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包括基底、道床和鋼軌減振集合,所述鋼軌減振集合包括鋼軌、減振墊和填充條;所述道床設置在所述基底上,并且所述鋼軌減振集合埋入所述道床;所述減振墊與所述基底直接接觸,所述填充條設置在所述減振墊之上,所述鋼軌設置在所述填充條之間;所述道床的表層自下向上依次設置防滲層和防水層,所述鋼軌的頂面與所述防水層的頂面齊平;所述填充條與所述道床,以及所述填充條與所述鋼軌之間的空隙用瀝青密封。本發明的底部墊、第一填充條和第二填充條的材料本身兼具彈性和阻尼,力學計算保證減振效果和穩定性。
【專利說明】
—種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有軌電車軌道結構【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
【背景技術】
[0002]有軌電車是一種公共交通工具,亦稱路面電車或簡稱電車,屬輕鐵的一種,,但通常全在街道上行走。
[0003]有軌電車的軌道減振,現有技術為水泥澆筑,對周圍建筑振動影響大,季節溫差變化易損壞。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新型的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解決上述問題。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包括基底、道床和鋼軌減振集合,所述鋼軌減振集合包括鋼軌、減振墊和填充條;
[0007]所述道床設置在所述基底上,并且所述鋼軌減振集合埋入所述道床;所述減振墊與所述基底直接接觸,所述填充條設置在所述減振墊之上,所述鋼軌設置在所述填充條之間;所述道床的表層自下向上依次設置防滲層和防水層,所述鋼軌的頂面與所述防水層的頂面齊平;
[0008]所述填充條與所述道床,以及所述填充條與所述鋼軌之間的空隙用浙青密封。
[0009]優選的,所述填充條包括第一填充條和第二填充條,所述第一填充條和所述第二填充條左右相對設置在所述減振墊之上,所述鋼軌設置在所述第一填充條和所述第二填充條之間。
[0010]優選的,所述鋼軌為槽型鋼軌。
[0011]優選的,在需要設置結構縫的情況下,則所述道床板和所述基底對齊設縫。
[0012]優選的,所述減振墊與所述填充條之間用防水膠帶密封。
[0013]優選的,所述道床的道床板的長度為12m,所述道床板采用C50鋼筋混凝土,其中的鋼筋采用HRB335級;所述道床與相鄰道床地段之間的剛度過渡通過在所述道床的道床板板端實現;
[0014]所述基底采用C35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述基底中的鋼筋采用HRB335級;
[0015]所述基底的表面斜度與軌面連線相統一,超高在所述基底設置,所述基底的表面Im靠尺測量平整度應達到4mm/m ;
[0016]所述基底的中心設置水溝,在澆筑所述道床的道床板的混凝土時,所述水溝上方鋪設厚度不小于3_的鋼板,并通過設置錨筋與所述道床板牢固連接,所述鋼板需進行涂刷防銹漆處理;
[0017]所述基底與浮置板長度對應設置伸縮縫,伸縮縫寬度50_,伸縮縫采用浙青木板填充后表面采用30mm厚浙青抹面進行密封。
[0018]優選的,直線地段和超高小于15mm曲線地段,所述道床的道床面上設I %橫向坡度;超高大于15mm時,所述道床面的橫坡與軌面連線斜度相同。
[0019]優選的,所述減振墊為高分子微孔彈性體減振墊。
[0020]優選的,所述填充條和所述減振墊的材料為聚氨酯,或者橡膠,或者以聚氨酯、橡膠為原料的微孔發泡彈性材料。
[0021]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可以總結如下:
[0022]1、本發明的底部墊、第一填充條和第二填充條的材料本身兼具彈性和阻尼,力學計算保證減振效果和穩定性。
[0023]2、本發明根據工況不同,可減少振動能量5_12dB。(根據JTJ/T170-2009標準)。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本發明的主視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2為本發明的側視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3為本發明的A-A方向的斷面結構示意圖;
[0027]圖4為本發明的鋼軌減振集合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5為本發明的地墊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6為本發明的第一填充條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7為本發明的第二填充條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1]為了使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0032]如圖1-圖7所示的一種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包括基底5、道床10和鋼軌減振集合4,所述鋼軌減振集合4包括鋼軌6、減振墊9和填充條;所述道床10設置在所述基底5上,并且所述鋼軌減振集合4埋入所述道床10 ;所述減振墊9與所述基底5直接接觸,所述填充條設置在所述減振墊9之上,所述鋼軌6設置在所述填充條之間;所述道床10的表層自下向上依次設置防滲層2和防水層1,所述鋼軌6的頂面與所述防水層I的頂面齊平;所述填充條與所述道床10,以及所述填充條與所述鋼軌6之間的空隙用浙青3密封。
