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防止包含貨物搬運用臺車在內的全長變長且操縱性優良的車輛。三輪自行車(10)包括自行車本體(12)和貨物搬運用臺車(14)(簡稱臺車)。自行車本體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車架(16)。臺車(14)具有腳輪(128)。連結單元(52、54)設在車架的后部。連結單元(130、132)設在臺車的前端部。臺車和車架經連結單元(52、54)與連結單元(130、132)連結。臺車(14)以相對于車架(16)能在上下方向搖動而不能在左右方向搖動的方式連結到該車架(16)。臺車(14)的前端部位于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的后端部的前方且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的上端的下方。
【專利說明】車輛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車輛,更特別地涉及具有貨物搬運用臺車的車輛。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技術中,三輪自行車用作家庭用或業務用(投遞等)的自行車。例如,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三輪電動自行車包括車體、前輪、一對后輪、以及使一對后輪轉動的踏板。另外,在一對后輪之間設有載貨臺面。此三輪自行車中,主要利用兩個后輪來支承被裝載于載貨臺面上的貨物,所以能夠抑制大負載作用于車體的前部。由此,即使在載貨臺面上裝載有貨物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把手操作變得沉重,可平穩地駕駛。
[0003]為了在上述三輪自行車上裝載更多的貨物,某些情況下,采用貨物搬運用臺車。作為安裝在三輪自行車上的貨物搬運用臺車,例如,可采用專利文獻2中公開的附隨車(附加車)。專利文獻2的附隨車包括用于裝載貨物的本體部件、設在該本體部件的后部的車輪、以及從該本體部件的前部起向斜前上方延伸的連結部件。連結部件的前端部經由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銷與自行車連接。具體地,連結部件被設置成能夠以上述銷為中心轉動。由此,附隨車被設置成能夠在自行車的寬度方向上搖動。
[0004]然而,在三輪自行車上以可沿該三輪自行車的寬度方向搖動的方式設置貨物搬運用臺車的情況下,即使三輪自行車在行駛過程中改變行進方向,貨物搬運用臺車也會暫時直行前進。此情況下,三輪自行車和貨物搬運用臺車以它們的連接部為中心折曲成大致<
(日文假名)字狀(俯視)。因此,三輪自行車的后部被貨物搬運用臺車相對于該三輪自行車的行進方向斜向推壓,該三輪自行車的操縱性下降。另外,當在三輪自行車和貨物搬運用臺車折曲成大致〈字狀的狀態下對該三輪自行車執行制動的情況下,由于三輪自行車的后部被斜向推壓,該三輪自行車可能會以前輪為中心回轉。此情況下,不能使三輪自行車平穩地停止。
[0005]因此,本發明人們研究了用于使三輪自行車的方向與貨物搬運用臺車的方向一致的構造。例如,在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經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連結臂與輕貨物汽車連結的拖車部(拖車)。連結臂以能夠以連結銷為搖動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而在輕貨物汽車的寬度方向上不搖動的方式與該輕貨物汽車連結。因此,拖車部相對于輕貨物汽車在上下方向上搖動,但在輕貨物汽車的寬度方向上不搖動。由此,能夠使輕貨物汽車的方向與拖車部的方向一致。
[0006]現有技術文獻
[0007]專利文獻:
[0008]專利文獻1:日本實登第3042915號
[0009]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昭61-24677號
[0010]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9-175445號
[0011]然而,專利文獻3的拖車部以增大輕貨物汽車的貨物裝載量為目的設置,且配置在輕貨物汽車的裝貨臺面的后方。因此,例如,當在專利文獻I的三輪電動自行車上設置貨物搬運用臺車時采用專利文獻3的拖車部的構造的情況下,該貨物搬運用臺車設在裝貨臺面的后方。此情況下,從三輪電動自行車的前端至貨物搬運用臺車的后端的全長變長,難以使三輪電動自行車的操縱性提高。另外,由于全長變長,所以難以使三輪電動自行車在小巷等狹窄的場所行駛。
【發明內容】
[0012]因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止包含貨物搬運用臺車在內的全長變長且操縱性優良的車輛。
[0013]解決問題的手段
[001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第一方面中記載的車輛的特征在于,包括:車架,沿前后方向延伸;前輪,配置于車架的前部;一對后輪,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地配置于車架的后部;貨物搬運用臺車,向后輪的后方延伸;和連結部,以使貨物搬運用臺車可相對于車架在上下方向上搖動而不能相對于車架在左右方向上搖動的方式連結車架和貨物搬運用臺車,貨物搬運用臺車具有用于裝載貨物的裝載部,以及支承裝載部且能夠繞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轉動軸轉動的腳輪,裝載部的前端位于較一對后輪的后端更靠前方且較一對后輪的上端更靠下方。
[0015]此外,“車架的前部”不僅包括車架的前端,而且包括相對于車架的前端略微靠后的位置。另外,“車架的后部”不僅包括車架的后端,而且包括相對于車架的后端略微靠前的位置。
[0016]對于本發明第二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所述的車輛中,連結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軸部、設在車架上且連接第一軸部與車架的第一連接部、以及設在貨物搬運用臺車上且連接第一軸部與貨物搬運用臺車的第二連接部,第二連接部被設置成能夠以第一軸部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
[0017]對于本發明第三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二方面所述的車輛中,連結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連結部和第二連結部,第一連結部和第二連結部分別包括第一軸部、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
[0018]對于本發明第四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一方面所述的車輛中,腳輪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腳輪和第二腳輪,連結部以使貨物搬運用臺車繞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搖動軸搖動的方式連結車架和貨物搬運用臺車。
[0019]對于本發明第五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四方面所述的車輛中,連結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三連結部和第四連結部,第三連結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軸部、設在車架上且連接第二軸部與車架的第三連接部、設在第二軸部的后方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三軸部、設在貨物搬運用臺車上且連接第三軸部與貨物搬運用臺車的第四連接部、以及連接第二軸部和第三軸部的第五連接部,第四連結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與第二軸部排列配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四軸部、支承第四軸部的軸承部、設在車架上的第六連接部、以及設在貨物搬運用臺車上的第七連接部,第六連接部和第七連接部經由第四軸部和軸承部連接,第四連接部被設置成可以第三軸部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第五連接部被設置成可以第二軸部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且可以第三軸部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軸承部以使第四軸部可繞搖動軸搖動的方式支承第四軸部。[0020]對于本發明第六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五方面所述的車輛中,第六連接部連接軸承部和車架,第七連接部連接第四軸部和貨物搬運用臺車。
[0021]對于本發明第七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一~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車輛中,連結部在較一對后輪的上端更靠下方,位于較一對后輪的后端更靠前方且較一對后輪的前端更靠后方之處。
[0022]對于本發明第八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一~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車輛中,連結部位于一對后輪之間。
[0023]對于本發明第九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一~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車輛中,腳輪具有車輪和可轉動地支承車輪的車軸,裝載部包括位于較在腳輪位于最后方的情況下的腳輪的車軸更靠前方的第一裝載部和位于較腳輪的車軸更靠后方的第二裝載部,第一裝載部的前后方向的長度比第二裝載部的前后方向的長度長。
[0024]對于本發明第十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九方面所述的車輛中,第一裝載部的俯視面積大于第二裝載部的俯視面積。
[0025]對于本發明第十一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一~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車輛中,腳輪的車輪的直徑小于后輪的直徑。
[0026]對于本發明第十二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一~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車輛中,還包括:曲柄,設在較一對后輪的車軸更靠前方;一對踏板,設在曲柄的兩端部;以及傳動裝置,把曲柄的轉矩傳遞給一對后輪中的至少一方,裝載部的前端位于較一對后輪的車軸更靠前方且較一對踏板的轉動軌道更靠后方。
[0027]對于本發明第十三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一~第十二方面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中,當腳輪繞轉動軸轉動時,腳輪不突出到較裝載部更靠左側或右側之處。
[0028]對于本發明第十四 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一~第十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車輛中,當腳輪繞轉動軸轉動時,腳輪不突出到較裝載部更靠后方之處。
[0029]對于本發明第十五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一~第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車輛中,貨物搬運用臺車包括可限制腳輪向左右方向搖動的第一限制機構。
[0030]對于本發明第十六方面中記載的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根據本發明第一~第十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車輛中,貨物搬運用臺車包括在較腳輪更靠前方能夠搖動地設在裝載部上且能夠支承裝載部的支柱部件,以及能夠限制支柱部件的搖動動作的第二限制機構,支柱部件具有左右排列配置的一對輔助腳輪。
[0031]本發明第一方面記載的車輛中,貨物搬運用臺車利用連結部以能夠相對于車架在上下方向上搖動而不能相對于車架在左右方向上搖動的方式連結到車架上。此情況下,由于貨物搬運用臺車能夠相對于車架在上下方向上搖動,即使貨物搬運用臺車由于地面的凹凸等上下移動,也能夠防止車架與貨物搬運用臺車連動而上下移動。由此,車輛能夠舒適地行駛。另外,由于防止貨物搬運用臺車相對于車架在左右方向上搖動,所以例如即使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改變行進方向,也能夠防止車架與貨物搬運用臺車以連結部為中心彎曲成近似<字狀。此情況下,由于能夠在改變車輛的行進方向時防止車架的后部被貨物搬運用臺車斜向推壓,所以能夠使車輛的操縱性提高。另外,由于防止車架與貨物搬運用臺車以連結部為中心彎曲成大致〈字狀,所以能夠在對車輛進行制動時防止車架的后部被貨物搬運用臺車斜向推壓。由此,能夠防止在進行制動時車輛以前輪為中心回轉。結果,能夠使車輛平穩地停止。由于貨物搬運用臺車的腳輪被設置成可繞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轉動軸轉動,所以能夠依據車輛的行進方向平穩地改變貨物搬運用臺車的行進方向。另外,此車輛中,貨物搬運用臺車的裝載部的前端設在較一對后輪的后端更靠前方之處。此情況下,能夠充分確保裝載部的前后方向的長度,并防止包含貨物搬運用臺車在內的車輛的全長變長。由此,即使在小巷等狹窄的場所,也能夠使車輛操縱性良好地行駛。進一步地,此車輛中,貨物搬運用臺車的裝載部的前端設在較一對后輪的上端更靠下方之處。此情況下,能夠防止裝載部的位置變高,從而能夠利用車架穩定地支承裝載部。由此,能夠平穩地搬運貨物。
[0032]本發明第二方面記載的車輛中,由于米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軸部、連接第一軸部與車架的第一連接部、以及連接第一軸部與貨物搬運用臺車的第二連接部構成連結部,所以能夠利用簡單的構造實現連結部。
[0033]本發明第三方面記載的車輛中,由于車架和貨物搬運用臺車利用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連結部和第二連結部連結,所以能夠更穩定地連續車架和貨物搬運用臺車。
[0034]本發明第四方面記載的車輛中,即使在裝載部內裝載有許多貨物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第一腳輪和第二腳輪穩定地支承裝載部。另外,此車輛中,貨物搬運用臺車以可繞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搖動軸搖動的方式連結到車架上。即,此車輛中,貨物搬運用臺車能夠以搖動軸為中心相對于車架滾動。由此,即使在第一腳輪和第二腳輪中的任一方撞上地面的凸部等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車架與貨物搬運用臺車之間產生大的扭曲應力。結果,車架的強度設計變得容易。
[0035]本發明第五方面記載的車輛中,由于車架和貨物搬運用臺車利用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三連結部和第四連結部連結,所以能夠更穩定地連結車架和貨物搬運用臺車。
