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輪轂馬達固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輪轂馬達固定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可達到結構 加強穩固的輪轂馬達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輪轂馬達為一種組裝于自行車或電動車輪部位,藉以可驅使輪胎旋 轉的專用馬達。 一般的輪轂馬達于其中心軸桿上套設有一個固定套筒, 用以銜接輪轂馬達上的中心輪以及車輪架體上的固定座,提供固定的功 能。然而,以電動機車來說,由于其馬達均設于車輪之內,故起步時的 瞬間扭力非常的大,故有時會牽引中心輪使之稍微轉動,因而帶動與中 心輪銜接的固定套筒也稍微轉動。經過多次稍微轉動累積下來,固定套 筒有可能變成松脫的狀態,會造成輪胎轉動時的不平穩,這對于駕駛人 而言,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嚴重的話可能會危害到生命安全。因此, 一般電動車的輪轂馬達固定裝置不夠穩固,難以堪稱安全實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輪轂馬達固定裝置, 該裝置利用簡單的設計可達到加強穩固的功效。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提供的技術方案時 一種輪轂馬 達固定裝置,其主要由一個輪轂、組裝在該輪轂內部的輪轂馬達以 及配置于該輪轂馬達二側的二個車輪架體所構成,該輪轂馬達中央 配置有一個凸伸出該輪轂左右二側的軸桿,該軸桿二端分別套設有 一個固定組件,該各固定組件對應抵頂于該車輪架體上的固定座,且 該軸桿的二端部分別與該固定座結合為一體,其中,該固定座的一側設有一個第一結合部,該固定組件的一側設有一個可與該第一結合部卡固 的第二結合部。通過第一結合部與第二結合部的卡固,可使本實用新型 的輪轂馬達固定裝置達到加強穩固的功效。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輪轂馬達固定裝置的結構分解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輪轂馬達固定裝置的組合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輪轂馬達固定裝置分解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輪轂馬達固定裝置組合示意圖。 其中10--車輪;ll--輪轂;12--輪轂馬達;121--軸桿; 122--中心輪;13—固定組件;131--第一結合部; 20—車輪架體;21--固定座;211—第二結合部; 212--穿槽;3—定位組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 下文將特舉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閱圖1以及圖2,分別為本實用新型輪轂馬達的結構分解圖以 及組合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輪轂馬達12中央配置有一個 凸伸出輪轂馬達左右二側的軸桿121,軸桿121 二端分別套設有一個固 定組件13,且各固定組件13的一側抵頂于軸桿121上的中心輪122, 固定組件13的另一側設有一個第二結合部131。其中,第二結合部131 可為若干凸柱或凹槽。
請參閱圖3以及圖4,分別為本實用新型輪轂馬達固定裝置分解圖 以及組合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輪轂馬達固定裝置,其主要 由一個輪轂11、組裝在4侖轂11內部的輪轂馬達12以及配置于輪轂馬 達12 二側的二個車專侖架體2 0所構成。^r轂馬達12中央配置有一個凸 伸出輪轂11左右二側的軸桿121,軸桿121 二端分別套設有一個固定組件13,各固定組件13對應抵頂于車輪架體20上的固定座21,且軸 桿121的二端部分別與固定座21結合為一體。其中,固定座21的一側 設有一個第一結合部211,可與固定組件13的一側的第二結合部131 結合為一體。若第二結合部131為若干凸柱,則第一結合部211為若干 凹槽;若第二結合部131為若干凹槽,則第一結合部211為若干凸柱, 利用凸柱穿入凹槽內形成卡固結構,則可加強其間的結構強度。如此一 來,當電動機車剛起步時,車輪10以及輪轂11會因為具有較大的扭力 而牽引中心輪122隨之旋轉,而與于中心輪122抵靠的固定組件13亦 會接受此旋轉的力量。但由于固定組件13的第二結合部131與車輪架 體20上固定座21的第一結合部211卡固為一體,因此不會隨著車輪 10的旋轉力量而旋轉,使整體結構更為穩固,并改善了一般輪轂馬達 固定裝置易松脫的缺憾,并大幅增加了行車的安全。
此外,軸桿121 二端部加設有螺紋,車4侖架體20上的固定座21 中央設有一個穿槽212,可令軸桿121 二端部自穿槽212內穿出,并利 用定位組件3 (通常為螺帽)配合軸桿121 二端部的螺紋將軸桿121鎖 固于固定座21內,形成穩固的結構。
綜前所述,由本實用新型一種輪轂馬達固定裝置的設計確實可行,且改 善了現有的技術的各種缺失,實為創新并符合產業需求的高度創作。
本實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熟習本項技術者應理 解的是,該實施例僅用于描繪本實用新型,而不應解讀為限制本實用新 型的范圍。應注意的是,舉凡與該實施例等效的變化與置換,均應設為 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范疇內。
權利要求1.一種輪轂馬達固定裝置,其主要由一個輪轂、組裝在該輪轂內部的輪轂馬達以及配置于該輪轂馬達二側的二個車輪架體所構成,該輪轂馬達中央配置有一個凸伸出該輪轂左右二側的軸桿,該軸桿二端分別套設有一個固定組件,該各固定組件對應抵頂于該車輪架體上的固定座,且該軸桿的二端部分別與該固定座結合為一體,其特征在于該固定座的一側設有一個第一結合部,該固定組件的一側設有一個可與該第一結合部卡固的第二結合部。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轂馬達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第一結合部為若干凸柱,且該第二結合部為與所述的凸柱對應的若干 凹槽。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轂馬達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第一結合部為若干凹槽,且該第二結合部為與所述的凹槽對應的若干 凸柱。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轂馬達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軸桿二端部加設有螺紋,該固定座中央設有一個穿槽;所述的軸桿二 端部穿過所述的穿槽,并設置有定位組件配合將該軸桿鎖固于該固定座 內。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輪轂馬達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定位組件為螺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揭露一種輪轂馬達固定裝置,其主要由一輪轂、組裝在該輪轂內部的輪轂馬達以及配置于該輪轂馬達二側的二車輪架體所構成,該輪轂馬達中央配置有一凸伸出該輪轂左右二側的軸桿,該軸桿二端分別套設有一固定組件,該各固定組件對應抵頂于該車輪架體上的固定座,且該軸桿的二端部分別與該固定座結合為一體,其中,該固定座的一側設有一第一結合部,該固定組件的一側設有一可與該第一結合部卡固的第二結合部。通過第一結合部與第二結合部的卡固,可使本實用新型的輪轂馬達固定裝置達到加強穩固的功效者。
文檔編號B62K25/02GK201143974SQ200720194820
公開日2008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25日 優先權日2007年10月25日
發明者陳則淳 申請人:摩特動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