[0033]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填充條包括第一填充條7和第二填充條8,所述第一填充條7和所述第二填充條8左右相對設置在所述減振墊9之上,所述鋼軌6設置在所述第一填充條7和所述第二填充條8之間。
[0034]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鋼軌6為槽型鋼軌6。在需要設置結構縫的情況下,則所述道床板和所述基底5對齊設縫。所述減振墊9與所述填充條之間用防水膠帶密封。
[0035]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道床10的道床板的長度為12m,所述道床板采用C50鋼筋混凝土,其中的鋼筋采用HRB335級;所述道床10與相鄰道床10地段之間的剛度過渡通過在所述道床10的道床板板端實現;所述基底5采用C35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述基底5中的鋼筋采用HRB335級;所述基底5的表面斜度與軌面連線相統一,超高在所述基底5設置,所述基底5的表面Im靠尺測量平整度應達到4mm/m ;所述基底5的中心設置水溝,在澆筑所述道床10的道床板的混凝土時,所述水溝上方鋪設厚度不小于3mm的鋼板,并通過設置錨筋與所述道床板牢固連接,所述鋼板需進行涂刷防銹漆處理;所述基底5與浮置板長度對應設置伸縮縫,伸縮縫寬度50mm,伸縮縫采用浙青木板填充后表面采用30mm厚浙青抹面進行密封。
[0036]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直線地段和超高小于15mm曲線地段,所述道床10的道床面上設1%橫向坡度;超高大于15mm時,所述道床面的橫坡與軌面連線斜度相同。所述減振墊9為聞分子微孔彈性體減振墊9。
[0037]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填充條和所述減振墊9的材料為聚氨酯,或者橡膠,或者以聚氨酯、橡膠為原料的微孔發泡彈性材料。
[0038]在某個具體的實施例中:
[0039]一、設計依據
[0040]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
[0041]2.《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
[0042]3.《地下鐵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99)。
[0043]4.《地鐵雜散電流腐蝕防護技術規程》(CJJ49)。
[0044]5.《鐵路軌道設計規范》(TB10082)。
[0045]6.《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GB50308)。
[0046]7.《鐵路軌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10413)。
[0047]8.《城市軌道交通技術規范》(GB50490)。
[0048]9.《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GB50476)。
[0049]10.《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
[0050]11.他相關設計規范。
[0051]二、設計范圍
[0052]本設計針對埋入式有軌電車減振系統,埋入式有軌電車減振系統應保證產品及所設計軌道結構在壽命期內質量和性能的穩定性,并承擔所供產品及所設計軌道結構質量性能問題的相關責任。
[0053]三、主要設計原則
[0054]1、埋入式鋼軌應滿足線工程本身運營和管理的要求。結構應保證列車安全、平穩、快捷運行,應有足夠的強度、穩定性及高平順性及使用壽命。
[0055]2、埋入式有軌電車系統的軌道結構設計應符合建筑設計限界要求,滿足接觸網安裝要求。
[0056]3、埋入式有軌電車系統的軌道設計應采取良好排水措施,以確保道床、安全、可靠、耐久。
[0057]4、埋入式有軌電車系統的道床中縱向鋼筋斷面應滿足雜散電流排除要求。整體道床內鋼筋網必須按防迷流要求及《地鐵雜散電流腐蝕防護技術規程》(CJJ49)等規定進行焊接或搭接。
[0058]5、埋入式有軌電車系統的軌道結構減振效果應滿足設計要求。
[0059]四、埋入式鋼軌結構設計
[0060]1、結構組成
[0061]埋入式有軌電車減振系統由鋼軌減振集合及道床等其他附屬設施組成;鋼軌減振集合的第一填充條、第二填充條、底墊、鋼軌組成詳見結構尺寸圖。超高采用外軌抬高一半內軌降低一半設置,超高設置在基底上實現。
[0062]2、鋼軌
[0063]依據設計采用槽型鋼軌。
[0064]3、埋入式鋼軌
[0065](I)埋入式鋼軌道床板長度一般為12m,局部地段可進行調整。若遇結構縫,道床板及基底應對齊設縫。
[0066](2)埋入式鋼軌的道床板采用C50鋼筋混凝土,鋼筋采用HRB335級。
[0067](3)埋入式有軌電車系統道床與相鄰道床地段之間的剛度過渡通過在道床板板端實現,相鄰軌道結構無需作特殊設計。
[0068](4)槽型鋼軌頂面與防水層平齊。
[0069](5)填充條與混凝土道床以及鋼軌之間使用現澆浙青密封。
[0070]5、基底
[0071](I)基底采用C35鋼筋混凝土結構,基底鋼筋采用HRB335級。
[0072](2)基底表面斜度與軌面連線相統一(超高在基底設置),基底表面Im靠尺測量平整度應達到4mm/m。