[0036]進一步地,此車輛中,第四連結部包括在第四軸部、支承第四軸部的軸承部、設在車架上的第六連接部、以及設在貨物搬運用臺車上的第七連接部,軸承部以使第四軸部可繞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搖動軸搖動的方式支承第四軸部。依據此構造,貨物搬運用臺車能夠以搖動軸為中心滾動。另外,第三連結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第四軸部排列的第二軸部、連接第二軸部與車架的第三連接部、在第二軸部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三軸部、連接第三軸部與貨物搬運用臺車的第四連接部、以及連接第二軸部和第三軸部的第五連接部,第五連接部被設置成可以第二軸部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且可以第三軸部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依據此構造,設在貨物搬運用臺車上的第四連接部能夠在與第二軸部后方相間隔的位置以該第二軸部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因此,在貨物搬運用臺車以搖動軸為中心滾動的情況下,設于該貨物搬運用臺車上的第四連接部能夠以第二軸部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由此,能夠防止貨物搬運用臺車滾動時第二軸部在上下方向上搖動。結果,由于能夠防止貨物搬運用臺車的滾動動作傳遞給車架,所以車輛可更舒適地行駛。
[0037]本發明第六方面記載的車輛中,第六連接部連接軸承部和車架,而第七連接部連接第四軸部和貨物搬運用臺車。此情況下,由于能夠利用第六連接部、軸承部、第四連接部和第七連接部連結車架和貨物搬運用臺車,所以能夠利用簡單的構造實現第四連結部。
[0038]本發明第七方面記載的車輛中,連結部在較一對后輪的上端更靠下方,位于較一對后輪的后端更靠前方且較一對后輪的前端更靠后方之處。這里,在具有一對后輪的車輛中,一般設有用于把一對后輪的車軸由車架的后部上的車軸支承部支承。另外,一般來說,在具有一對后輪的車輛中,貨物多裝載在車輛的后部,所以車軸支承部高強度地構造成能夠承受大負荷。此車輛中,如上所述,連結部在較一對后輪的上端更靠下方,位于較一對后輪的后端更靠前方且較一對后輪的前端更靠后方,所以能夠把連結部配置在車軸支承部的附近。此情況下,能夠利用高強度的車軸支承部來支承貨物搬運用臺車,所以可以不在車架上設置用于支承貨物搬運用臺車的另外部件。由此,能夠使車架的構造簡單化。結果,能夠重量較輕地構成車架,且能夠使車輛的操縱性提高。
[0039]本發明第八方面記載的車輛中,連結部位于一對后輪之間,所以能夠防止車輛的寬度由于設置連結部而變大。由此,即使在狹窄的場所等,也能夠獲得車輛的優良操縱性。
[0040]本發明第九方面記載的車輛中,裝載部包括位于較在腳輪位于最后方的情況下的腳輪的車軸更靠前方的第一裝載部和位于較腳輪的車軸更靠后方的第二裝載部,第一裝載部的前后方向的長度比第二裝載部的前后方向的長度長。此情況下,能夠防止第二裝載部內裝載的貨物的重量比第一裝載部中裝載的貨物的重量重。由此,能夠防止在車輛行駛時,由于第二裝載部內裝載的貨物的重量,使貨物搬運用臺車的前部以腳輪的接地點為中心向上方提升的力作用于該貨物搬運用臺車。由此,車輛能夠更平穩地行駛。
[0041]本發明第十方面記載的車輛中,由于第一裝載部的俯視面積大于第二裝載部的俯視面積,從而能夠充分地防止第二裝載部內裝載的貨物的重量比第一裝載部中裝載的貨物的重量重。
[0042]本發明第十一方面記載的車輛中,由于腳輪的車輪的直徑小于后輪的直徑,從而能夠把裝載部配置在更下方。由此,能夠利用車架和腳輪更穩定地支承該裝載部,因此車輛能夠平穩地行駛。
[0043]本發明第十二方面記載的車輛中,由于裝載部的前端位于較一對后輪的車軸更靠前方且較一對踏板的轉動軌道更靠后方,從而能夠防止駕駛員的腳與裝載部接觸,且把裝載部的前端盡可能地配置在前`方。由此,能夠維持車輛的舒適操縱性,且充分地增大裝載部。
[0044]本發明第十三方面記載的車輛中,由于當腳輪繞轉動軸轉動時,腳輪不突出到較裝載部更靠左側或右側之處,所以即使在通過小巷等道路寬度狹窄的場所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腳輪與墻壁等接觸。由此,能夠使車輛平穩地行駛。
[0045]本發明第十四方面記載的車輛中,由于當腳輪繞轉動軸轉動時,腳輪不突出到較裝載部更靠后方之處,所以在裝卸貨物時,該腳輪不會成為障礙。由此,能夠使作業性提高。另外,即使在裝載部的后端部設置以其下端為中心向后方打開的門或柵等以防止貨物落下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此門等與腳輪接觸。此情況下,門等能夠完全打開,從而貨物的裝卸變得容易。
[0046]本發明第十五方面記載的車輛中,例如,在貨物搬運用臺車從車架上斷開使用的情況下,能夠利用第一限制機構限制腳輪向左右方向搖動。由此,例如,即使在配送員推動貨物搬運用臺車以使腳輪側變成行進方向前方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該貨物搬運用臺車的腳輪側左右搖擺。結果,貨物搬運用臺車的行進方向變得穩定,且貨物的搬運變得容易。
[0047]本發明第十六方面記載的車輛中,例如,在貨物搬運用臺車從車架上斷開使用的情況下,能夠利用第二限制機構限制支柱部件的搖動,以維持一對輔助輪與地面接觸的狀態。此情況下,由于貨物搬運用臺車的裝載部由支柱部件(一對輔助腳輪)和腳輪支承,所以配送員在搬運貨物時能夠容易地使裝載部穩定。由此,能夠減輕配送員的負擔。
[0048]此外,“一對后輪的上端”在一方的后輪的上端位于較另一方的后輪的上端更靠上方的情況下指一方的后輪的上端。“一對后輪的后端”在一方的后輪的后端位于較另一方的后輪的后端更罪后方的情況下指一方的后輪的后端。“一對后輪的如端”在一方的后輪的iu端位于較另一方的后輪更靠前端的前方的情況下指一方的后輪的前端。
[0049]發明的效果
[0050]依據本發明,能夠獲得一種防止包含貨物搬運用臺車在內的全長變長且操縱性優良的車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51]圖1是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三輪自行車的左側視圖。
[0052]圖2是表示車架的后端部和后輪支承單元的俯視圖解圖。
[0053]圖3是表示后輪支承單元的透視圖。
[0054]圖4是圖2的A-A線剖視圖。
[0055]圖5是表示連結單元的放大圖。(a)是表示連結單元的正視圖解圖,(b)是(a)的B-B線首I]視圖。
[0056]圖6是表示臺車的放大圖。(a)是表示臺車的俯視圖,(b)是表示臺車的左側視圖。
[0057]圖7是表示連結單元的放大圖。(a)是表示連結單元的俯視圖,(b)是表示連結單元的正視圖,(C)是表示連結單元的左側視圖。
[0058]圖8是用于說明連結單元的使用方法的圖。(a)是表示連結單元的正視圖,(b)是表示連結單元的左側視圖,(C)是表示連結單元的正視圖。
[0059]圖9是表示自行車本體的后端部和臺車的俯視圖解圖。
[0060]圖10是表示后輪支承單元與臺車的關系的正視圖解圖。
[0061]圖11是表示設在后輪支承單元上的連結單元與設在臺車上的連結單元的關系的圖。(a)是表示兩個連結單元的關系的俯視圖解圖,(b)是表示兩個連結單元的關系的正視圖解圖,(C)是表示兩個連結單元的關系的左側視圖。
[0062]圖12是表示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三輪自行車的后部的俯視圖解圖。
[0063]圖13是表示臺車的放大圖。(a)是表示臺車的俯視圖,(b)是表示臺車的左側視圖。
[0064]圖14是表示三個連結單元的關系的圖。(a)是表示三個連結單元的關系的俯視圖解圖,(b)是表示三個連結單元的關系的左側視圖。
[0065]圖15是表示兩個連結單元的關系的圖。(a)是表示兩個連結單元的關系的俯視圖解圖,(b)是(a)的H-H線剖視圖。
[0066]圖16是表示臺車的另一例的圖。(a)是表示臺車的正視圖,(b)是表示臺車的左側視圖。
[0067]圖17是表示在與自行車本體連結使用的情況下臺車的狀態的左側視圖。[0068]圖18是表示裝載部的后部的左側視圖。(a)是表示腳輪向左右方向的搖動受限制的狀態的圖,(b)是表示腳輪向左右方向的搖動不受限制的狀態的圖。
[0069]圖19是表示后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背面圖。
[0070]圖20是表示臺車的又另一例的左側視圖。
[0071]圖21(a)是表示圖20的臺車的正視圖,(b)是省略(a)的正視圖中的一部分構造(轉動部件的一部分、軸部件、安裝部件和限制部件)的圖。
[0072]圖22是表示鎖定機構和支柱部件的左端部的放大圖。(a)是表示鎖定機構和支柱部件的正視圖,(b)是表示鎖定機構和支柱部件的左側視圖。
[0073]圖23是表示鎖定機構的構成元件的圖。(a)是表示托架的圖,(b)是表示鎖定部件的圖,(C)是表示操作部件的圖。
[0074]圖24是表示在把臺車連結到自行車本體上時鎖定機構和支柱部件的狀態的側視圖。(a)是表示解除鎖定機構對支柱部件的鎖定時的狀態的圖,(b)是表示支柱部件的鎖定被解除的狀態的圖。
[0075]圖25是表示臺車被連結到自行車本體上時鎖定機構和支柱部件的狀態的側視圖。
[0076]圖26是圖24 (a)的K-K線剖視圖。(a)是表示變形部件不變形時鎖定機構的狀態的圖,(b)是表示變形部件變形時鎖定機構的狀態的圖。
[0077]圖27是表示處于被連結到自行車本體上的狀態的臺車的側視圖。
[0078]圖28是表示具有可相對于后下叉滾動的后輪支承單元且臺車的裝載部的前端位于左后輪和右后輪的前端前方的三輪自行車的側視圖。
[0079]圖29是表示自行車本體的后部的俯視圖。
[0080]圖30是表示支柱部件被設定為接地狀態的臺車的側視圖。
[0081]圖31是表示支柱部件被設定為非接地狀態的臺車的側視圖。
[0082]圖32是表示臺車的正視圖。
[0083]圖33是表示臺車的俯視圖。
[0084]圖34是表示支柱部件的透視圖。
[0085]圖35是表示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的左側視圖。
[0086]圖36是表示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的右側剖視圖。
[0087]圖37是表示第二單元的正視圖。
[0088]圖38是表示第二單元的底面圖。
[0089]圖39是表示當自行車本體的套管嵌入第二單元的托架部的凹部內時鎖定機構和支柱部件的狀態的左側視圖。
[0090]圖40是表示當自行車本體的套管嵌入第二單元的托架部的凹部內時鎖定機構和支柱部件的狀態的左側視圖。
[0091]圖41是表示當支柱部件的鎖定狀態被解除時鎖定機構和支柱部件的狀態的左側視圖。
[0092]圖42是表示當支柱部件成為非接地狀態時鎖定機構和支柱部件的狀態的左側視圖。
[0093]圖43是表示當支柱部件在非接地狀態下被鎖定時鎖定機構和支柱部件的狀態的左側視圖。
[0094]符號標記說明
[0095]10、10a、IOb 三輪自行車
[0096]12、12a自行車本體
[0097]14、14a、14b、14c、14d 臺車
[0098]16 車架
[0099]30、30a后輪支承單元
[0100]34a、34b 支承管
[0101]52、54、54a、130、132、220、222 連結單元
[0102]86 前輪
[0103]96 曲柄
[0104]98a、98b 踏板
[0105]104 鏈條
[0106]108右后輪
[0107]110,116 車軸
[0108]114左后輪
[0109]120、224、374 裝載部
[0110]126、282、322、382支柱(stand)部件(支架部件、支持部件、支座部件)
[0111]128、378 腳輪(caster)
[0112]128a 第一腳輪
[0113]128b 第二腳輪
[0114]202a、216a、244a、270a 軸部
[0115]262球面軸承
[0116]282d、282e、330a、330b 輔助腳輪
[0117]304鎖定部件
[0118]326、327 連結部
【具體實施方式】
[0119]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此外,以下以三輪自行車作為本發明車輛的一例進行說明。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左右、前后和上下是指以駕駛員面向三輪自行車10的把手82坐在該三輪自行車10的車座92上的狀態為基準的左右、前后和上下。
[0120]參照圖1,三輪自行車10包括自行車本體12和貨物搬運用臺車14 (以下簡稱為臺車14)。自行車本體12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車架16。車架16包括頭管18、下管20、車座管22、托架部24、一對后下叉26 (圖1中僅表不了一根)、一對后上叉28 (圖1中僅表不了一根)以及后輪支承單元30 (參照后述的圖3)。
[0121]頭管18設在車架16的前端部處。下管20被設置成從頭管18起朝向斜后下方延伸。車座管22被設置成從下管20的后端部起朝向斜上后方延伸。托架部24被設置成從下管20的后端部和車座管22的下端部起朝向后方延伸。
[0122]參照圖2,一對后下叉26被設置成從托架部24(參照圖1)的后端部起朝向后方延伸且相互的間隔在后側變大(左右方向上擴寬)。增強管32被設置成與一對后下叉26連接。此外,在圖2中,為了避免圖面變繁雜,未圖示臺車14。
[0123]參照圖1,一對后上叉28被設置成從車座管22的上端部起朝向斜后下方延伸。一對后上叉28的下端部分別與一對后下叉26連接。此外,在圖2中,為了避免圖面變繁雜,未圖示后上叉28。
[0124]參照圖2和圖3,后輪支承單元30具有被設置成在后下叉26 (參照圖2)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管34a、34b。支承管34a、34b被設置成相互平行且前后排列。此外,支承管34a、34b作為支承后述的左后輪108的車軸110和右后輪114的車軸116的車軸支承部起作用,因而高強度地構造成能夠承受大負荷。
[0125]圖4是圖2的A-A線剖視圖。也參照圖4,托架36設在支承管34a、34b (參照圖2和圖3)的左端部上。支承管34a、34b和托架36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托架38被設置成在托架36的左側與該托架36對向(相對)。參照圖3,托架36和托架38利用翼子板支架40a、40b連接。翼子板支架40a、40b利用例如焊接與托架36、38接合。參照圖2和圖3,翼子板支架40a從托架36、38起朝向斜前上方延伸以俯視呈半橢圓形狀。翼子板支架40b從托架36、38起朝向斜后上方延伸以俯視呈半橢圓形狀。參照圖1和圖4,翼子板42安裝在翼子板支架40a、40b(參照圖1)上。
[0126]參照圖2至圖4,托架44設在支承管34a、34b(參照圖2和圖3)的右端部上。支承管34a、34b和托架44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托架46被設置成在托架44的右側與該托架44對向。參照圖3,托架44和托架46利用翼子板支架48a、48b連接。翼子板支架48a、48b具有分別與翼子板支架40a、40b相同的構造,且利用例如焊接與托架44、46接合。參照圖4,翼子板50安裝在翼子板支架48a、48b (圖4中僅圖不出翼子板支架48a)上。
[0127]參照圖2和圖4,連結單元52、54設在支承管34a、34b上。連結單元52、54被配置成分別對應于一對后下叉26而在左右方向上分離排列。
[0128]圖5是表示連結單元52的放大圖,圖5(a)是表示連結單元52的正視圖解圖,圖5(b)是圖5(a)的B-B線剖視圖。參照圖5,連結單元52具有被設置成上下夾住支承管34a、34b的板狀把持部件56、58。
[0129]參照圖5(b),把持部件56包括以向后方傾斜的方式自下而上延伸的傾斜部56a、以沿著支承管34a的外周面彎曲的方式從該傾斜部56a的上端起向后方延伸的彎曲部56b、從該彎曲部56b的后端起朝向后方呈直線狀延伸的平坦部56c、和以沿著支承管34b的外周面彎曲的方式從該平坦部56c的后端起向后方延伸的鉤狀部56d。把持部件58包括以向后方傾斜的方式自下而上延伸的傾斜部58a、以與支承管34a的下端接觸的方式從該傾斜部58a的上端起彎曲且向后方延伸的彎曲部58b、和以與支承管34b的下端接觸的方式從該彎曲部58b的后端起朝向后方呈直線狀延伸的平坦部58c。傾斜部56a和傾斜部58a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使把持部件56、58與支承管34a、34b壓接。由此,把持部件56、58被固定在支承管34a、34b上。
