低輪胎花紋的剛性,從而提高舒適性。
21、可選地,所述第二花紋部靠近所述胎冠中心線的第一端設有第四結構,所述第三花紋部靠近所述胎冠中心線的第一端設有第五結構,所述第四結構和所述第五結構均與所述第一結構相同。
22、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該輪胎花紋結構能夠在不平整路面上提供更好的減震效果和操控性能;具體來說:第四結構和第五結構的設計使得輪胎在接觸地面時,能夠更好地分散壓力,減少局部受力過大的情況,從而降低行駛過程中的震動感,提升駕駛舒適性;由于第四結構和第五結構與第一結構相同,這些結構在胎冠中心線附近形成了一種連續的支撐點,有助于增強輪胎在復雜路況下的抓地力和穩定性,進一步提高了車輛的操控性能;并且,還能使輪胎在不同方向上的受力均勻,減少了輪胎在行駛過程中因受力不均而導致的磨損不均現象,延長了輪胎的使用壽命;同時,能優化胎冠處的排水和排泥性能,提高輪胎的帶動性。
23、綜上所述,本技術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有益技術效果:
24、1.第一組和第二組交錯設置并相互貼合,使得花紋在胎冠中心線處形成連續結構,有效提高了輪胎在不平整路面上的減震性能,減少了行駛過程中的震動感;
25、2.相鄰的第一組和第二組的頂部花紋在胎冠中心線上的最小距離小于70mm,確保了花紋之間的緊密配合,進一步優化了輪胎的抓地力和減震效果,提升了駕駛者的舒適性和車輛的穩定性;
26、3.在胎冠處采用第一結構、第四結構和第五結構,有助于提高胎冠處的排水和排泥性能,同時使輪胎在濕滑的泥地路段具有足夠的帶動性,提高輪胎的抓地性和牽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