[0073](3)基底中心設置水溝,在澆筑道床板混凝土時水溝上方鋪設厚度不小于3mm的鋼板,并通過設置錨筋與道床板牢固連接。鋼板需進行涂刷防銹漆處理。
[0074](4)基底與浮置板長度對應設置伸縮縫,伸縮縫寬度50_,伸縮縫采用浙青木板填充后表面采用30mm厚浙青抹面進行密封。
[0075]6、防排水設計
[0076](I)埋入式鋼軌減振系統防水使用浙青密封鋼軌與混凝土道床之間的間隙。
[0077](2)埋入式鋼軌減振系統的底墊和填充條之間使用寬防水膠帶密封。
[0078](3)直線地段和超高小于15mm曲線地段的道床面設I %橫向坡度;超高大于15mm時,道床面橫坡與軌面連線斜度相同。
[0079]7、迷流排放
[0080]迷流排放參照“R2100-S-GD-02-100” 執行。
[0081]五、主要建筑材料
[0082]1、混凝土
[0083]整體道床的混凝土使用年限應滿足有關要求,混凝土的各項性能指標應根據當地環境條件,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要求。混凝土應采取措施預防堿-骨料反應,并符合《鐵路混凝凝土預防堿-骨料反應技術條件》(TB/T3054)。混凝土施工前,應進行混凝土的原材料配比試驗,合格后方可施工。
[0084]2、鋼筋
[0085]道床鋼筋主要為HRB335熱軋帶肋鋼筋。鋼筋質量應符合《鋼筋混凝土用鋼》(GB1499)的相關技術要求。
[0086]3、填充條
[0087]填充條應與加強劑、防老化劑、防氧化劑、防臭氧劑等介質混合,以保證達到設計要求的使用壽命、耐候性和老化特性。
[0088]4、高分子微孔彈性體減振墊
[0089]減振墊材料應與加強劑、防老化劑、防氧化劑、防臭氧劑等介質混合,以保證達到設計要求的使用壽命、耐候性和老化特性。減振墊應采用專門的結構設計與制造工藝,以達到穩定的靜態和動態特性。減振墊應遇水不變形、剛度無變化。減振墊的外觀表面應平整光滑、不翹曲、無瑕疵。
[0090]減振墊設計使用壽命不少于50年。減振墊作為傳遞與分散荷載的關鍵結構,應采用具有成熟運營經驗的合格產品。供貨商應提供減振墊靜剛度、疲勞及防水性能的第三方檢測報告。
[0091]以上通過具體的和優選的實施例詳細的描述了本發明,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實施例,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道床和鋼軌減振集合,所述鋼軌減振集合包括鋼軌、減振墊和填充條; 所述道床設置在所述基底上,并且所述鋼軌減振集合埋入所述道床;所述減振墊與所述基底直接接觸,所述填充條設置在所述減振墊之上,所述鋼軌設置在所述填充條之間;所述道床的表層自下向上依次設置防滲層和防水層,所述鋼軌的頂面與所述防水層的頂面齊平; 所述填充條與所述道床,以及所述填充條與所述鋼軌之間的空隙用浙青密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條包括第一填充條和第二填充條,所述第一填充條和所述第二填充條左右相對設置在所述減振墊之上,所述鋼軌設置在所述第一填充條和所述第二填充條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鋼軌為槽型鋼軌。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其特征在于:在需要設置結構縫的情況下,則所述道床板和所述基底對齊設縫。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減振墊與所述填充條之間用防水膠帶密封。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床的道床板的長度為120,所述道床板采用050鋼筋混凝土,其中的鋼筋采用!!1?8335級;所述道床與相鄰道床地段之間的剛度過渡通過在所述道床的道床板板端實現; 所述基底采用035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述基底中的鋼筋采用!!1?8335級; 所述基底的表面斜度與軌面連線相統一,超高在所述基底設置,所述基底的表面加靠尺測量平整度應達到4./111 ; 所述基底的中心設置水溝,在澆筑所述道床的道床板的混凝土時,所述水溝上方鋪設厚度不小于3皿的鋼板,并通過設置錨筋與所述道床板牢固連接,所述鋼板需進行涂刷防銹漆處理; 所述基底與浮置板長度對應設置伸縮縫,伸縮縫寬度50皿,伸縮縫采用浙青木板填充后表面采用30皿厚浙青抹面進行密封。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其特征在于:直線地段和超高小于15111111曲線地段,所述道床的道床面上設1%橫向坡度;超高大于15111111時,所述道床面的橫坡與軌面連線斜度相同。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減振墊為高分子微孔彈性體減振墊。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軌埋入式隔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條和所述減振墊的材料為聚氨酯,或者橡膠,或者以聚氨酯、橡膠為原料的微孔發泡彈性材料。
【文檔編號】E01B21/02GK104420403SQ201310369976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2日
【發明者】毛旭東 申請人:北京寶曼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