[0130]參照圖5 (a),板狀的支承部件60、62被設置成從把持部件56起朝向上方延伸且留有間隔地左右排列。支承部件60的上端部彎曲以朝向左方向擴張。參照圖5(a)和(b),一對后下叉26中的一方的后端部與把持部件56的傾斜部56a連接。一方的后下叉26的后端部的一部分被支承部件60、62夾住。一方的后下叉26利用例如焊接與把持部件56和支承部件60、62接合。由此,一方的后下叉26和支承管34a、34b經由連結單元52 (把持部件56,58)相互連結。
[0131]圓筒狀套管64被設置成由支承部件60、62的上端部支承。支承部件60、62和套管64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圓筒狀的有眼襯套(孔襯套、eyebush) 66嵌入套管64內。有眼襯套66包括同軸設置的圓筒狀外筒66a、圓筒狀彈性部件66b和圓筒狀內筒66c。彈性部件66b由例如橡膠制成。彈性部件66b例如相對于外筒66a和內筒66c的每個被燒接(硫化粘接)。套管64和有眼襯套66用于連結自行車本體12 (圖1)與臺車14 (圖1)。細節在后面說明。
[0132]參照圖4,連結單元54具有與連結單元52同樣的構造,且包括把持部件68、70、支承部件72、74、套管76和有眼襯套78。有眼襯套78與有眼襯套66 —樣包括外筒、彈性部件和內筒。一對后下叉26中的另一方利用例如焊接與把持部件68和支承部件72、74接合。由此,另一方的后下叉26和支承管34a、34b經由連結單元54 (把持部件68、70)相互連結。
[0133]參照圖1,把手桿80可自由轉動地插入穿過頭管18。把手82固定在把手桿80的上端部。未圖示的制動桿設在把手82上,駕駛員能夠通過操作該制動桿來對三輪自行車10進行制動。前叉84固定在把手桿80的下端部。前輪86通過車軸由前叉84的下端部可轉動地支承。前輪86包括由車軸可轉動支承的輪子87和安裝在該輪子87上的輪胎88。在三輪自行車10中,通過左右轉把手82,前輪86向左右改變方向。由此,能夠改變三輪自行車10的方向。
[0134]車座立管90插入車座管22中。車座92設在車座立管90的上端部。驅動單元94設在托架部24上。驅動單元94包括曲柄96、一對踏板98a、98b、驅動鏈輪100和電動機102。曲柄96包括被設置成在托架部24的下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可轉動的曲柄軸頸96a、設在該曲柄軸頸96a的左端部處的曲柄臂96b、以及設在該曲柄軸頸96a的右端部處的曲柄臂96c。踏板98a經由支軸可轉動地設在曲柄臂96b的前端部處,踏板98b經由支軸可轉動地設在曲柄臂96c的前端部處。通過駕駛員蹬踩踏板98a、98b,曲柄96轉動。此外,圖1中用單點劃線表示了當曲柄96轉動時踏板98a、98b的轉動軌道XI。
[0135]驅動鏈輪100經由單向離合器(未圖示)安裝在曲柄軸頸96a上,以伴隨該曲柄軸頸96a的單向轉動而轉動。驅動鏈輪100經由環狀鏈條104與設在后輪支承單元30的下部處的從動鏈輪(未圖示)連結。電動機102設在曲柄軸頸96a的斜后下方,且產生用于輔助曲柄96轉動的轉矩。用于蓄積供驅動電動機102等使用的電力的蓄電池106在車座管22的后方設于驅動單元94上。
[0136]參照圖1和圖2,左后輪108經由車軸110由后輪支承單元30的托架36 (參照圖2)和托架38可轉動地支承。左后輪108包括由車軸110可轉動支承的輪子111和安裝在該輪子111上的輪胎112。此外,在圖1中,為了避免圖面變繁雜,省略了輪子111的一部分構造(多根輻條中的一部分)的圖示。
[0137]參照圖2,右后輪114經由車軸116由托架44和托架46可轉動地支承。右后輪114包括由車軸116可轉動支承的輪子117和安裝在該輪子117上的輪胎118。此外,盡管為了避免圖面變繁雜,所以未圖示,但上述從動鏈輪(未圖示)和左后輪108經由未圖示的傳動機構連結。參照圖1,自行車本體12中,通過駕駛員蹬踩踏板98a、98b以使曲柄96單向轉動,該曲柄96的轉動力經由驅動鏈輪100、鏈條104、上述從動鏈輪(未圖示)和上述傳動機構(未圖示)傳遞給左后輪108。由此,左后輪108轉動,自行車本體12前進。
[0138]圖6表示臺車14的放大圖,圖6 (a)是表示臺車14的俯視圖,圖6 (b)是表示臺車14的左側視圖。
[0139]參照圖6,臺車14包括裝載部120、用于防止該裝載部120中裝載的貨物落下且被設置成從該裝載部120起向上方延伸的柵部(柵欄部、圍欄部)122、被設置成從該柵部122的上部起向前方延伸的把手部124、設在裝載部120前部的支柱部件126、以及設在裝載部120后部的腳輪128。連結單元130、132(參照圖6(a))設在裝載部120的前端部。
[0140]裝載部120具有左右排列配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對側架134、136 (參照圖6(a))、沿左右方向延伸以連接側架134的前端部與側架136(參照圖6(a))的前端部的前架138、沿左右方向延伸以連接側架134的后端部與側架136的后端部的后架140、以及沿左右方向延伸以在前架138與后架140之間連接側架134與側架136的中間架142、144。
[0141]參照圖6(a),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增強架146被設置成連接前架138的中央部與中間架142的中央部。在增強架146的左側,從前架138起朝向斜左后方延伸的增強架148被設置成連接前架138與側架134。在增強架146的右側,從前架138起朝向斜右后方延伸的增強架150被設置成連接前架138與側架136。
[0142]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增強架152被設置成連接中間架142的中央部與中間架144的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增強架154被設置成在增強架152的左側連接中間架144與后架140。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增強架156被設置成在增強架154的右側連接中間架144與后架140。增強架158被設置成在中間架144與后架140之間連接增強架154與增強架156。板狀部件160固定在中間架144、增強架154、增強架156和增強架158的底面部處,以阻塞由該中間架144、增強架154、增強架156和增強架158形成的矩形區域。板狀部件160利用例如焊接與中間架144、增強架154、增強架156和增強架158接合。此外,板狀部件160的中央部具有圓形貫通孔,后述的軸承單元176的上端部插入穿過此貫通孔。
[0143]參照圖6(a)和(b),腳輪128具有車輪162、車軸164以及經由該車軸164可轉動地支承車輪162的支架166。參照圖6 (b),車輪162包括由車軸164可轉動支承的輪子167和安裝在該輪子167上的輪胎168。參照圖1,車輪162的直徑小于左后輪108的直徑和右后輪114(參照圖2)的直徑。
[0144]參照圖6,支架166具有從車軸164起朝向斜前上方延伸以俯視呈半橢圓形狀的車輪支承部170,以及從該車輪支承部170起向上方延伸的連接部17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軸部174a的連接部件174 (參照圖6(b))固定在連接部172的上端。連接部件174的軸部174a由軸承單元176可轉動地支承。軸承單元176由固定在板狀部件160下面的圓形安裝板178保持。由此,裝載部120與腳輪128連接,且該裝載部120的后部由該腳輪128支承。
[0145]在臺車14中,因為連接部件174的軸部174a由軸承單元176可轉動地支承,所以支架166能夠以該軸部174a為中心轉動。由此,腳輪128能夠以軸部174a為中心相對于裝載部120轉動。具體地,如圖6(a)所示,腳輪128以軸部174a為中心轉動,從而描繪出軌道X2。此時,腳輪128在俯視時不突出到較裝載部120更靠后方以及較該裝載部120更靠左右方向之處。此外,軸部174a位于側架134和側架136的中間點。S卩,軸部174a位于裝載部1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0146]參照圖6,裝載部120中,在腳輪128位于最后方的情況下,車軸164的軸心前方的第一區域120a的俯視面積大于車軸164的軸心后方的第二區域120b的俯視面積。另外,第一區域120a的前后方向的長度比第二區域120b的前后方向的長度長。
[0147]參照圖6和后述的圖10,柵部122具有被設置成從側架134、136的前端部起向上方延伸且正面看呈反U字形狀的U字架180、在側架134的上方連接U字架180與側架134的后端部且側面看呈L字形狀的L字架182 (參照圖6)、以及在側架136的上方連接U字架180與側架136 (參照圖6 (a))的后端部且側面看呈L字形狀的L字架184 (參照圖6 (a))。另外,柵部122還具有被設置成在U字架180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增強架186、在U字架180的后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以連接側架134與L字架182 (參照圖6)的支架188、190 (參照圖6)、以及在U字架180的后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以連接側架136與L字架184 (參照圖6(a))的支架192、194 (參照圖6(a))。
[0148]參照圖6和圖10,把手部124具有從U字架180起向前方延伸且俯視呈大致U字形狀的把手架196,以及連接把手架196與U字架180以支承該把手架196的一對支架198a、198b (參照圖10)。
[0149]參照圖6(b),支柱部件(支架部件、支座部件)126具有與側架134、136 (參照圖6(a))連接的一對腳部126a(圖6(b)中,僅圖示了與側架134連接的腳部126a)。此外,圖6(a)中,為避免圖面變繁雜,未圖示一對腳部126a。參照圖6 (b),一對腳部126a中的一方經由支承軸126b由設在側架134上的托架134a可轉動地支承,一對腳部126a中的另一方(未圖示)通過支承軸(未圖示)由設在側架136(參照圖6(a))上的托架(未圖示)可轉動支承。參照圖6(a)和(b),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橫向部件126c被設置成連接一對腳部126a(參照圖6(b))。如圖6(b)所示,在臺車14不與自行車本體12連結的情況下,該臺車14由支柱部件126和腳輪128支承。參照圖1,在臺車14與自行車本體12連結的情況下,支柱部件126保持大致平行于裝載部120的側架134。
[0150]參照圖6(a),連結單元130、132左右排列(并列)地安裝在前架138上。圖7是表示連結單元130的放大圖,圖7(a)是表示連結單元130的俯視圖,圖7 (b)是表示連結單元130的正視圖,圖7(c)是表示連結單元130的左側視圖。
[0151]參照圖7,連結單元130包括托架200、連結部件202和固定板204。托架20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部200a,以及從該平板部200a的兩端部起向前方延伸的臂部200b、200c(參照圖7(a)和(b))。托架200的平板部200a利用例如焊接與前架138的前端部138a接合。參照圖7(a)和(b),臂部200b、200c分別具有沿左右方向貫通的貫通孔200d、200e。圓板狀增強部件206固定在臂部200b的左側面上。增強部件206具有與臂部200b的貫通孔200d連通的貫通孔206a。圓板狀增強部件208固定在臂部200c的右側面上。增強部件208具有與臂部200c的貫通孔200e連通的貫通孔208a。
[0152]連結部件202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軸部202a以及從該軸部202a的右端部起彎曲且向下方延伸的操作部202b。軸部202a插入穿過貫通孔208a、貫通孔200e、貫通孔200d和貫通孔206a。環狀的卡止部件210固定在軸部202a的右端部。螺旋彈簧212與軸部202a同軸地設在卡止部件210與增強部件208之間。螺旋彈簧212向右方偏壓連結部件 202。
[0153]固定板204包括與臂部200c的下端部接合且從該臂部200c起向下方延伸的接合部204a(參照圖7(b)和(c))、從該接合部204a的下端起彎曲且向右方延伸的彎曲部204b、以及從該彎曲部204b的后端部起向右方延伸的鉤狀部204c。接合部204a利用例如焊接與臂部200c的下端部接合。鉤狀部204c被形成為從彎曲部204b的后端部起經過操作部202b的后方和右方延伸至該操作部202b的前方。如上所述,由于連結部件202被螺旋彈簧212偏壓向右方,所以該連結部件202的操作部202b被推壓向鉤狀部204c。此時,操作部202b以軸部202a為中心的搖動動作受鉤狀部204c限制。由此,能夠防止連結部件202從托架200中脫落。此外,參照圖7(a),鉤狀部204c的前端204d與彎曲部204b在左右方向上的距離Dl被設定為大于操作部202b的直徑。
[0154]參照圖8(a),當從托架200上取下連結部件202時,朝向左方(箭頭Cl方向)推進操作部202b,從而使該操作部202b移動至鉤狀部204c的前端204d的左側。接著,參照圖8(b),使操作部202b以軸部202a為中心繞箭頭C2方向轉動。最后,參照圖8 (c),把操作部202b拉向右方(箭頭C3方向),從而自托架200中抽出軸部202a。由此,能夠從托架200上取下連結部件202。此外,當把連結部件202安裝到托架200上時,可以進行與上述圖8(a)至(C)中說明的動作相反的動作。
[0155]參照圖6(a),連結單元132具有與連結單元130相同的構造,且包括構造與托架200、連結部件202和固定板204相同的托架214、連結部件216和固定板218。另外,連結部件216具有與軸部202a同樣的軸部216a。
[0156]接著,說明自行車本體12與臺車14的連結方法。圖9是表示自行車本體12的后端部和臺車14的俯視圖解圖,圖10是表示后輪支承單元30與臺車14的關系的正視圖解圖。此外,圖10中,為避免圖面變繁雜,省略了臺車14的各構成元件中除裝載部120、柵部122和把手部124以外的構成元件的圖示。
[0157]參照圖9和圖10,在自行車本體12 (參照圖1)的車架16與臺車14相連結的情況下,連結單元52與連結單元130連接且連結單元54與連結單元132連接。如上所述,連結單元52、54連結一對后下叉26與后輪支承單元30的支承管34a、34b。另外,連結單元130,132固定在臺車14的前架138上。因此,通過使連結單元52、54與連結單元130、132連接,能夠連結后下叉26和后輪支承單元30與臺車14。S卩,自行車本體12的車架16與臺車14相互連結。以下,詳細說明連結單元52、54與連結單元130、132的連結方法。
[0158]圖11是表示連結單元52與連結單元130的關系的圖,圖11 (a)是表示連結單元52與連結單元130的關系的俯視圖解圖,圖11 (b)是表示連結單元52與連結單元130的關系的正視圖解圖,圖11(c)是表示連結單元52與連結單元130的關系的左側視圖。此外,圖11(a)和(b)中,為了易于理解連結單元52與連結單元130的連結構造,支承部件60、62 (圖11 (b))、套管64、有眼襯套66、托架200、增強部件206和增強部件208用剖面表示。
[0159]在使連結單元52與連結單元130相連接時,首先,利用已在圖8中說明的方法從連結單元130的托架200上取下連結部件202。接著,參照圖11(a)和(b),使臺車14移動以把連結單元52的套管64和有眼襯套66配置在托架200的臂部200b與臂部200c之間。接著,把連結部件202的軸部202a插入穿過增強部件208的貫通孔208a、托架200的貫通孔200e、有眼襯套66的內筒66c、托架200的貫通孔200d以及增強部件206的貫通孔206a。最后,參照圖11 (b),把連結部件202的操作部202b鉤在固定204的鉤狀部204c上以固定該連結部件202。由此,使連結單元52與連結單元130相連接。利用同樣的方法,使連結單元54(參照圖10)與連結單元132 (參照圖10)相連接。
[0160]在三輪自行車10中,連結單元52、54和連結單元130、132作為連結部起作用,軸部174a作為轉動軸起作用,前架138的前端面138a相當于裝載部的前端,軸部202a和軸部216a作為第一軸部起作用,連結單元52和連結單元54作為第一連接部起作用,托架200和托架214作為第二連接部起作用,連結單元52和連結單元130作為第一連結部起作用,連結單元54和連結單元132作為第二連結部起作用,裝載部120的第一區域120a相當于第一裝載部,裝載部120的第二區域120b相當于第二裝載部,驅動鏈輪100和鏈條104被包括在傳動裝置中。
[0161]接著,說明三輪自行車10的作用效果。
[0162]在三輪自行車10中,自行車本體12的車架16和臺車14經由連結單元52、54和連結單元130、132相連結。參照圖11,通過把連結部件202的軸部202a插入穿過增強部件208的貫通孔208a、托架200的貫通孔200e、有眼襯套66的內筒66c、托架200的貫通孔200d以及增強部件206的貫通孔206a,使連結單元52與連結單元130相連接。這里,由于有眼襯套66的內筒66c、托架200以及增強部件206、208不固定在軸部202a上,所以如圖11(c)中利用箭頭D所示的,托架200能夠以軸部202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參照圖9,由于連結單元54和連結單元132也利用同樣的構造相連接,所以連結單元132的托架214也能夠以軸部216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由于托架200和托架214固定在臺車14的前架138上,所以通過托架200、214以軸部202a、216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臺車14以該軸部202a、216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由此,臺車14可相對于自行車本體12的車架16在上下方向上搖動。此情況下,即使臺車14由于地面的凹凸等上下移動,也能夠防止車架16與臺車14連動地上下移動。由此,三輪自行車10能夠舒適地行駛。
[0163]連結單元130、132的連結部件202、216能夠以軸部202a、216a為中心轉動,但連結部件202、216朝向前后方向的移動被托架200、214阻止。另外,用于連接軸部202a、216a與車架16的連結單元52、54固定在該車架16 (后輪支承單元30)上。因此,防止軸部202a、216a相對于車架16在前后方向上移動。此情況下,可防止連結單元130和連結單元132中的任一方相對于另一方前后移動,從而可防止臺車14相對于車架16在左右方向上搖動。由此,例如,即使三輪自行車10在行駛過程中改變行進方向,也能夠防止自行車本體12的車架16與臺車14彎曲成大致〈字狀。此情況下,在改變三輪自行車10的行進方向時,能夠防止自行車本體12的車架16的后部被臺車14斜向推壓,從而能夠使三輪自行車10的操縱性提高。另外,由于能夠防止車架16與臺車14彎曲成大致〈字狀,所以在對三輪自行車10進行制動時,能夠防止車架16的后部被臺車14斜向推壓。由此,能夠防止在進行制動時三輪自行車10以前輪86為中心旋轉。結果,能夠使三輪自行車10平穩地停止。
[0164]另外,參照圖6,由于臺車14的腳輪128被設置成可繞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軸部174a轉動,所以能夠根據三輪自行車10的行進方向平穩地改變臺車14的行進方向。另外,參照圖1,臺車14的裝載部120的前端(前架138的前端面138a(參照圖7))設在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參照圖2)的后端的前方。此情況下,能夠充分確保裝載部120的前后方向的長度,并防止包含臺車14在內的三輪自行車10的全長變長。由此,即使在小巷等狹窄的場所,也能夠使三輪自行車10操縱性良好地行駛。進一步地,臺車14的裝載部120的前端設在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參照圖2)的上端的下方。此情況下,可防止裝載部120的位置變高,從而能夠利用車架16穩定地支承裝載部120。由此,能夠平穩地搬運貨物。
[0165]另外,參照圖10,連結單元52、54固定在支承管34a、34b上。如上所述,支承管34a,34b作為支承車軸110、116的車軸支承部起作用,且被高強度地構造成能夠承受大負荷。因此,通過把連結單元52、54固定在支承管34a、34b上,高強度的支承管34a、34b能夠用作支承臺車14的支承部。此情況下,可以不在車架16上設置用于支承臺車14的另外部件,從而能夠使該車架16的構造簡單化。由此,能夠輕量地構造車架16,且能夠使三輪自行車10的操縱性提高。
[0166]另外,參照圖2,連結單元52、54和連結單元130、132配置在左后輪108與右后輪114之間。此情況下,通過這樣設置連結單元52、54和連結單元130、132,能夠防止三輪自行車10的寬度變大。由此,即使在狹窄的場所等,也能夠獲得三輪自行車10的優良操縱性。
[0167]另外,參照圖6,在裝載部120中,第一區域120a的前后方向的長度比第二區域120b的前后方向的長度長。此情況下,能夠防止第二區域120b內裝載的貨物的重量比第一區域120a中裝載的貨物的重量重。由此,能夠防止在三輪自行車10行駛時,由于第二區域120b內裝載的貨物的重量,使臺車14的前部以腳輪128的接地點P (參照圖6(b))為中心向上方提升的力作用于該臺車14。由此,三輪自行車10能夠更平穩地行駛。
[0168]另外,第一區域120a的俯視面積大于第二區域120b的俯視面積。此情況下,能夠充分地防止第二區域120b內裝載的貨物的重量比第一區域120a中裝載的貨物的重量重。
[0169]另外,腳輪128的車輪162的直徑小于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的直徑。此情況下,能夠把裝載部120配置在更下方,從而能夠利用車架16和腳輪128更穩定地支承該裝載部120。結果,三輪自行車10能夠平穩地行駛。
[0170]參照圖9,裝載部120的前端(前架138的前端面138a (參照圖7))配置在左后輪108的車軸110和右后輪114的車軸116的前方。進一步地,參照圖1,裝載部120的前端位于一對踏板98a、98b的轉動軌道Xl的后方。這樣,在三輪自行車10中,可防止駕駛員的腳與裝載部120接觸,且把裝載部120的前端配置在足夠前方。由此,能夠維持三輪自行車10的舒適操縱性,且充分地增大裝載部120。
[0171]另外,參照圖6,在腳輪128繞軸部174a轉動時,該腳輪128不突出到較裝載部120更靠左側和右側之處。由此,即使在通過小巷等道路寬度狹窄的場所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腳輪128與墻壁等接觸。結果,能夠使三輪自行車10平穩地行駛。
[0172]另外,在腳輪128繞軸部174a轉動時,該腳輪128不突出到較裝載部120更靠后方之處,從而在卸載貨物時,該腳輪128不會成為障礙。由此,能夠使作業性提高。另外,即使在裝載部120的后端部設置以其下端為中心向后方打開的門或柵等以防止貨物落下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此門等與腳輪128接觸。此情況下,門等能夠完全打開,從而貨物的卸載變得容易。
[0173]另外,三輪自行車10中,連結部件202的軸部202a插入具有彈性部件66b的有眼襯套66內。同樣地,連結部件216的軸部216a插入具有彈性部件的有眼襯套78內。此情況下,即使臺車14中發生振動,也能夠在有眼襯套66,78處使此振動衰減。由此,能夠防止大振動從臺車14傳遞給自行車本體12的車架16,從而三輪自行車10可更舒適地行駛。
[0174]另外,三輪自行車10中,在車架16的后部連結有臺車14而不設置裝貨臺面。此情況下,與把臺車進一步設在裝貨臺面的后方的情況相比,能夠確實地縮短三輪自行車10的前后方向的長度。另外,由于不需要用于設置裝貨臺面的構造,所以自行車本體12的車架16的構造能夠簡單化。
[0175]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中,連結單元52、54固定在支承管34a、34b上,但連結單元52、54也可固定在車架16的其它位置。此情況下,通過在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的上端的下方把連結單元52、54和連結單元130、132配置在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的后端的前方且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的前端的后方,高強度的支承管34a、34b能夠用作支承臺車14的支承部。此情況下,可以不設置用于支承臺車14的另外部件,從而能夠使車架16的構造簡單化。由此,能夠輕量地構造車架16,且能夠使三輪自行車10的操縱性提高。
[0176]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利用左右配置的連結單元52、54和左右配置的連結單元130、132連結車架16和臺車14,但例如也可以僅利用連結單元52和連結單元130連結車架16和臺車14。此情況下,連結單元52和連結單元130例如被配置在三輪自行車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
[0177]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針對具有一個腳輪128的臺車14與自行車本體12相連結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具有兩個腳輪128的臺車14與自行車本體12相連結。圖12是表示包括臺車14a在內的三輪自行車IOa的后部的俯視圖解圖,該臺車14a具有第一腳輪128a和第二腳輪128b。
[0178]參照圖12,三輪自行車IOa與上述三輪自行車10的不同點在于設有代替臺車14的臺車14a、連結單元52與連結單元130經由連結單元220相連結、設有代替連結單元54的連結單元54a、以及設有代替連結單元132的連結單元222。因此,省略除臺車14a、連結單元52與連結單元130的連結構造(連結單元220的構造)、連結單元54a、以及連結單元222以外的構造的說明。
[0179]圖13是表示臺車14a的放大圖,圖13(a)是表示臺車14a的俯視圖,圖13(b)是表示臺車14a的左側視圖。參照圖13,臺車14a與圖6的臺車14的不同點在于裝載部224的構造、以及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第一腳輪128a和第二腳輪128b被設在該裝載部224上。因此,省略除裝載部224、第一腳輪128a和第二腳輪128b以外的臺車14a的構造的說明。
[0180]參照圖13(a),裝載部224與圖6的裝載部120的不同點在于設有代替增強架158的增強架226和增強架228、以及設有代替增強架160的增強架230和增強架232。增強架226被設置成在中間架144與后架140之間連接側架134與增強架154。增強架228被設置成在中間架144與后架140之間連接側架136與增強架156。板狀部件230利用例如焊接與側架134、中間架144、增強架154和增強架226接合。板狀部件232利用例如焊接與側架136、中間架144、增強架156和增強架228接合。
[0181]參照圖13(a)和(b),第一腳輪128a與腳輪128同樣地具有車輪162a、車軸164a和支架166a。同樣地,參照圖13(a),第二腳輪128b具有車輪162b、車軸164b和支架166b。此外,車輪162a,162b的直徑小于車輪162 (參照圖1)的直徑。
[0182]參照圖13(b),支架166a與支架166 (參照圖6)同樣地經由具有軸部234a的連接部件234和軸承單元236安裝在板狀部件230上。連接部件234的軸部234a可轉動地由軸承單元236支承。由此,支架166a可以軸部234a為中心相對于裝載部224轉動。具體地,如圖13(a)所示,第一腳輪128a以軸部234a為中心轉動,從而描繪出軌道X3。此時,第一腳輪128a在俯視時不突出到較裝載部224更靠后方以及較該裝載部224更靠左方之處。[0183]參照圖13(a),支架166b與支架166a同樣地經由具有軸部238a的連接部件238和軸承單元240安裝在板狀部件232上。連接部件238的軸部238a可轉動地由軸承單元240支承。由此,支架166b可以軸部238a為中心相對于裝載部224轉動。具體地,第二腳輪128b以軸部238a為中心轉動,從而描繪出軌道X4。此時,第二腳輪128b在俯視時不突出到較裝載部224更靠后方以及較該裝載部224更靠右方之處。
[0184]此外,與圖6所示的裝載部120的第一區域120a和第二區域120b —樣,裝載部224的第一區域(在第一腳輪128a和第二腳輪128b位于最后方的情況下車軸164a、164b的軸心前方的區域)的俯視面積大于裝載部224的第二區域(在第一腳輪128a和第二腳輪128b位于最后方的情況下車軸164a、164b的軸心后方的區域)的俯視面積。另外,裝載部224的第一區域的前后方向的長度比第二區域的前后方向的長度長。
[0185]圖14是表示連結單元52、連結單元220和連結單元130的關系的圖,圖14(a)是表示連結單元52、連結單元220和連結單元130的關系的俯視圖解圖,圖14 (b)是表示連結單元52、連結單元220和連結單元130的關系的左側視圖。
[0186]參照圖14,連結單元220包括托架242、螺栓244、螺母246(參照圖14(a))、搖動部件248、套管250和有眼襯套252 (參照圖14(a))。參照圖14 (a),托架24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部242a,以及從該平板部242a的兩端部起向前方延伸的臂部242b、242c。臂部242b、242c分別具有沿左右方向貫通的貫通孔242d,242e。中空圓板狀增強部件254固定在臂部242b的左側面上,中空圓板狀增強部件256固定在臂部242c的右側面上。
[0187]螺栓244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軸部244a和設在該端部244a左端的頭部244b。軸部244a插入穿過增強部件254、臂部242b (貫通孔242d)、內筒66c、臂部242c (貫通孔242e)和增強部件256。螺母246經由墊圈258安裝在軸部244a的右端部上。由此,螺栓244安裝在托架242上。此外,軸部244a被設置成可相對于內筒66c轉動。由此,如圖14 (b)中的箭頭E所示,托架242被設置成可以軸部244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
[0188]搖動部件248被設置成連接托架242的平板部242a與套管250。平板部242a與搖動部件248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由此,搖動部件248能夠以軸部244a為中心與托架242 —體地在上下方向上搖動。
[0189]參照圖14(a),套管250與搖動部件248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套管250呈圓筒形狀,且有眼襯套252嵌入該套管250內。有眼襯套252具有與有眼襯套66的外筒66a、彈性部件66b和內筒66c同樣的外筒252a、彈性部件252b和內筒252c。
[0190]連結單元130的軸部202a插入有眼襯套252的內筒252c中。由此,如圖14(b)中的箭頭F所示,搖動部件248可以軸部202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另外,如圖14(b)中的箭頭G所示,托架200和臺車14a可以軸部202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
[0191]圖15是表示連結單元54a和連結單元222的關系的圖,圖15(a)是表示連結單元54a和連結單元222的關系的俯視圖解圖,圖15(b)是(a)的H-H線剖視圖。
[0192]連結單元54a與圖4的連結單元54的不同點在于設有代替套管76的套管260以及設有代替有眼襯套78的球面軸承262。因此,省略除套管260和球面軸承262以外的連結單元54a的構造的說明。
[0193]參照圖15,連結單元54a中,圓筒狀套管260被設置成由支承部件72、74 (參照圖4)的上端部支承。套管260的左右方向的長度例如被設定為比套管76 (參照圖4)的左右方向的長度短。支承部件72、74(參照圖4)與套管260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
[0194]球面軸承262設在套管260內。球面軸承262包括大致圓筒形的外輪264和中空大致球體狀的內輪266。外輪264固定在套管260上。外輪264的內周面具有徑向凹進的彎曲面264a。內輪266的外周面可在彎曲面264a上滑動地由外輪264支承。由此,內輪266可以經過其中心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搖動軸I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
[0195]連結單元222包括托架268、連結部件270、固定板272和支承部件274。參照圖15 (a),托架268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部268a,以及從該平板部268a的兩端部起向前方延伸的臂部268b、268c。臂部268b、268c分別具有沿左右方向貫通的貫通孔268d,268e。中空圓板狀增強部件276固定在臂部268b的左側面上,中空圓板狀隔離件278設在臂部268b的右側面上。中空圓板狀增強部件280固定在臂部268c的右側面上,中空圓板狀隔離件281設在臂部268c的左側面上。
[0196]連結部件270具有與連結部件216 (參照圖6(a))同樣的構造,且具有軸部270a。軸部270a插入穿過增強部件276、臂部268b (貫通孔268d)、隔離件278、內輪266、隔離件281、臂部268c(貫通孔268e)和增強部件280。由此,連結單元54a的內輪266與連結單元222的托架268相連結。由此,托架268可以搖動軸I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另外,如圖15(b)中的箭頭J所示的,托架268可以軸部270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此外,軸部270a和軸部244a(參照圖12)配置在同一軸線上以左右排列。對于固定板272,由于具有與固定板218 (參照圖6 (a))大致相同的形狀,所以省略說明。
[0197]支承部件274被設置成連接托架268的平板部268a與前架138的前端面138a。平板部268a與支承部件274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另外,前架138的前端面138a與支承部件274利用例如焊接而接合。由此,臺車14a可以搖動軸1(參照圖15(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同時可如箭頭J(參照圖15(b))所示以軸部270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
[0198]在三輪自行車IOa中,連結單元52、連結單元54a、連結單元130、連結單元220和連結單元222作為連結部起作用,軸部234a和軸部238a作為轉動軸起作用,連結單元52、連結單元130和連結單元220作為第三連結部起作用,軸部244a作為第二軸部起作用,連結單元52作為第三連接部起作用,軸部202a作為第三軸部起作用,托架200作為第四連接部起作用,托架242、搖動部件248、套管250和有眼襯套252作為第五連接部起作用,連結單元54a和連結單元222作為第四連結部起作用,軸部270a作為第四軸部起作用,球面軸承262作為軸承部起作用,連結單元54a中除球面軸承262以外的構成元件作為第六連接部起作用,托架268和支承部件274作為第七連接部起作用。
[0199]以下,說明三輪自行車IOa的作用效果。
[0200]在三輪自行車IOa中,由于臺車14a具有第一腳輪128a和第二腳輪128b,所以即使在裝載部224內裝載有許多貨物的情況下,也能夠穩定地支承該裝載部224。
[0201]另外,在第一腳輪128a繞軸部234a轉動時,該第一腳輪128a不突出到較裝載部224更靠左側之處,且在第二腳輪128b繞軸部238a轉動時,該第二腳輪128b不突出到較裝載部224更靠右側之處。由此,即使在通過小巷等道路寬度狹窄的場所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第一腳輪128a和第二腳輪128b與墻壁等接觸。結果,能夠使三輪自行車IOa平穩地行駛。
[0202]另外,在第一腳輪128a繞軸部234a轉動時,該第一腳輪128a不突出到較裝載部224更靠后方,且在第二腳輪128b繞軸部238a轉動時,該第二腳輪128b不突出到較裝載部224更靠后方。由此,在裝卸貨物時,第一腳輪128a和第二腳輪128b不會成為障礙。由此,能夠使作業性提高。另外,即使在裝載部224的后端部設置以其下端為中心向后方打開的門或柵等以防止貨物落下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此門等與第一腳輪128a和第二腳輪128b接觸。此情況下,門等能夠完全打開,從而貨物的裝卸變得容易。
[0203]另外,三輪自行車IOa中,臺車14a以可繞搖動軸I搖動的方式利用連結單元52、連結單元54a、連結單元130、連結單元220和連結單元222與自行車本體12的車架16連結。更具體地,臺車14a經由連結單元222由球面軸承262支承,從而可以搖動軸I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由此,臺車14a能夠以搖動軸I為中心相對于車架16滾動。因此,SP使在第一腳輪128a和第二腳輪128b中的任一方撞上地面的凸部等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車架16與臺車14a之間產生大的扭曲應力。由此,車架16的強度設計變得容易。
[0204]另外,搖動部件248被設置成可以軸部244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且可以軸部202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由此,設在臺車14a上的托架200能夠在與軸部244a后方相間隔的位置以該軸部244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依據此構造,在臺車14a以搖動軸I為中心滾動的情況下,設于該臺車14a上的托架200能夠以軸部244a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由此,能夠防止臺車14a滾動時軸部244a在上下方向上搖動。結果,能夠防止臺車14a的滾動動作傳遞給自行車本體12的車架16,從而三輪自行車IOa可更舒適地行駛。
[0205]此外,臺車的構造不限于上述臺車14、14a的構造。圖16是表示臺車的另一例的圖。圖16(a)是表示臺車14b的正視圖,圖16(b)是表示臺車14b的左側視圖。以下,僅針對臺車14b中與臺車14不同的構造部分進行說明。臺車14b中以下未說明部分的構造與臺車14的構造相同。此外,圖16(a)中,為避免圖面變繁雜,未圖示腳輪128。
[0206]參照圖16,臺車14b包括支柱部件282。支柱部件282具有左右并排配置的一對腳部282a、282b、沿左右方向延伸以連接該腳部282a、282b的橫向部件282c、以及左右并排配置且支承該腳部282a、282b的一對輔助腳輪282d、282e。
[0207]在本實施方式中,輔助腳輪282d、282e與地面G接觸的狀態稱為支柱部件282的接地狀態,且輔助腳輪282d、282e不與地面G接觸的狀態稱為支柱部件282的非接地狀態。
[0208]輔助腳輪282d可沿水平方向轉動地設在腳部282a的下端部處,輔助腳輪282e可沿水平方向轉動地設在腳部282b的下端部處。
[0209]腳部282a的上端部經由支承軸284a可搖動地由托架286a支承,腳部282b的上端部經由支承軸284b可搖動地由托架286b支承。托架286a固定在增強架148 (參照圖16(b))上,托架286b固定在增強架150 (參照圖6(a))上。由此,支柱部件282可以支承軸284a,284b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地支承于裝載部120上。
[0210]鎖定機構288被設置成連結腳部282a與托架286a。鎖定機構288具有與自行車支架(kick stand)中使用的鎖定機構相同的構造,且能夠限制支柱部件282的搖動動作。此外,圖16中示出了支柱部件282的搖動動作受限制的狀態,即,支柱部件282被鎖定機構288鎖定的狀態。
[0211]當臺車14b與自行車本體12(參照圖1)斷開使用的情況下,在輔助腳輪282d、282e與地面G接觸的狀態(即,將支柱部件282設定為接地狀態的狀態)下,利用鎖定機構288鎖定支柱部件282。此情況下,由于臺車14b的裝載部120由支柱部件282和腳輪128支承,所以配送員在搬運貨物時能夠容易地使裝載部120穩定。由此,能夠減輕配送員的負擔。
[0212]另一方面,參照圖17,在臺車14b與自行車本體12 (參照圖1)連結使用的情況下,解除鎖定機構288對支柱部件282的鎖定,使該支柱部件282向上方轉動以便輔助腳輪282d和輔助腳輪282e(參照圖16(a))離開地面G。即,將支柱部件282設定為非接地狀態的狀態。此外,由于支柱部件282被鎖定機構288的螺旋彈簧288a拉向斜前上方,所以支柱部件282維持在被提升向上方的狀態(圖17所示的非接地狀態)。由此,能夠防止輔助腳輪282d、282e在三輪自行車行駛過程中與地面G接觸。
[0213]參照圖16(b),連接部件290固定在腳輪128的支架166 (連接部172)的上端。連接部件290包括固定于連接部172上的圓柱狀法蘭部292以及從該法蘭部292的上面的中心部起向上方延伸的軸部294。軸部294可轉動地由軸承單元176支承。由此,支架166可以軸部294為中心沿水平方向轉動,且腳輪128可以軸部294為中心沿水平方向轉動。
[0214]圖18是表示臺車14b的裝載部120的后部的左側視圖。圖19是表示臺車14b的后架1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背面圖。此外,圖18和圖19中,為了避免圖面變繁雜,未圖示柵部122 (參照圖16)。
[0215]參照圖18,法蘭部292具有在其外周面上開口的大致圓柱狀空洞部292a。空洞部292a被形成為在腳輪128位于最后方的情況(圖16至圖18所示狀態的情況)下朝向后方開口且平行于前后方向。此外,18(b)中,用剖面表示法蘭部292中的空洞部292a。
[0216]參照圖16至圖19,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增強架296被設置成連接增強架158 (參照圖16至圖1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與后架14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參照圖19,一對板狀部件298a、298b被設置成從增強架296起向下方延伸。板狀部件298a固定在增強架296的左側面上,板狀部件298b固定在增強架296的右側面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圓筒狀保持部件300固定在一對板狀部件298a、298b的下端部。
[0217]參照圖18,圓環狀的彈簧接收部件302設在保持部件300的后端部處。此外,圖19中,為了避免圖面變繁雜,未圖示彈簧接收部件302、后述的彈簧接收部件308(參照圖18)和后述的螺旋彈簧310 (參照圖18)。
[0218]參照圖18和圖19,大致圓柱形狀的限制部件304插入穿過保持部件300和彈簧接收部件302。參照圖18,限制部件304的前端部的直徑小于空洞部292a的直徑。限制部件304設在與空洞部292a相等的高度。參照圖18和圖19,向斜右下方延伸的棒狀操作部件306固定在限制部件304的后端部處。
[0219]參照圖18,圓環狀的彈簧接收部件308設在限制部件304的操作部件306前方。螺旋彈簧310套在限制部件304上,以利用彈簧接收部件302和彈簧接收部件308支承。螺旋彈簧310經由彈簧接收部件308向后方偏壓限制部件304。
[0220]參照圖18和圖19,板狀的引導部件312設在裝載部120后端部的限制部件304右偵U。引導部件312包括大致平行于后架140延伸的平行部312a(參照圖19)、從該平行部312a的右端部起向上方彎曲的鉤狀部312b、以及從該平行部312a的左端部起向斜左下方延伸的傾斜部312c。平行部312a例如焊接在后架140上,鉤狀部312b例如焊接在增強架156上。由此,引導部件312固定在裝載部120上。
[0221]參照圖18,傾斜部312c具有貫通孔314。貫通孔314從其一端部314a起向斜右前方延伸,然后朝向另一端部314b左向延伸。貫通孔314的另一端部314b位于一端部314a的前方且向后方彎曲。
[0222]操作部件306插入穿過引導部件312的貫通孔314。由于操作部件306固定在限制部件304上,所以通過使該操作部件306沿著貫通孔314移動,能夠使該限制部件304沿前后方向移動。
[0223]如上所述,操作部件306被螺旋彈簧310偏壓向后方,由此,操作部件306在貫通孔314的一端部314a或另一端部314b處被卡止于引導部件312內。即,能夠利用螺旋彈簧310把操作部件306固定在貫通孔314的一端部314a或另一端部314b處。結果,限制部件304的前后方向的移動能夠受至限制。
[0224]參照圖18(a),例如,在臺車14b與自行車本體12(參照圖1)斷開使用的情況下,限制部件304的前端部插入連接部件290的空洞部292a中,同時操作部件306固定在貫通孔314的另一端部314b處。由此,操作部件306向后方的移動受限,能夠防止限制部件304的前端部從空洞部292a中抽出。限制部件304朝左右方向的搖動受保持部件300限制。由此,連接部件290朝左右方向的搖動受限制部件304限制,從而腳輪128朝左右方向的搖動受限。因此,例如,即使在配送員推動臺車14b以使腳輪128側(后架140側)變成行進方向前方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該臺車14b的腳輪128側(后架140側)左右搖擺。結果,臺車14b的行進方向變得穩定,且貨物的搬運變得容易。
[0225]另一方面,參照圖18(b),在臺車14b與自行車本體12 (參照圖1)連結使用的情況下,限制部件304的前端部從空洞部292a中抽出,同時操作部件306固定在貫通孔314的一端部314a處。由此,連接部件290可朝左右方向搖動,從而腳輪128可朝左右方向搖動。由此,臺車14b能夠起到與上述臺車14同樣的作用效果。
[0226]在臺車14b中,法蘭部(凸緣部)292、保持部件300、限制部件304、操作部件306和引導部件312作為第一限制機構起作用,鎖定機構288作為第二限制機構起作用。
[0227]如上,在臺車14b中,由于不僅利用腳輪128而且利用一對輔助腳輪282d、282e來支承裝載部120,所以配送員在搬運貨物時能夠容易地使該裝載部120穩定。另外,由于能夠利用限制部件304限制腳輪128朝左右方向的搖動,所以配送員能夠容易地使臺車14b的行進方向穩定。結果,充分減輕配送員的負擔。
[0228]此外,臺車14a(參照圖13)中也可設置支柱部件282以代替支柱部件126。另外,臺車14a中也可進一步設置與上述限制部件304(參照圖18)等同樣的構成元件,以限制第一腳輪128a和第二腳輪128b朝左右方向的搖動。
[0229]另外,臺車14(參照圖6)和臺車14a(參照圖13)中也可在支柱部件126上設置鎖定機構288 (參照圖16)。
[0230]圖20是表示臺車的又另一例的左側視圖。圖21是表示圖20的臺車14c的正視圖。圖20和圖21中,示出了在裝載部120的前端部利用后述的支柱部件322支承的狀態下的臺車14c。此外,為了明確自行車本體12 (參照圖1)與臺車14c的位置關系,圖20中用雙點劃線表示自行車本體12 (參照圖1)的后輪支承單元30、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圖21(b)中用雙點劃線表示后輪支承單元30。另外,為了易于理解臺車14c的構造,圖21(b)中省略了臺車14c的一部分構造(后述的轉動部件的322—部分、軸部件320、安裝部件334和限制部件346)。[0231]參照圖20和圖21,臺車14c與圖6的臺車14的不同點在于具有設在側架134的前端部處的鎖定機構316、具有設在側架136 (參照圖21)的前端部處的托架318 (參照圖21)、具有連結鎖定機構316與托架318的軸部件320 (參照圖20和圖21 (a))、具有代替支柱部件126的支柱部件322、具有設在支柱部件322與腳輪128之間的鎖定機構324 (參照圖20和圖21 (a))、以及設有代替連結單元130、132 (參照圖6 (a))的連結部326、327 (參照圖21)。因此,省略對除這些構造以外的臺車14c構造的說明。
[0232]此實施方式中,支柱部件322的后述輔助腳輪330a、330b與地面接觸的狀態稱為支柱部件322的接地狀態,且輔助腳輪330a、330b不與地面接觸的狀態稱為支柱部件322的非接地狀態。
[0233]參照圖20和圖21,鎖定機構316被設置成從側架134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托架318 (參照圖21)被設置成從側架136 (參照圖21)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圓柱狀軸部件320設在裝載部120的下方,以連結鎖定機構316與托架318。軸部件320的一端部(此實施方式中為左端部)由鎖定機構316的后述托架336支承,軸部件320的另一端部(此實施方式中為右端部)由托架318支承。參照圖20,軸部件32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等于后輪支承單元30的支承管34b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支柱部件322設在裝載部120的下方,以支承該裝載部120的前端部。
[0234]圖22是表示鎖定機構316和支柱部件322的左端部的放大圖,(a)是正視圖,(b)是左側視圖。參照圖21和圖22,支柱部件322包括左右排列配置的大致方筒狀的一對腳部328a、328b、左右排列配置且支承腳部328a、328b的下端部的一對輔助腳輪330a、330b、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與腳部328a、328b的上端部連接的圓筒狀轉動部件332、以及從轉動部件33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起向后方(俯視為大致垂直于腳部328a、328b的方向)突出且側面看呈大致三角形狀的安裝部件334(參照圖21 (a)和圖22(b))。
[0235]輔助腳輪330a可沿水平方向轉動地安裝在腳部328a的下端部,輔助腳輪330b可沿水平方向轉動地安裝在腳部328b的下端部。軸部件320插入穿過轉動部件332,使該轉動部件332能夠相對于軸部件320轉動。腳部328a、328b和安裝部件334利用例如焊接安裝在轉動部件332上。由此,腳部328a、328b、輔助腳輪330a、330b和安裝部件334能夠以軸部件320為中心與轉動部件332 —體地轉動。換句話說,支柱部件322經由軸部件320和托架318、336可在上下方向上搖動地支承于裝載部120上。
[0236]參照圖21,連結部326被設置成從轉動部件332的一端部(此實施方式中為左端部)起向上方(在轉動部件332的徑向上與腳部328a相反的方向)延伸,連結部327被設置成從轉動部件332的另一端部(此實施方式中為右端部)起向上方(在轉動部件332的徑向上與腳部328b相反的方向)延伸。參照圖22,連結部326的上端部具有鉤狀部326a。如后述的圖25中所示,鉤狀部326a具有可卡止于后輪支承單元30的支承管34b上的形狀。同樣地,參照圖21,連結部327的上端部具有鉤狀部327a。鉤狀部327a具有與鉤狀部326a同樣的形狀。連結部326、327利用例如焊接固定在轉動部件332上。因此,連結部326、327能夠以軸部件320為中心與轉動部件332 (支柱部件322) —體地轉動。
[0237]圖23是表示鎖定機構316的構成元件的圖。參照圖22和圖23,鎖定機構316包括托架336、鎖定部件338和操作部件340。
[0238]參照圖22和圖23(a),托架336包括板狀部336a、設在板狀部336a的左側面上的大致L字狀的卡止部336b、以及設在板狀部336a的右側面上的大致長方體狀的卡止部336c0
[0239]參照圖23(a),沿左右方向貫通的孔336d形成在板狀部336a的大致中央部處。軸部件320 (參照圖22)的一端部(此實施方式中為左端部)在孔336d處由板狀部336a支承。此外,托架318(參照圖21)內也形成有與孔336d同樣的孔,軸部件320的另一端部(此實施方式中為右端部)在此孔處由托架318支承。軸部件320 (參照圖22)例如可以利用未圖示的緊固器具(螺栓等)固定在托架318和托架336 (板狀部336a)上,也可焊接在托架318,336上。
[0240]參照圖22和圖23(a),向后方凹進的凹部336e形成在板狀部336a的前緣處。凹部336e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等于貫通孔336d(參照圖23(a))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此外,參照圖21(a),托架318中也形成有與凹部336e同樣的凹部318a。參照圖23,呈圓弧狀彎曲且沿左右方向貫通的孔336f形成在板狀部336a的孔336d的斜后下方。
[0241]參照圖22,大致L字狀的卡止部336b從板狀部336a的后端部起延伸至操作部件340的左側,然后向上方彎曲。卡止部336b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等于孔336d(參照圖23(a))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卡止部336c被設置成在孔336d(參照圖23 (a))的斜前下方從板狀部336a向右方突出。參照圖22(a),卡止部336c位于以軸部件320為中心的腳部328a的轉動軌道(未圖示)上。因此,腳部328a朝前方的搖動受卡止部336c限制。
[0242]參照圖21,托架318具有與卡止部336c同樣的卡止部318b。卡止部318b位于以軸部件320為中心的腳部328b的轉動軌道(未圖示)上。因此,腳部328b朝前方的搖動受卡止部318b限制。如此,在臺車14c中,通過利用托架336的卡止部336c和托架318的卡止部318b卡止腳部328a、328b,限制部件322朝前方的搖動能夠受到限制。此外,除了未設置與卡止部336b (參照圖23(a))和孔336f (參照圖23 (a))對應的卡止部和孔以外,托架318具有與托架336 (參照圖23(a))左右對稱的構造。
[0243]參照圖22和圖23(b),鎖定部件338包括長尺狀的變形部件338a和側面看呈圓弧狀的卡止部件338b。變形部件338a由例如可彈性變形的材料構成。作為變形部件338a,可采用例如板簧。變形部件338a的上端部通過例如銷、螺釘等緊固器具342(參照圖22(b))固定在板狀部336a上。由此,變形部件338a安裝在板狀部336a的左側面上。此外,為了避免圖面變繁雜,圖22 (a)中未圖示緊固器具342、后述的緊固器具338c和支承部件344。
[0244]參照圖22 (b)和圖23 (b),卡止部件338b通過例如銷、螺釘等緊固器具338c固定在變形部件338a的右側面上。參照圖22 (b)和圖23 (a),(b),從側面看,卡止部件338b的外形大致與孔336f的外形相同且略小。參照圖22(b),卡止部件338b嵌入孔336f中。
[0245]參照圖22(a),卡止部件338b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板狀部336a的厚度。由此,卡止部件338b的右端部向板狀部336a的右側面的右側突出,且位于以軸部件320為中心的腳部328a的轉動軌道(未圖示)上。參照圖22(b),在腳部328a平行于上下方向的情況下,卡止部件338b位于腳部328a的后方。因此,腳部328a朝后方的搖動受卡止部件338b限制。由此,支柱部件322朝后方的搖動受限制。此外,如上所述,支柱部件322朝如方的搖動受卡止部336c和卡止部318b (參照圖21)限制。因此,在臺車14c中,通過利用卡止部336c、338b卡止腳部328a且同時利用卡止部318b (參照圖21)卡止腳部328b (參照圖21),能夠限制支柱部件322的搖動。即,能夠利用鎖定機構316鎖定支柱部件322。[0246]參照圖22和圖23(c),操作部件340包括長尺狀的本體部340a和從該本體部340a起沿該本體部340a的寬度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40b。凹部340c形成在本體部340a的長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處的右側面上。參照圖22,操作部件340設在托架336的左側面上,使鎖定部件338的變形部件338a通過凹部340c。參照圖22 (b),操作部件340的本體部340a的下端部經由銷等支承部件344可轉動地由托架336支承。在本體部340a的上端部被卡止部336b卡止的情況下,操作部件340的突出部340b從側面看與卡止部件338b重疊。此情況下,由于卡止部338b朝左方向的移動受突出部340b限制,所以卡止部件338b的右端部維持從板狀部336a向右側突出的狀態。由此,維持腳部328a的搖動受卡止部件338b限制的狀態。即,維持支柱部件322被鎖定機構316鎖定的狀態。后面描述鎖定機構316的詳細功能。
[0247]參照圖20,鎖定機構324包括棒狀的限制部件346、板狀的保持部件348和板狀的卡止部件350。參照圖21(a)和圖22(b),限制部件346的一端部(此實施方式中為前端部)可轉動地由支柱部件322的支承部件344支承。參照圖20和圖21 (a),保持部件348被設置成從裝載部120起向下方延伸。更具體地,保持部件348的上端部利用例如焊接固定在增強架152(參照圖6(a))上。保持部件348具有沿前后方向貫通的圓形孔348a。限制部件346的另一端部(此實施方式中為后端部)插入穿過孔348a。由此,限制部件346的后端部可滑動地由保持部件348支承。
[0248]參照圖20和圖21 (b),卡止部件350被設置成從腳輪128的車輪支承部170的前端部起向上方延伸。卡止部件350利用例如焊接固定在車輪支承部170上。參照圖21(b),卡止部件350的上端部具有向下方凹進且可供限制部件346 (參照圖20)的另一端部(此實施方式中為后端部)插入穿過的凹部350a。
[0249]在臺車14c中,鎖定機構324作為第一限制機構起作用,鎖定機構316作為第二限制機構起作用。
[0250]在具有如上構造的臺車14c中,通過把連結部326、327的鉤狀部326a,327b鉤在后輪支承單元30的支承管34b上,能夠連結臺車14c與自行車本體12 (參照圖1)。因此,在具有臺車14c的三輪自行車中,不需要設置連結單元52、54 (參照圖2)。由此,例如,一對后下叉26(參照圖2)可以利用焊接直接連接到后輪支承單元30上,也可以經由與把持部件56、58(參照圖5)同樣的部件把一對后下叉26連接到后輪支承單元30上。以下,使用附圖詳細說明臺車14c與自行車本體12(參照圖1)的連結方法和斷開方法。
[0251]圖24和圖25是表示在把臺車14c連結到自行車本體12(圖1)上時鎖定機構316和支柱部件322的狀態的側視圖。圖24中,(a)是表示解除鎖定機構316對支柱部件322的鎖定時的狀態的圖,(b)是表示支柱部件322的鎖定被解除的狀態的圖。圖25是表示臺車14c被連結到自行車本體12上時鎖定機構316和支柱部件322的狀態的圖。圖26是圖24(a)的K-K線剖視圖,(a)是表示變形部件338a不變形時鎖定機構316的狀態的圖,(b)是表示變形部件338a變形時鎖定機構316的狀態的圖。
[0252]參照圖20,當把臺車14c連結到自行車本體12 (圖1)上時,首先,在支柱部件322被設定為接地狀態的狀態下,把臺車14c配置在自行車本體12的后方,以使后輪支承單元30的支承管34b嵌入托架336的凹部336e和托架318 (參照圖21)的凹部318a (參照圖21(a))中。[0253]接著,參照圖22(b)和圖24 (a),使操作部件340如箭頭L (參照圖22(b))所示向前方轉動。具體地,如圖24(a)所示,使操作部件340轉動,直至突出部340b移動至從側面看不與卡止部件338b重疊的位置。此時,如圖26(a)所示,由于鎖定部件338的卡止部件338b位于腳部328a的轉動軌道上,所以該腳部328a朝向后方的轉動受卡止部件338b限制。即,維持支柱部件322 (參照圖24)被鎖定機構316鎖定的狀態。
[0254]接著,參照圖26 (b),通過把鎖定部件338的變形部件338a的下端部拉向左方,使卡止部件338b向左方移動。具體地,把變形部件338a拉向左方,以使卡止部件338b移動至腳部328a的轉動軌道之外的位置。由此,腳部328a可向后方轉動。即,鎖定機構316對支柱部件322的鎖定被解除。
[0255]接著,參照圖24(b)和圖25,使支柱部件322如箭頭M(參照圖24(b))所示向后方轉動。具體地,參照圖25,使支柱部件322轉動直至連結部326的鉤狀部326a和連結部327(參照圖21)的鉤狀部327a(參照圖21)鉤在支承管34b上的位置。由此,后輪支承單元30 (參照圖20)和臺車14c經由連結部326、327連結。S卩,自行車本體12 (參照圖1)和臺車14c相連結。另外,支柱部件322被設定為非接地狀態。此外,本實施方式中,連結部326,327的鉤狀部326a、327a具有可相對于支承管34b的外周面沿其周向滑動的形狀。因此,與上述臺車14 (參照圖1)同樣地,臺車14c可相對于后輪支承單元30在上下方向上搖動地連結到該后輪支承單元30上。另外,本實施方式中,鉤狀部326a、327a以分別從前方和后方夾住支承管34b的方式連接到該支承管34b上。由此,防止連結部326、327以支承管34b的連接部(鉤狀部326a、327a)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搖動。因此,與上述臺車14 (參照圖1)同樣地,臺車14c以可相對于后輪支承單元30在左右方向上搖動的方式連結到該后輪支承單元30上。
[0256]參照圖25,在后輪支承單元30與臺車14c相連結的狀態(連結部326、327鉤在支承管34b上的狀態)下,腳部328a位于卡止部件338b的上方。此狀態下,如圖26(a)所示,鎖定部件338的變形部件338a恢復原始狀態。由此,卡止部件338b再次位于腳部328a的轉動軌道上,從而腳部328a朝向下方的轉動受卡止部件338b限制。即,支柱部件322被鎖定機構316鎖定。由此,能夠保持支柱部件322處于輔助腳輪330a、330b離開地面的狀態(即,非接地狀態)。
[0257]最后,參照圖25和圖27,使操作部件340如箭頭N(參照圖25)所示向后方轉動,操作部件340的上端部被卡止部336b卡止。由此,如圖27所示,突出部340b移動至卡止部件338b的左側,從而該卡止部件338b朝向左方的移動受限制。即,防止鎖定機構316解除鎖定。此外,在從自行車本體12(參照圖1)上斷開臺車14c時,通過執行與上述相反的動作,支柱部件322可從圖27所示的狀態轉移至圖20所示的狀態。
[0258]這里,如上所述,臺車14c中,限制部件346的前端部可搖動地由安裝部件334支承。為此,如圖24和圖25所示,當支柱部件322轉動時,限制部件346的前端部與安裝部件334 —起移動,從而描繪出以軸部件320為中心的圓形軌道。由此,限制部件346沿前后方向移動。
[0259]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0和圖27所示,鎖定機構324被構造成在腳部328a、328b平行于上下方向的情況下(參照圖20),限制部件346的后端部能夠插入穿過卡止部件350的凹部350a(參照圖21 (b)),且在腳部328a、328b平行于前后方向的情況下(參照圖27),限制部件346的后端位于保持部件348與卡止部件350之間。
[0260]因此,例如,在臺車14c與自行車本體12 (參照圖1)斷開使用的情況下,如圖20所示,限制部件346的后端部插入穿過卡止部件350的凹部350a (參照圖21 (b))且利用支柱部件322支承裝載部120的前端部。此情況下,由于卡止部件350朝左右方向的搖動受限制部件346限制,所以腳輪128朝左右方向的搖動受限制。由此,例如,即使在配送員推動臺車14c以使腳輪128側變成行進方向前方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該臺車14c的腳輪128側左右搖擺。結果,臺車14c的行進方向變得穩定,且貨物的搬運變得容易。
[0261]另一方面,在臺車14c與自行車本體12 (參照圖1)連結使用的情況下,如圖27所示,限制部件346的后端部從卡止部件350的凹部350a(參照圖21(b))中抽出。由此,卡止部件350可朝左右方向搖動,從而腳輪128可朝左右方向搖動。由此,臺車14c能夠起到與上述臺車14同樣的作用效果。
[0262]如上,臺車14c中,通過使支柱部件322轉動,能夠同時進行自行車本體12(參照圖1)與臺車14c的斷開和腳輪128的固定。另外,通過使支柱部件322轉動,能夠同時進行自行車本體12與臺車14c的連結和腳輪128的固定解除。結果,能夠充分提高配送員的作業效率。
[0263]此外,上述臺車14a中也可設置與支柱部件322同樣的支柱部件以代替支柱部件126。此情況下,支柱部件與第一腳輪128a之間以及支柱部件與第二腳輪128b之間分別設置與上述鎖定機構324同樣的鎖定機構。
[0264]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針對臺車14、14a、14b、14c連結到具有前輪86、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的自行車本體12上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臺車14、14a、14b、14c也可連結到具有四輪以上車輪的自行車本體上。
[0265]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針對利用驅動單元94輔助曲柄96轉動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是不具備驅動單元94而僅利用向曲柄96輸入的人力來行駛的車輛。
[0266]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針對后輪支承單元30相對于后下叉26固定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后輪支承單元也可構造成相對于后下叉滾動。
[0267]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裝載部120的前端位于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的后端前方且前端后方,但裝載部的前端也可位于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的前方。
[0268]圖28是表示具有可相對于后下叉352滾動的后輪支承單元30a且臺車14d的裝載部374的前端374a位于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的前端前方的三輪自行車IOb的側視圖。
[0269]參照圖28,三輪自行車IOb包括自行車本體12a和貨物搬運用臺車14d(以下,簡稱為臺車14d)。
[0270]圖29是表示自行車本體12a的后部的俯視圖。參照圖28和圖29,自行車本體12a與上述自行車本體12的不同點在于設有一個后下叉352來代替一對后下叉26 (參照圖1和圖2)、設有一個后上叉354來代替一對后上叉28 (參照圖1)、設有后輪支承單元30a來代替后輪支承單元30 (參照圖1)、以及鏈條104和左后輪108經由傳動機構T (參照圖29)連結。除這些點以外的自行車本體12a的構造與上述自行車本體12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此外,作為后下叉352和后上叉354,可利用公知的各種三輪自行車中使用的后下叉和后上叉,因此省略對后下叉352和后上叉354的詳細說明。[0271]參照圖29,傳動機構T包括轉動軸356和鏈條358。鏈條104連結到轉動軸356的右端部上。鏈條358連結轉動軸356的左端部與左后輪108。通過這樣構造,轉動從鏈條104經由傳動機構T傳遞給左后輪108。此外,作為傳動機構T,可利用公知的各種三輪自行車中使用的傳動機構,因此省略對傳動機構T的詳細說明。
[0272]后輪支承單元30a包括用于經由車軸110可轉動地支承左后輪108的托架360,362、用于經由車軸116可轉動地支承右后輪114的托架364、366、連結托架360與托架364的支承管368、以及安裝在支承管368上的一對連結單元370、372。后輪支承單元30a連接到后下叉352上,以能夠以該后下叉352為中心滾動。此外,作為除托架360、362、364、366、支承管368和連結單元370、372以外的后輪支承單元30a的構造,可利用公知的滾動式后輪支承單元的構造,因此省略對后輪支承單元30a的詳細說明。
[0273]連結單元370具有俯視呈大致U字形狀的托架370a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圓筒狀套管370b。托架370a的兩端部向斜后方延伸以在左右方向上擴寬。套管370b經由螺栓370c和螺母370d由托架370a支承。
[0274]連結單元372具有與連結單元370左右對稱的構造,且具有與托架370a和套管370b同樣的托架372a和套管372b。套管372b經由螺栓372c和螺母372d由托架372a支承。
[0275]圖30和圖31是表示臺車14d的側視圖,圖32是表示臺車14d的正視圖,圖33是表示臺車14d的俯視圖。此外,圖30是表示在后述支柱部件382被設定為接地狀態的情況下臺車14d的圖,圖31和圖32是表示在支柱部件382被設定為非接地狀態的情況下臺車14d的圖。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柱部件382的后述輔助輪428、430與地面接觸的狀態稱為支柱部件382的接地狀態,且輔助輪428、430不與地面接觸的狀態稱為支柱部件382的非接地狀態。此外,圖32和圖33中,為避免圖面變繁雜,省略后述操縱桿420的圖示。另外,圖33中,為避免圖面變繁雜,省略后述鎖定機構380和支柱部件382的圖示。
[0276]參照圖30至圖32,臺車14d包括裝載部374、被設置成從該裝載部374起向上方延伸的柵部376、設在裝載部374的后部的一對腳輪378、設在裝載部374的大致中央部處的鎖定機構380、以及經由鎖定機構380連結到裝載部374上的支柱部件382。
[0277]參照圖30和圖32,裝載部374具有左右排列配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對側架384,以及沿左右方向延伸以連結一對側架384的橫向部件386、388、390、392。
[0278]參照圖30、圖32和圖33,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向裝載部374的下方突出的托架394在橫向部件386與橫向部件388 (參照圖30和圖33)之間設于各側架384上。各托架394例如焊接到側架384的內側的側面上。
[0279]參照圖30和圖33,托架395被設置成從橫向部件388的中央部起向斜后下方延伸。托架395例如焊接到橫向部件388上。托架395支承后述的纜索470。
[0280]參照圖33,一對板狀部件396被設置成連結橫向部件390的兩端部與橫向部件392 (參照圖30)的兩端部。各板狀部件396例如焊接在側架384和橫向部件390、392上。軸承單元398安裝在各板狀部件396上。作為軸承單元398,可采用公知的各種軸承單元,因此省略對該軸承單元398的詳細說明。軸承單元398例如被構造成與上述軸承單元176 (參照圖6) 一樣。
[0281]參照圖30,各腳輪378包括車輪400和可轉動地支承車輪400的支架402。支架402的上端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軸部402a。軸部402a可轉動地由軸承單元398 (參照圖33)支承。由此,腳輪378可以軸部402a為中心相對于裝載部374轉動。
[0282]參照圖30、圖32和圖33,柵部376包括與一對側架384 (參照圖30和圖32)的前端部連接且向上方延伸的一對第一把手架404、連結一對第一把手架404的橫向部件406,408 (參照圖30和圖32)、與一對側架384 (參照圖30和圖32)的后端部連接且向上方延伸的正面看呈反U字狀的第二把手架410、被設置成在第二把手架410的上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橫向部件412、以及連結橫向部件412和橫向部件392 (參照圖30)的一對縱架414 (參照圖32)。參照圖30和圖33,柵部376還具有連結一對第一把手架404與第二把手架410的一對側架416、以及連結一對側架416與一對側架384 (參照圖30)的多個(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圖30中僅圖示了兩個)縱架418(參照圖30)。參照圖30,操縱桿420設在第二把手架410的上端部處。
[0283]圖34是表示支柱部件382的透視圖。
[0284]參照圖34,支柱部件382包括左右排列配置的一對腳部422,424、沿左右方向延伸以連結腳部422、424的橫向部件426、左右排列配置且可轉動地由腳部422、424支承的一對輔助輪428、430、以及與腳部422連接且朝向大致平行于腳部422、424的方向呈手臂狀延伸的把手部432。此外,輔助輪428、430的直徑小于腳輪378的車輪400的直徑。
[0285]腳部422包括方管狀的本體部422a、與本體部422a的上端部連接的大致U字狀托架部422b、從本體部422a起向前方突出的鉤狀部422c、以及與本體部422a的下端部連接的大致反U字狀的車輪支承部422d。鉤狀部422c包括大致L字狀的板狀部434和沿左右方向貫通該板狀部434的中空圓筒狀的支承部436。成形為凹口狀的卡止部434a設在板狀部434的上端部處,向前方延伸的卡止部434b設在鉤狀部422c的下端部處。腳部424具有與腳部422同樣的構造,且包括本體部424a、托架部424b、鉤狀部424c和車輪支承部424d。
[0286]用于制動輔助輪428的制動單元438設在車輪支承部422d上,用于制動輔助輪430的制動單元440設在車輪支承部424d上。制動單元438、440經由纜索442、444與操縱桿420連結(參照圖30)。通過操作此操縱桿420,制動單元438、440動作,從而制動輔助輪 428、430。
[0287]操縱桿446設在把手部432的上端部處。后面對操縱桿446進行說明。
[0288]參照圖30和圖32,鎖定機構380包括第一單元448、一對第二單元450,452 (參照圖32)、以及一對偏壓部件454、456(參照圖32)。第一單元448被設置成連結一對托架394。參照圖30,第二單元450通過未圖示的緊固部件(例如,螺栓和螺母等)固定在一方(本實施方式中為左側)的托架394上,第二單元452通過未圖示的緊固部件(例如,螺栓和螺母等)固定在另一方(本實施方式中為右側)的托架394上。第二單元450和第二單元452具有左右對稱的構造。偏壓部件454被設置成連結第一單元448與第二單元450,偏壓部件456被設置成連結第一單元448與第二單元452。在本實施方式中,螺旋彈簧用作偏壓部件454、456。以下,詳細說明第一單元448和第二單元450。此外,如上所述,第二單元452具有與第二單元450左右對稱的構造,所以省略對該第二單元452的詳細說明。
[0289]圖35是表示第一單元448和第二單元450的左側視圖,圖36是表示第一單元448和第二單元450的右側剖視圖。此外,圖36是圖32的Y-Y線剖視圖。[0290]參照圖32、圖35和圖36,第一單元448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圓筒狀軸部件458、固定在軸部件458的中央部處的卡止部件460、固定在軸部件458的兩端部處的一對板狀鎖定部件462,464(參照圖32)、以及在一對鎖定部件462,464的些微內側(卡止部件460側)固定于軸部件458上的一對卡止部件466、468 (參照圖32)。
[0291]偏壓部件454的一端部卡止在卡止部件466上,偏壓部件456的一端部卡止在卡止部件468上。偏壓部件454的另一端部卡止在后述的卡止部484上,偏壓部件456的另一端部卡止在后述的卡止部486 (參照圖32)上。由此,卡止部件466、468被偏壓部件454、456向斜前上方偏壓。
[0292]參照圖35和圖36,纜索(線材、繩線)470的一端部卡止在卡止部件460上。纜索470的另一端部與操縱桿446 (參照圖34)連接。由此,鎖定機構380的第一單元448和操縱桿446經由纜索470連結。
[0293]參照圖32、圖35和圖36,鎖定部件462的上端部經由支承部件472可轉動由一方(本實施方式中為左側)的托架394的后端部支承。參照圖32,同樣地,鎖定部件464的上端部經由支承部件474可轉動地由另一方(本實施方式中為右側)的托架394的后端部支承。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承部件472、474包括圓筒狀的套管、插入穿過該套管的螺栓以及用于固定該螺栓的螺母。
[0294]參照圖35和圖36,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操作操縱桿446 (參照圖34),卡止部件460被拉向后方。由此,第一單兀448以支承部件472、474為中心向后方轉動。如上所述,第一單元448的卡止部件466、468被偏壓部件454、456向斜前上方偏壓。因此,當操縱桿446的操作被解除時,第一單元448以支承部件472、474為中心向前方轉動。即,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單元448根據操縱桿446的操作以支承部件472、474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搖動。
[0295]參照圖35和圖36,鎖定部件462具有從該鎖定部件462的大致中央部起朝向下方(朝向與支承部件472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孔部476。孔部476的一端部476a (支承部件472側的端部)和另一端部476b向后方彎曲。圓筒狀的滑動部件478可滑動地插入穿過孔部476內。滑動部件478經由支承部件480由支柱部件382的托架部422b (參照圖34)支承。由此,支承部件382和鎖定部件462相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承部件480包括插入穿過滑動部件478的螺栓和把該螺栓固定在托架部422b上的螺母。此外,為避免圖面變繁雜,圖32中,省略了滑動部件478和支承部件480的圖示。
[0296]盡管省略了對鎖定部件464的詳細說明,但鎖定部件464 (參照圖32)具有與鎖定部件462左右對稱的構造,且具有與孔部476 (參照圖35)同樣的孔部(未圖示)。參照圖34,支柱部件382的托架部424b經由與上述滑動部件478和支承部件480同樣的滑動部件(未圖示)和支承部件(未圖示)與鎖定部件464(參照圖32)連結。由此,支柱部件382和鎖定部件464相連結。
[0297]圖37是表示第二單元450的正視圖,圖38是表示第二單元450的底面圖。
[0298]參照圖35至圖38,第二單元450包括正面看呈反U字形狀的托架部482。參照圖37,托架部48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側壁部482a、482b和連結該側壁部482a與側壁部482b的頂板部482c。在本實施方式中,頂板部482c固定在托架394 (參照圖35)上。
[0299]參照圖35,側壁部482a的前緣具有向后方凹進的凹部482d。凹部482d的前端部(后端部)彎曲成側面看大致圓形。參照圖36,側壁部482b的前緣具有向后方凹進的凹部482e。凹部482e的前端部(后端部)彎曲成側面看大致圓形。凹部482d和凹部482e設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對應的位置。
[0300]參照圖35,側壁部482a的后部具有孔部482f。孔部482f在左右方向上貫通且向斜上方自下而上延伸。板狀部483被設置成從側壁部482a起向側方(本實施方式中為左方)突出并沿著孔部482f的后緣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板狀部483在上下方向上的上端的位置大致等于孔部482f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位置。
[0301]參照圖36和圖37,大致圓柱狀的卡止部484被設置成從側壁部482b的上部起向側方(本實施方式中為右方)延伸。如上所述,偏壓部件454的另一端部卡止在卡止部484上。盡管省略了對第二單元452的詳細說明,但參照圖32,第二單元452也具有與托架部482同樣的托架部485和與卡止部484同樣的卡止部486,偏壓部件456的另一端部卡止在卡止部486上。
[0302]參照圖35至圖38,大致圓柱狀的軸部件488被設置成在托架部482的大致中央部連結側壁部482a與側壁部482b。一對板狀的搖動部件490在托架部482的內側可搖動地安裝于軸部件488的兩端部上。參照圖35和圖36,各搖動部件490的后端部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貫通的孔部490a。后面對孔部490a進行說明。
[0303]一對偏壓部件492在軸部件488的上方安裝到托架部482上。具體地,偏壓部件492的一端部在軸部件488的上方分別卡止于側壁部482a、482b上。各偏壓部件492的另一端部卡止在搖動部件490的后端部上。由此,一對搖動部件490的后端部被一對偏壓部件492向斜前上方偏壓。即,參照圖35,一對偏壓部件492偏壓一對搖動部件490,從而在從左側看的情況下,一對搖動部件490以軸部件488為中心繞逆時針轉動。
[0304]參照圖35至圖38,搖動部件494在一對搖動部件490之間可搖動地安裝于軸部件488上。搖動部件494包括可轉動地由軸部件488支承的一對板狀臂部496、沿左右方向延伸以連結一對臂部496的后端部的板狀卡止部498、從卡止部498起向后方突出的長方體狀突出部500 (參照圖35、圖36和圖38)、以及設在突出部500的后端面的上端部處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圓柱狀報知部502。參照圖35和圖38,報知部502的一端部(本實施方式中為左端部)通過孔部482f向側壁部482a的側方(本實施方式中為左側)突出。
[0305]參照圖35和圖36,各臂部496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貫通的孔部496a。限制部件504被設置成插入穿過一對搖動部件490的孔部490a和一對臂部496的孔部496a且連結側壁部482a與側壁部482b。在本實施方式中,限制部件504由銷構成。此外,在圖35和圖36所示的狀態下,限制部件504卡止于孔部490a的下端部上且卡止于孔部496a的上端部上。因此,在圖35所示的狀態下,從左側看的情況下,搖動部件490繞逆時針方向的轉動受限制部件504限制,搖動部件494繞順時針方向的轉動受限制部件504限制。
[0306]參照圖35和圖36,支柱部件382的鉤狀部422c配置在側壁部482a與側壁部482b之間。圓筒狀的支承部件506可轉動地插入鉤狀部422c的支承部436 (參照圖34)中。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承部件506由套管構成。參照圖37和圖38,支承部件506通過緊固部件508由側壁部482a、482b支承。由此,鉤狀部422c經由支承部件506可搖動地由托架部482(第二單元450)支承。在本實施方式中,緊固部件508包括螺栓、螺母和纜索。盡管省略了對鉤狀部424c的詳細說明,但鉤狀部424c與鉤狀部422c —樣可搖動地由第二單元452支承。結果,參照圖35,支柱部件382可以經過支承部件506的中心沿左右方向(臺車14d的寬度方向)延伸的假想搖動軸510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
[0307]此外,在圖32中,為了避免圖面變繁雜,僅附上托架部485和卡止部486的符號,但第二單元452具有構成同第二單元450的板狀部483、軸部件488、一對搖動部件490、一對偏壓部件492、搖動部件494、支承部件506和緊固部件508 —樣的板狀部、軸部件、一對搖動部件、一對偏壓部件、搖動部件、支承部件和緊固部件。
[0308]在本實施方式中,托架部482,485和鉤狀部422c、424c作為連結部起作用,軸部402a作為轉動軸起作用。
[0309]接著,利用附圖詳細說明臺車14d(參照圖28)與自行車本體12a(參照圖28)的
連結方法。
[0310]圖39至圖43是表示把接地狀態(圖30所示的狀態)的臺車14d連結到自行車本體12a上時鎖定機構380和支柱部件382的狀態的左側視圖。此外,以下說明中,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指從左側看情況下的方向。
[0311]首先,參照圖35,在接地狀態下,搖動部件494的卡止部498的下端位于鉤狀部422c的卡止部434a的上端的下方。由此,鉤狀部422c繞順時針方向的轉動受限制,且支柱部件382繞順時針方向的轉動受限制。因此,支柱部件382不能變成非接地狀態。
[0312]參照圖39,在把臺車14d連結到自行車本體12a上時,首先,使臺車14d向自行車本體12a側移動,以便后輪支承單元30a(參照圖29)的套管370b嵌入凹部482d和凹部482e(參照圖36)內。此時,參照圖39,搖動部件490的前端部被套管370b推向上方。
[0313]接著,參照圖40,通過使臺車14d進一步向自行車本體12a側移動,搖動部件490的前端部越過套管370b。如上所述,由于搖動部件490受偏壓部件492偏壓以繞逆時針方向轉動,所以套管370b被搖動部件490推向下方。由此,能夠防止套管370b從凹部482d和凹部482e(參照圖36)中抽出。另外,搖動部件494的臂部496的前端部被推向后方,從而該搖動部件494以軸部件488為中心繞逆時針轉動。由此,搖動部件494的卡止部498移動至鉤狀部422c的卡止部434a的上方。此外,此時,由于滑動部件478在孔部476的一端部476a處卡止于鎖定部件462上,所以不能在該孔部476內移動。因此,支柱部件382不能以搖動軸510為中心搖動。即,維持支柱部件382的搖動受限制的狀態(鎖定狀態),從而維持支柱部件382的接地狀態(圖30所示的狀態)。
[0314]接著,參照圖41,通過操作操縱桿446 (參照圖34),第一單元448 (鎖定部件462)以支承部件472和支承部件474 (參照圖32)為中心繞逆時針(朝后方)轉動。由此,滑動部件478向前方從孔部476的一端部476a中抽出。結果,滑動部件478可在孔部476內向下方移動,從而支柱部件382可搖動。即,支柱部件382的鎖定狀態被解除。此外,如上所述,由于搖動部件494的卡止部498位于鉤狀部422c的卡止部434a的上方,所以鉤狀部422c的轉動不受該搖動部件494限制。
[0315]接著,參照圖42,使支柱部件382以搖動軸510為中心繞順時針轉動。由此,支柱部件382的輔助輪428、430(參照圖34)離開地面,從而支柱部件382變成非接地狀態。此時,滑動部件478在孔部476內向下方(向另一端部476b側)移動。
[0316]如上所述,第一單兀448受:偏壓部件454和偏壓部件456 (圖32)偏壓以繞順時針方向(朝前方)轉動。因此,參照圖43,通過在滑動部件478移動至孔部476內的下端部時解除操縱桿446 (參照圖34)的操作,第一單元448 (鎖定部件462)繞順時針(朝前方)轉動。由此,滑動部件478嵌入孔部476的另一端部476b內,并卡止于鎖定部件462上。結果,滑動部件478變得不能在孔部476內移動,從而支柱部件382變得不能以搖動軸510為中心搖動。即,成為支柱部件382的搖動受限制的狀態(鎖定狀態),從而維持支柱部件382的非接地狀態(圖28和圖31所示的狀態)。此時,由于鉤狀部422c的卡止部434b位于套管370b的前方,所以防止該套管370b從凹部482d和凹部482e(參照圖36)中抽出。SP,防止自行車本體12a與臺車14d斷開。
[0317]此外,盡管省略了對第二單元452的說明,但如上所述,第二單元452具有與第二單元450同樣的構造,所以第二單元452也與第二單元450同樣地動作。另外,第二單元452和套管372b之間的關系與第二單元450和套管370b之間的上述關系一樣。
[0318]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圖43所示的狀態下,托架部482和鉤狀部422c以從前方和后方夾住套管370b的方式與該套管370b連接。由此,防止托架部482和鉤狀部422c以與套管370b的連接部(凹部482d和卡止部434b)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搖動。同樣地,托架部485和鉤狀部424c以從前方和后方夾住套管372b的方式與該套管372b連接。由此,防止托架部485和鉤狀部424c以與套管372b的連接部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搖動。因此,與上述臺車14 (參照圖1)同樣地,臺車14d以不能相對于后輪支承單元30a在左右方向上搖動的方式連結到該后輪支承單元30a上。另外,托架部482和鉤狀部422c可相對于套管370b的外周面沿其周向滑動地連接到套管370b上。同樣地,托架部485和鉤狀部424c可相對于套管372b的外周面沿其周向滑動地連接到套管372b上。因此,與上述臺車14同樣地,臺車14d以可相對于后輪支承單元30a在上下方向上搖動的方式連結到該后輪支承單元30a上。
[0319]如圖28所示,這樣連結到自行車本體12a上的臺車14d的裝載部374的前端部374a位于左后輪108和右后輪114(參照圖29)的前方。此情況下,能夠更平穩地保持臺車14d上裝載的貨物。
[0320]此外,在斷開自行車本體12a與臺車14d時,通過執行與上述相反的動作,使支柱部件382從圖43所示的非接地狀態變為圖35所示的接地狀態。
[0321]在三輪自行車IOb中,在臺車14d不連結到自行車本體12a上的情況下,如圖35所示,報知部502位于板狀部483的上端的下方。另一方面,在臺車14d連結到自行車本體12a上的情況下,如圖43所示,報知部502位于板狀部483的上方。因此,例如,配送員在把臺車14d連結到自行車本體12a上時,通過確認報知部502相對于臺車14d后方的位置,可判斷臺車14d向自行車本體12a上的連結是否完成。
[0322]此外,臺車14d中,支柱部件382的制動單元438,440利用一個操縱桿420來操作,但也可設置分別對應于制動單元438和制動單元440的操縱桿。另外,用于操作制動單元438,440的操縱桿的安裝位置不限于第二把手架410上。例如,也可把用于操作制動單元438,440的操縱桿安裝在第一把手架404上。
[0323]另外,在臺車14d中,支柱部件382的輔助輪428、430不能在左右方向上搖動,但支柱部件的輔助輪也可被構造成能夠在左右方向上搖動。例如,也可以把能夠在左右方向上搖動的腳輪安裝在本體部422a的下端部上以代替車輪支承部422d和輔助輪428,以及把能夠在左右方向上搖動的腳輪安裝在本體部424a的下端部上以代替車輪支承部424d和輔助輪430。[0324]另外,在臺車14d中,一對腳輪378設在裝載部374的后部,但腳輪378的數量不限于兩個,例如,也可以一個腳輪378設在裝載部374的后部,也可以三個以上的腳輪378設在裝載部374的后部。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 車架,沿前后方向延伸; 前輪,配置于所述車架的前部; 一對后輪,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地配置于所述車架的后部; 貨物搬運用臺車,向所述后輪的后方延伸;和 連結部,以使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能夠相對于所述車架在上下方向上搖動且不能相對于所述車架在左右方向上搖動的方式連結所述車架和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 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具有用于裝載貨物的裝載部,以及支承所述裝載部且能夠繞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轉動軸轉動的腳輪, 所述裝載部的前端位于較所述一對后輪的后端更靠前方且較所述一對后輪的上端更靠下方之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結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軸部、設在所述車架上且連接所述第一軸部與所述車架的第一連接部、以及設在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上且連接所述第一軸部與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的第二連接部, 所述第二連接部被設置成能夠以所述第一軸部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結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連結部和第二連結部, 所述第一連結部和所述第二連結部分別包括所述第一軸部、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腳輪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腳輪和第二腳輪, 所述連結部以使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繞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搖動軸搖動的方式連結所述車架和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結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三連結部和第四連結部, 所述第三連結部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軸部、設在所述車架上且連接所述第二軸部與所述車架的第三連接部、設在所述第二軸部的后方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三軸部、設在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上且連接所述第三軸部與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的第四連接部、以及連接所述第二軸部和所述第三軸部的第五連接部, 所述第四連結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與所述第二軸部排列配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四軸部、支承所述第四軸部的軸承部、設在所述車架上的第六連接部、以及設在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上的第七連接部,所述第六連接部和所述第七連接部經由所述第四軸部和所述軸承部連接, 所述第四連接部被設置成能夠以所述第三軸部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 所述第五連接部被設置成能夠以所述第二軸部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且能夠以所述第三軸部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搖動, 所述軸承部以使所述第四軸部能夠繞所述搖動軸搖動的方式支承所述第四軸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連接部連接所述軸承部和所述車架, 所述第七連接部連接所述第四軸部和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
7.根據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結部在較所述一對后輪的上端更靠下方,位于較所述一對后輪的后端更靠前方且較所述一對后輪的前端更靠后方之處。
8.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結部位于所述一對后輪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腳輪具有車輪和能夠轉動地支承所述車輪的車軸, 所述裝載部包括位于較在所述腳輪位于最后方的情況下的所述腳輪的車軸更靠前方的第一裝載部和位于較所述腳輪的車軸更靠后方的第二裝載部,所述第一裝載部的前后方向的長度比所述第二裝載部的前后方向的長度長。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裝載部的俯視面積大于所述第二裝載部的俯視面積。
11.根據權利要 求1~10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腳輪的車輪的直徑小于所述后輪的直徑。
12.根據權利要求1~11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曲柄,設在較所述一對后輪的車軸更靠前方; 一對踏板,設在所述曲柄的兩端部;以及 傳動裝置,將所述曲柄的轉矩傳遞給所述一對后輪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裝載部的前端位于較所述一對后輪的車軸更靠前方且較所述一對踏板的轉動軌道更靠后方。
13.根據權利要求1~12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當所述腳輪繞所述轉動軸轉動時,所述腳輪不突出到較所述裝載部更靠左側或右側。
14.根據權利要求1~13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當所述腳輪繞所述轉動軸轉動時,所述腳輪不突出到較所述裝載部更靠后方。
15.根據權利要求1~14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包括能夠限制所述腳輪向左右方向搖動的第一限制機構。
16.根據權利要求1~15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貨物搬運用臺車包括在較所述腳輪更靠前方能夠搖動地設在所述裝載部上且能夠支承所述裝載部的支柱部件,以及能夠限制所述支柱部件的搖動動作的第二限制機構, 所述支柱部件具有左右排列配置的一對輔助腳輪。
【文檔編號】B62K7/00GK103661713SQ201210402384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9日
【發明者】松本智仁, 石野勝也 申請人:雅馬哈發動機工程株式會社